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无己对《伤寒论》中21个问答的题解

2012-01-05 09:29 楼主
1.成无己是如何论证“太阳府病”的? 《伤寒论》并没有经证、府证的名称,经、府证的概念是由注家渐渐发挥而成的。首次阐明经病的为朱肱,其在《南阳活人书》中以经络释六经,明确了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等六经病的症状表现,但未提到府证。首次提出府证雏形的是成无己。
成注在106、124条中提出核桃承气汤、抵当汤的病机为太阳经邪入府,热与血结。其谓:“太阳,膀胱经也,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府,为热结膀胱”(106条注)。其释124条抵当汤之病机为“此太阳随经入府者也”。
成氏还提出阳明有经、府证之不同,由经病入府则为胃家实,二者截然不同,成氏于注文中提出阳明经病的表现为:“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口,阳明里热则渴欲饮水,此口燥,但欲饮水,不欲咽者,是热在经,而里无热也。阳明气血俱多,经中热甚,迫血妄行,必作衄也”(202条注)。注文中提出阳明经病之治法与府病不同,“阳明病,面色通赤者,热在经也,不可下之,下之虚其胃气,耗其津液,经中之热,乘虚入胃,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206条注)。
关于阳经之府证只提及太阳及阳明经,未及少阳经,或日胆为清净之府,无出入之路,故治法如经也。
成氏提出的太阳、阳明府病说对后世经、府证的形成有肇始之功,如方有执扩大了太阳府病的范围,认为五苓散证亦属太阳府病,尤在泾总结出太阳府病有血结、水结之不同,水结宜五苓散导水泄热,血结宜核桃承气汤及抵当汤导血除热。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1-05 09:29 2楼
2.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由仲景自序可知,其着《伤寒论》时,撰用了《素问》、《九卷》等书,表明仲景学术思想之渊源,亦是成氏据经释论的原因所在。
与后世《伤寒论》注家相比,成注的特点是大量引用经文,且几乎每条都要引文以示言之有据。由此可见,成氏借鉴了汉儒治经之法注释《伤寒论》,体现了学术的继承性,强化了《伤寒论》以《内经》、《难经》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概念,提高了注释的权威性和真实可信度。
以经解经,不仅表现在成氏引《内经》、《难经》原文注释《伤寒论》条文,亦表现在引其意思以释条文。从贯穿于整篇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其融合了《内经》、《难经》理论以解经。
如“痉湿喝”篇,对于痉病的病机,经文中并未涉及“湿”字,成氏却以“寒湿”解痉之病机。其注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及《金匮要略》中“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寒湿相得,其表益虚。”
又如“辨脉法”中,释“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句时。引用三焦原气说释病机,其谓:“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行气于阳,三焦既伤,则阳气不通而微,致身冷而恶寒也。”按三焦原气说宗于《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号也。”
2012-01-05 09:30 3楼
3.《注解伤寒论》是如何论证“半表半里证”的? 将“半表半里证”作为一个独立的证候提出,源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仲景《伤寒论》文中无“半表半里证”一词,仅有148条提出“半在里半在外”一词。成氏于96条首次提出“半表半里证”一词,其谓:“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
成氏以为病位在表里之间者均可为半表半里证,如其释147条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认为其病机为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未解也;释150条太阳少阳并病为半表半里证。后世医家多从其法,将“半表半里”作为一个独立的证候研究。如方有执以为半表半里为两夹界之隙地。《伤寒论条辨》释96条小柴胡汤时说:“邪入躯壳之里,藏府之外,两夹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里,少阳所主之部位。”程郊倩以半表半里为两岐间,《伤寒论后条辨》谓:“少阳脉循胁肋,在腹阴背阳两岐问,在表之邪欲入里,为里气所拒,故寒热往来,表里相担,而留于岐分。”其说虽与成说不尽相同,然均在成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2012-01-05 09:30 4楼
4.举例阐述《注解伤寒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思想。

成氏以《素问•标本病传论》中“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论点释伤寒方药和治则。
如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释其治则为“《内经》曰: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后乃治其它病。”指出其治则为缓则治其本。
又9l条,释“先以四逆汤救里,后急与桂枝汤以救表”的原因为“《内经》曰: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此以寒为本也。”指出其治则为急则治其标。
2012-01-05 09:31 5楼
5.举例阐述《注解伤寒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成氏以《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及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的理论释伤寒治则。
如315条,有服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等症状表现,成氏认为:此为“寒气太甚,内为格拒,阳气逆乱也,与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以和之。”《内经》曰:“逆而从之,从而逆之”,又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此之谓也。”
又390条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指出方中加猪胆汁的法则为“胆苦入心而通脉,胆寒补肝而和阴,引置阳药,不被格拒。”

