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十一)--商振德教授

2012-01-17 09:28 楼主
第二,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和解剖特点

中医学上讲的路线:手阳明大肠经在体内属大肠、络肺,在体表由食指端经上肢背桡侧前面、肩部、颈部、颊部止于对侧鼻孔旁。从食指末端挠侧起始,沿着食指挠侧上行,走于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间,向上进入伸拇长肌和伸拇短肌之间,沿着前臂的挠侧上缘,进入肘弯的挠侧外面,再沿着上臂的外侧前面,走向肩关节的前上方,在肩背部同手太阳经的秉风穴相交会,向上出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再向锁骨上窝直入,向下和肺联络,再通过膈,统属于大肠。它的分支,从锁骨上窝向上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牙床中,再回转来夹着嘴唇,经过足阳明经的地仓穴,交会于人中,这样左边的经脉行到右边,右边的穴位行到左边,分别挟着鼻孔旁边。联络脏腑:属大肠,络肺,并与胃有直接联系。
消化道中的大肠是全程围绕于空场、回肠周围,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门五部分。大肠主要功能为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盲肠属于腹膜内位器官,各面均被腹膜被盖,升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无系膜,后面有结缔组织贴赋予腹后壁,活动性小;横结肠属腹膜内位器官,由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性大;降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无系膜,有结缔组织紧贴腹后壁,活动性很小;乙状结肠属腹膜内位器官,由乙状结肠系膜连于盆腔左右壁,活动性大;直肠、肛管和肛门为大肠最末端。在横结肠段有一个重要组织,即大网膜。大网膜形似围裙覆盖于空、回肠和横结肠的前方,其左缘与胃脾韧带相连续。构成小网膜的两层腹膜分别被胃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前、后两面向下延伸至胃大弯处相互愈合,形成大网膜的前两层,后者降至脐平面下方,然后向后反折向上,形成大网膜的后两层,连于横结肠并叠合成横结肠系膜,贴于腹后壁,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则形成胃结肠韧带。
第一部分.体表的传递过程
从食指末端桡侧的商阳穴开始,沿着包裹食指固有伸肌腱和食指伸肌腱桡侧侧副腱的筋膜结缔组织向近端前行,传递到达手掌及腕桡背侧,在此出现几个穴位,二间、三间、合谷及阳溪等穴位,继续向上,走在前臂桡侧包裹桡侧伸腕长、短肌为主的筋膜组织上,出现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等穴位, 到达桡侧伸腕肌起点又出现一个曲池穴,上行过肘关节后,又继续走在与桡侧伸腕肌外筋膜相延续并且包裹肱桡肌和肱三头肌外的筋膜组织上,在进行中又有肘髎、手五里、臂臑等穴位出现,继续上行到达肩部,走在与上臂肱三头肌外侧肌间筋膜相连接、相延续的三角肌筋膜结缔组织上,走行过程中出现一个肩髃穴,继续上行到巨骨穴,到达颈部,通过颈与颊部相连并包裹颈阔肌等处的筋膜结缔组织到达颊部边缘,在颈部出现了天鼎、扶突等穴位,到达颊部走在降口角肌处的筋膜上,到达口部走在与降口角肌相连的上唇口轮匝肌的筋膜上,走向对侧,有两个穴位,禾髎和迎香穴,由于口轮匝肌是环形结构,所以,出现左边经脉可以传到右边,右边的经脉可以传到左边。
从以上可以看出,经脉只能沿着纵行排列的某一肌肉、肌腱外的筋膜组织上走行,不能横跨走行,而且即使在同一肌肉,肌腱上也是走行在肌肉肌腱的一侧,不会跨到对侧,这是因为肌肉、肌腱外的筋膜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与肌肉、肌腱纵轴平行。到达肌肉、肌腱起止点后,又走行在另一个与起止点相连接的另一纵行肌肉、肌腱的一侧,包裹它们的筋膜组织是相互延续的整体。
