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疾病分布规律探讨湿热证与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2012-01-07 09:41 楼主
《中医大辞典》将湿热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湿热证泛指由湿热合邪所致的病证,如湿热发黄、湿热下痢、湿热带下等。狭义湿热证仅指温病中的一种。本文所探讨的湿热证是指广义湿热证。

湿热病邪是由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两者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为阳邪,易伤阴动火。临床中根据湿与热的多少又可分为湿重于热型或热重于湿型。可见湿热致病病机比较复杂。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为了探讨湿热证与疾病的关系,笔者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以期发现湿热证在疾病中的分布规律。

湿热证与内科疾病的关系

为了便于中、西医疾病的对照,我们选取了王永炎主编的《临床中医内科学》[1]和陈可冀主编的《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2]两本权威性的临床内科书作为研究对象,整理了两书中所有疾病湿热证的出现情况。

《临床中医内科学》共分为十个章节,149个病证,其中有47个病证的辨证分型中有湿热证型,占31.54%。详见表1。

表1 湿热证与中医内科病证关系

系统名称 有湿热证型的病证名称
急症(28.57%) 高热、昏迷
外感热病(9.52%) 湿温、痢疾
肺与大肠病证(16.67%) 肠痈、脱肛
心与小肠病证(11.11%) 口糜
脑髓情志病证(4.76%) 谵语
脾胃病证(26.67%) 胃脘痛、湿阻、泄泻、腹胀
肝胆病证(54.55%) 黄疸、臌胀、胁痛、胆胀、疝气
肾膀胱病证(89.47%) 水肿、淋证、尿浊、癃闭、肾风病、关格、肾热病、肾劳、遗尿、小便不禁、不育症、阳痿、早泄、遗精、腰痛、血精
气血津液病证(27.78%) 便血、积聚、消渴、汗证
五官形体病证(62.5%) 痹证、脉痹、痿证、麻木、历节风、鹤膝风、鼻渊、口味异常、狐惑病、脚气


*表示有湿热证型的病证占该系统总病证数的百分比。下同。

从表1可以看出,湿热证在各系统病证中分布有明显的侧重,肾膀胱病证中湿热证最多,占该系统总数的89.47%;五官形体病证居第二位,占62.5%;其次是肝胆系统、急症及脾胃系统病证。而在心、肺、脑有关的病证中湿热证很少见。体现了湿邪重浊之性,易袭人体下部的特性。五官形体病证中的湿热证以外感湿热病邪浸淫肢体、痹阻脉络常见。而脾胃、肝胆、肾、膀胱系统中的湿热证多以饮食不节、酿生湿热,或外感湿热,病邪内侵为病因。

《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以疾病为纲,配以中医辨证治疗,共有211个疾病,按系统分十三章。其中58个疾病辨证分型中有湿热证型,占27.49%。详见表2

表2 湿热证与西医内科疾病关系

系统名称 有湿热证型的疾病名称
传染病(46.15%) 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与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布鲁氏菌病、败血症
寄生虫病(15.38%) 阿米巴病、丝虫病
呼吸系统 无
循环系统(23.0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性静脉炎
消化系统(66.67%)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伪膜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腹泻、黄疸、药物性肝病、肝硬化、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
泌尿系统(66.67%)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小球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紫癜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
血液和造血系统(18.18%)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地中海贫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内分泌系统(6.67%) 皮质醇增多症
代谢谢及营养病(16.67%) 痛风
结缔组织病(30%) 类风湿性关节炎、白塞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
神经系统疾病(17.39%) 脊髓炎、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坐骨神经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精神疾病 无
肿瘤(45.45%) 胰腺癌、原发性肝癌、大肠癌、宫颈癌、卵巢癌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系统疾病中湿热证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湿热证比例最高,均有66.67%的疾病具有湿热证型,其次是传染病、寄生虫病、肿瘤和结缔组织疾病。而呼吸系统和精神疾病中医辨证分型常见“痰湿证”,较少称之为“湿热证”。

表2中58个疾病中的湿热证产生情况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大部分疾病以炎症反应为主,有明确的致病微生物存在(细菌、病毒、寄生虫),炎症反应较剧烈阶段常辨证为湿热证。如病毒性肝炎急性期辨证为湿热中阻、湿阻脾胃证,而慢性恢复期以肝肾阴虚证为主。

