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名解(任脉)

2012-03-03 21:58 楼主
会阴
任脉总摄全身诸阴之脉,为阴脉之海。又本穴当本经外循行之发端。《素问·骨空论》,王冰注:“冲脉起于气冲,从少腹之内,与任脉并行。又言“冲脉与任脉皆起于胞中。”按冲、任皆属阴脉,故名“会阴”。犹言诸阴之会也。穴在两股夹裆,两阴窍之间,故能治谷道、子宫、精室、阴器诸处之病。又本穴在处,四翳如屏,故又名“屏翳”。屏翳之义,遮以蔽也。《铜人》云:可灸。《指微》云:“禁针”。其他针灸文献有言,凡幽僻掩遮之处,多禁针,皮肉浅薄之处,多禁灸。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3-04 10:56 2楼
曲骨
本穴在耻骨上缘,凹曲处,故名“曲骨”。与足部京骨处京骨穴、束骨处束骨穴意同。治虚冷失精,五内寒弱诸症。子宫精室膀胱诸病多取之。
2012-03-04 10:57 3楼
中极
本穴内应胞宫、精室。胞宫、精室,为人体极内之处,犹房室之堂奥也。乃人体至中至极,故名“中极”。
以外景观之,人体自项至踵,全身长度,本穴当其折中,亦中极命名之一义也。治病同于曲骨。
2012-03-05 19:44 4楼
关元
本穴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亦即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此处为下玄关,古时“玄”与“元”通,颠倒读之,即关玄。古人多于此等穴位守秘,故意颠倒其词,隐玄关,而称“关元”,其所治症多为有关大体虚证。如遗精、阳痿、尿频、癃闭,以及女子月经不调诸症,多取之。
按元字之义,本也,原也,端也,至大也,至始也,《易经》:“乾元”指乾之全体。“坤元”指坤之全体。关者,门也,又出入之孔道也。唐容川谓“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即先天之气海也。
2012-03-06 19:40 5楼
石门
石者,喻坚固也,门者,非仅通行之孔道。《白虎通》谓:“门以闭藏自固也”。如深山蕴玉称为宝藏,储藏货财,大者称宝库,小者称石柜。人之子宫精室,犹蕴椟之藏也。有此封藏之闭,乃能蕴育种子,以待发生成长,故喻此表面穴位为“石门”,即犹石室之门也。
针家多云,刺本穴可使人绝育,孕妇则能坠胎。更有谓深刺重刺,则能断孕,浅刺轻刺,反使人受孕。盖深刺重刺,抑制之也,浅刺轻刺,兴奋之也。则本穴内应子宫、精室之义,更显然矣。又女子天阉,称为石女,盖古人先得“石”字之义矣!5
2012-03-07 21:34 6楼
气海
本穴与肺气息息相关,当腹部统气之根本。苟气海处不作吸引,则中气不能达于脐下。男子腹呼吸,全赖气海为之鼓荡,乃有吐纳也。养生家调息,绵绵若存动而愈出者,全在于此。故养生家以本穴为大气所归,犹百川之汇海者,故名“气海”。又以本穴能助全身百脉之沟通,凡气之所至,血乃通之,故中医常云,气为血之帅。
按海字之义,又可喻为事物广泛,作无边无际解之。试观海水之化云升腾,降为雨露,即天地间之气化循环也。在人身凡属气息升降失调,其治皆以本穴为主。余见裴廷辅治一气逆患者,呃咯不休,先刺膻中,微取之,以开行气之路。再刺本穴,使引上逆之气下达脐下,立即生效。犹导川入海,则水不横逆矣。古人定膻中为气会者,盖以后天之气鼓荡于胸,以促脐下之气相与送迎,即老子之喻元气升降,犹橐籥也。
2012-03-08 20:34 7楼
阴交
此穴为冲任肾三经之交会也。冲脉循足少阴上行,至本穴相平处,由任脉交叉互过,仍循肾脉上行,以至膈下。其上行冲贯之力尚不只膈下而止。女子至乳而乳房发,男子至口而髭须生,因冲任肾三脉俱属阴经,故名“阴交”。又交者,聚也,三脉聚而交会也。其所治症,统此三脉之在腹部为病者,均可取之,但刺勿过深。
2012-03-09 20:35 8楼
神阙
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常存。在内景接近大小二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两肠俱关于化。即大而化之之谓神也。《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示显贵也。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本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神阙”。

又神为一身主宰,应变无穷,即变化无极之意也,人苟无神,则全身无主,而成不知不觉之呆物矣。本穴居全腹正中,为阳居阴位,故喜熨灸而忌针刺。凡属挥霍撩乱,有干神明之外感急症,本穴主之,但以灸熨为佳。

按摩者,转运此穴,可以通畅矢气,消化水谷。《道藏》谓;“脐为后天之气舍。”故又名本穴为“气舍”。因足阳明一经更有气舍,故本穴只称神阙而不称气舍。
2012-03-11 01:23 9楼
神阙穴。是人体重要穴位。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肚脐中。神阙穴和是人体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母体中胎儿是靠胎盘来吸收。属先天真奥状态。
重灸神阙穴则起到回阳救逆。大补元气。固脱醒神之功效。
再配灸大敦穴疏肝行气。对卒死神昏往往可起到即时效果。

神阙穴的对应治疗是对应大椎穴的。若大椎穴附近疼痛。可刺神阙附近。反之神阙穴附近疼痛就可刺大椎穴附近
2012-03-11 20:50 10楼
水分
本穴居下脘之下,内应胰脏。又横结肠正由此处经过。胰脏有分解乾湿之能,大肠为吸收水分之器。二者功能俱关于水,故名“水分”。亦即分解乾湿之意也。故能治水肿腹坚、胃肠虚陷等症。但宜多灸,不宜深刺也。
中医古说,脐下为水腹,盖以小肠外围为水油,膀胱内容为溺水;又以本穴功能与三焦膀胱均有联系,故本穴功能治水。但刺之勿深,防消水过甚也。《明堂》用灸。《资生经》亦以不针为是。汪訒庵云“中焦不治,水停中脘”。盖谓脾之功能失调,则水停胃下也,本穴可以治之。
2012-03-12 20:06 11楼
下脘
即胃府也。本穴内应胃底大弯之处,故曰“下脘”。本穴为本经与足太阴经之会穴。因足太阴经属脾络胃,由内循行之线与任脉连通也。凡胃病阴沉,下垂下陷之症,均宜取此。故治厥寒、腹满、痞痛、宿积、寒滞之症。《千金方》:治反胃、食不消,先取此穴以开之,然后取三里以泻之。《百症赋》则取本穴并取陷谷,治腹坚而止肠鸣。均以本穴能通胃底,而资以针道抑扬而通利之,故于阴滞之病得速效也。古人采穴配用,简捷灵便,宜其垂法后世也。
⬅ 身为管理者,会讲的六十八个故事 老茶馆 不要怀疑,牛市已经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