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脾”脏究竟是什么?

2010-02-28 10:32 楼主
《内经.六节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由此观之,这里所说的脾脏,绝不是西医解剖学里的“脾”。它应该属“器”的范围,应是像一个中空的器皿,如同:胃.肠.膀胱等器官一样的一个器官。它究竟是什么?望大家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2-28 22:20 2楼
据经文“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所言五脏之本及所藏,经文“脾、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当为“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与上文四脏之句法一致,医理相同。
滑寿注云:“此处疑有错误。当云: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高本据此攒改。”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将原文直接改正,注云:“旧本混入下段,今改正。”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脾脏不是器。

所谓器者,乃中空之器皿,正六腑之胃、大肠、小肠、膀胱与三焦等。六腑能运行糟粕,转五味而入养五脏,出糟粕而通前后二阴,故六腑为水谷精微糟粕升降出入之器。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2010-02-28.
2010-02-28 22:33 3楼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黄帝素问直解》注云:“《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故脾者,仓廪之本,消化水谷,谷消则脉道乃行,水化则其血乃成,故荣(营)之居也。”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2010-03-02 13:50 4楼
回复 3# 河间金栋

好!
2010-03-06 09:29 5楼
中医的脾就是阴阳鱼中的黑圈。
2010-03-06 16:55 6楼
《素问•六节脏象论》“脾名曰器”辨疑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1 经文: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2 疑义:
经文将脾脏亦作为“器”,且与化糟粕、转味、而入出之腑混在一起,欠妥。

据经文“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及“帝曰:藏(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等所言,系讲“神脏五和或形脏四”的生理。因藏无形之气者为神脏,藏有形之物者为形脏。而将神脏之一的脾脏作为“器”,且与化糟粕、转味、而入出之腑混在一起没有道理。诚如清•张山雷《读素问识小录》云:“况本节论藏象心肺肾肝,皆不及府,何得于脾脏而并入诸府混合立论?文既不类,理尤难通。且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及六府分属五行,经有明训,于此而谓为‘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则诸府皆属至阴,皆通土气,真是汩陈其五行,荒谬极矣。”

3 辨析
“形脏四”,指藏有形之物者为形脏,有四即胃、大肠、小肠和膀胱等。“神藏五”,指藏无形之气者为神脏,有五即肝心脾肺肾。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注云:“形脏四,谓膀胱、小肠、胃、大肠,所以藏有形之物,故曰形。神脏五,谓肝心脾肺肾,所以藏无形之气,故曰神。”

形脏四、神脏五,其数有九,以应天之制数。“人(地)以九九制会”。黄钟制数,以九为数之极。但却与人体之五脏六腑(十一脏)不相匹配。从《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藏(脏)象何如?”所述内容分析,正是十一脏。但是胆腑单列,“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三焦别论,所剩正九脏。

形脏为四,而此为五者(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何也?主要与三焦有关。

三焦之义有两说:⑴形脏四,而禀气三焦。胃、大肠、小肠、膀胱者,皆藏有形之物,故曰器。其三焦者,为其主也。上中下三焦之气,能化肠胃糟粕、转味入于肠胃,出之前后二阴。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篇》。⑵膀胱三焦为一脏(腑)。见于丹波元简《素问识》和张介宾《质疑录•论三焦有几》。

原文“脾……名曰器”,显属不当,当是错简。
所谓器者,乃人体中空而能受纳之器官。正六腑之胃、大肠、小肠、膀胱(与三焦)之形脏四也。六腑能运行糟粕,转五味而入养五脏,出糟粕而通前后二阴,故六腑为水谷精微糟粕升降出入之器。脾乃实质器官,属五神脏之一,非中空之器,故将脾脏作为“器”,且与化糟粕、转味、而入出之腑混在一起没有道理。元•滑寿《读素问钞》云:“此处疑有错误。当云: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将原文直接改正,注云:“旧本混入下段,今改正。”清•张山雷《读素问识小录》云:“颐按:此节言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等语,专指脾脏立说,与肠胃三焦膀胱毫不相涉。”

4 结语
综上所述,原文当为:“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与其他四神脏所述文理、医理、句法皆相同。原文“胃……名曰器”,当为:“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义当如《素问直解》注云:“《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故脾者,仓廪之本,消化水谷,谷消则脉道乃行,水化则其血乃成,故荣(营)之居也。”故曰:脾脏不是器。

2010-03-06.
2010-03-08 10:59 7楼
回复 7# juedikuangke


那白圈是什么?
2010-03-10 08:34 8楼
胃。
2010-03-20 20:45 9楼
[原创] 中医的“脾”脏(藏)究竟是什么?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1 脾脏是五神脏之一

脾脏(藏)是中医五(神)脏之一,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如《素问•五脏别论篇》载:“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因能藏神而又有“神脏”之称,即五神脏。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载:“形脏四,神脏五。”其所藏之神,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云:“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五脏神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五脏所藏的精气,如《灵枢•本神》篇云:“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所谓“藏”(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五个功能单位。

2 中医的脏(藏)与西医的脏器概念不同

“脏(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脏(藏)的概念,它不仅是一个解剖学、形态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功能单位的概念。西医脏器概念,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就其结构来说,西医的脏器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因此中医的脏(藏)与西医脏器的名称虽然大致相同,但其内涵却不大一样。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一点,就容易混淆中西医之名词概念。若机械的生搬硬套,则会错误百出,而贻笑大方!

中医五脏中的心、肝、肺、肾四脏,在生理功能上有与西医相同脏器的某些功能,而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但中医的脾脏与西医解剖形态中的脾器官则完全不同,而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所以否定者有之,质疑者有之,而欲改换者也有之。那么中医的脾脏究竟是什么呢?

