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位中医学院大学生的聊天记录

2010-04-04 23:28 楼主
与一位中医学院大学生的聊天记录【原创】
真水无香 19:34:26
石老师好
却波渔翁 19:34:48
你好,你是?
19:35:01
您发送了一个窗口抖动。
真水无香 19:35:16
“真人”
却波渔翁 19:35:28
啊哦日期:2010-4-4
真水无香 20:35:59
老师您在吗?请问唐宋注的十三经和清人的注疏有什么区别吗?
却波渔翁 21:20:01
传、注、疏是一脉相承的,不好一概而论。
却波渔翁 21:21:44
读易,尚秉和的不错(近代)
真水无香 21:21:59
我在网上看见十三经有唐宋人注的 还有清人注的,您觉得那种比较全面呢
却波渔翁 21:22:31
注经当自汉代说起
却波渔翁 21:23:14
经学集大成,还是清人吧
真水无香 21:23:30
嗯我也看到汉魏的古注了
真水无香 21:24:22
清人的注相对来说应该容易懂吧
却波渔翁 21:24:44
应该是的
却波渔翁 21:27:13
学中医,当跳出儒家经典圈子,吕览、淮南子,老子倒偏更近点
却波渔翁 21:27:29
跳出
真水无香 21:28:00
我最近看《思考中医》觉得中医和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就想看看十三经 可是学校图书馆没有 所以我想买旧的
却波渔翁 21:29:11
思考中医,也有不少穿斵处
却波渔翁 21:29:48
道家思想与中医通
真水无香 21:30:23
道教也有十三经
却波渔翁 21:31:20
家、教不能混为一个概念
真水无香 21:31:39

却波渔翁 21:32:17
黄帝内经与吕览、淮南文风近
却波渔翁 21:33:11
吕览---《吕氏春秋》
真水无香 21:34:11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 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 呵呵刚查的
却波渔翁 21:34:43
是的,也有先后之分
真水无香 21:35:13

却波渔翁 21:36:16
道教是东汉以后的东西
却波渔翁 21:37:53
思想诞在战国时代,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
却波渔翁 21:38:40
也是中医经典的奠基时代
真水无香 21:38:55

却波渔翁 21:41:04
道法自然-是大智慧
真水无香 21:41:28
就是天人合一啊
却波渔翁 21:42:13
也可以这样理解
却波渔翁 21:43:31
农耕文明的价值,现代人还未完全认知
真水无香 21:44:28