第二部分.体内的循行过程
手阳明大肠经上行到颈部锁骨下窝后,有两个传导途径进入体腔,第一,通过与胸腔内壁层胸膜形成的胸膜顶部将生物电传入胸腔,再通过胸膜的传递达到肺根部,再通过肺根部结缔组织传递到肺组织,所以手阳明大肠经络于肺。通过壁层胸膜下传到膈,通过膈胃韧带和肝脏外结缔组织包膜及小网膜形成的肝胃韧带传递到胃,所以同胃有直接联系,再通过胃结肠韧带到达大肠。第二,通过颈扩肌深面结缔组织筋膜上传到口角内到达喉咙,再通过气管及食道内,外结缔组织筋膜下传到肺和胃,再到大肠。从以上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是一阴一阳,其中胃是它们在生物电能传导过程中的中转站。肺与大肠通过胃中转作用构成生物电能传导的紧密联系,即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所以,大肠排泄糟粕功能的好坏与肺气肃降、胃气降浊、脾主运化和肾中阴阳滋润、温熙及肾气储藏功能有密切关系。这些脏器发生病变可以引起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中医临床上通过调理这些脏器以治疗大肠之病是有科学道理的。
第三,手少阴心经的循行路线和解剖特点
中医学讲的路线:手少阴心经在体内属心、络小肠,并与咽喉及眼相连。由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及前臂内侧后缘,手掌内侧,最后到小指桡侧。联系脏腑:属心、络小肠,并与肺和肾有直接联系。起始于心中,出属于心脏周围血管等组织(心系),向下通过膈,与小肠相联系。
它的分支: 从心系分出,向上行于食道旁边,联系与眼球的周围组织。
它的分支:从心系直上肺,然后向下斜出于腋窝下面,沿着上臂内侧后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下行于肘的后内侧,沿着前臂内侧后边,到达腕关节尺侧豌豆骨突起处,进入到手掌尺侧,沿着小指尺侧到达小指尺侧末端。
联络脏腑:属心,络小肠。并与肺和肾有直接联系。
第一部分.体内传递过程
本经属心、络小肠。心脏和小肠是两个不同系统的器官,一个是循环系统的心脏,一个是消化系统的小肠,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关系,实质它们在生物电传递过程中有密切的关系。
从心脏发出的血管主要有到肺的肺动、静脉系统,和向上、向下的大动、静脉系统。在这些动、静脉的外面包裹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包膜,具有良好的传导生物电的功能。从心脏产生的生物电能通过肺动、静脉束进入肺门,与肺门处丰富的结缔组织一体化后进入肺,这是本经与肺发生直接联系的物质和结构基础。从心脏产生的生物电能通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束穿过膈形成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走在脊柱左侧,到达胸腰段脊柱旁时,与一个重要的结缔组织系膜相连接,即小肠系膜,(是指系膜小肠连于后腹壁的双层腹膜)。呈扇形连接整个小肠,形成许多皱褶,形成小肠系膜根。由第二腰椎体的左侧,十二指肠空肠曲处开始,向右下斜行,越过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右输尿管和右侧腰大肌到骶髂关节。小肠系膜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外的结缔组织筋膜此有连接交叉。小肠的生物电活动也是通过小肠系膜向外传递。
