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

2010-03-28 10:15 楼主
【出处】《金匮要略》

【分类】泻下剂-温下

【组成】大黄(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

【用法】水煎服。

【禁忌】使用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方解】本方证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人于内,阳气失于温通,气血被阻,故见腹痛,寒邪阻于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不通。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9-01 19:10 2楼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三两(9g) 附子三枚,炮(9g) 细辛二两(3g)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紧弦。

第一个方子,大黄附子汤,方子很简单,就三味药,而且跟《伤寒》的一些方子是很好记的,麻附细辛,麻附甘草,它这个就是辛附大黄,附子,细辛,大黄,但是我们要注意它的附子与大黄的用量,大黄的用量小,象调胃承气似的。从这儿可以试出它的用药规律,作为热性热积之邪,需要用大黄泻的时候,它一般的治疗,当然在服法上,有分两服,有分三服,还有分,就一次,而在这里,大黄用的是三两,这是一个问题。第二问题要注意,它的附子,熟附子用的量比较大,生附子用量比较小,生的附子一般一枚,它的附子是炮过的,可以看出来,三枚。

它的主要症状可以看出来,脐下偏痛,大便秘结,当然大便秘结的时候,同时有腹痛,这才说明它不但有寒,而且腹痛拒按,它这个腹痛是喜温的,但是是拒按的,所以这些用诊断的道理的时候,不要笼统的,一般的来说,虚性的,寒性的喜温,喜按,都是这么联络着,可是它是因为是寒,它所以喜温的,也可以缓解一些,它喜欢温,但是它究竟里面有实邪,所以它按了还是不好受,痛还是加剧,它这个脐下偏痛,我个人理解,有好多解释,解释我总感觉到比较虚,一般都是讲虚寒之气从下上移,我理解这个胁下,正好是在弯曲的地方,是不是这么个情况,大致是这么个意思,偏痛吗,胁下嘛,它没指这个,也没指那个,它没有指左,也没有指右,可是这个硬积的东西发现在这里,不容易拐过弯来,前天我已经介绍一些情况,它的意思一个就是肝区,一个是脾区,也就是升结肠到横结肠,以及横结肠到降结肠,那拐大弯的地方,我估计,根据我临床体会,这个胁下偏痛,是指的这个东西,就是有个实的东西停在那儿,这个根据我的体会讲一讲,希望大家在临床上验证一下。如果这个人不是太胖,胖了腹壁太厚摸不着,不胖的人,你给它摸一摸,这里有没有硬块,这种大便结在里面,它可以形成硬块,至少这个地方按上去,它的痛加剧。当然在手足厥冷方面,更可以知道是寒了,其它的主治证一看,都是一派的寒象,舌苔,脉象都可以看到,它不可能是数、沉弦、沉实、沉紧,舌苔白腻、白滑。这种情况,它所以造成这个寒,一定是中阳不足,不说脾肾阳虚,一定是中阳不足,舌质也可以知道,舌体是胖而色淡,它和热积的知头确实是相对应的。

因此它里面用了附子,而没有用干姜,所以这些地方预先就要考虑一下,在温里剂没讲,因为我们习惯讲的四逆汤,总讲附子是走而不守,干姜是守而不走,实际上这两个都是辛大热的东西,但是附子力雄,辛散的更厉害,通行十二脉,它这个地方不仅是散寒,还要散积。那么从这里用细辛,还可以回顾到讲小青龙的时候谈到细辛的特点,细辛善去水中之寒,有这么句话,就是寒跟水饮相结的时候,有形跟无形相结,要去无形之寒,就要用辛热之品,虽然是辛热之品,但是药与药有不同的特性,而细辛就在这里,善去依附水中之寒。所以有些人光解释了细辛去水中之寒为少阴经药,把这个水理解成了少阴肾,寒水之脏,肾为水脏,当然它入肾经,它能够去在下之寒,它更善于去除与水相结之寒,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理解干姜,细辛作为治疗水饮来用,在这个地方,所以用细辛的道理,另外在讲到回阳救逆的黑锡丹的时候,我还要提一提误用细辛所产生的问题,它都是一贯的,都是根据药的特性而来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我们还要看一看,仲景用这个方子,非常细心,不仅在量的配伍上,从服法上可以看出,一剂药吃一次,然后呢,它怎么计算呢,象人走四五里地的时间再吃,以通利为主,吃了通利了,这就冷积就去了,换句话说,一般人走的快点,十里吧,那也就是说,吃药以后,半个小时到一个钟头,看一看,行不行,不行再吃,“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前面有个“分温三服”。所以这个问题,可以这么来理解它,可以这么注意它,所以这样的方子是非常峻烈的,下利是非常峻烈的,之所以这样,就是唯恐辛药散气过多,唯恐这些辛药耗散人体之气,细辛与附子并用,所以这个问题再回过来理解一些助阳解表里面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跟麻黄附子甘草汤,这从《伤寒论》的原文上都有那么个区别,“始得之”,刚得的时候,就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过几天后就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这些问题都是要注意的,这个用药非常严谨,大黄附子汤主要把这些弄清楚。


摘自《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 世纪回眸:中医百年沉浮录(连载之一) 老茶馆 大陷胸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