却波渔翁 21:44:44
或者可以说,认知了也追悔莫及
却波渔翁 21:45:36
整个人类都应反思
真水无香 21:48:18
在这点上中医的思想是超前的
真水无香 21:54:05
老师 跟您谈了一会我发现我的知识太贫乏了 教学楼要关门了 以后在和老师聊。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4-04 23:53 2楼
中医学院里喜欢传统和中医的人还是不少。
2010-04-05 04:43 3楼
喜人一幕!
2010-04-05 07:40 4楼
诲人不倦!值得学习.
2010-04-09 22:16 5楼
多交流有益处学习学想
2010-04-11 20:40 6楼
经渔翁前辈的点拨,可能就造就了一位真正的中医出来,诚如此,则功莫大焉。
2010-04-11 20:48 7楼
经渔翁前辈的点拨,可能就造就了一位真正的中医出来,诚如此,则功莫大焉。
2010-04-19 20:24 8楼
是啊,原来我以为中医药大学的学生都不喜欢中医,只是为了文凭,后来和一个北京中医大的同学聊过之后,才发现原来不是那么回事,很多同学,都能自发地找一些中医传统或专业的书籍来看,真是满心欣慰。
2010-04-26 07:45 9楼
日期:2010-4-25
真水无香 19:17:48
石老师好
却波渔翁 19:23:53
你好
真水无香 19:43:30
请问老师《诸病源候论》中的解散病是什么意思啊?
却波渔翁 19:44:22
把原文录出
真水无香 19:45:30
诸病源候论 卷之六
解散病诸候(凡二十六论)
一、寒食散发候
夫散脉,或洪实;或断绝不足,欲似死脉;或细数;或弦快坐所犯非一故也。脉无常投,医不能识。热多则弦快,有癖则洪实,急痛则断绝。凡寒食药率如是。无苦,非死候也。勤从节度,不从节度则死矣。
欲服散,宜诊脉候;审正其候,尔乃毕愈。脉沉数者,难发;难发当数下之。脉浮大者,易发也。人有服散两三剂不发者,此人脉沉难发,发不令人觉,药势行已,药但于内发,不出形于外。欲候知其得力,人进食多,是一候;气下,颜色和悦,是二候;头面身痒瘙,是三候;策策恶风,是四候;厌厌欲寐,是五候也。诸有此证候者,皆药内发五脏,不形出于外,但如方法服散,勿疑。但数下之,则内虚,当自发也。
诸方互有不同:皇甫唯欲将冷,廪丘公欲得将暖之意。其多有情致也。世人未能得其深趣,故鲜能用之。然其方法,犹多不尽,但论服药之始,将息之度,不言发动之后。治解之宜,多有阙略。江左有道弘道人,深识法体,凡所救疗,妙验若神,制《解散对治方》,云:钟乳对术,又对栝蒌,其治主肺,上通头胸。术动钟乳,胸塞短气;钟乳动术,头痛目疼。又,钟乳虽不对海蛤,海蛤动乳则目痛短气。有时术动钟乳,直头痛胸塞。然钟乳与术所可为患,不过此也。虽所患不同,其治亦一矣。发动之始,要其有由,始觉体中有异,与上患相应,便速服葱白豉汤。
又云:硫黄对防风,又对细辛,其治主脾肾,通腰脚。防风、细辛动硫黄,烦疼腰痛,或忿无常,或下利不禁。防风、细辛能动硫黄,硫黄不能动彼。始觉发,便服杜仲汤。
白石英对附子,其治主胃,通至脾肾。附子动白石英,烦满腹胀;白石英动附子,则呕逆不得食,或口噤不开,或言语难,手脚疼痛。觉发,服生麦门冬汤。
紫石英对人参,其治主心肝,通至腰脚。人参动紫石英,心急而痛,或惊悸不得眠卧;
或恍惚忘误,失性狂发;或黯黯欲眠,或愦愦喜 ,或瘥或剧,乍寒乍热;或耳聋目暗。又,防风虽不对紫石,而能动紫石,紫石由防风而动人参。人参动,亦心痛烦热,头项强。始觉,便宜服麻黄汤。
赤石脂对桔梗,其治主心,通至胸背。桔梗动赤石,心痛口噤,手足逆冷,心中烦闷;
赤石动桔梗,头痛目赤,身体壮热。始觉发,即温酒饮之,随能数杯。酒势行则解。亦可服大麦 良。复若不解,复服。
术对钟乳。术发则头痛目赤,或举身壮热。解与钟乳同。
附子对白石英,亦对赤石脂;附子发,则呕逆,手脚疼,体强,骨节痛,或项强,面目满肿,饮酒食 自愈。若不愈,与白石英同解。
人参对紫石英,人参发,则烦热,头项强,解与紫石英同。
桔梗对赤石脂,又对茯苓,又对牡蛎。桔梗发,则头痛目赤,身体壮热,解与赤石同。
干姜无所偏对。
却波渔翁 19:48:07
此时代病,可兼阅鲁迅先生的“魏晋文风与药酒”那篇文章
却波渔翁 19:49:33
解散,是指治疗服石后诸疾而言
真水无香 19:50:20
原来如此 我还以为是一种疾病呢
却波渔翁 19:55:12
魏晋时代的风尚——服石【转】
发布时间:2009-4-10 15:56:37
服石之风行

历史上,矿石药何时用作内服,具体难以确知。但淳于意医案中已有“不可服五石”之论,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服用石药已相当普遍了。六朝时服石(又称服散)活动的最典型特点就是五石散的盛行。

