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鑫

2012-07-02 07:14 楼主
高尔鑫,男,湖南古首市人,安徽中医学院六年制本科毕业。现任安徽中医学院院长、教授,安徽省政协常委,安徽省科协常委,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高氏是中医内科学家,在学术思想上强调崇尚仲景,辨证为先;温补通涤,重视治心;治学育人,继承创新。指出“行医万里,读书不辍,思辨不倦。不读书,不思辨是死医。所以,一是精读书,二是勤临床,乃行医之道”。临床上则以“辨阴阳、识脏腑、定治则、施方药”十二字为指导,提倡中医辨证与西医检测相结合,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参照现代科学发现,不仅能够丰富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和方式,更是从实际出发,提高中医辨治水平的有益尝试和创新。本文还介绍高氏治疗下焦疾病、神经官能症、冠心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经验,并列举肝硬化腹水案、中风后遗症案等予以进一步阐明。其医论医话及五首经验方,均是高氏长期临床实践的精华所在。细读全文,定会从中受益。

登山登大山攀高峰,一览无余;
做家做专家成大家,造就伟业。
———自勉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
多做胜过少做,实践医者灵魂。
———自警 88981290481113508.gif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7-02 09:26 2楼
高尔鑫,男,汉族,1939年11月4日出生于湖南省古首市,中共党员,安徽中医学院院长,中医内科学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安徽省政协常委,安徽省科协常委,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日本东洋技疗学院专务理事。

高氏出生于一个教育世家,其父及家族中多人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其母素好中医并潜心习之。他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并在母亲的影响下,立志承岐黄之业,悬壶济世。1959年考入安徽中医学院中医本科。大学六年,高氏潜心研读《黄帝内经素问》、《伤寒杂病论》、《灵枢经》、《金匮要略》与《诸病源候论》等经典著作,广泛涉猎金元四大家的《素问玄机原病式》、《脾胃论》、《儒门事亲》、《格致余论》,温病学诸家的《温疫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及《医林改错》、《寿世保元》等。在学习中,高氏尤为推崇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认为“书中反映了作者勇于创新改革、敢于破旧立新和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该书的问世,在当时长期唯书论的沉闷空气中划出了一道电光”。正是因为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的勤奋攻读、广泛精研的学习习惯和习古不泥、勇于创新的治学风格,为高氏在中医领域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65年大学毕业后,高氏先后在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芜湖中医学校、芜湖市中医院,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此间,他不仅始终在临床第一线,还长期巡回于泾县、繁昌、当涂、灵壁诸偏远乡村、县城,开展医疗服务和科研调查,足迹遍及皖江南岸、江淮大地,治愈了大量的多发病、常见病和地方病,也接触了许多疑难病,收集并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临床资料。高氏在行医过程中特别强调要精读书。他认为:“中医者,儒医。行医万里,读书不辍,思辨不倦。不读书,不思辨是死医。所以,一是精读书,二是勤临床,乃行医之道。”只有不断地把书本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并且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去芜存真,有所创新。因此,重视实践、实践第一的观点始终贯彻于高氏从医的全过程,即使在担任芜湖中医学校校长及至担任安徽中医学院院长以后,仍然坚持门诊接待病人。临床上他以“辨阴阳、识脏腑、定治则、施方药”十二字为指导,提倡中医辨证与西医检测相结合,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参照现代科学发现,不仅能够丰富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和方式,更是从实际出发,提高中医辨证论治疗效水平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和创新。例如,高氏用附子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胸闷、心悸、晕眩、脉来迟缓无力,甚或昏迷、抽搐等,类属于中医的胸阳不振之心悸,气血不足之晕厥,髓海空虚之眩晕,脉络失养之动风等,依据中医治疗虚损证候“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选用附子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高氏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及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必然会引起人们工作、生活环境及饮食、起居等物质文化生活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遣方用药方面要学习古方、继承古方,更重要的是发展古方,正如其所著《医学心悟》前言中指出的:“若食古不化,不为交通交流,偏执一方一药,以候阴阳颇不一之人群、千般万种之证候、反掌变化之病情,则似盲者履步,蹒跚不定,怎能辨阴阳胜衰、疾病证候,以化裁组方,斟酌剂量,药到病瘳?”例如,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夏之交是梅雨季节,此时人当热而多汗,腠理开肺气外泄,然寒气又当令,气候多雨而潮湿,故极易外感寒湿致病,患者头昏体困、渴不欲饮、肢体酸困、午后发热、舌淡苔黄厚腻微干、脉弦滑数,反映病情有寒有热,有虚有实,且湿邪恋而难去,病症迁延不愈,高氏在继承古方“茯苓皮汤”和“达原饮”的基础上,创造了“新茯苓皮汤”(详见后文),用之每每奏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他总结出“是病皆宜疏,唯肾当需固”的脏腑辨证施治法则。认为,心气要宽,脾气要运,肝气要舒,肺气要宣,六腑更是以通为用,而唯有肾气需固。例如:心气心血皆以疏通畅达为用,不通则痛;肝胆不疏则郁结成疾,脾胃运化之枢纽,中焦阻塞,全盘皆乱;肺气宣达肃降,一旦失常则气化开合不利等等。而肾则不然,“五脏菀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虚损启微》)。五脏病久皆能及肾,因此唯肾气需固。以此指导临床,高氏在治疗心病、脾胃病、肝胆病、神志病、癌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围绕冠心病、食管癌晚期临床缓解、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萎缩性胃炎、急慢性肝胆病和风湿病开展的科研工作,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发表了科研论著40余篇。出版了熔其本人临床经验于一炉的代表作《临证新
得》,并且长期担任国际、国内、省内疑难病人的会诊工作。高氏认为“悬壶医林,治学研究,贵在积累”。日常须向书堆里钻,在病床边磨,于实践中体验,从学理上推求。听、读、行、思,兼行并施,且就点滴心得反复磨磋,并就磨磋之体会再研讨新思路、新方法,务求思之有新,行之有得。如此日经月历,定会由涓涓细流,汇为河海。

