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知识点

2008-08-28 19:42 楼主
yanshoufeng

第一章 绪 论

一、本节基本知识点

(一)伤寒与《伤寒论》

1.伤寒的涵义

《难经·五十八难》曰:"伤 寒 有 五:有 中 风,有 伤 寒,有 湿 温,有 热 病,有 温 病。"
前 一 个 伤 寒 为=广 义 的 伤 寒,即一 切 外 感 热 病 的 总 称。
后 一 个 伤 寒 为=狭 义 伤 寒,指 外 感 风 寒,伤感 而 发 的 疾 病。

2.《伤寒论》作 者 为东 汉 末 年 张 仲 景 (公元150一219年)。张 仲 景,(河 南) 南 阳 人,名 机,仲 景 乃其 字 也。

3.《伤 寒 论》的 沿 革:

仲 景 自 序 云:其 书 为《伤 寒 杂 病 论》合十六卷,成 书 于 东 汉 末 年。成书后佚。
晋 王叔和将原书的伤寒部分辑出名为《伤寒论》。
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收载《伤寒论》全部内容,为现存《伤寒论》最早版本,称孙编《伤寒论》或唐本《伤寒论》。
北宋林亿等首次对《伤寒论》校注,其刻本称为宋版本。其书失传。
明赵开美复刻本,简称为赵刻本,保存了宋版真貌。
林亿等所校的《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的别本。
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首次对《伤寒论》全文注释,称为成注本,经明代嘉靖年间汪济川校定复刻而流行于世,亦可称汪校本。
宋版及成注版是现在通行版本。

4.《伤寒论》历代研究大家及其著作

宋代:韩祗和《伤寒微旨论》;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许叔微《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
金代:成无己《注家伤寒论》、《伤寒明理论》。
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张遂辰《张卿子伤寒论》(又名《集注伤寒论》、《伤寒论集解》)。
清代:喻昌《尚论篇》;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纲目》、《伤寒论宗印》;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柯琴《伤寒来苏集》(包括《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周扬俊《伤寒论三注》;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钱潢《伤寒溯源集》;张锡驹《伤寒论直解》;尤怡《伤寒贯珠集》;舒诏《伤寒集注》;黄元御《伤寒悬解》;徐大椿《伤寒类方》;俞根初《通俗伤寒论》;陈念祖《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

5.《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1)继承汉时《内经》等中医药理论精髓。

(2)博汲汉及汉前的医疗成果和经效方药。

(3)总结仲景己身的临床实践经验。

6.《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1)揭示伤寒外感热病发生、发展的传变序列和规律。

(2)创立六经辨治纲目理论,为外感病及有关杂病辨治托出了切合实践的辨治法则。

(3)是第一部理法方药序贯的医学祖典,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基础。

(4)创制和保存了不少疗效卓著的方药,有方书之祖称,并为后世制剂学奠基。

7.《伤寒论》全貌及性质

宋版本及成注本《伤寒论》凡十卷,总二十二篇,分别是:
卷第一:辨脉法、平脉法;
卷第二:伤寒例、辨痉湿喝脉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卷第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卷第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卷第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卷第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可发汗脉证并治;
卷第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吐、辨可吐;
卷第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卷第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

此外还收录了仲景原序"伤寒卒(杂)病论集"。

高等中医药校院所用《伤寒论》教材,仅取用其主体部分,即始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终于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共10篇,398条原文,除去重复,定有113方(其中一方有名无药),外加原序"伤寒杂病论集"。而辨脉、平脉、伤寒例、辨痉湿喝前4篇及辨不可发汗等后8篇均未录入。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中医临床治疗学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临床医学著作。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8-28 19:43 2楼
(二)六经、六经辨证与六经病

1.六经

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总领和序贯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2.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性质和作用
是以六经所系的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序列和规律,
对多种外感疾病不同发展阶段及某些杂病的分析归纳,
明确证候特点,
确定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病变趋势,
给予相应治疗的综合辨治理论体系。

六经辨证的源流
六经辨证,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治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伤寒论》六经辨证中,自始至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八纲辨证思维程序。
八纲辨证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基础上,在明清时期逐步总结和完善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与它种辨证的关系
脏腑、经络辨证是六经辨证的核心内容,六经辨证不能脱离只能围绕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及气血津液辨证等多维复杂方法的综合灵活运用的体系。
3.六经病