魏晋时期,在人们的信念中,金石是恒久的象征。人若服食了金石,便会将金石恒久的因素摄入体内,进而获得长寿的效果,而实现魏这种“转移”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直接服食金石类药物,于是有了最初的服食黄金,魏晋已经发展为风行服食“五石散”。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五石汤,始见于《世说新语·言语篇》,对于五石散中所含哪几种“石”(矿物药),没有十分确切的记载,一般认为是以下5种——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据《千金冀方》卷二十二),皆为温燥之药,具有温阳益气助火作用,所以在服药之后会全身发热,精神狂躁。

五石散自汉代出现,至魏时因玄学宗师之一何晏的服食而大行于世,东汉时服食相当普遍,由魏晋至唐,为害时间历五六百年之久。服者众多,中毒死亡者亦多。

五石散对年迈体虚、阳气偏衰者,用之得宜,有一定的助阳强体作用。应当说,它用于治疗疾病是有其理论基础和一定疗效的。但在养生求仙之风的劲吹之下,该方被赋予了它不应有的用途,来企图实现那虚幻的神仙梦。于是,从修道之人,到帝王贵胄,还扩展至大夫士人,均风行服食之。它的药性,往往使人致重疾乃至死亡。

服石后需行散

服用五石散后,必须食用冷食来散热,这是它“寒食散”别名的来历。由于五石散的药性非常猛烈而且复杂,所以仅仅靠“寒食”来散发药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辅以冷浴、散步、穿薄而宽大的衣服等各种举动来散发、适应药性,即所谓的“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但有一项是例外,那就是饮酒要“温”。此类举动称之为“散发”和“行散”。倘若药性散发不出来,还必须再服其他的药来引发,药性如显现则称之为“石发”。

服食了五石散以后,药性发作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如全身发热难耐,不能休息,需狂奔暴走等等。梁实秋先生是这样描述服食五食散之后的情形的(《散步的快乐》):“六朝人喜欢服五石散,服下去之后五内如焚,浑身发热,必须散步以资宣泄。”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也谈到服食五石散,说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是有钱人的一种时髦,穷人是消受不起的。由于服食五石散后发热,服食者往往要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于是不吃药者也附庸风雅,跟着名人将衣服宽大起来了。这衣服的宽大倒也颇似指导了当时服装流行的“时尚”。还有许多吃不起药的人会在路旁假装药性发作以摆阔气,一副生怕不服食就跟不上时代的样子。且看《启颜录》中卧在街市门前称“米中有石,食之今发”的那副嘴脸,着实令人好笑。

服石的代价

魏晋风度之服食五石散,其最终的结果却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就是使许多人因服食五石散而发狂、暴热,甚至不堪痛苦而走上绝路。有些人虽未因此而致死,但也只能在痛苦中求生,不得不采取各种治疗措施。

唐代名士、肃宗李亨的布衣之交李泌,因“服铒过当,暴成狂躁之疾,以至弃代”。皇甫谧服食不当,服食五石散7年以后还要在冬天袒身吃冰来压制,更有“……或暴发不常,夭害年命,是以族弟长互,舌缩入喉;东海王良夫,痈疮陷背;陇西辛长绪,脊肉溃烂;蜀郡赵公烈,中表六散,悉寒石散之所为也。”其药性之猛及燥热难耐的程度可见一斑。对五石散毒发的治疗还成为了当时医家的热门课题。仅在《隋书·经籍志》中就著录了20家五石散的解散方。而皇甫谧《寒食散论》提到的散发病症有51种之多。

鲁迅先生形象地说:“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的,大约便是服药的缘故。比方有苍蝇扰他,竟至拔剑追赶;就是说话,也要胡胡涂涂地才好,有时简直是近于发疯。但在晋朝更有以痴为好的,这大概也是服药的缘故。”

据专家考证分析服石的目的,以主次为序是补虚、长寿、增强性功能。但结果却是求快于一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病症。在引起了社会的警觉之后,服散之风在盛行约300年后终于渐渐衰落了。