2、小部分疾病本身并不是感染性疾病,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存在炎性反应或继发感染,因而辨证为湿热证。如闭塞性动脉硬化,该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包括脂质代谢谢紊乱,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动脉壁功能障碍以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紊乱等多种因素。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肢体局部供血不足,加之机体抵抗力下降,常易继发感染和湿性坏疽,肢体出现溃疡、发红、肿胀、疼痛等湿热下注的表现。

3、笔者认为少数几个疾病中的“湿热证”有待商榷。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机为气滞血瘀、痰湿阻络、心阳不足为主。所以辨证为“湿热阻遏证”不如“痰湿阻络证”更贴切。又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成因与遗传因素有关,中医认为其病机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为主要病理表现,可兼夹湿邪侵淫肌肉,但一般热象并不显著。

这三种情况以第一类疾病比例最多,说明湿热证与部分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关系。

湿热证与中医妇科疾病的关系

笔者以罗元恺主编的《实用中医妇科学》[3]为例,统计了书中93个病证的辨证分型,有湿热证型的共21个病证,占22.58%。详见表3

表3 湿热证与中医妇科疾病的关系

中医妇科疾病 有湿热证型的病证名称
月经病(11.11%) 经期延长、痛经、经间期出血
带下病(100%) 带下病
妊娠病(5%) 妊娠小便淋痛
产时病(33.33%) 胎衣早破
产后病(8.33%) 产后小便淋痛
乳病(0%) 无
杂病(60%) 阴痒、外阴炎、滴虫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阴挺、阴疮、外阴白色病变、盆腔瘀血综合征、不孕症、子宫颈癌
女性性病(50%) 淋病、梅毒(一期)


从表3可以看出,湿热证主要与以感染性疾病为主的带下病、妇科杂病及性病关系密切。有学者从微生态角度研究了中医妇科湿热证产生的机理。指出生殖道内微生态系统生物屏障作用的削弱致使外籍菌或环境菌入侵、繁殖,微生物的一些作用由生理性转变为病理性,这一病理变化与妇科疾病湿热证有密切关系[4]。

湿热证与中医男科病证的关系

笔者以张登本等主编的《中医男性病学》[5]为例,统计了书中57个病证的辨证分型,有湿热证型的共有31个病证,占54.39%。具体病证有:阳痿、强中、阴茎易举、阴长不收、遗精、早泄、不射精、精少、血精、精浊、小便夹精、癃闭、淋证、尿浊、腰痛、茎中痛痒、睾丸疼痛、阴缩、阴汗、阴肿、水疝、筋疝、肾囊风、囊痈、脱囊、子痈、包皮炎、肾岩、狐惑病、下疳、输精管结扎后综合征。

上述许多病证都与局部感染有关,如血精相当于西医疾病中的精囊炎、前列腺炎等;肾囊风相当于阴囊湿疹;脱囊相当于阴囊坏疽;子痈相当于急性睾丸炎;下疳相当于梅毒等等。可见,湿热证与男科某些感染性疾病有一定关系。

通过对湿热证型在内科、妇科、男科疾病中分布情况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出湿热证与某些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感染与湿热证关系更密切。湿热病邪具有“秽浊之性”,所以容易侵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易滋生的“秽浊之地”,如消化道、泌尿生殖器官等。相对而言,在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精神系统等“清净之所”湿热证较少见。

有学者已经指出“湿热”与某些渗出性炎症有关[6],其中的具体病理变化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仅通过对临床书籍中湿热证与相关疾病的关系研究初步认为湿热证与某些感染性疾病有关,尚待大量临床病例调查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王永炎,张天等主编.临床中医内科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2]陈可冀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3]罗元恺主编.实用中医妇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

[4]缪红霞.从微生态角度研究中医妇科湿热证本质的思路与方法.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4):293.

[5]张登本,周志杰主编.中医男性病学.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8.

[6]吴翠珍,等.炎症的中医辨证论治.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23.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8-19 08:20 2楼
肾膀胱病证中湿热证最多,占该系统总数的89.47%


这个数据与‘肾无实证’的印象差别很大哦
2012-08-19 20:10 3楼
楼主是晋城沁水人士???????
⬅ 试论木通的品种毒性用量诸问题 老茶馆 从气功源流考看社会性集体练功之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