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山东中医药大学:试图育出中医“原始稻”

2012-06-06 18:19 楼主
山东中医药大学:试图育出中医“原始稻”
发布日期:2012-06-06 来源:健康报 我要评论(0)


□本报记者 崔 芳□


开篇语

谈及中医药教育,业内人士总有不少纠结:中医药高等教育如何走出“中医大学生=中医中专生+西医中专生”的怪圈?有别于传统中医药培养模式的院校教育,还能培养出名医大家吗?如果回归传统的教学模式,又该如何与医师执业准入制度衔接……

9年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将一种西式的PBL教学模式引入中医药专业课程;7年前,一个被媒体称为中医药“基因工程”的传统中医班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开设;5年前,唯一手握自主招生权的中医药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招来了一班各有特色的学生,开启了该校新一轮中医教育改革实验。

今年,适逢这些中医药新教改下的首批学生毕业,记者先后赴北京、济南、上海采访上述这3所高校,回顾他们走过的改革之路,记录从中取得的可贵经验,关注其间面临的困境、问题和如何破解的思考。

“知道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高产量杂交水稻的关键是什么吗?”一谈起山东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传统中医班,山东省政协副主席、该校前校长王新陆先普及起农业知识:1970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海南岛发现了一株野败型野生稻,并利用这株野生稻培育出水稻三系杂交良种,最终开启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传统中医班就是要为中医药教育事业留一片这样的‘原始稻’。”王新陆由此切入正题。

课程设置:

强中医经典 中西医课程比调整为4∶1

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传统中医班“总设计师”王新陆看来,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锁定“培育中医传统文化根基”这一内核,着重培养其中医思维方式,留住中医的“原始基因”。

2005年,学校组织专家反复研讨论证,认为传统型中医人才的成长与其传统文化素质和修养、中医经典掌握程度、良师教诲与个人悟性等有密切关系。在青少年时期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读熟背熟中医经典,是成为真正掌握中医精髓的中医人才的先决条件。

同年,该校创办七年制传统中医班。通知发出后,报名者非常踊跃。通过自愿报名、成绩筛选、考试选拔等,20名大一新生脱颖而出。

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新班级的不同。“这个班把中医经典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重点,我们比普通班多开了《本草经》、《难经》、各科中医文献选读以及历代医案、医话等课。”传统中医班老师鲁明源介绍,因为中医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新班级还增设了中国古代医学史、古代思想史、古代哲学史、四库全书总目、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课程,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开设了《易经》、《说文解字》等15门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公选课程。

最引发热议的,是传统中医班的课程比例。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新班级“淡化英语、计算机、西医等课程,强化中医课程,中西医课程比例由原来的5.5∶4.5调整为4∶1。”而且,其他学校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英语课,在该班从必修课变成了选修课。

培养方式:

跟名师 早临床 多实践

“有的同学考这个班就是为了逃避学英语,但更多人是看重这里的教师资源。”2009级传统中医班学生石昆入学时,该校经过了新一轮高校扩招潮的洗礼,原来6000人的学校规模,陡然飙升好几倍。学生多起来,教师队伍就相对跟不上。“传统中医班实行导师制,每个人不但有自己的学业导师,还有临床导师,学业导师全程指导学业,临床导师主要指导临床实践。”对于石昆和同学们来说,为了好老师,就要奋力争取考入传统中医班。

(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在教师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为该班“开小灶”,是源于在办班前期论证中,跟名师、早临床、多实践也被认为是中医大师培养的必由之路。

因此,传统中医班的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周至少可以有两个半天到医院参加实践,每年两次集中见习,每次8周~12周,毕业实习更延长至两年半。为了方便临床,目前全校仅剩该班还留在市中心、离教学医院近的老校区上课,其他统招全日制学生都已搬至济南市郊的新校区。