五石散的最终消亡,在于人们终于认清了它的面目,服食它的“时尚”再也继续不下去了。

(编辑 刘伟)


却波渔翁 19:59:41
[卷第十九] 服石节度第一
《服石论》云∶中书侍郎薛曜云∶凡寒食诸法,服之须明节度,明节度则愈疾,失节度则生病,愚者不可强,强必失身;智者详而服之,审而理之,晓然若秋月而入碧潭,豁然若春韶而洋冰积实,谓之矣。凡服五石散及钟乳诸石丹药等,既若失节度,触动多端,发状虽殊,将摄相似,比来人遇其证,专执而疗之,或取定古法,则与本性有违;或取决庸医,则昧于时候,皆为自忤。故陶贞白曰∶昔有人服寒食散,捡古法,以冷水淋身满二百罐,登时僵毙。又有取汗不汗,乃于狭室中四角安火,须臾即殒,据兹将息,岂不由人,追之昔事,守株何甚。秦承祖论云∶夫寒食之药,故实制作之英华,群方之领袖,虽未能腾云飞骨、练筋骨髓,至于辅生养寿,无所与让。然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散所以护命,亦所以绝命。其有浮薄偏任之士,墙面轻信之夫,苟见一候之宜,不复量其夷险,故祸成不测,毙不旋踵。斯药之精微,非中才之所究也。玄晏雅材将冷,廪丘温为先,药性本一而二论硕反,今之治者唯当务寻其体性之本源,其致弊之由善候其盈缩,详诊其大渊采撮二家之意,以病者所便为节消息斟酌,可无大过。若偏执一论,常守不移,斯胶柱而弹琴,非善调之谓也。许孝崇论云∶凡诸寒食草石药皆有热性,发动则令人热。便须冷冻饮料、食冷、将息。故称寒食散。服药恒欲寒食、寒饮、寒衣、寒卧、寒将息,则药气行而得力。若将息热、食热饮、着热衣、眠卧处热,药气与热气相并壅结于脉中,则药势不行发动,能生诸病、不得力,只言是本病所发,不知是药气使然。病者又不知是药发动,便谓他病。不知救解,遂致困剧。然但曾经服乳石药,人有病虽非石发,要当须作带解石治也。孙思邈论云∶服石人皆须大劳役,四体无得自安。如其不尔,多有发动,亦不得道便恣意取暖称适已情,必违欲以取寒冻。虽当时不宁,于后在身,多有所益,终无发动之虑也。人不服石,庶事不佳,恶疮、癣疥、温疫、疟疾,年年恒患,寝食不安。兴居常恶,非止已事不康生子难育,所以石在身中,万事休泰,要不可服石也。年三十以上,可服石药。若素肥充,勿服也。四十以上,必须服之。五十以去,可服三年一剂。六十以上,两年可以服一剂。七十以上,一年可服一剂。人五十以上,精药销歇,服石犹得其力。六十以上转恶,服石难得力,所以恒须服石。令人手足温暖,骨髓充实,能销生冷,举措经便,复耐寒暑,不着诸病。凡服石人,其不得杂食口味,虽百口具陈,终不用重食其肉。诸难既重,必有相贼。聚积不消,遂动诸石。但知法持心,将摄得所,石药为益,善不可加。陈延之论云∶服草木之药则速发,须调饮食金石者,则迟起而难息。其始得效者,皆是草木盛也。金石乃延引日月草木,少时便息。石势犹自未盛,其有病者,不解消息,便谓顿休。续后更服。或得病痼药微,倍复增石,或便杂服众石,非一也。石之为性,其精华之气则合五行,乃益五脏;其浊秽便同灰土,但病家血气虚少,不能宣通,更陈瘀,便成坚积。若其精华气不发,则冷如冰,而病者服之,望石入腹即热,既见未热,服之弥多。