基本序列‖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是运用六经辨证方法,对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
它既是六个独立的病证,也可看作是病变过程中的不同病程阶段。

4.六经病的传变

六经病传变形式
循经传、
越经传等不同传变形式,
有合病、
并病、
直中、
两感等不同的发病形式。

循经传〓太阳病是六经病的初始阶段,发病后,病证按顺序传变者,称为"循经传",如太阳传阳明。
越经传〓不按顺序传变者,称为"越经传",如太阳传少阳。
首尾传〓太阳与厥阴相互传变,称"首尾传";
表里传〓互为表里的两经相传,称"表里传",如少阳传厥阴,均属于越经传范畴。
手足传〓手足经间相互传变者,称为"手足传",如足少阳胆传手少阳三焦。
本经自病〓未经传变,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病的,称为"本经自病"。
直中〓初起即为三阴病者,称为"直中"。
合病〓初起两经或两经以上同时发病的,称为"合病"。
两感〓初起阳经与阴经同时发病的称为"两感"。
并病〓一经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者称为"并病"。

制约外感疾病传变与否的主要因素有三:
正气支撑的强弱、
感邪遭受之轻重、
治疗过程得当否。

5.六经病的治则治法

《伤寒论》六经病的基本治则为祛邪与扶正。
三阳病以祛邪为主,
三阴病以扶正为主。

祛邪扶正通过汗、吐、下、温、清、消、和、补诸种治法来处理实现。
汗法主要用于太阳表证;
阳明病以清法与下法为主;
少阳病以和法为主;
太阴病以温中健脾为主;
扶阳抑阴治少阴病寒化证,育阴清热治少阴病热化证;
厥阴病治法有清有温,有攻有补。

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
有先表后里;
先里后表;
表里同治。
表里同病,一般可以表里同治;
如表证为主,里证轻微时,可以先表后里;
如里证急重,只能先里后表。
2008-08-28 19:43 3楼
二、本节重点和难点

1.伤寒的涵义 〓《难经·五十八难》日:"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前一个伤寒为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后一个伤寒为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伤寒论》的作者及其年代〓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公元150一219年)。
3.首次搜集整理编次《伤寒论》的作者及其年代〓晋代 王叔和将原书的伤寒部分首次搜集整理成册.
4.现存《伤寒论》的最早版本〓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一书中收载了《伤寒论》全部内容.
5.首次校注《伤寒论》的医家及年代〓北宋 林亿等首次对《伤寒论》进行校注.
6.首次全文注释《伤寒论》的医家及其书名、年代〓金代 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首次对《伤寒论》进行全文注释.
7.现在通行的《伤寒论》的两种版本〓一是明赵开美复刻宋版治平本,一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又称成注本。
8.主要注家及其著作。代表性的有:
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
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
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
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

9.《伤寒论》性质〓《伤寒论》不但有外感病内容,也有杂病证治,其所论述的伤寒是广义的。《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
10.六经、六经辨证、六经病的概念。(略)
11.合病、并病、直中等概念。(略)
12.六经病的基本治则,八大治法。(略)吐法传授不明.
13.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略)
2008-08-28 19:43 4楼
三、思考题及答题要点
1.《伤寒论》成书的背景是什么?
答题要点:
《伤寒论》成书背景分几个方面:
一是理论基础,在《伤寒论》成书以前,就有《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医籍,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业已形成;
二是汉代以前宝贵的医疗经验;
三是当时疫病流行;
四是仲景的医疗实践。正如仲景自序所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2.简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及其成就。
答题要点:
学术渊源:
①继承《内经》等中医药理论知识。
②博取汉代及汉以前的医疗成果及有效方药。
③总结仲景自身的临床经验。

学术成就:
①揭示了伤寒外感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②创立六经辨治理论,为外感病及某些杂病的辨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治法则。
③是第一部理法方药相贯的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④创制和保存了许多疗效卓著的方剂,是方书之祖,并为后世制剂学奠定了基础。

3.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关系如何?

