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顽疾痛风的中医综合治疗

2012-02-14 08:28 楼主
痛风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痛风石沉积、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石形成为特点。根据血液中尿酸增高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是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谢紊乱所致;继发性痛风是由于其他疾病、药物等引起尿酸形成增多或排出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其主要表现为拇趾、跖趾关节、足背、足跟、踝、指、腕等小关节红肿剧痛,昼轻夜重,反复发作,局部温度升高,皮肤暗红,压痛明显,迁延日久,致受累关节发生僵直和畸形,关节活动受限。根据痛风的临床特征,其属于中医学“痛风石”、“白虎历节”等范畴。
一、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本病多是由于嗜酒厚味等饮食失宜,或脾肾不足,劳累过度,复感风寒湿热等邪气,留滞关节,痹阻经气,久之痰瘀沉积于关节周围所致,故其以拇趾、跖趾关节、足背、足跟、踝、指、腕等小关节红肿剧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为主要表现。痛风的中医辨证论治,一般分为湿热阻痹证、瘀热内郁证、痰湿阻滞证和肝肾阴虚证。
(一)湿热阻痹证
【证候】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常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宣痹止痛。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减:石膏20g,知母12g,桂枝10g,牛膝12g,黄柏10g,忍冬藤15g,防己10g,土茯苓15g,威灵仙12g,薏苡仁15g,海桐皮12g,秦艽10g。
(二)瘀热内郁证
【证候】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颜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硬结,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点,舌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
【治法】清热化瘀,宣痹通络。
【方药】凉血四物汤加减:生地黄12g,川芎10g,赤芍药12g,红花10g,当归12g,黄芩10g,赤茯苓12g,地龙10g,鸡血藤15g,寻骨风12g,牛膝12g,乌梢蛇10g,甘草5g。
(三)痰湿阻滞证
【证候】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硬结不红,常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闷,舌胖质暗,舌苔白腻,脉缓或弦滑。
【治法】化痰除湿,舒筋通络。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5g,白术10g,土茯苓12g,法半夏10g,白芥子12g,地龙10g,豨莶草12g,皂角刺10g,威灵仙12g,苍术12g,陈皮10g。
(四)肝肾阴虚证
【证候】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昼轻夜重,局部关节变形,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质红,舌苔少,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舒筋通络。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熟地黄12g,山茱萸10g,淮山药12g,茯苓10g,枸杞子12g,牡丹皮10g,当归12g,菊花10g,白芍药12g,秦艽10g,牛膝12g,杜仲10g。
二、当代验方
【痛风饮】虎杖15g,土茯苓20g,灯笼草15g,萆薢20g,掉毛草15g,薏苡仁30g,苍术15g,九牛子15g,牛膝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服2次。清热除湿,通络止痛,利尿消肿。
加减:发热甚者加大虎杖用量,加黄柏、知母;肿胀甚者加大灯笼草、九牛子用量;疼痛甚者加七叶莲;腹胀纳差者加细辛、桔梗。
疗效:治疗40例,痊愈30例,显效7例,无效3例。(杨玲?云南中医杂志,1994,6:8)
【土苓降浊汤】土茯苓30g,薏苡仁24g,萆薢30g,当归20g,桃仁12g,泽泻30g,泽兰20g,红花12g。每日1剂,水煎分服2次。降泄浊毒,活血通络。
加减:红肿较重加黄柏、苍术、金银花、汉防己、蚕沙、车前子;痛剧加全蝎、蜈蚣、炒延胡索;关节漫肿、结节质软者加僵蚕、白芥子、胆南星;关节僵直畸形、结节质硬者加炮山甲、蜣螂、僵蚕、露蜂房;病程日久,反复发作者酌加豨莶草、威灵仙、乌梢蛇、地龙。
疗效:治疗58例,治愈39例,好转18例,无效1例。(张瑞彬?河北中医,2002,11:869)
【痛风汤】土茯苓20g,黄柏10g,萆薢20g,牡丹皮10g,当归10g,泽泻10g,薏苡仁10g,茯苓10g,生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服2次。清热利湿,健脾消肿。
现代研究:方中土茯苓、萆薢有明显降低血尿酸的作用。
疗效:治疗28例,痊愈25例,有效3例。(陈建斌?湖南中医杂志,2003,1:31)
【急痛汤】百合30g,露蜂房10g,土茯苓30g,蚕沙(包煎)12g,薏苡仁30g,桃仁10g,萆薢30g,红花9g,虎杖20g,牛膝12g,山慈姑10g。每日1剂,水煎分服2次。清热除湿,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加减:红肿发热明显加柴胡9g,半枝莲15g,生石膏30g;疼痛剧烈加细辛、全蝎各3g,地龙6g;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后下)10g。
