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補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2012-05-03 22:15 楼主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失之,矢陽气。矢陽而悖逆時序,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則營不運,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陽傷於寒,則陽气內封,欲如運樞(宗源曰:考订本作“昏暈不時”并存,备参。),起居如驚,神氣浮動,安寢不實,知夢若行
陽傷於暑,則多汗,煩,喘喝(宗源曰:考订本作“渴有聲”并存,备参。)靜則熱刑於中,內熱外寒,多言不次,體若燔炭,汗出則(宗源曰:“安”王冰本作“散”。安,指身安。散,言邪散。熱從汗散也。俱通。並存)。

陽傷於濕,首如裏,濕熱不攘,甚則大筋若抽縮之急,其肌肉鬆耎無著於力。大筋若抽,縮縮而緊,爲急爲拘。肌肉鬆耎,無著於力,爲痹爲痿。(宗源曰:王冰本作“大筋耎短,小筋弛長,耎短為拘,弛長為痿”。 並存。)
陽傷於气,則气疾而濕熱互剝。气濕熱爭,肌肉腫脹。肌肉腫脹,則氣血筋骨行津混亂,而陽气衰微。(宗源曰:王冰本此處作“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似乎闕文嚴重,“四維相代”不知所出,故並存備考。)
故疲,勞傷筋骨而擾神气。煩惱,幹陽合而亂營血。若是則天眞耗竭,筋脈嗔脹,肌肉積結而爲核癭。

陽傷於夏气,則使人少气而善怒。少气善怒,則陽火不治。乃肝气不得節治而火動也。故房勞於腎者,四時之气皆忌之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

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勞汗當風,寒薄為,鬱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陷脈為,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上經》曰:“風者,百病之始也,气者,災害之源也。故焦燥失神,風之戶也。 鬱悶憂煩,風之合也。心靜則肉腠閉拒,雖有風苛毒,弗之能害。體應自然,則龢同生道。雖病痛雜疾,莫可爲殃矣。”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
是以三陽內畜,怫結不通曰隔。隔者,非病於形而病於气者也,當急宣之瀉之。不然則陽燥爍其陰,陰枯陽竭矣。(宗源曰:王冰本此處作“故陽蓄積病死,陽氣當隔,隔者當瀉”。當是原文殘損拼湊所成。所謂“陽蓄積”三字,當是“三陽內蓄”之訛;“病死”二字不知所出。“陽氣當隔”四字,當是“三陽氣內蓄怫結不通曰隔”之訛;“隔者當瀉”更是脫文眾多。兩者相較,可見王冰編纂時,參照文本已是多有殘損。)
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而陽氣虛,氣門迺閉。(宗源曰:王冰本此處作“平旦人氣生”,夫人氣者,該陰陽二氣也。此處只論陽氣,故從而改之。“日西”當是“日夕”。過午日頭即始“西”矣,陽氣虛乎?陽氣待日“夕”迺虛也。故從而改之。“氣門迺閉”參考本作“氣穴閉闔”。並存備考)是故午後則陽明气收,太陰司衛,拒外之能薄弱,當作無勞乎筋骨,息無勞心志。子後則少陰氣收,少陽司衛;靜心息養,則龢於陰,而滋乎陽也。反此者,形削骨枯,气機搏否。(宗源曰:王冰本此處作“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細考之“收、拒”二字,當是午後則陽明氣“收”,太陰司衞,“拒”外之能薄弱,一句闕文殘存者。“無擾筋骨”基本爲原文。“無見霧露”,不知所出。“三時”二字不知所出。最善者,惟“形乃困薄”四字,形削骨枯可謂“薄”;氣機搏痞否可謂“困”。此參考本於王冰本所合甚多,然此處王冰似別有所考。並存備參。)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搏急,而疾走狂歌(宗源曰:王冰本作“脈流薄疾,並乃狂。”可互參)。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龢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龢,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肠澼為痔。
因而大飲,則氣逆。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是以
春傷於風,夏當飱泄(宗源曰:王冰本作“邪氣留連,乃為洞泄”,並存備考。)
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長夏傷於濕,冬必欬嗽;
秋傷於燥,冬必涎喘。(宗源曰:王冰本作“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並存備考。)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故
味過於酸,則肝木勝,而脾土石。脾土石而水消。(宗源曰:王冰本作“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並存備參。)
味過於咸,則骨壯血瘀。筋骨僵硬。則心氣抑鬱而澀難。(宗源曰:王冰本作“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並存備參。)
味過於甘,則脾盛。脾盛則中气喘滿,腎氣受制,是以失其衡而消下。(宗源曰:王冰本作“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並存備參。)(“甘”,《太素》作‘苦’。后世多从之解。非矣,考其因,还是脏腑气机不明之失矣。)
味過於苦,則心火得滋而脾土實寒,胃氣不調,筋骨痿逆。(宗源曰:王冰本作“脾氣不濡,胃氣乃濃”。並存備參。)(“苦”,后世多从《太素》作“甘”解。此处正之。)
味過於辛,則肺得之宣而筋脈沮弛。(王冰本作“筋脈沮弛,精神乃央。並存備參。)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5-31 15:17 2楼
陽傷於暑,則多汗,煩躁,喘喝(宗源曰:考订本作“渴有聲”并存,备参。)靜則熱刑於中,內熱外寒,而多言不次,體若燔炭,汗出則安(宗源曰:“安”王冰本作“散”。安,指身安。散,言邪散。熱從汗散也。俱通。並存)。

为什么前面说阳伤于暑,则多汗,烦躁,而最后又说汗出则安?
前面不出汗好象
更好理解?
2018-02-18 15:38 3楼
cenpeng 说:
陽傷於暑,則多汗,煩躁,喘喝(宗源曰:考订本作“渴有聲”并存,备参。)靜則熱刑於中,內熱外寒,而多言不次,體若燔炭,汗出則安(宗源曰:“安”王冰本作“散”。安,指身安。散,言邪散。熱從汗散也。俱通。並存)。

为什么前面说阳伤于暑,则多汗,烦躁,而最后又说汗出则安?
前面不出汗好象
更好理解?
有注家认为此处有错简。“体若燔炭,汗出乃散”应该在“因于寒”之后,这样也符合临床。先生参考。
⬅ [赵明锐医案] 内科:腹胀 --- 五苓散加薏苡仁、木通 老茶馆 [裴永清医案] 内科:胃脘痛 --- 桂枝汤加茯苓、白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