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補《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2012-06-08 16:58 楼主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師言:十二經脈者,生氣之原也。命門者,手太陽之精气,生之根、命之本焉。根之枯也,則莖葉去也。故言王脈者,冬至後甲子爲少陽王,再甲子陽明王,再甲子太陽王,再甲子少陰王,再甲子太陰王,再甲子厥陰王。六六三百六十日即爲一歲。故乍大乍小乍長乍短者,少陽脈也。浮大而短者,陽明脈也。洪大而長者,太陽脈也。緊大而長者,少陰脈也。緊細而長者太陰脈也。沉短而緊者,厥陰脈也。
案脈有輕有重,重者案之至骨,指舉疾來者腎部也。與筋等者,肝部也。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師言:脈有陰陽,故呼出心與腎,吸入肺與肝,呼吸之間以求脾也。其脈在中,沉者裡也,陰也。浮者表也,陽也。浮者,心肺也。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濇者,肺也。沉者,肝腎也。牢而長者,肝也。案之濡,舉之實者,腎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言非六脈俱動也,浮沉長短滑濇也。浮滑長爲陽,沉短濇爲陰。一陰一陽者,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言一陽一陰者,浮而濇也。一陽二陰者,長而沉濇也。一陽三陰者,沉濇而短,時一浮也。以其經辧順逆生死者也。
師言: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則太過,減則不及。遂上魚者爲溢,外爲關內爲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之後陰之動也,脈當一寸而沉,過則太過,減則不及。遂入尺爲覆,爲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其眞臟之脈者,人不病而死也。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
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
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
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
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
度水跌僕,喘出於腎,淫氣病骨(王冰本作“喘出於腎與骨”。 當是王氏考訂本脫文,王冰自添“與”字)。
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
驚而奪精,汗出於心。
持重遠行,汗出於腎。
疾走恐懼,汗出於肝。
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過者,天常之盈溢不及也。用者,恒行不息以致齎也。天常瞱,則气悶燚。地之峊,則气極窮。物之盛,則其形癕。天常之虚,則其气否。地不及,則其用燚。人恒虚,則弗以運。故有溢躍,則有痿枯。其有所衡,量之以度。
故天道自然之行有度,應以其龢。地發霒奫之气,蘊釀生成。故過者,天道自然之行往妄也。用者,形諸己之灋度雷行也。無規,則其行過之。無衡,則其度妄之。故過用者,體運之度量也。自然之道,其有晦明盈虧,存亡消息。人之生,亦其然。追執有餘,而妄顧不足,病之從來也。故有其目,則其用隨之。有所致,則其形持之。当染已,不當以染,(王冰本此節闕文嚴重,考篇目,此爲“經脈別論”,恐王氏刻意刪之,僅存后“此爲常也”亖字。然闕文爲接上文論“過”與“用”諸文。今補入。)此爲常也。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百脈(“朝”,王冰本作“潮”。並存。備參),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入胃(“之”,古本作“食”。並存。備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太陽臟獨至,厥喘氣逆(“息”,王冰本作“虛”。並存。備考),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裏當俱瀉,取之下俞。下俞者,足之俞也。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
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
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
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並於上,四爭張(“肢”,王冰本作“脈”。並存。備考),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
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疒口月)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龢藥食(王冰作“調食和藥”。),治在下俞。
二陰至,少陰之治也,腹腰滿急,脈氣留薄,便多無汗,調食龢藥,治在中俞。
帝曰∶太陽臟何象?
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
帝曰∶少陽臟何象?
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臟者,滑而不實也。
帝曰∶陽明臟何象?
岐伯曰∶象心之大浮也。厥陰搏至,肝鼓而搏。太陰臟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據《太無》卷《壬己》全篇訂補。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素问悬解中的疑问 老茶馆 訂補《黃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