心与小肠的生物电活动还有一个方式,即膈肌腱与小肠系膜的连接通道。从解剖上膈有三个起始部分,①椎体部起自膈脚和弓状韧带。右侧膈脚起自上三个腰椎和椎间盘前面。左侧膈脚起自上两个腰椎和椎间盘。内侧弓状韧带是腰大肌表面筋膜延续增厚部分,外侧弓状韧带是是腰方肌表面筋膜延续增厚部分,所以,通过腰大肌和腰方肌筋膜本经与肾发生直接联系。两侧膈脚的纤维互连形成了正中弓状韧带。此韧带跨过主动脉降部。②肋部,附着在下六个肋骨和肋软骨内面。③胸骨部,起自剑突,膈脚的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结缔组织筋膜有连接。再有膈脚的起点与小肠系膜根部的起点均在胸腰段处。它们的筋膜在此相互连接,同时小肠系膜是连接小肠与体壁的唯一组织结构,构成小肠与心脏生物电连接的重要通道。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外的结缔组织筋膜与腰大肌、腰方肌等筋膜相连接和延续。膈的弓状韧带又是由腰大肌和腰方肌表面筋膜延续增厚而成。再有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在腹部发出主要的分支,即肾动、静脉直接进入肾脏。所以说,本经与肾有直接的联系。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还可以通过气管、食道外的筋膜结缔组织向上、向下传递。
总之,心脏的生物电活动与周围结构的联系是多元的。只要有结缔组织的地方就可以发生生物电联系,进行生物电的传递。但有主要通道和次要通道。主要通道就是通过心脏分出的几大分支。在这些分支行进过程中,包裹它们外面的结缔组织筋膜与其他器官的结缔组织相连接,构成脏腑与脏腑的联系。例如,胃可以通过小网膜与肝发生联系;通过大网膜与结肠联系;通过脾胃韧带与脾相联系等等。在体表各个经脉之间通过肌肉、肌腱起止点相同部位的结缔组织筋膜发生联系。心脏通过大、中、小血管外的筋膜结缔组织,最后通过毛细血管网可以与全身各个组织细胞发生生物电联系,但这不是其主要途径,主要途径只有一个,就是本经。
第二部分.体表的传递过程
上面我们提到,从心脏发出的分支中,有两支大的锁骨下动脉及伴随的锁骨下静脉系统,心脏的生物电活动通过左右锁骨下动、静脉及锁骨下丰富的结缔组织筋膜构成了手少阴心经的体表部分。锁骨下区筋膜腋筋膜相延续。在此有一个穴位:极泉穴,走在胸大肌下缘处,深层为喙肱肌。腋筋膜与上臂内侧筋膜是相延续,当走行在肱二头肌内侧沟时出现一个穴位:青灵穴,到达肱二头肌止点后,肱二头肌筋膜与前臂屈肌腱的筋膜相延续,即走行在前臂屈肌外的筋膜结缔组织之上,主要走在尺侧屈腕肌及指浅屈肌和指浅屈肌之间,出现了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等穴位。继续下行过腕关节尺侧,继续沿指浅、深肌之间筋膜前行,出现少府穴。最后到达小指桡侧端。
我们有必要提一句,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可以通过全身各级血管传向全身。但行进过程中会出现一条或数条主要的干道。主要干道就是中医针灸所讲的经脉,本经,手少阴心经就是主要干道。

第四,手厥阴心包经

中医讲的路线:手厥阴心包经起始于胸中,出来统属于心包络向下通过膈,经历上、中、下部同三焦联络。起始于胸中,出来同属于心包络,向下通过膈,经历上、中、下部同三焦联系。
它的分支: 沿着胸部二浅出分布于胁肋,到肋下又向上到腋窝下面,沿着上臂内侧,分布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的中间,进入肘弯中央,向下到前臂,走在掌长肌和挠侧屈腕肌当中,进入手掌中,沿着中指内侧延伸到中指末端。它的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着无名指尺侧到达手指末端。
联系脏腑:属心包,络三焦。
第一部分.体内传递过程
从解剖上,心包是包裹心及大血管根部的锥形囊,包括纤维性心包和浆膜性心包。
浆膜性心包壁层紧贴在纤维性心包内面,脏层覆盖于心肌层的表面,又称心外膜。脏、壁两层在出,入心脏的大血管根部相移行。
纤维性心包是坚韧的结缔组织囊,为心包的外层。包在心脏表面,向上与出入心脏的大血管外膜相移行。向下与膈的中心腱紧密愈着。
在胸部,心包与纵膈胸膜相移行,纵膈胸膜中部向外侧成管状包裹肺根,与肺相连接。左右两侧及后侧分别与支配上肢、头、颈部的大血管、气管、食管、脊柱等结构紧密相连,向下与膈紧密相连。
在腹部,膈通过前面讲的三个起始部及腹膜组织形成的各种韧带、系膜及网膜等结构与腹部各脏腑构成紧密相连。这样胸、腹部上、中、下三焦内各脏器的生物电活动构成一体化。使胸、腹脏器生物电产生、传导,最后到达三焦生物电平衡起重要作用。
