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十四)--商振德教授

2012-01-17 09:31 楼主
第十节
第十,足太阴脾经
中医学讲的循行路线:始于足踇趾内侧的末端。沿着大踇趾内侧缘掌侧和背侧交界线,经过第一跖趾关节后面,向上到内踝前边,分不到小腿后,沿着胫骨后缘,交叉浅出于足厥阴肝经的前面。走上膝关节内侧,到达大腿内侧的前面。向上行到腹部深入,交会任脉中极、关元、下脘等穴。统属于脾脏,并同胃联络。再向上交会于足少阳经于日月穴。与足厥阴经相会于期门穴。通过膈行于食管的旁边。经过手太阴经的中府穴,通连到舌根部,散布于舌下部位。
又从胃分出,另行通过膈,脉气输注于心脏中。
联系脏腑:属脾,络胃,并与心、肺及肠有直接联系。
第一部分.体表的传导过程
起始于足踇趾内侧,向上沿着足踇趾展肌腱鞘内侧缘走行,向上到内踝前缘处,这期间出现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及商丘等穴位。过踝走行在小腿三头肌腱及肌肉外筋膜的内侧缘,到膝关节内侧支持带处。期间出现了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等穴位。过膝关节后走行在缝匠肌外筋膜的内侧缘。沿着缝匠肌筋膜内侧缘向上直到缝匠肌起点,髂前上棘及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部分,期间出现血海、箕门、冲门等穴位。过髂前上棘及腹股沟韧带后向上沿着腹外斜肌筋膜上行到腹外斜肌起点,即下位八个肋骨的外面。因为腹外斜肌筋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缝匠肌起点髂前上棘。而且腹股沟韧带是由腹外斜肌下缘卷曲增厚形成。这期间出现府舍、腹结、大横、腹哀等穴位。到达下位八个肋骨外面(即腹外斜肌起点后),又沿着腹外斜肌起点处筋膜相延续的前锯肌筋膜上走行。因前锯肌起自上八个或九个肋骨外面,肌束斜向后上内方,经过肩胛骨前面,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在其上部又与胸大肌下段深层筋膜和胸小肌筋膜相延续。这期间出现有大包、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等穴位。
第二部分.体内传导过程
脾脏在体内是腹膜内器官。除了脾门外,其余部分均为腹膜包裹。所以脾脏在腹腔内可以通过腹膜与各脏器及与腹膜组织相连接的体壁发生生物电联系。脾与邻近多个脏器直接接触,发生生物电连接。例如,脾前面与胃底相邻,与胃可以发生生物电直接联系。脾门后面与左肾相邻,下方与胰和结肠相邻。再有脾门处腹膜转折移行至邻近器官构成很多韧带。例如脾门与胃底和胃大弯之间的胃脾韧带,脾与胃可以直接发生生物电联系后,通过胃可以与心、肺、肠等脏器发生生物电联系。这就是为什么属脾、络胃,并与心、肺、肠有直接联系的原因。所以说脾在体内具有明显调节各脏器生物电平衡的作用。特别是脾与胃直接相邻,而且脾门与胃底和胃大弯之间的机密相连的脾胃韧带构成了脾与胃之间的生物电联系,足太阴脾经经脉属脾,络于胃;足阳明胃经属于胃,络于脾。两条经脉的生物电能相互联系、相互交汇、相互支持、相互调节,共同完成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构成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组织结构。中医所讲的脾与西医讲的脾脏不是一个概念,脾脏在西医不是消化器官,是淋巴系统中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脏功能好坏可以反映机体淋巴系统的功能情况。单纯脾脏及时切除对人体也无太大影响。所以,中医所讲的脾是跨系统、跨组织器官的一个功能体系。它包括了淋巴系统、胰腺的全部功能,还包括足太阴脾经的经络系统。本经传递到腹股沟中部后,通过腹股沟三角区进入腹腔。腹股沟三角区内除了含有股神经、股动脉及股静脉形成的粗大的神经血管束和包裹它们的结缔组织外,此三角区也是腹腔内腹膜与外界构成生物电能传导的重要通道之一。腹膜覆盖了腹腔内很多组织器官,脾气的充足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个消化道内各器官的功能好坏,脾气对整个消化道都有滋润作用,特别是对胃和小肠的消化、吸收作用具有明显的调节和支持作用。脾气健旺,脾气通过脾胃韧带传至胃,胃气得以补充;同时胃气健旺又正反馈性使脾气增加,两者生物电能储存都强盛,机体消化功能就良好。反之则失常,出现机体营养不良,肌肉消瘦等现象。
脾气通过脾胃韧带将生物电能传导到胃,再通过胃及与胃相延续的食道外结缔组织包膜将生物电能向上传导到喉咽、舌根,最后到达消化道最上端,即口唇部。上消化道由于接受了脾气的传递和输入,使上消化道内阳气充足,使上消化道的机械性消化功能强劲,唾液腺等分泌腺及分泌细胞分泌充足,舌的味觉功能良好,口味正常。所以,脾在液为涎 ,开窍与口,其华在唇。