答题要点:
《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始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八纲辨证的内容,它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
八纲辨证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在明清时期逐步总结和完善起来的一种辨证方法。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是相辅相成的。
脏腑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六经辨证不能脱离脏腑辨证。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多种方法综合灵活的运用。

4.《伤寒论》的治法运用上,实际已包括八法,请举例说明。

答题要点:
治太阳表证,有麻黄汤、桂枝汤之汗法;
治痰实阻滞证,有瓜蒂散之吐法;
治阳明里实证,有承气汤之下法;
治少阳病,有小柴胡汤之和法;
治少阴寒化证,有四逆汤之温法;
治阳明热证,有白虎汤之清法;
治太阴病,有理中汤之补法;
治蓄血证,有抵当汤之消法。
2008-08-28 19:44 5楼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 说
一、本节基本知识点
(一)太阳之生理
1.太阳--手足太阳二经及膀胱、小肠二腑。
2.太阳与少阴是表里关系。
3.太阳主开,统摄卫气,主一身之表,为六经之藩篱。
(二)太阳病病理
1.太阳病,为外感病之初期阶段,病位在表。
2.太阳病基本证候--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3.太阳病基本病机--外邪侵袭,营卫失调。
4.太阳病分类--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温病。
(三)太阳病治则治法
解表祛邪是太阳病的治疗原则,汗法为其治疗***。
(四)太阳病篇不全是太阳病
1.《伤寒论》详于寒略于温,教材多将外感风寒表证称为太阳病本证,包括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和表郁轻证。
2.太阳病篇内容有太阳病本证、太阳病兼证、太阳病变证和太阳病疑似(类似)证。
二、本节重点和难点
1.太阳的功能。
2.太阳病基本证候、病机、分类、治法。
3.在太阳病的分类上,有两大观点:
一是太阳病即是表证。
另一种是太阳病分表证和里证两大类,其里证是太阳蓄水、太阳蓄血证;而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温病只是太阳表证的分类。
所以要分清太阳病、太阳病表证及太阳病本证三种分类方式及包括内容。
4.太阳病篇不单单论述太阳病。
三、思考题及答题要点
1.太阳病、太阳病表证及太阳病本证的分类内容分别是哪些?
答题要点:太阳病分为表证与里证两大类,太阳表证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和太阳温病三类,太阳里证有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太阳病本证分太阳中风、太阳温病积表郁轻证三类。
2.何谓"实则太阳,虚则少阴"?
答题要点:太阳包括手足太阳二经和膀胱、小肠二腑,与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为表里关系。病变从太阳传至少阴,是表里传,太阳病多为实证,少阴病多为虚证,故曰:"实则太阳,虚则少阴"。
2008-08-28 19:44 6楼
一、本节基本知识点

(一)太 阳 病 提 纲

提纲证〓均以
【之为病】的句子模式表述。
【之为病】之前是太阳、阳明等六经名,
【之为病】之后的内容是每经的主要证候或病机,以此来界定本经的基本病变。
柯韵伯:"仲景作论***,六经各立病机一条,提揭一经纲领,必择本经至当之脉症而表彰之。"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词解:
头项强痛:强,音僵(jng),不柔和之意。项为颈部的后半部,为太阳循经所过。头项强痛即头痛,项部拘急疼痛转动不柔顺的症状。
恶寒:恶,音悟(wt),恶寒即怕冷。恶寒者,即便在密室中也怕冷。吹风时怕冷,谓之恶风。恶寒者必恶风,恶风者亦必恶寒。

症状〓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恶风)。

病机〓邪袭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发热为太阳病的常见症状,但若寒邪较重,卫阳被遏,在发病之初,可以暂不发热(即第3条之"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故未列入太阳病提纲证.
2008-08-28 19:44 7楼
(二)太阳病分类

太阳病表证分为
中风、
伤寒、
温病三类,

仲景用各自的临床表现来界定。为了与内伤杂病中的中风、广义的伤寒及温病学之温病概念相区别,上述三类现以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名呼划分。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瘢。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词解:
脉缓:本有迟缓之意。但现有教材都只以柔缓不紧急来解释。脉阴阳俱紧(浮):阴阳指部位,即寸关尺三部。

风温:指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一种变证,与后世温病学的"风温"不同。

失溲:溲,一般指小便。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被火:火,指灸、熏、熨、温针等治法。被火,指用火法治疗。

