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伤寒论》研究三方向(一):郝万山伤寒症候群总结论

2012-03-28 19:35 楼主
现代《伤寒论》研究三方向(一):郝万山伤寒症候群总结论
1:郝万山否定伤寒六经说
“我们专门谈了六经辨证。因为贯穿《伤寒论》始终的不管是对外感病的治疗也罢,还是对杂病的治疗也罢,贯穿《伤寒论》始终的就是六经辨证。那么,六经辨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分证的一种简称。
我们从《伤寒论》原文中,从始至终找不到六经辨证这个词。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六经辨证,就是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分证的一种简称。所以不要把六经的“经”理解成就是单纯指经络。那么,三阴三阳就是指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本身来自于阴阳学说,是指阴阳气量的多少。
在《黄帝内经》里,用三阴三阳来命名脏腑、经络。因为阴阳二气是大自然,是天地间气的运动、变化的一种规律、一种特征,所以,《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那么,古人在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时候,要“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自然界既然有阴阳二气的变化,又有三阴三阳之气的量的变化。所以他想人体也一定有这种变化。所以在《黄帝内经》里,就用阴阳,特别是用三阴三阳来命名人体的脏腑、经络,所以在《黄帝内经》里的三阴三阳实际上是一个生理概念。一说足太阳就是指的膀胱经和膀胱腑。一说足阳明就是指的阳明胃腑和阳明大肠经,它是个生理的概念。”

2:郝万山支持《伤寒论》症候群说
“应当说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它的含义,不是生理的,而是病理的。
如果说在《黄帝内经》里,我们把它叫做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府,那是一个生理概念的话。在《伤寒论》中,我们说阳明就是阳明病,说太阳就是太阳病,它是个病理的概念。既然它是病理的概念,它就涉及到病变部位,它就涉及到病变性质,它就涉及到病变发展的趋势。
那么从太阳病来说,它的病变的部位,是不是就像《黄帝内经》那样,涉及到了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府呢?不是这样的。因为张仲景是收集了大量的病例,他把这些病例都写在竹板上、写在木板上,那个时候并没有辩证的思路,他说我怎么能够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把这些病证分清楚呢?他在分。这一大堆病,它发生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发生在体表,是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好,就把它叫做太阳病吧。所以太阳病病位涉及到足太阳经,足太阳府,涉及到膀胱,涉及到体表,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为什么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它归属于太阳呢?因为体表的阳气的量最大,他认为体表的阳气根源于下焦膀胱,根源于下焦肾,所以就把体表被风寒邪气所伤这种证候归属于太阳病。那么它的病性是什么?是阳证;病势是什么?是阳证的初起。你不是说太阳的阳气量最大吗,可是从正气的角度来说,它的阳气的量是最大的;从邪气的角度来说,它却是阴寒邪气,它是寒邪,是风寒邪气,那么邪气的性质呢是属于阴性的。而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决定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既考虑它正气的因素,也要考虑到邪气的因素。正气是阳气,邪气是阴寒邪气,那么阴阳相叠加,你说充其量不是阳证的初起阶段吗?所以从病证的角度来说,它并不是阳证最厉害的,它是阳证的初起。
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那就是说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由于足经循行长,影响范围广,所以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或者什么邪气所伤呢,它的症状表现明显表现突出;手经循行路线短,影响面积小,被外邪所伤,它的症状不突出。所以从《伤寒论》的症状来看,那么主要是足经的症状。它的病性属于阳证,它的病势呢,属于阳证的极期。阳明的阳气比较大,阳气虽然不是太大的,它只是二阳,但是邪入阳明就化热了,所以阳邪就成了热邪,两阳相加,正邪斗争激烈,所以表现了大热大实的证候。所以从病理的角度来说,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生理上它的阳气的量并不是最大的,但是从病理的角度来说,阳明病是盛阳赶热邪,正邪斗争激烈,表现了一派大热大湿的证候,所以说是阳证的极期。
那么少阳涉及到了胆经,胆府和三焦,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它是阳证的后期。为什么它是阳证的后期?进入少阳的邪气,可以是寒邪,也可以是热邪。如果邪气在少阳经的话,那是寒邪,因为它有往来寒热这个症状,为什么可以有恶寒呢?那一定有寒邪伤人阳气的证候,他才恶寒的。所以寒邪在经的时候,邪在经的时候,是寒邪,邪入府的时候它化热。而正气呢,少阳是个小阳,是个弱阳,后世医家把它叫做是稚阳、嫩阳、幼阳,如日初出,就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它的阳气不亢不烈,所以它抗邪的能力并不强,所以它是阳证的后期。一旦少阳阳气抗邪不利的话,邪气就有可能内传三阴而出现太阴病。

