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配合点刺放血治疗慢性湿疹

2010-03-22 22:43 楼主
湿疹是一种与变态反应有关的炎症性皮肤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部位、任何季节。近年来湿疹的发病有上升趋势,这可能和气候环境变化、大量化学物质的使用、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有关。笔者自2000年以来对慢性湿疹采用穴位注射配合点刺放血治疗,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于我院皮肤科,符合《皮肤病诊断治疗指南》中湿疹的诊断标准。病史均在6个月以上,有肿瘤病史、严重心脑肾病变、孕妇、儿童除外。共30例病人,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5岁;病程6个月至10年以上均有,平均2.7年。均通过中西药口服治疗效果不明显。

1.2 治疗方法

1.2.1 穴位注射 穴取心俞、足三里;脾俞、曲池两组。方法:所有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5ml注射器抽取丹参注射液2ml,快速刺入心俞或脾俞穴中,进皮后向脊柱方向斜刺1cm,局部酸胀明显,回抽无回血,缓慢推入1ml;对侧穴位相同操作。另抽取2ml卡介菌多糖核酸同样方法注入足三里或曲池中,每穴1ml。两组穴位交替注射,隔日1次,18次为1个疗程。

1.2.2 点刺放血 穴取耳背心、耳背脾区域的浅表静脉,少商两组。方法:刺血部位用碘酒消毒,采血针快速点刺,挤压出10~15滴血,干棉球压迫止血后用新洁尔灭酊局部消毒,两组穴位交替每3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周,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 治疗效果

痊愈:皮肤糜烂渗出剧痒消失,皮肤恢复正常,计19例,占63.3%;显效:剧痒渗出消失,皮损范围缩小但仍存在,计9例,占30%;有效:渗出减少,剧痒减轻,皮损较原有程度减轻,2例,占6.7%。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18岁,患湿疹3年,全身皮肤均已侵犯,剧痒,入夜尤甚,渗出分泌物较多,部分皮肤曾苔藓样变,严重影响生活和睡眠。中西医治疗2年余,病情反复中逐年加重。初次门诊时,患者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坐立不安,十分痛苦。观其舌质偏红苔薄腻,脉细弦滑,辨诊为心脾两亏,湿浊中阻。即为其在一侧耳背心、脾位浅表静脉处点刺,血溢较畅,十余滴后压迫止血。再用卡介菌多糖核酸2ml曲池穴位注射,丹参2ml心俞穴位注射。隔日再来,先于少商点刺,挤压出血,10~15滴后压迫止血。并用卡介菌多糖核酸2ml足三里注射,丹参2ml脾俞注射。如此反复,5次后患者剧痒明显减轻,渗出减少;大受鼓舞,患者坚持治疗3个疗程后,皮肤基本恢复正常。随访1年,饮食不节偶有反复,未见明显皮损出现。

4 体会

慢性湿疹是一种与过敏有关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和复发性。在祖国医学中将之称为“浸淫疮”,在“医学金鉴”中认为其病机是:“由心火脾湿和受风而成”。患者大多先天禀赋不足,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复感风寒湿邪,郁于腠理,病情反复,耗气伤阴,心肝火旺,内外相搏,发为湿疮。对于慢性湿疹辨证以脾虚湿胜,阴虚火旺,血虚风动为主,归之于心、脾、肝三脏。在治疗上西医多采用抗过敏或激素治疗副作用大且疗效不稳定,中草药口服也常常需用清热解毒药物,容易损伤脾胃,胃失健运,会加重症状,引起湿疹慢性反复发作。所以采用了穴位注射药物和点刺放血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治疗能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穴位注射能起到穴位、针刺、药物三结合的作用。不仅直接刺激了经络线上的穴位,同时由于药物在穴位上存留时间较长,可明显增强穴位的治疗效能。所选心俞、脾俞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背俞穴能直接调节心脾两脏的气血;曲池、足三里为手足阳明经的合穴,在《千金翼》提到“瘾疹,灸曲池”,在《灵枢》中提出“阴阳有余,不足,则有寒热,皆调于足三里。”故而曲池、足三里配伍应用能明显起到健脾化湿,活血解毒的功效。而所选药物中丹参为活血化瘀、滋阴清热的要药,性苦寒,归心、肝经,能清一切血中之火,现代药理证明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的作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能调节机体免疫水平,增强机体的抗感染和抗过敏能力。这两种药物的交替使用起到清中有补之效,共奏扶正祛邪之功。同时穴位注射又可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使药物和穴位的作用都得到了增强。(2)慢性湿疹病程迁延,久病入血入络,故治必先去其血,如《黄帝内经》中所言“宛陈则除之,出恶血也。”所以点刺放血攻邪最捷。同时耳为宗脉之所聚,点刺放血能直接清泄郁热,调节心脾功能。少商为手阳明经之井穴,与耳穴相辅点刺放血能明显增强清热解毒的功效。湿疹顽固难愈,且容易反复,所以在治疗的同时需确立病人的信心,避免半途而废。治疗期间还应避免食用鸡、鲤鱼、虾蟹、牛肉及辛辣之物。医患配合良好会收到更理想的临床疗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苦参汤合石黄粉治疗慢性阴囊湿疹 老茶馆 正骨紫金丹(股骨头坏死方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