3 中医脾脏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和统摄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脾主运化,实际上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篇》与《素问•太阴阳明论篇》),因“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的具体作用和过程,为了更好的理解,可以分化为运化食物(谷精)和运化水液(津液)两个方面。

3.1 运化食物:运化食物,是指脾脏(指脾气的健运功能)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食物经胃的受纳腐熟,被初步消化后,变为食糜,下送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食物的消化虽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必须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食物才能被消化。由胃传入小肠的食糜,经脾气的作用进一步消化后,则分为清浊两部分。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

3.2 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气的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谢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⑴.是将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即水精),以及大肠吸收的水液,由肾气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再由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输布全身,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
⑵.是在水液的代谢谢过程中起输转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凡水液的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输转。脾气散精,将水精和部分谷精一同上输于肺。其中清纯部分经肺气的宣发,输布于皮毛、肌腠和头面诸窍而润泽之;浓厚部分经肺气的肃降,下行濡润五脏六腑。输送到皮肤肌腠的津液被利用后可化汗排出体外。输送到脏腑的水精,被脏腑利用后化为浊液归肾脏或膀胱,经肾气的蒸化作用,浊中之清上升,经脾气之转输上达于肺,再次参与水液代谢谢;浊中之浊变为尿液排出体外。
由于脾气在水液的升降布散运动中发挥着输转作用,使之上行下达,畅通无阻,从而维持了水液的代谢谢平衡。

在水液的代谢谢过程中,主要参与的脏腑有肺、脾胃、肾、膀胱和三焦等多个脏腑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如何将他们联系起来呢?不像食物的消化、吸收、代谢谢过程有七冲门之称(《难经•第四十四难》语),有生理解剖基础。食物经过七冲门,即飞门(唇)→户门(齿)→吸门(会厌)→贲门(胃)→幽门(太仓下口)→阑门(大肠小肠)→魄门(下极),精微物质吸收,而糟粕最后变成粪便排出。
水液的代谢谢没有联系通路,是靠脏腑的气化来完成,这在《内经》中有一段论述,如《素问•经脉别论》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段经文成为后世论述有关津(水)液代谢谢的理论依据,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来治疗水肿病证等疾病。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脏的功能概念,即生理学概念而非解剖学概念。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行,这是中西医相同之处。西医认为,食物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小肠吸收后的精微物质则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而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与中医的脾脏无关。而中医则认为主要与脾主运化的功能有关。这是中西医相异关键之处、争议之焦点。那么怎样去理解呢?

因“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灵枢•本输》),而“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灵枢•本输》),所以脾的运化功能,实际上还是指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结合西医的认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虽主要在小肠进行,但还须有消化腺如胰腺、肝脏及消化液如胰液、小肠液、胆汁和消化酶等的参与。延伸来说,脾的运化功能,实际上囊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非单指某脏、某腑。在生理上,中医的脾脏到底是什么,应该了解了吧!?所以说中医一个脏(藏)的功能,可能分属在西医多个脏器的功能之中,“中医脏(藏)的概念,它不仅是一个解剖学、形态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功能单位的概念。”

这是因为,中医脏(藏)象学说理论体系,在《内经》时代已经形成。而“《内经》之五脏,非解剖的五脏,乃气化的五脏……古人《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矣。”(近代中医大家•恽铁樵《群经见智录》语)《内经》脏(藏)象学说的本质,是从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中来把握生命活动规律的,即中医的五脏系“四时五行之五脏”的“天人相应”观。诚如《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载:“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注云:“脏气,五脏之气也。法时,法天之四时也。天行四时,地生百物。人备五脏,皆合五行。”

中医脏(藏)象学说理论,主要还是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五个功能单位。”所以腑还是要隶属于脏的,而肠、胃之“腑”的消化、吸收功能则隶属于脾脏了。

脾主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的。饮食物是人类出生后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生成精、气、血、津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饮食物的消化及其精微物质的吸收、转输都由脾所主,脾气不但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而且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转输至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正常机能,并能充养先天之精,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故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脏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脾脏的运化功能减退,称为脾失健运。脾脏的运动特点是主升举。脾脏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脾脏的运化功能主要靠脾阳的蒸腾气化来完成。

4 中医脾脏的病理变化---病、证、症表现

如果脾气的运化功能减退,则脾失健运,必然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而出现腹胀、腹泻、食欲减退、消瘦等精气血生化不足的症状表现及水肿病证等。临床出现腹泻时,多予以健脾止泻而症状减轻或消失,故有人认为脾脏与小肠的功能相同;因食欲减退、腹胀而认为与胃或小肠的功能相似等。

脾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只上述这些内容,因篇幅所限,只谈这些。
以上内容参考了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
2010-3-20.
2010-04-21 19:42 10楼
《内经》曰:脾与胃相连,中间隔一膈膜。
又曰:脾之大络来自胃。(解剖学:脾之动脉为胃的分之)
又曰:肺之经络起中焦,上络脾胃。
---
脾在色为黄。主肌肉四肢。传化水谷精微。为消化器官。
胰头癌,有一些胰腺炎压迫十二指肠-黄疸。
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消瘦。
暴饮暴食-胰腺分泌过度--胰腺炎。
又:古籍中有版画”脾“为一细长条形,并不是最大”淋巴“状”为椭圆“。
初学时我也认为是现代解剖之”脾“

故中医之实质性脾脏为现代之胰腺。
2010-04-22 21:00 11楼
(解剖学:脾之动脉为胃的分之)
更正:(解剖学:胰之动脉为胃的分之)
脾为单独动脉。
⬅ 6包中药摆脱十几年的寒冷荨麻疹(呵呵报喜) 老茶馆 读书杂谈【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