在这要提一下,心包是包裹心及各大血管的根部,其上界高于心,连接着各个大血管根部的外膜,下面与膈的中心建相连。前面与肺和胸膜并与胸骨和肋软骨相邻,心包两侧邻近纵隔胸膜,后面与食管相邻。所以,心包有两个特点,一是结缔组织丰富,在纵隔内占据很大空间;二是在胸腔内与周围组织器官联系非常广泛,通过它为中介可以和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生物电联系,心包下面与膈的中央腱相连,膈的周围是肌肉中央是腱性,外形象伞一样,心包的生物电到达膈的中央处后,通过它将生物电伞一样广泛向腹腔传递,可以与腹腔各个脏器发生生物电联系,也可以与盆腔各个脏器发生联系,这就是为什么不与胸腹腔某个脏器发生明确的生物电联系,而是与上中下三焦的多脏器发生生物电联系,比较模糊和笼统的原因,这主要是有他的解剖特点决定。
第二部分.体表传递过程
除了到达上、中、下三焦各脏器组织生物电平衡外,本身还要有一个与体表、外界相通的路线,到达本经内外、表里的生物电平衡。心包本身的生物电,通过心包与纵膈前胸骨、肋软骨或肋骨传向体表,将生物电从体内传出体外,通过紧贴其上的胸大肌深层结缔组织筋膜及肋间内、外肌筋膜,将体内生物电通过它们向腋筋膜及上臂筋膜传递。在这有天池、天泉、曲泽等穴位。过肘关节后,又走在屈肌群内、桡侧屈腕肌和掌长肌之间。走行过程中出现郄门、间使、内关、大陵等穴位。过腕关节后经劳宫穴最后到中指端的中冲穴。
经脉在上肢的走行极有规律。沿着一条肌肉、腱纵形走行到肌肉、腱止点或止点附近后,又沿着附着在此点的肌肉、腱外筋膜继续纵形走行,直到肢体末端。不会跨肌肉、腱走行。即使在同一肌肉、腱上也沿着胶原纤维方向纵行传递,不会从一侧跨向另一侧。

第五,手少阳三焦经

中医学讲的路线:在体内属三焦,络心包络,并与耳、眼相连。在体表起于无名指端,沿上肢伸侧正中线,经肩部、侧颈部、侧头部、耳部止于眼部。起始于无名指尺侧末端,向上走在第四和第五掌骨中间,沿着手背到腕关节外侧,走过挠骨尺骨之间,向上过肘尖,沿着上臂外侧分布到肩部,交手太阳经于秉风穴,与督脉会交于大椎穴,从足少阳经的后面,交会足少阳经肩井穴,进入锁骨窝,分布两乳当中,脉气分散同心包向联络,向下通过膈,同属于上、中 、下三焦。
它的分支:从膻中穴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窝中,在上达顶部,分布到耳部,一直向上走出于耳上角,与足少阳经悬厘,颌厌,再弯曲下行走向面颊,一直到眼睛下面。
它的另一分之:从耳后进入耳中,再走出来到耳前,交会于手太阳经听宫,经过足少阳经上官,交会于面颊抵达眼睛外呲角部。
联络脏腑:属三焦,络心包。
第一部分.体表传递过程
从环指或无名指尺侧末端开始,向上至环指尺侧侧副腱外筋膜,到达手第四、五掌骨间环、小指伸指肌腱筋膜,到达腕背尺侧伸指总和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间的筋膜,这期间有关冲、液门、中渚及阳谷、阳池等穴位。继续沿着伸指肌群外的筋膜上行,这期间有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等穴位,过肘关节后,又走在肱三头肌外侧及三角肌的筋膜上(前臂筋膜是上臂筋膜延续而成), 继续上行到达肩部,这期间有天井、清冷渊、消、臑会、肩髎等穴位。
到达肩部后,通过两条线进行传递,一是与三角肌起点(锁骨)相连接的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筋膜相延续,沿着胸锁乳突肌后缘筋膜上行到达耳后部形成耳部各穴位;另一条线是通过冈上肌外筋膜和与之相连的菱形肌上缘筋膜到达第七颈椎,这期间有天髎、秉风、肩井和大椎穴。
第二部分.体内传递过程
本经脉达到胸锁乳突肌后,一是向上沿着胸锁乳突肌到耳后止点(颞骨乳突),形成耳部及周围各穴;另一条线路沿着胸锁乳突肌下行到此肌止点,胸骨柄前面,胸锁乳突肌筋膜与胸骨外筋膜相延续,到达胸骨的膻中穴,通过胸骨与纵隔前面相连接,将生物电传入体内,与心包外胸膜相连接,通过膈最后广泛遍会属于未经之上、中、下焦。

第六,手太阳小肠经

中医学讲的循行路线:起始于手小指外侧末端,沿着掌侧和背侧交界线上向腕部,浅出尺骨茎突中间,一直向上沿着尺骨下面边缘到肘尖后面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中间,向上沿着上臂外侧后边出于肩关节后面,绕行于肩胛岗上、下窝,在肩上与足太阳经交会于附分、大杼,并与督脉大椎穴相交会。再向前进入锁骨下窝,深入体腔与心脏联络。沿着食道通过横膈到达胃,和任脉交会于上脘、中脘的深部,统属于小肠。