现代研究:方中牛膝祛瘀消肿止痛,具有抗炎镇痛消肿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扩张血管,改善循环;蚕沙祛风除湿止痛,有抗炎作用;露蜂房、桃仁配红花可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及抗炎镇痛;百合、山慈姑均含有秋水仙碱,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抑制病情发展。
疗效:治疗110例,显效82例,有效23例,无效5例。(乐枫,等?河北中医,2003,2:108)
【五土五金汤】土茯苓20g,土牛膝15g,土黄连10g,土大黄15g,土鳖虫10g,金银花20g,金钱草30g,海金沙15g,金莲花10g,金刚刺20g。每日1剂,水煎分服2次。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化瘀通络。
加减:全身发热者加生石膏30g,知母15g;关节肿甚加萆薢15g,防己10g;关节处色深者加穿山甲、赤芍药各10g;关节灼热明显加蒲公英20g,七叶一枝花15g。
疗效:治疗28例,治愈21例,好转6例,无效1例。(刘书珍,等?山东中医杂志,2000,2:82)
【海桐寻骨汤】海桐皮18g,玄参10g,寻骨风25g,生地黄10g,黄柏10g,白芍药15g,木瓜10g,川黄连6g,延胡索10g,土茯苓15g,泽泻10g,车前子10g,薏苡仁30g,牡丹皮10g,通草6g。每日1剂,水煎分服2次。清热利湿,舒经活络,散瘀止痛。
疗效:治疗129例,治愈82例,好转42例,无效5例。(陈延生?河北中医,2003,7:540)
【通痹雷公藤汤】雷公藤10g,板蓝根30g,秦艽10g,蒲公英30g,川萆薢10g,薏苡仁30g,僵蚕10g,赤小豆30g,桃仁10g,土茯苓30g,红花10g,海风藤10g,海桐皮10g,徐长卿10g,甘草5g,蜈蚣2条。每日1剂,水煎分服2次。清热解毒,祛湿通痹,活血化瘀。
加减:热甚加水牛角、忍冬藤各10g;疼痛剧烈加三棱、莪术各10g;伴有尿赤、尿路结石者加车前子20g;体形肥胖者加白芥子、法半夏、陈皮各10g。
疗效:治疗56例,痊愈10例,显效35例,有效9例,无效2例。(陈红明?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7:349)
【消痛汤】苍术18g,黄柏12g,薏苡仁18g,川牛膝12g,晚蚕沙9g,土茯苓30g,红花9g,萆薢30g,大黄9g,金银花30g,泽兰15g。每日1剂,水煎分服2次。清热利湿解毒,活血通络定痛。
同时,将药渣再兑水煮沸,待温(38~40℃)后浸洗发病部位30分钟,再用消毒纱布敷盖。
加减:部位居上肢者加桑小枝;关节疼痛伴发热者加生地黄、石膏、虎杖;疼痛甚者加延胡索、地龙、僵蚕。
现代研究:方中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具有抗溃疡、抗缺氧、抗血小板凝集,以及镇痛、解毒、消炎,增强免疫的作用。药渣再煎外洗患处,有利于改善局部血供,恢复相关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
疗效:治疗33例,治愈22例,好转10例,无效1例。(何国珍,等?湖北中医杂志,2003,7:44)
【痛风止痛汤】山茱萸15g,海桐皮30g,女贞子15g,桑小枝30g,菟丝子15g,防己10g,豨莶草30g,忍冬藤10g,生石膏30g,黄柏10g。每日1剂,水煎分服2次。补益肝肾,清利湿热,通经除痹。
疗效:治疗56例,临床治愈32例,有效20例,无效4例。(黄爱云?新中医,1999,7:48)
【清热祛湿蠲痹汤】土茯苓30g,赤小豆15g,萆薢12g,苍术15g,忍冬藤20g,黄柏15g,川牛膝12g,滑石15g,红藤20g,赤芍药15g,臭椿皮12g,茯苓20g,姜半夏10g,虎杖30g,陈皮10g,山慈姑20g,生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服2次。清热祛湿,解毒散瘀。
疗效:治疗32例,治愈27例,好转4例,无效1例。(刘忠进,等?山东中医杂志,1999,4:162)
【痛风宣痹汤】五加皮30g,木瓜20g,半枫荷30g,川牛膝15g,薏苡仁30g,防己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服2次。祛风湿,利关节,强筋骨,止痹痛。
加减:关节痛甚加地金牛;身热加钩藤、青天葵。
疗效:治疗78例,临床治愈62例,有效12例,无效4例。(刘辉明?新中医,2000,2:19)
【痛风蠲痹汤】苍术15g,鸡血藤25g,薏苡仁20g,忍冬藤25g,黄柏15g,萆薢20g,乌梢蛇15g,土茯苓20g,白芥子10g,鹿角霜15g,牛膝10g,防己20g,生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服2次。清热除湿,行气活血,祛风通络。
同时,以药渣再煎水熏洗患处。
加减:关节红肿发热者加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关节疼痛剧烈者加全蝎、地龙;气血两虚者加黄芪、当归;久病入络者加红花、土鳖虫。
疗效:治疗62例,治愈42例,好转16例,无效4例。(王冬娜,等?河北中医,2002,1:23)
三、其他治疗
【中成药】可根据不同证型选择:
1.二妙丸,1次6~9g,1日2次。
2.三妙丸,1次6~9g,1日2~3次。
3.四妙丸,1次6g,1日2次。
4.当归拈痛丸,1次9g,1日2次。
5.湿热痹片,1次6片,1日3次。
6.痛风定胶囊,每粒0.4g,1次4粒,1日3次。
【针灸】体针:①上肢肩胛肘关节主穴:肩髃、曲池、合谷、肺俞;腕、掌、指关节主穴:外关、曲池、谷谷;脊柱主穴:风府、大椎、腰俞、肺俞。②下肢关节主穴:肾俞、腰俞、大肠俞、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病重先针健侧主穴,后针患侧主穴,待病情减轻后,可先针患侧主穴。胀病、红肿者,只针不宜灸。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慢性顽疾糖尿病的中医综合治疗 老茶馆 读《徐彦成医话》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