《内经》曰: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此之谓也。
2012-01-05 09:32 6楼
6.举例阐述《注解伤寒论》用六气胜复及五脏苦欲之说阐明仲景配伍法则。
《伤寒论》诸方,不仅显示了药物的配伍,且体现了严格的法度,成注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六气胜复之说及五脏苦欲阐明仲景方药配伍法则,颇有理论价值。
首先,以六气胜复之说阐明药理配伍法则。如29条调胃承气汤,释其配伍法则为“《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成寒,佐以苦甘。芒硝咸寒以除热,大黄苦寒以荡实,甘草甘平助二物推陈而缓中。”又12条桂枝汤方,释其配伍法则为“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
第二,以五脏苦欲之说阐明药物配伍法则。如63条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释其配伍法则为“《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风气通于肝,风邪外甚,故以纯甘之剂发之”。又40条小青龙汤,释其配伍法则为“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
成注既将《内经》的理论具体化,又将伤寒方药的治则理论化,从理论的高度概括了《伤寒论》的方药治则及配伍法则,推动了伤寒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012-01-05 09:32 7楼
7.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时如何辨阴阳? 如注29条曰:“脉浮自汗出,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不足也,心烦脚挛急者,阴气不足也。阴阳血气俱虚,则不可发汗,此为辨证之阴阳虚实。”
又注169条白虎加人参汤曰:“背为阳,背恶寒口中和者,少阴病也,当与附子汤;今口燥而渴,背虽恶寒,此里也。则恶寒亦不至甚,故云微恶寒,与白虎汤,和表散热,加人参止渴生津。”此为结合口渴与不渴,辨背恶寒之阴阳属性,以决定治疗方药之不同。
2012-01-05 09:32 8楼
8.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时如何辨表里?
如99条小柴胡汤,注曰:“邪在表则手足通热,邪在里则手足厥寒,今手足温者,知邪在表里之间也,与小柴胡汤以解表里之邪。”此为辨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表里之间。
又163条桂枝人参汤,注曰:“若表解而下利,心下痞者,可与泻心汤,若不下利,表不解而心下痞者,可先解表,而后攻痞,以表里不解,故与桂枝人参汤和里解表。”此辨表证之有无以施不同的治法
2012-01-05 09:33 9楼
9.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时如何辨虚实?
如68条芍药甘草附子汤,注曰:“发汗病不解,表实者,亦不恶寒,今发汗,病且不解,又反恶寒者,荣卫俱虚也。”此为辨别表实与表虚。
又375条栀子豉汤,注曰:“下利后不烦,为欲解,若更烦而心下坚者,恐为谷烦,此烦而心下濡者,是邪热乘虚客于胸中,为虚烦也。”此为辨下后烦之虚实。
2012-01-05 09:33 10楼
10.成无已注解《伤寒论》时如何辨寒热?
如306条桃花汤,注曰:“阳明病下利,便脓血者,邪热也;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下焦不约而里寒也。”此为辨便脓血之寒热的属性。
又173条黄连汤,注曰:“湿家下后,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此伤寒邪气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胃中有邪气,使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腹中痛;阴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胸中热,欲呕吐。”此为辨黄连汤证为上热下寒还是下热上寒证。
由上可知,成氏在分析错综复杂的具体证候时,在注重辨虚实的同时,亦结合辨表里、寒热,或于辨表里时亦结合辨虚实等,对确定病位病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虽无八纲辨证之说,已有八纲辨证之实,推动了《伤寒论》辨证方法研究的发展和完善。
2012-01-05 09:33 11楼
11.举例说明成无已是如何以《内经》、《难经》解释《伤寒论》中条文的?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大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成氏注曰:“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腠不固也。《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难者,汗出亡津液,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清阳之本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脱液也。
《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
太阳病,发汗,本属正治法,为何出现大汗淋漓,甚至遂漏不止呢?成氏注为“卫气不足”、“腠理不固”,即《素问•生气通天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的道理。文中二段引文,一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一见于《灵枢•决气篇》。通过成氏的注解,不但使《伤寒论》条文有了理论根据,还使《内经》所谓“膀胱者,腠理毫毛其直”的理论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收到了以经释论,经论结合,承先启后,互相印证的效果。
再如以《难经》释《伤寒论•厥阴篇》“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成注:“下利者,虚也。脉当微弱反实者,病胜脉也,故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所引《难经》语出《难经•十八难》,其据经解释,大抵允洽合理。
⬅ 经方生姜泻心汤临床应用发挥--治疗痞满 老茶馆 《景岳全书•伤寒典》对《伤寒论》的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