除临床跟师外,中医传统技能中的认药、采药也被纳入该班的教学计划。而此前,这些课程只有中药学专业学生才学。

“有个病人常年腹泻,吃了我开的方子后,第二天症状就轻了。这让我特有成就感。”第一届传统中医班一名学生的这番话,王新陆一直记着,并引以为豪:“我们这个班的学生能给患者开方子,这不是每个中医硕士都能做到的。凭这一点,就很了不起。”

学习实际:

出现“两个跑偏”不良苗头

对于传统中医班学生的优势,鲁明源看得清楚,但对这些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苗头,鲁明源也难掩忧虑:“我现在最担心这些孩子在学习上‘跑偏’。”

鲁明源口中的“跑偏”,有两层意思:一是在中西医关系的评价上“跑偏”。“当过分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时,它的另一面就容易被认为不重要而遭到忽视。”鲁明源解释,近年来,传统中医班的学生中“重视中医、忽视西医”的情绪逐渐抬头,一些学生认为既然在这个班,只要学好中医就行了,西医不用太在意。“毕竟现代医学是医学的主流。我们必须真正掌握西医能做什么、暂时做不到什么,才能取长补短,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且,即使在中医医院,也有急诊,也要开西药、做手术,西医这条腿绝不能瘸,不然一辈子都回不过神来。”

而让鲁明源始料未及的另一个“跑偏”,则是在中医学术之路上。“由于接触各家观点较多、过早,有学生在基础没打牢的情况下就开始接触一些偏激的学术观点,又不具备批判地吸收的能力,开始透出‘江湖气’。”据了解,在传统中医班,已经有学生公开鼓吹一些偏激的理论。

2006级传统中医班学生裴娴哲已开始在医院转科实习,她的实习经历印证了鲁明源的担忧。“能明显感觉到新校区的学生动手能力、急诊处置能力、实验能力比我们强。这可能跟他们的课程设置有关。”裴娴哲说。

传统中医班班主任张萌告诉记者,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对该班的教学方式不断在修正,老师们强调西医、强调踏实打基础的越来越多。“应该建立淘汰机制。”教师曲夷建议,定期根据考核、考试情况淘汰不合格的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压力和紧迫感。

就业去向:

现实因素无法回避

按照王新陆的设想,传统中医班的教育模式既然更纯粹、更原汁原味,学生毕业时,至少在中医医院,就业路子应该宽。但截至今年5月中旬记者采访首批毕业生时,学生中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的只有五六人,用人单位分别为莱州、莱芜等市中医院和杭州市的区级中医院。据该班一位老师介绍,这些用人单位中,有的确实是冲着“传统中医班”的牌子来的,有的则并不知情。

而从首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仍把过英语四六级、西医水平、科研能力作为考量的必要指标。这无形中限制了传统中医班毕业生的就业出路。而在这批毕业生中,还有6个人参加了博士生入学考试,英语,此时也成了回避不了的挑战。

谈及传统中医班学生的就业现状,王新陆有着自己的观点,他说:“传统中医班的学生其实更适合个体开业。但就目前的形势来说,在这一就业方向,社会的大环境并不完善。”

王新陆坦言,这些年的中医教育改革之路,让他越来越感受到中医教育制约因素太多。就现在的大环境而言,这样的改革确实有它不适应的一面,但这并不代表改革方向就是错误的。因此,对于改革效果的评价不宜单一化、短期化,改革应不断完善、修正,并鼓起勇气坚持下去。

“就像那株成就了袁隆平的野生原始稻,在袁隆平发现它之前,或许人们觉得它就是株杂草,但到了对的时机,它就显示出了真正的价值。”从这个角度上讲,王新陆承认自己是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

“不是让所有的中医都照着这个模式培养,但中医培养模式越多样化,未来出名医、大师的可能性就更高,不是吗?”王新陆反问道。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6-06 20:20 2楼
回归是对的!从事的人也得有爱医的情怀,否则只是看着票子那趁早去干别的。
2012-06-09 19:28 3楼
中医关键还是看学生~无论学校如何改,如果学生压根就没学中医的意识,即使在好的环境下,也是浪费资源~
⬅ 用了地魄汤,只好一半 老茶馆 单因素充分条件的因果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