时瘛疲:瘛,音赤(ch),指收缩。疲,音纵(zng),松弛之意。时瘛疚,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寒)、脉浮缓
风寒外感太阳伤寒〓发热、无汗、恶寒(风)、脉浮紧
风寒外感太阳温病〓发热、口渴、微恶风寒、脉浮数
风热外感太阳温病〓因风热外感所致,是温病的早期(卫分)证候,又被称为太阳表热证,发热而渴,其"不恶寒"多以"轻微恶寒"来解释。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本条作为阴阳辨证的总纲,但对其中的阴阳所指,医家观点极不一致。

现概括有六种:

1.阳指三阳,阴指三阴;

2.阳指太阳,阴指少阴;

3.阳指阳证,阴指阴证;

4.太阳伤寒,或已发热者,发于阳,或未发热者,发于阴;

5.阳指上焦,阴指下焦;

6.体质实者为阳,体质虚者为阴。

现有教材多采纳第一或第二种解释。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疾病的传变,《内经》有一日一经的说法,即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伤寒论》不拘于时日,而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对疾病的传变进行判断,并依此作出相应的处理。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风家。表解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脉若静:静,静止,未变之意。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脉数急:相对脉静而言,指脉象已经发生改变。

行其经尽:本经邪,此处指太阳之邪行经之期已经完了。
再经:邪气由一经传至另一经,谓之再经。此处指邪气传于阳明。
风家家,指常患某病之人,如风家、汗家、亡血家、淋家等。风家,指常受风患病者。

不了.了,完毕,结束,清楚之意。不了指病证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仍留有不舒适的感觉。

(五)太阳病欲解时(附:其他五经欲解时)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93)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2;72)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75)
少阴病欲解时。从二F至寅上。(2,91)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328)
十二地支记时,对应24小时,一天中的时间是,
子(23一1)、丑(1一3)、寅(3一5)、卯(5一7)、辰(7一9)、午(11一13)、未(13一15)、申(15一17)酉(17一19)戌(19一21)、亥(21一23)。

欲解时:是指病证容易解除的时间,非病证必愈之时。

六经病欲解时,是根据"天人相应"理论,依照天时之阴阳盛衰对六经病带来的影响,所作出的有利于每一经病在某一时间段中解除的一种推论。由于影响疾病的因素很多,对于六经病欲解时,必须灵活看待,不可拘执。

巳至未上,即 19时至15时,是一日之中阳气最隆盛的时候,此时人体的阳气充盛于体表,有助于驱散表邪,为太阳病欲解时。

申至戌上,即15时至21时,自然界和人体的阳气由隆盛状态逐渐衰减,阳明里热易解,故为阳明病欲解时。

寅至辰上,即3时至9时,是阳气升发,木气条达之时,少阳之气逐渐恢复,枢机得以运转,故为少阳病欲解时。

亥至丑上,即21时至次日3时,为阳气萌生,由阴出阳之时,自有寒退阳复之机,故为太阴病欲解时。

子至寅上,即23时至次日5时,阳气渐显,少阴阴得阳助,有利于元阳的恢复以除阴寒,故为少阴病欲解时。

丑至卯上,即1时至7时,为阴尽阳生,阳气向旺之时,有助于厥阴阳气的恢复,故为厥阴病欲解时。

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有:
①人体有阴阳盛衰的周期性规律,对阴阳寒热病证有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②病证有不药自愈的可能。
③药力得正气相助,易于驱邪愈病。
④可利用欲解之机,施以正确的治疗,以提高临床效果。

二、本节重点和难点

1.掌握六经提纲的表述形式及意义。

2.掌握太阳病的分类。

3.太阳伤寒"或未发热"及发热未能列入提纲证的原因。

4.太阳中风也有恶寒,太阳伤寒也有恶风,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汗出、脉缓,后者无汗、脉紧。两者都是风寒外感,感受的都是风寒之邪,之所以有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的不同,原因有二:一是体质因素,二是感邪因素。太阳中风者,平素腠理疏松而汗多,感邪以风为主。太阳伤寒者,平素腠理致密而少汗,感邪以寒为主。

5.背诵1、2、3、6、7等条文。

6.掌握头项强痛、时瘛疚、行其经尽、再经等词语解释。

7.正确理解六经病欲解时之含义。
2008-08-28 19:44 8楼
六经与八纲

六经 基本病位 基本病情

太阳 表 阳

阳明 里 阳

少阳 半表半里 阳

太阴 里 阴

少阴 表 阴

厥阴 半表半里 阴
⬅ 《内经》关于运气的论述 老茶馆 经方实验录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