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没有涉及到手太阴肺,为什么?
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的时候,常常会影响肺气的宣发失调而出现咳嗽、喘,所以手太阴肺的病变在太阳病的阶段就常常表现出来了。因此,《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只讲到太阴脾的病,而手太阴肺的咳喘的证候,在太阳篇中就包括了,像太阳病篇涉及到麻黄汤所治疗的无汗而喘,麻杏石甘汤所治疗的邪热壅肺的汗出而喘,小青龙汤所治疗的寒邪闭表、内有水饮、水寒摄肺的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所治疗的风邪在表、风邪壅肺、中风兼喘,都在太阳病篇都谈到了,所以太阴病只是脾经和脾脏的病。那么可见张仲景的这种六经辩证,他是按照临床的实际情况来的,而不是机械地按照《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来的。它是阴证,仅仅涉及的脾阳虚,属于是阴证的初期。
少阴病涉及到心肾,涉及到肾经。心主火,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主水,肾又是人体元阴元阳之根本。当寒邪进入少阴,导致心肾阴阳两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证候的时候,那么这就是阴证的进一步加重,它属于阴证,可以说是阴证的危重期,特别是心肾真阳虚衰为主的这种少阴病,不去积极的救治,常常会出现不良的后果,它是阴证的危重期。当然少阴病另外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说,不是以心肾真阳衰危为主,而是以外来的寒邪为主。一个很棒的小伙子,去喜马拉雅山爬山,结果雪崩了,把他填在了雪里头,那你身体再好,心肾阳气再棒,那个阴寒太盛,你这个生命也恐怕会受到威胁。所以我们说,对于心肾真正真阳虚衰为主的,这种少阴病,它的预后是很差的,你必须积极救治;而对于寒胜伤阳的证候,我们另外说,只要他心肾真阳没有完全衰竭,我们经过积极救治,把阴寒驱出体外,还有很好的预后。甚至少阴病还有自愈的。什么情况下会自愈?心肾真阳不衰,而且寒胜伤阳为主的这种证候,甚至阳气恢复之后,它会自愈。
至于厥阴病,它主要涉及到肝和心包。我们具体讲厥阴病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厥阴病的情况非常复杂。如果这个病是由少阴传来的,那就是阴证的末期,有死无生呀。你说少阴心肾真阳虚衰,又导致了厥阴相火,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那确实是阴证的末期,最后阳亡而死,所以厥阴病就有死证。但是“厥”者尽也,“厥”者极也,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传入厥阴的,而是外来的阴寒邪气郁扼了厥阴的相火,这可能就要发生变化。当阴寒邪气特别盛,盛到了极点的时候,而相火被郁到了极点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所以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的这种机转。如果阳气恢复之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阳气恢复太过呢,又可以转成热证,转成阳证,所以厥阴病篇又存在着阴尽阳生的这种变化,所以你说它既是阴证的末期,又是阴尽阳生的阶段,这就是厥阴病的特征。
这样的话,我们讲到了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它是一种病理的(含义)。三阴三阳的这种命名,它包含有病位的意义、包含有病性的意义、也包含病势的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病证的概括。”