第十一, 足太阳膀胱经

中医学讲的循行路线:起始于眼睛内眦角,向上分布到额部同督脉交会在神庭穴。并与足少阳经交会于头临泣穴。上至头顶和督脉交会于百会穴。
分支:从头顶分出,走向耳上角部,与足少阳经交会于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等穴。
它直行的一支脉,从头顶向里入于脑,与督脉交会于脑户穴,回出来向下到顶部,沿着肩胛肌肉的内侧,再交督脉于大椎、陶道穴,依傍脊柱的附近,直下抵达腰部,脉气向里深入沿着脊旁肌肉同肾脏联络,直属于膀胱。
它有一分支,从腰部向下行,沿脊柱旁经过臀部,再进入到膝腘窝中。
它另一条支脉,从肩胛内缘一直到肩胛下面,挟着脊柱经过股骨大转子,交会足少阳经在环跳穴。沿着大腿外侧的后面,直向下与上一条到腘窝的脉会和。从此再向下,通过腓肠肌内,浅出外踝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到足小趾外侧末端。
联系脏腑属膀胱,络肾,并与脑和心有直接联系。
第一部分.体外传导过程
从眼眶内侧韧带,沿着枕额肌的额腹外的筋膜和帽状腱膜向上走行,最后到达枕腹的起点枕骨处。这期间出现睛明、攒竹、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等穴位。通过与枕骨相连结的最长肌外筋膜向下传导,最后到达最长肌的起点,骶骨背面和髂嵴的后部。最长肌位于背浅肌深方,棘突的两侧,纵列于棘突两侧的沟内。其外筋膜的胶原纤维排列与其适应,排列方向与肌肉纵轴平行,所以,经络走行方向也垂直向下到达最长肌起点,骶骨背面及髂嵴后部,与臀大肌起点相连接,继续走在臀大肌深面筋膜。这期间出现大杼、冈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上髎、膀胱俞、次髎、中膂俞、中髎、白环俞、会阴、下髎等穴位。到达臀大肌下缘后,与臀大肌筋膜相延续的股二头肌内侧和半腱肌外侧之间的筋膜继续下行,到腘窝处的腘筋膜。这期间出现承扶、殷门、浮郗、委阳、委中等穴位。
另一支:人体背深部肌肉主要有竖脊肌,竖脊肌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竖脊肌分外、中、内三列,外侧列附着于肋骨,称髂肋肌;中间列附着于横突,称最长肌;内侧列附着于棘突,称棘肌。上一分支走行在中列,即最长肌上。还有一分支走行在外列即髂肋肌外的筋膜上,直到竖脊肌起点(骶骨及骶骨后部)。这期间出现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等穴位。继续向下到腘窝筋膜与上一分支相交会于委中穴。继续向下沿着小腿三头肌后外侧筋膜向下过外踝后直到小趾外侧。这期间出现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等穴位。
第二部分.体内传导过程
因为膀胱不是腹膜内器官,所以它与外界体表生物电不是通过体腔上下口发生联系。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盆腔后壁与体表直接发生联接。二是在背部两条垂直纵行的经络分支到达腰背部后,通过包裹竖脊肌及腰方肌周围的胸腰筋膜直接向体内传导。再通过腰大肌及腹后壁筋膜,最后与肾脏发生联系,络于肾,最后属于膀胱。
由于膀胱是一个肌性囊状器官,自身的组织细胞少,产生生物电的能力弱,膀胱组织细胞外的生物电能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与膀胱相表里的肾气补给;二是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供给和协调。
第十二, 足少阳胆经
中医学讲的循行路线:起于眼睛外眦角,向上经手少阳经的和髎穴,到头角部位与足阳明交会于头维穴。再向下到身后与手少阳经交会于角孙穴。沿着头颈走到手少阳经的前面,与手太阳经交会于天容穴。到达肩后又退回来,交会于手阳经的后面,向后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经过手太阳经秉风穴,进入锁骨窝中。
分支:从耳后经手少阳经的翳风穴进入耳中,又浅出行于耳前,经手太阳经的听宫穴、足阳明经的下关穴,到眼外眦角的后面。
另一分支:从眼睛外眦角分开,向下到达大迎穴,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后到达眼睛下面。向下经过颊车穴到达颈部,同上一脉在锁骨窝会合。从此向下到胸中,在深部经过手厥阴经的天地穴,通过膈同肝脏联络,统属于胆。沿着胁肋里边,走出腹股沟的部位,环绕阴毛周围,横向进入股骨大转子。
