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富

2012-07-02 12:24 楼主
李明富,云南澄江人,生于1939年。1956年昆明医士学校毕业后保送至成都中医学院学习,为首届六年制本科生,1962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留校工作至今。1986年被批准为教授,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委员暨《医药卫生典》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试题库中医内科命题组组长,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四川省国际医药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咨询业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暨医学学科组组长等职。

李氏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学的临床、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1983年以后,并从事中医药教育管理工作,在中医学术建设及事业建设颇多建树。在专业学术方面,对中医内科学及活血化瘀治法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学术成就有两个方面:一是1964年即发表《瘀血论》的论文,后又发表数篇文章、编纂专著及在国内外作过多次学术报告,促进了活血化瘀治法的学术发展及推广应用;二是作为中医内科学教材及主要专著的编写成员,促进了中医内科学术的发展提高。

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及参与撰写的论著,曾获得多项部省级的奖励。主要论著有:《瘀血论》;《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中医文献活血化瘀专辑》;《实用中医内科学》(编委);《中医内科学》(全国统编教材,编委);《中医内科学》(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编委);《长江医话》(副主编);《(校注)景岳全书》(副主校);《中医药管理学概论》(副主编);《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副主编);《活血化瘀方药的临床应用要点》;《血瘀的诊断及活血化瘀法的主要配伍应用》;《癌症的中医药治疗概要》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7-02 12:27 2楼
李明富,云南澄江人,1939年3月15日出生,其祖父及父亲均为当地颇有声誉的名中医。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李氏自幼热爱中医药事业,从7岁起,在放学回家之时,即可按照处方捡药,并借此而初识多味中药的药性。

李氏于1945年9月至1950年8月就读于云南澄江凤麓小学,1950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云南澄江初级中学读书。初中毕业后,受家庭业医环境的影响,遂选择医学专业,于1953年9月考入云南省昆明医士学校读书,1953年及1954年均为优秀学生,学校通报表扬。1956年医校毕业时,适逢国家提倡向科学进军,发展高等教育,保送百分之十的优秀中专毕业生升入大学,李氏即在保送之列。当时,可以上西医院校,亦可以上中医院校,由于出身中医世家及对中医事业的热爱,遂选择了中医学院,进入当年政府在全国创办的四所中医学院之一的成都中医学院学习。在六年的大学生活中,刻苦努力,品学兼优,所撰写的《瘀血论》毕业论文,受到校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1962年以学业成绩及论文成绩均名列全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毕业后即留该校工作至今。


从1962年9月至1983年,李氏主要在成都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从事中医内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其间,1964年8月至1965年7月,由学校选送至上海中医学院及龙华医院进修一年(上海中医学院当时为中医内科学教材的主编单位);1981年至1982年7月,由学院选送至卫生部委托吉林省延边医学院举办的全国日语进修班学习一年日语。李氏在临床工作中关心病人疾苦,观察病情仔细,理论结合实际,深入分析研究,常能获得良好疗效;在教学工作中,深入钻研教材,博览有关参考书刊,讲授条理清楚,启发学生思维。由于李氏工作认真负责,医风教风良好,深受病员及同学的好评。在科学研究方面,李氏以活血化瘀为主要研究方向,在毕业论文《瘀血论》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进行活血化瘀临床及文献研究,研究成果受到高度重视,曾多次应邀到省内外的多个单位作有关活血化瘀的学术报告,有力地促进了活血化瘀治法的推广应用。1969年4月至1973年10月的四年半时间里,承担卫生部下达的防治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科研任务,在每年夏秋钩体病的发病季节,均奔赴农村开展防治钩体病的科研工作,同时为广大农民防病治病;冬春季节则在学院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动物实验、药物筛选等工作。由于李氏对活血化瘀及对钩体病研究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两项成果均荣获1978年四川省科学大会颁发的重大科技成果奖。在此期间,李氏还参与了本院及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实用中医内科学》(编委及统稿,该书获1988年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等书籍的编写。

从1983年5月至现在,李氏受命担任成都中医学院院长职务,走上“双肩挑”的道路,在以主要精力投身学院管理及建设发展的同时,积极发挥业务专长,继续“见缝插针”及抓紧工余时间开展业务工作,管理和业务两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果。在学校的建设发展方面,1986年学院建院30周年时,李氏与学院党政领导共同确定把“求实、团结、勤奋、进取”作为学校校训,对中医药教育工作,认为从实际出发,全面理解贯彻“三个面向”的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专门人才,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李氏重视基本建设,重视学科建设,积极推进科研工作,并促进科技及教学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鼓励师生提高外语及计算机水平和推广应用普通话,促进计算机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他所在的成都中医学院,由于成绩优秀,于1995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李氏被任命为该校校长。在业务技术方面,李氏于1986年6月获准担任教授及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11年来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已毕业9名,其中4名现任副主任医师或副教授,一名进入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尚有一名博士生在读。主持和参与了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糖尿病、冠心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其中,任课题负责人的“逐瘀化痰口服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1994年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糖复康防治Ⅱ型糖尿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199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了《中医内科学》教学参考丛书(编委,该书获1992年国家教委第二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全国特等奖),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校注)景岳全书》(副主校,该书获199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长江医话》,《中医药管理学概论》(副主编,该书获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教材二等奖),《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主编)等书的编纂,及担任国试题库中医内科学命题组组长,中医药本科教育留学生联考中医内科学命题的负责工作等,为中医内科学的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学术上,李氏广收博采,广纳众家之长,既珍惜古人经验,又汲取现代成果,以其实践体现了“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名言。在学术思想上,李氏极力倡导活血化瘀,认为气血运行全身,是保障人体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当疾病的病理变化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时,就会因血行不畅或血脉瘀阻而导致多种疾病,因此活血化瘀治则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及重要性。重视脏腑经络辨证,认为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脏腑经络辨证是中医各种临床辨证体系的基础。辨识清楚各种病证的脏腑经络所在或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促进中西医学及辨证辨病结合的认识方面,李氏认为,中西医结合既是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提高我国现代医药学的重要途径,辨证与辨病结合,既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医学理论的发展。李氏的学术成就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好评,1986年以来,曾先后应邀赴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加拿大等国及台、港、澳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及访问,收到良好效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 李德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案 老茶馆 李明富经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