3:郝万山《伤寒论》症候群说之我见
否定六经经络不能成立
郝万山先生注解《伤寒论》的理论思路继承了明清时期的症候群思路,这一思路的核心就是认为《伤寒论》一书的理论核心是病理变化的总结,即症候群总结思维,这一思维绝对否定了六经生理说,即否定了六经与经络无关,但是这一观点有点太过主观臆断,因为在《伤寒论》中已经明显提出经络了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脉弦。五日讝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如果伤寒论理论机制与经络无关,何以仲景提到使用针刺法呢?难道张仲景是让后人针刺阳明症候吗?显然这一论点不能成立。
否定六经生理不能成立
郝万山先生自己总结自己的解读理论,六经是病位,病性,病势的症候群总结,而与生理无关,这种论点无法成立,这是因为如果出现病理的变化,只要有病位产生就会有生理变化,为何太阳病就一定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
从这些经文句子中关于六经的论述都要涉及到生理部位,有病理必然有生理的异常,即机体正常状态机制为之生理,异常生理变化称之为病理,离开生理如何谈病理,也就是说离开正常的参照,何以谈异常,这是一定的道理,郝万山先生隔离开生理定位将伤寒理论定位为症候群总结,显然理论不能成立

混淆六经顺序
郝万山先生以症候群总结理论《伤寒论》解读,首先遇到六种症候群的病理传遍顺序问题,因为这样解读首先打乱了《伤寒论》原来的排列顺序,整个体系的解读就出现逻辑的混乱,于是郝万山先生认为太阳症中具有太阴症。
“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的时候,常常会影响肺气的宣发失调而出现咳嗽、喘,所以手太阴肺的病变在太阳病的阶段就常常表现出来了。因此,《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只讲到太阴脾的病,而手太阴肺的咳喘的证候,在太阳篇中就包括了,像太阳病篇涉及到麻黄汤所治疗的无汗而喘,麻杏石甘汤所治疗的邪热壅肺的汗出而喘,小青龙汤所治疗的寒邪闭表、内有水饮、水寒摄肺的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所治疗的风邪在表、风邪壅肺、中风兼喘,都在太阳病篇都谈到了,所以太阴病只是脾经和脾脏的病。那么可见张仲景的这种六经辩证,他是按照临床的实际情况来的,而不是机械地按照《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来的。它是阴证,仅仅涉及的脾阳虚,属于是阴证的初期。”
这种解释已经完全混乱了《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如果这样,立六经为经络也不能成立,病理传遍也不能成立,既是是症候群总结也无法自圆其说。
这种解读《伤寒论》之法比柯韵伯立论六经六经界说还要混乱,已经与到了快离开中医理论框架的边缘位置。
重新附会经络说
郝万山先生立论《伤寒论》为症候群总结说,很难理清《伤寒论》体系,这从他的讲解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那么少阳涉及到了胆经,胆府和三焦,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它是阳证的后期。为什么它是阳证的后期?进入少阳的邪气,可以是寒邪,也可以是热邪。如果邪气在少阳经的话,那是寒邪,因为它有往来寒热这个症状,为什么可以有恶寒呢?那一定有寒邪伤人阳气的证候,他才恶寒的。所以寒邪在经的时候,邪在经的时候,是寒邪,邪入府的时候它化热。而正气呢,少阳是个小阳,是个弱阳,后世医家把它叫做是稚阳、嫩阳、幼阳,如日初出,就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它的阳气不亢不烈,所以它抗邪的能力并不强,所以它是阳证的后期。一旦少阳阳气抗邪不利的话,邪气就有可能内传三阴而出现太阴病。”
开始否定了六经非经络的理论,现在又联系起六经络来,牵强附会用比喻来解释,这样的解释没有机制内容,又陷入取像比类的怪圈子中去。这样解读《伤寒论》就又同易医派一样,陷入偷换概念的误区中去。

