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历史解读评(一)

2012-03-24 07:40 楼主
《伤寒论》历史解读评(一)
1:《伤寒论》理论历史价值
《伤寒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从历史考察看,由于成书时期与《黄帝内经》《难经》成书时间接近,正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年代,而方剂学还没有发展到成书的时期,因此《伤寒论》中多重视方剂使用,此书一出,拉开了中医理论和方剂学的结合,因此成为经方之足。,
2:《伤寒论》原著理论依据考
六经体现汉末经络学特点
东汉末年中医《灵枢经》经络理论逐渐成熟并应用到医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张仲景自然对于《灵枢经》十分熟悉,取法《灵枢》“六经”也是自然之事、《伤寒论》对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名词的使用,自然也是取法力《灵枢经》理论无意,六经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原著中无疑是指经络,并具有汉末经络学的一般特点。
六经病症依据经脉病症而来
经络学中六脏六腑十二经相表里的模式建立于《内经》成篇较晚的《灵枢•经脉》篇,其时距离汉末张仲景时代不久。除厥阴病外,《伤寒论》六经提纲证的主症以及六经病下的具体条文的主症,在《灵枢•经脉》篇相应的经脉主病症中多能够找到相应的依据。如太阳病“头项强痛”,而《经脉》篇足太阳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以及“头痛”、“两耳无所闻”、“胁下硬满”,而《经脉》篇足少阳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头痛……目锐眦痛”,手少阳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醇醇),咽肿喉痹”;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而《经脉》篇足太阴脉“是动则病……腹胀善噫……食不下……溏”。

经脉与“经脉穴”同名
汉代及汉以前针灸文献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经脉、手足腕踝部脉口、十二“经脉穴”有完全相同的名称,即以三阴三阳命名。例如“手太阴”(早期文献多作“臂太阴”)既可作为手太阴经脉的名称,也可指手太阴脉口(即寸口脉),又可指“手太阴”穴(即脉口脉动处,相当于“太渊”、“经渠”穴)。这在《伤寒论》中也有反应,如条8“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条343“灸厥阴”,以及《金匮玉函经》卷六第二十六“伤寒喉痹,刺手少阴。少阴在腕,当小指后动脉是也。”其中,“足阳明”、“厥阴”、“手少阴”,不是指整个经脉,而是指足阳明经、足厥阴和手少阴经在腕踝部脉口的“经脉穴”。
早期针灸理论依据
《灵枢•经脉》是总结前人针灸文献编成的,其中保存了其前的文献。如《素问•脉解》、《经脉别论》等篇以心属阳明(心为广明藏)。《阴阳十一脉》足阳明“是动病:洒洒病寒,喜伸,数吹,颜黑,病肿,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心惕,欲独闭户牖而处,病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此为肝蹶,是阳明脉主治。其所产病:跗[上痹],膝跳,肠痛,腹外肿,心与肚痛,乳痛,颔颈痛,鼻鼽,颜痛,为十病。”其中,脏腑病症主要是心主神明失常的表现,没有胃肠症状。而《经脉》把足阳明经归于胃,而其内容是《阴阳十一脉》足阳明内容加上“贲响腹胀”等胃部病症。《经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肝厥。是主血所生病者:中指不用,循足跗上、酐外廉、伏兔、股、气街乳、膺、皆痛,膝髌肿痛,大腹水肿,颈肿喉痹,口喁唇胗,鼽衄,狂疟温淫汗出。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伤寒论》阳明病主症有心烦、谵语、郑声、喜忘等心主神明失常的病症表现。
总之,《伤寒论》六经是指经络,与宋后不同,但只是汉末经络学水平。关于六经实质问题的争议,多由古今经络学差异引起。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3-24 07:43 2楼
总之,《伤寒论》六经是指经络,与宋后不同,但只是汉末经络学水平。关于六经实质问题的争议,多由古今经络学差异引起。
2012-03-24 13:07 3楼
《伤寒论》六经是指经络我不是很赞同,在伤寒论中只是提到六病,并没有六经一词。虽然还没有具体明白三阴三阳之所指,但个人理解应该与经、腑、脏,有很大的关系。太阳主表而一统十二经脉之表,阳明应该通指腑而言。三阴指的是脏。
2012-03-24 18:04 4楼
王家祥 说:
《伤寒论》六经是指经络我不是很赞同,在伤寒论中只是提到六病,并没有六经一词。虽然还没有具体明白三阴三

如果一半的话,脏腑学说不完整缺少一半,也是一种矛盾,永远不能自圆其说。
如果是与经络无关,就是统制脏腑,也就是也就是三脏三腑论统摄了一切,五脏六腑也就与之矛盾
如果六经统摄十二经,又面临着六经辩证如何分成十二经的问题,自古无人能够说清。

如此三个矛盾自古至今玄而未解,因此导致伤寒理论派系林立,到现在混乱不清已经无人能够说明白了。
稼祥老弟,你不要急,我将历代伤寒大家的解读逐步分析完毕,你就会逐步明白其中的玄秘未解的问题在哪。
你的理解历史上也有,也是一个派系的理论,我们先从历史观分析其中的发展脉络之后再下结论,也为时不晚。
2012-03-24 19:07 5楼
分析历史上历代伤寒理论的争议话题,逐步走向中医真问题讨论。
2012-03-24 22:53 6楼
东汉末年中医《灵枢经》经络理论逐渐成熟并应用到医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张仲景自然对于《灵枢经》十分熟悉,取法《灵枢》“六经”也是自然之事、《伤寒论》对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名词的使用,自然也是取法力《灵枢经》理论无意,六经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原著中无疑是指经络,并具有汉末经络学的一般特点。
2012-03-25 00:42 7楼
李茂春 说:
东汉末年中医《灵枢经》经络理论逐渐成熟并应用到医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张仲景自然对于《灵枢经》十

《灵枢》和《素问》到底谁先谁后?运气学说里面讲的都是三阴三阳的问题。
2012-03-25 01:56 8楼
王家祥 说:
《灵枢》和《素问》到底谁先谁后?运气学说里面讲的都是三阴三阳的问题。

从训诂学研究和文章内容的研究看,应该是《素问》在前,《灵枢》在后

《素问》中提到《天元册》有新石器文化的痕迹(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
而《灵枢 十二经水》中十二条河流位置与《禹贡》中的分布近似(贾湖文化等)

这就说明《素问》内容起源早于《灵枢》,如果大家喜欢这些内容,我可以公布中医训诂学研究内容。
2012-03-25 02:02 9楼
三阴三阳在二里头文化中已经有痕迹发现,而到水书中已经很完备了,可以看看这些内容,说明三阴三阳在夏朝以前已经出现,可惜现在世界学术界还不承认有夏朝存在,只承认到商朝(甲骨文发现被承认)
2012-03-25 10:25 10楼
李茂春 说:
从训诂学研究和文章内容的研究看,应该是《素问》在前,《灵枢》在后

《素问》中提到《天元册》有新石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三阴三阳是阴阳的三种不同运动形势。
2012-03-26 07:02 11楼
王家祥 说: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三阴三阳是阴阳的三种不同运动形势。

三阴三阳有自然机制和人体机制两部分,古人在努力寻找两种层面的高度统一,从这里开始出现了千古之谜

原因就是到汉代人们已经不明白上古时期三阴三阳的原理机制是什么了,由此导致此论题的解读混乱至今。
⬅ 《伤寒论》之连轺非连翘 老茶馆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千古而不悟的麻杏石甘汤原文必有错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