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鲶鱼”效应在医界怎么不灵了?

2010-03-11 18:56 楼主
我们都知道鲶鱼的故事。一条活跃在沙丁鱼中的异类,促动了整箱鱼的成活率。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民营医院就带着激活医疗行业、打破公立医院一统天下、促进医疗服务改善的厚望,成为了医疗市场的“鲶鱼”。时至今日,鲶鱼的数量不断地增加,曾经的社会热望却逐渐冷却,民营医院遭受到越来越多的信任危机。本报昨日《民营医院为何引起“民怨”》一文就民营医院现存的一些问题给予关注。可以说,招致种种民怨,是整个医疗体系所不乐见的。尽管民营医院的数量在增加,社会医疗格局也日益多元化,但在大众选择上,民营医院仍分羹甚少,许多诚实经营者也不得不遭受池鱼之殃。

有数据显示,在全国各级民营医疗机构总数量占半壁江山的情况下,诊疗人次数却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的2.7%,在每年超过万亿的中国医疗市场份额中,民营医院仅占不到3%。调查中有高达79.3%的人对民营医院抱有不信任态度。只有8%的人表示,仅仅是小病情况下愿意到民营医院就诊。

有人说,脚上的泡是自己走的。不能不承认,相对主流的公立医院,民众的集体不认同源于一些民营医院的不自爱,让这条尚在生长期的“鲶鱼”变得不合群,而无法搅动出一池活水。诚信困局、体制困局、资金困局等等,都让这条“鲶鱼”在医疗市场上难以自如游走。

其实在对大众的市场争取上,民营医院不可谓不下功夫。迎宾式导诊、全程就医陪同,环境好、态度好、医术看起来也很好。但是没有正确的从医方向,没有精湛的医德医术,这些就仅仅是吸引患者的噱头。他们“重口味”的投机取巧——不孕不育、男性专科……就是抓住了患者“有病乱投医”的心理,用所谓攻克“疑难杂症”请君入瓮。这些行为也使整个民营医院行业形象受损,一条“坏鲶鱼”坏了一锅汤,让成长之途步履维艰。

不久前出台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新医改方案也积极鼓励办医体制的多元化。可以看出,国家在政策方向上对民营医院成长是利好的。对于它们而言,摆在第一位的攻坚方向就是要解决大众信任危机,重新树立声誉。

不可否认,民营医院相对于具有公益性的公立医院而言,以医盈利的目的更为直接。然而,既然是医,就要怀有一颗悬壶济世的敬畏之心,医院其特殊的社会属性和行业风尚仍然需要积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民营医院于此不能逍遥于外。

一个民营医院的口碑形成可能需要近10年的打磨,短视的急功近利,只会让这条医疗市场的“鲶鱼”种群因缺氧而丧失大众,更会将自身逼入死角。在盈利与唯利的纠葛中,民营医院只有更多地从大众角度出发,用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善良的医者之心获取利润空间,才能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

为声誉而战,这是民营医院当前“必须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政协委员激辩医药分家 改变过来有一定困难 老茶馆 代表委员会诊公立医院改革 别再搞“GDP”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