长期以来,高氏在坚持临床的同时,担任着中医内科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和学院院长,集医、教、研、管理多方面工作于一身。在繁忙的工作中,他极其重视和关心中医药界年轻人的培养。高氏认为:“中医要发展,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中医现代化,而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基础在于高等中医教育的发展和振兴,在于中医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为抓紧抓好这一工作,多年
来,他潜心调查、研究,发表了《中医临床课教学法初探》、《中医教育的现状与未来》、《中医现代化与高等中医教育》、《浅论中医研究生的素质培养》、《研究教学评价方法,探讨人才培养标准》等系列文章。指出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标准应遵循的五原则:坚持高等中医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原则;坚持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把好高等中医教育人才质量关,保证向社会输送符合质量要求的中医药人才的目标出发,高氏主编了《传统中医临床试题库》,并且制定了《中医专业学生毕业考核标准》,即“七能力”:①专业理论的掌握与运用能力;②临床辨证论治能力;③临床急诊工作能力;④运用现代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能力;⑤医疗文件写作能力;⑥文献检索与资料积累能力;⑦科研论文写作与答辩能力;“二水平”:①外语与计算机水平;②思想道德水平。他努力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建立起有权威的考核淘汰制,有力地促进了安徽中医学院教学及各方面工作向前发展。30余年来,向社会输送数千名中医、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不仅如此,他还参加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科学》、《长江医话》的编写工作,主持了“安徽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为政府对中医事业发展的决策提供了科学咨询。

数年来,高氏一直努力向世界宣传中医药和安徽中医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1990年以来,他先后访问了美国、加拿大、韩国、斯洛文尼亚和日本等国,开展了讲学、学术交流、接受留学生、转让科技成果等多项活动;促成安徽中医学院与洛杉矶育英大学、加拿大中医学院、欧洲针灸学会、东洋技疗学院等结为姊妹关系,在韩国筹建了安徽中医学院大田分校;他本人被美国洛杉矶育英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被日本东洋技疗学院聘为院董事会专务理事,还担任了韩国针灸新闻社(全国性中医学术组织)顾问。
⬅ 方不对证,一试题求解。 老茶馆 高尔鑫经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