读医札记:我读黄元御

2010-02-17 17:59 楼主
读医札记:我读黄元御
黄元御对于中医基本理论的阐释,可谓是字字珠玑,精义入神,现仅举《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太阳寒水》一段来欣赏之: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

按:“水位于下而生于上”者,阴极则升,阳极则降也,此乃阴阳上下运动的基本规律,内经云:“天气下为雨,地气上为云”是也。手太阳小肠丙火下降化气于足太阳膀胱壬水,足太阳以寒水当权,所以太阳之气虽然水火并统而以寒水为名。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2-17 18:07 2楼
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

按:癸水者,少阴肾水也;壬水者,太阳膀胱之水也。三焦相火下降则肾水温而能升,膀胱壬水清凉则能出。《灵枢/本输》所谓:“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窿,虚则遗尿”,实者,热也;虚者,寒也。
2010-02-17 18:09 3楼
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


按:其实,凡是有生命之物,都是内温而外寒,非温无以生长发育,非寒无以聚敛其生命之精气元神,大凡有生命之物,莫不如此。即使一枚小小的果实,也是皮凉而核温也。
2010-02-17 18:11 4楼
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

按:此言胚胎中生命形成过程中,由内至外,最内层的是厥阴,为春气之生,其次是少阴、为夏气之长、再次为阳明,为秋气之収,太阳居于最外,为冬气之藏,所以说:阳藏则内温而外寒,阳泄则内寒而外热。
2010-02-17 18:13 5楼
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而不责壬水,病热者,独责壬水而不责癸水也。


按:肾水当温,膀胱当寒,乃为气化之常,反之,肾气虚寒,膀胱热淋,即为病态,其所以然之理,自不待言矣。
由此可见,黄氏对于中医基本理论的阐述,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半个世纪以来中医理论被强行去“玄学”化而实行科学化的情势之下,只是根据教材的格式化叙述来学习中医,并不能真正理解中医理论真髓。如果认真阅读黄氏著作的这一部分,必然就能够比较快的接触、认识传统中医理论的方法论,而这一步是扎实的掌握临床技能的重要条件之一。
2010-02-17 18:15 6楼
但是,另一方面,黄元御的崇尚贵阳贱阴观点,不能不说是智者一失。
黄氏对于临床用药取向的偏见,大概出于两个原因:
其一,是他本人三十岁时被庸医使用寒凉药物导致损一目,自此遂以个人的不幸遭遇作为用药选择趋向,得出崇阳抑阴的结论。
其次,是因为自恃才气,急于著书立说,不屑于临床实践。考黄氏生于康熙四十四年即公元1705年,雍正十二年即公元1734年,因“用功过勤,突患眼疾”且误用寒凉药物导致一目失明,时年三十岁。乾隆二年(1737),黄元御开始酝酿《伤寒悬解》一书的编著,并着手撰写《素灵微蕴》,乾隆五年(1740)九月完稿,四卷二十六篇,在该书中黄元御首次提出了“培植中气,扶阳抑阴”的诊病理论。值得注意的,是黄氏写成《素灵微蕴》,距离损目后立志学医,仅仅只有三年多而已,其间进行过多少临床实践?三、四年之间,撰著了这么多著作,自从学医以后至悬壶济世总共只有这么短时间之内,又如何积累实践经验,就可想而知了,可见彭子益说他缺乏临证经验,洵非空言。黄氏长期以来勤于著述,终于积劳成疾,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8年)抱病还乡,次年即病逝,时年仅54岁,虽云苍天不假黄氏永年,但黄氏一生偏喜温热药物且主张扶阳养生,恐怕也是早逝的重要原因。
我们不必因为黄氏的错误观点而摒弃其著作的精华部分,也不必因为盲目追施黄氏的错误观点而愈陷愈深。彭子益先生所说的“法其是处,戒其偏处”,才应该是我们学习黄氏著作的正确态度。
2010-02-18 23:34 7楼
谢谢过楼主!!中医的魅力在于其应势而变,其无极态的不定式恰为其神韵所在,真的感其韵味的无不是闲庭信步!想想,到还真得要感谢那些叫器着废中医之辈,也许他们要废的恰是那些不同历史时期把中医定式化的死格式,真正中医的神韵他们看都看不到如何能废!先贤的经典是敲门砖,登堂入室了就要放下了的,有太多的不是再维护中医,而是维护经典!更可笑的是借经典维护自己的!都说中医伟大,那就撤掉那些围堵其光芒的屏障好了~·
2010-02-19 12:12 8楼
你愿意维护就去维护,“孔乙己”多一个少一个都无大碍!抱着五行不能真正理解阴阳,抱着易理不能真正理解太极就是这个道理!估计你是教授级的,呵呵,有人只翻经典都能做到院士,起码你在实干~
2010-02-19 13:24 9楼
五行与阴阳不是互相支撑的关系,而是不同层面的不同构式!修炼界把他们用境界不同来区分,易理只是太极的一个外相!
2010-02-19 13:55 10楼
那你就去告诉出版社,以后印医典只印关于人的部分不要印谈天论地讲自然的部分好了!人难道是个独立的存在体吗?
2010-02-19 14:06 11楼
呵呵,人体之精奥啊恐怕不是一理一道就能说清的,如果医是服务于人的,那么站在医的角度恐怕更是说不清人了!
⬅ 黄芪五物汤与桂枝汤去灸甘草加黄芪的说法有差别吗? 老茶馆 正月初二游留仙湖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