从锁骨窝沿着颈部上向面颊,到目外眦与足少阳经交会于瞳子髎穴。又退回来交会于睛明穴。同时横斜分布于颧部。联络脏腑:属小肠、络心,并与胃有直接关系。
第一部分.体表传递过程
从小指外侧末端的少泽,沿着小指尺侧筋膜向上到达掌指关节尺侧筋膜和腕尺侧小鱼际肌外筋膜到达腕部,期间有前谷、后溪、腕骨和阴谷穴位,过腕关节后,沿尺侧神腕肌筋膜尺侧缘到达肘部,期间有养老、支正、小海等穴位,过肘后沿肱三头肌后部筋膜上行到肩后方和肩胛骨外侧缘的肩贞穴, 在此处肱三头肌外侧头筋膜与岗下肌、小园肌处筋膜相延续。期间出现臑俞、天宗等穴位。同样肱三头肌外侧头筋膜与岗上肌、斜方肌深面筋膜相延续。期间出现秉风、曲垣等穴位。继续行进,岗上、下肌处筋膜又与菱形肌处筋膜相延续。最后到达督脉大椎穴,冈上肌处筋膜又与肩胛提肌、头夹肌等上行肌处的筋膜相延续,继续上行,期间出现肩外俞、肩中俞和天窗等穴位,最后到达天容穴,从此穴继续上行到达头面部各穴。
第二部分.体内传递过程
本经到达天窗、天容穴后,通过胸锁乳突肌筋膜和二腹肌、下颌骨肌等颈部筋膜分别将经脉传递到胸骨前面和喉部,通过胸骨前面与胸腔纵隔心包、心相连;通过喉部沿着食管、气管处结缔组织筋膜向胸腔传递与肺、胃、心等脏器相连接。再通过肺、胃、心等过膈与腹腔各脏器相连接。前面已经讲过,不再重复。
总结
通过以上讲述上肢六个经脉的走行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手到肩或从肩到手各经脉走行路线明确和固定。走在肌肉、肌腱的一侧或之间的筋膜组织上,走行方向与肌肉、肌腱纵轴方向一致。这是因为包裹它们的筋膜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排列方向与肌纤维方向一致。即使在同一肌肉上的走行也是这样一个规侓,这是由于胶原纤维纵行走行特点决定。
第二.到达某一肌肉、肌腱起、止点后经脉在此肌肉、肌腱的传递结束,再沿着同一起、止点相连接的肌肉、肌腱一侧的筋膜继续上行后下行。因为它们的筋膜结缔组织是相延续的一个整体,只是人们为解剖和学习方便的不同叫法而已。
第三.走行过程中都伴有一条大的神经主干。这是因为神经干发出分支部位就是穴位的所在部位,针刺后才能产生肌细胞膜电容放电,非穴区部位针刺无这一现象,它是针灸治病的物质基础,而且通过解剖发现,肌间隙中,有神经血管束走行的线路上,结缔组织筋膜含量丰富,为传递生物电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上肢经脉进入体内胸腔大部分都是通过颈部胸腔上口处进入,只有这个部位才含有通向胸腔、腹腔的各种管道系统,例如各大血管、气管、食管等等,它们周围包裹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包膜。体表各经脉通过胸腔上口各种管道系统与胸腹腔各脏器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完成了表里、脏腑与体表的生物电联系。
第五,体腔(胸、腹腔)内各脏腑内,脏腑本身都包裹丰富结缔组织,脏腑之间也由胸膜、腹膜等结缔组织形成的韧带、系膜、网膜等有机连结在一起, 它们之间的生物电活动可以完美的建立起来,体腔内一个脏器可以同时与很多脏器发生生物电联系,同时各脏腑分别体表以一条主干线建立起生物电传递线路,形成上肢六个经脉,完成各脏腑与体表的生物电传导过程。例如,肺和大肠相表里一词在中医理论中是很平常的一句话,可放在西医里去讲行不通。因为西医里的肺和大肠是两个不同系统里的不同器官。细胞成分不同,组织机构不同,生理功能不同,又分别在胸、腹腔内。它们怎么能建立起有机的关系。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建立在生物电上,是由于肺和大肠处的结缔组织将它们有机的连结在一起。
第六.在头、颈以及胸、腹壁等处,由于肌肉数量较多,排列方向不同。一个起、止点上可以有多方向的肌肉组织相连。包裹它们的筋膜组织中胶原纤维排列方向也相应改变。所以可以出现经脉方向变化多样,以及各经脉之间在某一部位有交叉、交会的现象。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十)--商振德教授 老茶馆 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十二)--商振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