还有一分支:从锁骨窝向下到腋部,沿着胸侧,经过季肋交会足厥阴于章门穴后,又与足太阳经的上髎、下髎穴相交向下相会于股关节部位,从此向下沿着大腿外侧,膝关节外侧,腓骨前面,到外踝前面,沿着足背上面,进入第四、五跖骨间。还有一支走在第一、二跖骨间,最后到踇趾末节。
第一部分.体外传导过程
从颞肌起点,沿着颞肌外的筋膜向上走行直到颞窝。这期间出现有瞳子髎、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头维等穴。再通过帽状腱膜和颞窝缘向后、向下传递到颞骨乳突,期间出现太冲、浮白、完骨等穴位。
它的分支,通过颞肌外筋膜传导颞窝缘与枕肌和帽状腱膜相连。在帽状腱膜上传递,最后传递到枕骨及颞骨乳突处。期间出现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等穴位。向下与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起止点交叉出现一个风池穴,向下一条沿着胸锁乳突肌外筋膜下传到锁骨窝处。另一条沿着斜方肌深面筋膜及肩胛提肌外筋膜向下传导,到达肩胛骨内缘及内面向下外传导。期间出现肩井穴。继续行进与前锯肌外筋膜相联络,向下与腹外斜肌筋膜相连接,最后传导到腹外斜肌止点髂前上棘、腹股沟韧带及耻骨联合处。期间出现渊腋、辄筋、大包、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等穴位。
继续向下,通过扩筋膜张肌及髂胫束沿着大腿外侧下行。期间出现有维道、居髎、风市、中渎、膝阳关等穴位。过膝关节后,与小腿外侧髂胫束的筋膜继续下行。走在伸趾肌腱外筋膜上。期间出现阳陵泉、外丘、阳交、光明、阳辅及悬钟等穴位。过踝关节后,一条走在足外侧筋膜上。期间出现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等穴位。另一条走在伸趾肌腱内侧筋膜上,直到踇趾末端。期间出现陷谷、内庭、厉兑等穴位。
第二部分.体内传导过程
体内传导就是通过锁骨窝处及胸壁外侧深面、膈下腹壁处进入胸腔。再通过膈与肝脏相连接韧带传到肝外膜,向下会合于胆,即与肝联络,属于胆。再通过腹、盆筋膜下传到腹股沟处与外界相连通。
从胆的组织结构特点可以看出,胆在体内是一个中空的囊管状结构,组织细胞(特别是可兴奋性细胞)少,自身产生生物电能的能力弱,很大部分来源于肝气的传递和供给,使胆及其管道内生物电能充足,发挥其良好的储存、排泄胆汁功能。这就是中医所讲的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肝气泄于胆有两方面意义:一是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泄于胆,汇集于胆;二是肝细胞产生的生物电能通过肝、胆的表里关系,将肝气泄于胆,汇集于胆。肝与胆是相互控制和相互协调的。肝失疏泄导致胆功能失调,胆汁上逆或胆汁受阻等;胆功能受限时,也会影响到肝功能。肝和胆各有一条与外界相连的经脉,即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属于肝,络于胆;足少阳胆经属于胆,络于肝,它们之间互为表里。两经脉共同调节肝、胆经的生物电平衡。
第十三节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这八条经脉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经脉。
①督脉
主干走行于脊柱棘突上和头部正中线上。从百会到长强数十个穴位,全部都走行在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上。它们排列极有规律性,全部是由纵行排列的胶原纤维组成。所以它的经脉走行也是垂直向上、极有规律。
②任脉
本经全部分布在会阴、腹、胸、颈、下颌部的正中线上。而会阴和腹部正中线是腹白线,是排列规律的纵行胶原纤维组成。胸部正中是腹白线的延伸。颈部和下颌部正中线也是双侧对称肌肉组织相交形成腱性部分,与督脉一样,走行的规律性很强。
③冲脉
冲脉的走行规律性也极强。从口唇两侧降口角肌外筋膜下降过下颌骨后,沿着二腹肌及胸骨舌骨肌外筋膜下降到胸锁关节及第一胸肋关节。继续向下沿着胸骨双侧外缘(各胸肋关节下行到剑突两侧,再下行沿着腹直肌鞘内侧缘下行到耻骨联合两侧。下降到双下肢内侧,继续走行在起于耻骨联合的长收肌、股薄肌等内侧肌群外筋膜内侧缘下行,过膝关节后又走行在小腿三头肌外筋膜内侧缘下降。
④带脉,阴,阳维及跷脉走行规律一样,而且简单, 不在重复。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十三)--商振德教授 老茶馆 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十五)--商振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