对郝万山先生《伤寒论》注解的整体判断
自明末清初到民国期间,由于西方医学体系传入中国,东西方两大医学体系出现了相互参照的形态,很多医家开始比较两门医学体系,也出现了中医医理论汇通的研究,在这种汇通研究中,常常出现混乱的局面也在所难免,自伤寒实证派理论出现一直延续到现在,纵观这一流派的思想,多便宜现代医学思维来框约中医内容,郝万山先生就属于这一派学者,这一派学者对于多具备现代科学逻辑思维,然后用于解释中医理论,有时会出现纯用逻辑思维归纳研究中医经典的现象,看上去是中医理论研究,实际上已经离中医理论越来越远,1996年河北中医药大学马堪温,赵鸿钧合著《伤寒论新解》一书,用逻辑学解读,将《伤寒论》的依据立论为逻辑学,生拉硬扯解读《伤寒论》,这种解读之风,已经跑出了中医理论圈之外了,医学实践无法使用,郝万山先生将伤寒理论立论为症候群的总结,也带有逻辑思辨的味道,但是无论如何讲解也很难自圆其说,这是因为作为医学研究者必须保持的方法是:立足机体生理病理,甚至现代医学的各门学科的研究,然后具体结合实践中的直接经验,然后才能得出具有可实践可技术操作的医学理论,单纯使用逻辑思维来归纳症候群,这是十分错误的,这与用数理理论归纳医学理论同出一辙,违背了《黄帝内经》“不以数推,而以象谓”的原则。

胡希恕《伤寒论》汤液经方说
胡希恕:《伤寒论》独立体系说
“我们对《伤寒论》总要有这么一个认识,这个认识这里头一点不诡辩呀。咱们根据发展的时代,尤其我们这几年的应用,在我个人身上,我这几十年,我所用的方剂都是根据古方,并没有说适于古病,不适于今病,只能治伤寒不能治杂病,这一切我们根据实践证明,都可以把它反驳了。不是!的确是有效果,而且用之(得)当,确实有神验。那么我们对于《伤寒论》,应该有这么一种认识,就是仲景用的汤液是比较可靠的,所以前头这个《序言》:“撰用《素问》……”等等的,与皇甫谧这个说法根本是矛盾的。那么根据我们看呢,当然跟《内经》也是毫无关系。”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胡希恕认为《伤寒论》与《黄帝内经》体系没有关系,而是独立存在的一种系统,这是很大胆的想法,这一扫历史上所有的伤寒诸家的观点,提出了一种前无古人的新理论。
胡希恕立论方书论
“这本书前后都是讲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既有六经又有八纲,中医为什么要辨证,而不象西病辨病呢?是因为那时时代太古了,当时没有科学,更没有更好的器械,没法认识病,只能从疾病的反应看问题,即是从症状找问题,是经过长久的观察,而发现一种规律,这是很了不起的,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时代的事,是点点积累的,辨证非常细,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包括治疗的方法用药。这种规律是永远的客观存在的,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证明了的,是绝对正确的。
但对此种规律是怎样认识呢?古人无法认识,故用诸多设想,或者把现象当本质,如中风,伤寒,中风证,汗出,恶风,就认为是中风邪,把现象当本质,这是错的。但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现在还研究的中医,其现实意义就在这,这种规律永远都不会变。故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规律,与古人对规律的认识区别开来。这一套的结论就在《神农本草经》和《伊尹汤液经》上,当然不是伊尹发明的,无数人在长期的试验中得出来的。从《针灸甲乙经》的序言中可以看出,《伤寒论》的序言是假的。王叔和是末晋的人,皇普谧是晋初的人,他们二个人极相近,仲景这个书,皇普谧是看到了,如果有这个序的话,序言上有撰用素问九卷,那么皇普谧不会说仲景论广汤液,可见,在皇普谧的时代还没有这个序言。据我推测估计在南北朝或五代的时候,后人加的。
到后代为伤寒论注解,从成无已开始,根据《内经》给《伤寒论》作注,就因为这个序言,害人不浅。这本书决不是张仲景独出心裁的著作。特别是厥阴病四条,为什么不出治法呢?可见这四条正出自于《汤液经》,仲景对厥阴病的提纲也不满意,要满意的话,后面方剂里头乌梅丸、当归四逆,都应该是厥阴病,虽治疗的是厥,但这条是厥阴,仲景为什么不搁在头前呢,就是因为与提纲不一致,所以单独写后面的一章,就是辨厥利呕哕病脉证并治,王叔和却搞到一块了“
基于《伤寒论》独立体系说为前提,胡希恕先生提出《伤寒论》的本质是一种方书总结,简言之,认为《伤寒论》六经名词实际是就是方书总结的目录标题,这一观点很是大胆新鲜,会让我们耳目一下之后,不禁要问,这一观点基于何处?

