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先生学中医基础

2010-03-09 14:42 楼主
从医二十年,打针输液糊口,偶然开过几个方子,见证过中医的神奇,所以一直对中医执迷,但不悟
网上转悠的多了,总觉得各个中医论坛,热闹兼浮躁,看的倦了、烦了。就从论坛里找个书来读
就从《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开始吧。。

开篇的几个字不错,先贴出来看看 2.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3-09 16:51 2楼
好,拜读。楼主继续
2010-03-09 17:13 3楼
拜读!下文分解呀!
2010-03-09 17:56 4楼
好啊好啊
期待下文
一定认真学习!!
2010-03-10 07:50 5楼
支持并期待下文
2010-03-10 13:30 6楼
博大的中医学更需精深

中医学:是以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预防、诊断、治疗、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

学中医至少要先知道需要学什么吧?或者说啥叫中医学?看了几个资料,反倒看的有些糊涂,中医学的定义有各种版本,其中一个意思就是中医博大,啥都得学,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综合学科。

《内经》里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这个有些过分,要治国,你报考政法类的呀,学医的要学治国,明显的不务正业嘛O(∩_∩)O~。之后又有药王推波助澜,在《大医习业》中说:“…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是不是看的头都大了?人家不是云过:‘人的一生吧,实际可短暂了…’,要是按照这个学法去学,聪明的到了五六十岁的时候还能混个老中医,普通人可能就没戏了…
2010-03-10 13:35 7楼
谢谢楼上的几位关注
但不要误解,我是把看书时的一些胡思乱想发上来,以供各位娱乐,并不是做老师要讲课,所以一些不对的说法尽管批斗就是,
2010-03-10 13:47 8楼
听一位老师说过:
为什么古代会有那么多的大医出来呢?
原因是那时每个人手中没有我们现在人的手中的中医书籍多,只有仅少数的基本。人家就把那几本书吃透了,就成为大医了。现在手中只有3本中医书的,有吗?
呵呵,我都有N本了,没有一本从头看到尾的。
2010-03-10 13:48 9楼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吧,中医书,其实真的不在多,而在于到底有没有深入地去看,去学习。
2010-03-10 13:55 10楼
中医学的定义,我想考试是不会考的,实在是难以做个定论,权作一个话头说说罢了。但是不能不想,这个整不通,就容易把中医学偏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前几年有个热门书,满篇的天地大道,易经易理,看到衣服的颜色就知道人得了什么病,是神!不过能把病给人家看好了,才是真神。还有,本来相面、测字的事情是可以作为中医的一个爱好来弄的,但你在一个学术的专栏里,大谈测字,还弄的神道道的,就是无理了,就算你看病的水平高,这个误导后学的罪过是免不掉的。说到后学,我又想到现在的医学院老师,真有水平的有,但是太少了,自己都没治过的病,却教学生如何去治,这个就是忽悠,赵本山忽悠,瘸一个,老师要是都忽悠,瘸的就是几代人….呵呵,话题跑偏了…接着看书
2010-03-11 09:46 11楼
不同视角
中国人是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的,即便是男人之间,也是拱手作揖而已。外国则大不同,搂搂抱抱方显亲密。说白了,还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差异。这样就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医学发展道路。医学是研究人的,中国的方式就会把一个人,放在天地之间来观察,象拱手作揖一样有个距离-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而西方对人的观察,也象拥抱、亲吻一样近距离接触,从1543年《人体构造论》发表,西医的发展方向就象庖丁一样,直至不见全牛。
中医没近距离的观察过人吗?《灵枢经•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只是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让中医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 不药而医是中医最高境界 老茶馆 冷积腹痛(便秘)误治一例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