既见石不即效,便谓不得其力,至后发动之日,都不自疑,是石不肯作石消息。便作异治者,多致其害。《释慧义论》云∶五石散者,上药之流也。良可以延期养命,调和性理,岂直治病而已哉。将得其和,则养命瘳疾;御失其道,则夭性,可不慎哉。此是服者之过,非药石之咎也。且前出诸方,或有不同。皇甫唯欲将冷,廪丘欲得将石药性热,多以将冷为宜。故士安所撰,偏行于世。《夏侯氏论》云∶观世人了不解寒食药意而为节度者,又大误。以不解修误法,安得不有顿踬耶。遂不思故而其怨咎于药,此药正不宜以病进时服也,当以病退时服之。此药以助正气为主,病进时则病气强、正气弱,药不能制也。病退则因气强遂扶助之,遂凌病气矣。空腹及下后不可服。服之滞着曲奥之处积岁不解。服药无冬夏时节也。春秋瘥为佳。鲁国《孔恂论》云∶寒食药治虚冷特佳。然要在消息精意伺候,乃尽药意。虽本方云极冷恣水,要当以体中为度。若腹中不能热,心中平定,未觉愦闷,不可便恣冷冻饮料食、食冷当随药热多少衣服浓薄亦宜然。盛冬之月可食,餐食后若心中温闷,辄饮少冷水便瘥矣。如觉药作者,但薄衣行风中亦解。若殊不解,可小洗手足头面,不至浴。当消息体中,慎勿逆用水也。《庞氏论》云∶夫寒食药发多在秋冬,秋冬则阳气处内,阴气处外。外寒则热并入,助药为热也。此其自然发理。若有违犯药忌,亦复用发,消息候察,唯存心精意者也。服药人多自厌恶烦愦,无神不可信,取其言用加方治也。当用边人之意参之耳。又药多违人性,喜加迁怒,不可慎从。侍者当犯颜据争,深守所见,亦不可使病患甚恚,用增药动也。夫药发皆有所由。或以久坐、久语、卧温失食,或以御内不节犯损体实。或劳虑存心、情意不欢,或以饮酒连日而不盥洗,或以并饮不消停徐为,或食饼黍小豆诸热,凡此诸或皆是发之重诫也。又,药卧欲得薄衣,亦宜然,犯寒则无中冷之忧,触热则有患祸之累。诸饮食皆欲冷,唯酒可温耳。诸用水皆欲得新汲井水,不欲大冷水也。食欲数而不欲顿多,当计一日常数所能食,分昼夜八九下后,饮食犹令小温,于常食数食之后自还如旧。衣被欲得故絮而使薄,但当益领数。所以尔者,减益故也。若噤战恶寒者,少重其衣被以温体,人迫挟之,噤不如解,使远去之,过时不去,便助药发也。曹歙论云∶寒温调适之宜,云诸药己折。虽有余热,不复堪冷,将适之宜,欲得覆而不密,常欲得凉而不至于极冷。譬如平人得热,欲得冷凉之,大过即已为病也。故勿得脱衣露卧,汗出当风也。有药者,若寒若热,心腹欲痛满,欲脱衣,欲着衣,衣薄衣浓皆当随觉为度,不可轻忍也。凡服寒食散发者,皆宜随所服之人以施方治。人体气之不同者,若土风之殊异也。虽言为当饮酒,人性本有能不;虽言为当将冷,人体本有耐寒与不耐寒;虽言为当多食饮,食饮本有多少;虽言为当劳役,人筋KT本有强弱,又肥充与消瘦,长老与少壮,体中挟他与不挟,耐药与不耐药,本体多热与多冷,凡此不可同法而疗也。药发多,多变成百病,苟不精其曲折,如以粗意投雷,亦由暗历危险其趣巅沛往往是也。凡寒食药发生百病者,大较坐失之温也。今者暑热尤不可轻失,温也。可疑之候云∶咳逆咽痛,鼻中窒塞,清涕出,本皆是中冷之常候也。而散热亦有此诸患可用饮温酒。冷咳者,得温是其宜也。若是热咳者,酒通寒食散,得酒于理,当瘥和也。欲分别之者,饮冷转剧。