2、胡希恕否定六经说
“六经是这个规律的六个病型,就是表,里,半表半里,是疾病反应的病位,这六个病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是与经络有关系,这是古人的看法。如果搞到经络上,那么就自然而然的对疾病的认识就出了问题了,《内经》上的六经与这书上不一致了,这个书上表里相传,由表传半表半里,再传里,也有由表直接传里,所以有太阳阳明病并,有太阳少阳并病,有少阳阳明并病,没有阳明太阳并病的,都是表里相传,内经不是呀,内经是外经络,内脏腑,都有经络,经络就是表,你看看这就没法说了。所以这个注家也是的,阳明也有表证,太阴也有表证,没有无表证的,这个错误从哪来的呢?就从古人的认识,六个病型,与六个经络,伤寒的恶风,一般的中医的认识,有风邪,有寒邪,在表。这对中医的发展有问题,所以有风邪在这,是治中风的药,都是驱风的药,是有寒邪在这里,是治太阳伤寒的药都是散寒的药,不但把病的认识搞错了,而且把药也搞错了。所以现在人认为,桂枝是驱风邪的,咱们心脏病也用它嘛,它不是驱风邪呀。可是这个风邪寒邪之说,说邪是从表来的,就是风到这来了,寒跑这来了,……怎么能主观的设想呀。至于这个温病呀,也是吴鞠通搞的,又有暑温,又有秋温、春温,这东西中医这么搞下来了,整个理论都歪曲了,越搞越离开事实了。这温病张仲景讲,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与太阳病比较。这个渴在这个书上全是里热,又如太阴病,下利不渴者属太阴,渴而下利,热利,用白头翁汤。发热而渴,不恶寒,说明是里热嘛,是什么呢?阳明篇就提了,阳明外证云何,身热汗自出,不恶寒,但恶热。温病就是阳明病的外证。不就是白虎汤证嘛,太阳说了,发汗不行,否则转成风温,下之不行,只有清热一个办法,虽没明说,但书里头全包含了,又如栀子豉汤,三黄泻心汤,大黄泻心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都是去热的,真要是掌握好了,一样治温病。这个看法是错误的,所以我说伤寒中风是要不得,但作为太阳病的二种证型是可以的,没有风湿寒邪之说。此书有些是很对的,在规律方面必须要掌握。 ”
看了胡希恕先生的这段论述,不由自主让我们去猜测先生是否能够读懂《黄帝内经》理论。
阴阳名词的含义辩
《黄帝内经》理论最高原则是天人合一,这一点我们是熟悉的,在这一原则下作者力图将外界环境和人体内里环境找到同一规律,取法古代天文气象学和物候学机制归纳阴阳三才五行,阴阳六经学说为其基本理论构架,关于名词含义使用了外界和内部统一的名词,因此中医的阴阳各个名词的概念同时存在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外部环境含义,一个是内部环境含义,同一名词表达两重含义,才能表达出天人合一的理论。
而胡希恕先生认为““六经是这个规律的六个病型,就是表,里,半表半里,是疾病反应的病位,这六个病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是与经络有关系,这是古人的看法。如果搞到经络上,那么就自然而然的对疾病的认识就出了问题了,《内经》上的六经与这书上不一致了,这个书上表里相传,由表传半表半里,再传里,也有由表直接传里,所以有太阳阳明病并,有太阳少阳并病,有少阳阳明并病,没有阳明太阳并病的,都是表里相传,内经不是呀,内经是外经络,内脏腑,都有经络,经络就是表,你看看这就没法说了”
这就看出根本没有掌握《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原则,自然也就“没法说了”
伤寒风论辩
由于胡希恕先生对于阴阳名词认识上的错误,于是在这一错误原则指导下,一贯而下对于其他名词也就产生误解,特别是对于风的概念搞糊涂了,中医的风也是具有两种层面的含义,外界之风,和人体内部之风,用风这一名词表达两种意思,在不同的层面使用同一名词,胡先生分不开这层意思,将《伤寒论》中的“中风”当成了现在内科学中的“中风症”(西医心脑血管病),自然也糊里糊涂议论伤寒开始了。
《伤寒论》方书辩
由于胡先生这样的认识,因此开始用考证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方剂,得出的结论让先生大为恼火:” 你看看太阴病,太阴病变成现在这么三个方子,一个桂枝汤方,一个就是桂枝加芍药,一个就是桂枝加大黄。旁的没了。这他妈太阴病叫什么太阴病呀,那个提纲怎么来解释呀?所以他们这些呀,从古到今呀,研究这个书呀,他在这上面就没看出问题来,我敢说,我没有那个,我不是抄人的东西。我看这东西有问题,他妈太阴病,桂枝汤,桂枝加芍药,这都是一种解表解热的基础上呀,那么太阴病他不能发汗呀。反发其汗那不行的,那么虚寒的东西。所以他主要的张仲景这个东西只不定在太阳篇哪块。见到有属太阴,给弄这儿来了,他就把太阴病弄的他妈不是玩艺了。所以我写那三阴篇,我费了挺大力气,这个方证就是这样,这个主要的精髓。你要是片面来用药那是十有八九要错呀,就是一个方剂有他一个一定的适应证。得研究。根据仲景的这个议论。咱们通过他的议论,咱们要做一个小结。我现在要做这步工作。以前我那东西都有,但是我这个,是他妈王八吃秤砣,心里有数。没写出来。我这回都把他提出来。”
终于,中国历史上关于伤寒理论之争发展到了骂娘的程度了,结束这一理论争议的时候可能为期不晚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3-28 21:25 2楼
神机定通 说:
你说少阴心肾真阳虚衰,又导致了厥阴相火,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那确实是阴证的末期,最后阳亡而死,所以厥