剧者果是冷咳无疑也。饮冷觉佳者,果是药热咳无疑也。温治之治云∶今举世之人,见药本方,号曰护命神散。登服日盒饭解脱衣被向风,将冷水自浇灌。夫人体性自有堪冷不堪冷者,不可以一概平也。譬犹万物,匪阳不而柒与玄水反当以寒湿为干茂(义),岂可谓不然乎。余服此药,几四十载矣,所治者亦有百数。服药之日,乃更当增其衣服,扶掖起行,令四体汗出,则营卫,津液津液则诸温热随汗孔而越,则不复苦烦愦矣。体适津液,自不思水,无事为蛇尽足而强用水。若小烦躁,可渍手巾一枚,拭热处,小凉则当促起还着衣矣。自于药势已发,可彻向者。始服药重药之衣,其平常所服,慎不可减也。凡人体气各有羸虚,虚者恒着巾帽、身袭温裘,风恶忌冷,不得KTKT如何?一旦卒释常服?增以冷水浇灌,限漏刻之间。则中冷矣。中冷则成伤寒,壮热如烧,小大惶怖,不知是伤寒也,皆谓药发耳。遂竟沐浴,空井竭泉,气力盛者有异幸,而其弱劣,于是讫矣。服药之后,假使头痛壮温,面赤体热,其脉进数,盒饭以伤寒法救之,亦可以桂枝发汗,亦可针灸,无所拘疑也。《潘师房救解法》云∶凡石一度发即一倍得力,如不发者,此名无益。若一发后更无诸病,有病必是石发也。《皇甫谧节度论》云∶吾观诸服寒食散者,咸言石药沉滞凝着五脏,故积岁不除;草药轻,浅浮在皮肤,故解散不久其违错草石正等今之失度者,石尚迟缓,草多急疾,而今人利草惮石者,良有以也。石必三旬,草以日决,如其不便,草可悔止,石不得休故也。然人有服草散两匕十年不除者,有服石八两终身不发者,虽人性有能否,论药急缓,无以异也。又,《发动救解法》云∶人将药,但知纯寒用水药,得大益,不知纯寒益动,所以困不解者,由是失和故也。寒大过致药动者,以温解之。热大过致药动者,以冷解之。常识所由也,无不得解。又云∶服寒食散者,唯以数下为急。有终不下之。必不得生。下后当慎如节度。又云∶服散不可失食即动,常令胃中有谷,谷强则体气胜,体气胜则药不损人,不可兼食药,益作常欲得美食,食肥猪、苏脂肥脆者为善。又云∶河东裴秀彦服药失度,而处三公之尊,已错之后,已不复自知,左右又不解救之。救之法,但饮冷酒,冷水洗之,用水数百石,寒益甚,逐绝命于水中,良可悼也。夫以十石焦炭二百斛,水泼之则炭灭矣。药热气虽甚,未如十石之火也。泼之不已,寒足杀人,何怨于药乎。世之失救者,率多如此,欲服此药者,不唯已自知也。家人大小皆宜习之,使熟解其法,乃可用相救耳。又云∶凡有寒食药者,虽素聪明,发皆顽器告喻难晓也。以此死者,不可胜计。急饮三黄汤下之,得大下即瘥。
《医心方》,北宋,日本、丹波康赖,公元984年 中医古籍
真水无香 19:59:44
[自动回复]您好,我现在有事不在,一会再和您联系。
真水无香 20:02:16
谢谢石老师
2010-05-14 19:08 10楼
中医学院走两个极端,一部分不喜欢,一部分很喜欢
2010-05-20 20:54 11楼
我也是中医学院的学生,读了五年,研还是选择中医,只因为喜欢,希望能有机会跟老师学习!
⬅ 医案讨论(3)鼻窦炎、中耳炎(?)案 老茶馆 解除鼻衄的民间专病特效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