系统写出自己的认识观点,大家一起讨论,无论对于不对,都不要紧,论坛言论自由可以相互学习
2012-03-29 18:09 3楼
云雾罩罩。
2012-03-29 19:06 4楼
hg107 说:
云雾罩罩。

一窍不通
2012-03-29 19:12 5楼
:” 你看看太阴病,太阴病变成现在这么三个方子,一个桂枝汤方,一个就是桂枝加芍药,一个就是桂枝加大黄。旁的没了。这他妈太阴病叫什么太阴病呀,那个提纲怎么来解释呀?所以他们这些呀,从古到今呀,研究这个书呀,他在这上面就没看出问题来,我敢说,我没有那个,我不是抄人的东西。我看这东西有问题,他妈太阴病,桂枝汤,桂枝加芍药,这都是一种解表解热的基础上呀,那么太阴病他不能发汗呀。反发其汗那不行的,那么虚寒的东西。所以他主要的张仲景这个东西只不定在太阳篇哪块。见到有属太阴,给弄这儿来了,他就把太阴病弄的他妈不是玩艺了。所以我写那三阴篇,我费了挺大力气,这个方证就是这样,这个主要的精髓。你要是片面来用药那是十有八九要错呀,就是一个方剂有他一个一定的适应证。得研究。根据仲景的这个议论。咱们通过他的议论,咱们要做一个小结。我现在要做这步工作。以前我那东西都有,但是我这个,是他妈王八吃秤砣,心里有数。没写出来。我这回都把他提出来。”
2012-03-30 17:16 6楼
xychen 说:
不懂装懂.

我觉得你的字号不够大,应该改为大号的

2012-03-30 21:50 7楼
哈哈,美术字越写越大,真好看!
2012-03-31 22:26 8楼
xychen 说:
不懂装懂.

不懂得装懂,懂得又不写出来,只写美术字,让人不纳闷吗?
2012-04-01 00:37 9楼
终于,中国历史上关于伤寒理论之争发展到了骂娘的程度了,结束这一理论争议的时候可能为期不晚了。
2012-04-01 19:48 10楼
还能把七号子再变大吗?
2012-04-01 22:36 11楼
字再大一点,就更醒目了
⬅ 《伤寒论》历史解读评(五) 清末民国时期伤寒实证论 老茶馆 论《内经》中神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