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解——真脏脉义

2012-07-07 18:02 楼主
土者,四维之中气也。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则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升右降而变化者也。
脾胃者,四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失养,脉见真脏,则人死焉,故四脏之脉,必以胃气为本。肝脉弦,心脉钩,肺脉毛,肾脉石,脾胃脉缓。其弦钩毛石而缓者,是四脏之有胃气也。其弦钩毛石而不缓者,是谓真脏脉。真脏脉见,胃气败竭,必死不救也。
玉机真脏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所谓真脏脉者,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胃而至于手太阴。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盖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土生于火而死于木,故仲景垂训,以少阴负趺阳为顺。少阴水胜,则火灭而土败也。自医法失传,后世庸愚,乃滋阴泻阳,补水灭火,以败胃气。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良可哀也!

许多人看到胃土、胃气,便叫嚣那是李东垣那派的,看到圆运动,便叫嚣那是黄元御是彭子益是李可是刘力红……先天的肾,后天的脾,难道不是统一的吗?金元四大家,看似各有家法,格格不入,实则一脉相承,病气病机变化而已。
对于中医分派别,我认为现今之人实在没有必要为此争得面红耳赤,难道要像曹操那样,连祖籍都变成了疑问?我们既然是求学之人,当以求学的态度为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至要。派别,只是同气相投、人以群分而已。中医精髓在辨证,各人有各人的辨证方法,各人有各人的治疗技巧,何必大一统?大一统之日,也是中医精髓彻底死亡之时。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7-08 22:51 2楼
【原创】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真脏脉

真脏脉

真脏脉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故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素问•玉机真脏论》记载:“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根据真脏脉的主要形态特征,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1.无胃之脉

无胃的脉象以无冲和之意,应指坚搏为主要特征。如脉来弦急,如循刀刃称偃刀脉;脉来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为转豆脉;或急促而坚硬,如弹石称弹石脉等。临床提示邪盛正衰,胃气不能相从,心、肝、肾等脏气独现,是病情危重的征兆之一。

2.无神之脉

无神之脉象以脉律无序,脉形散乱为主要特征。如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状,称雀啄脉;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者,称屋漏脉;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称解索脉。主要由脾(胃)、肾阳气衰败所致,提示神气涣散,生命即将告终。

3.无根之脉

无根脉象以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为主要特征。若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称釜沸脉,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称鱼翔脉;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称虾游脉。均为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的征象。
2012-07-08 22:53 3楼
【原创】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真肝脉-偃刀脉

真肝脉,即十怪脉的偃刀脉。脉象特征为,脉来弦急,如循刀刃。
《世医得效方》:“脉如手循刀刃,无进无退,其数无准。”
《中医大辞典》:“偃刀脉,十怪脉之一。偃刀,即仰起之刀,口锐背厚。形容脉象弦细而劲急,如用手摸在刀刃上的感觉。”

偃刀脉,即真脏脉之真肝脉。脉象特征为,脉来弦急,如循刀刃。
《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乃死。”
《世医得效方》:“脉如手循刀刃,无进无退,其数无准。”
《中医大辞典》:“偃刀脉,十怪脉之一。偃刀,即仰起之刀,口锐背厚。形容脉象弦细而劲急,如用手摸在刀刃上的感觉。”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偃刀脉的脉象特征是:①脉体坚硬,细如手循刀刃;②其数无准。主病为心血不足,肝阴枯竭。”
2012-07-08 22:55 4楼
【原创】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真心脉-转豆脉

真心脉,即十怪脉的转豆脉。脉象特征为,脉来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
《中医大辞典》:“转豆脉,十怪脉之一,又称转丸脉。脉来去捉摸不定,如豆之旋转状。”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转豆脉的特征:⑴脉来累累,脉率快速而计数困难;⑵脉形如豆,展转如循薏仁,脉形极滑。主病为脏腑空虚,心之死脉。”

转豆脉,即真脏脉的真心脉。脉象特征为,脉来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
《素问•玉机真脏论》:“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乃死。”
《世医得效方》:“转豆,脉形如豆,周旋展转,并无息数。”
《中医大辞典》:“转豆脉,十怪脉之一。又称转丸脉。脉来去捉摸不定,如豆之旋转状。”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转豆脉的特征:⑴脉来累累,脉率快速而计数困难;⑵脉形如豆,展转如循薏仁,脉形极滑。主病为脏腑空虚,心之死脉。”
2012-07-08 22:56 5楼
河间金栋 说:
【原创】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真肝脉-偃刀脉

真肝脉,即十怪脉的偃刀脉。脉象特征为,脉来弦急,如循

不知阁下文首大大的原创二字是何意?
2012-07-08 22:57 6楼
【原创】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真脾脉-解索脉、乍疏乍密

乍数乍疏,是脾脏的真脏脉,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脏脉至,弱而乍数乍疏……乃死。”
张介宾《类经•脉色类》注云:“弱而乍数乍疏,则和缓全无,而非微软弱之本体,脾脉之真脏也……故死。”

乍数乍疏,亦称乍疏乍密、乍疏乍数,《中医大辞典》:“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高校6版教材《中医诊断学》:“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之状,称解索脉。”

乍数乍疏,指脉搏节律绝对不匀,脉力强弱不等,脉率快慢不一,散乱无序,参差不匀,与28病脉中的散(涩)脉及怪脉中的解索脉脉象特征相合,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合。

解索脉象为,脉搏乍疏乍数,散乱无序即脉律不整,脉率(至数)时快时慢,脉力强弱不等。此等表现与28病脉中散脉同,与西医快速房颤脉相合。
2012-07-08 23:00 7楼
雨做的云 说:
不知阁下文首大大的原创二字是何意?

【原创】者,乃《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之拙见。
2012-07-08 23:03 8楼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自序


百度百科,一部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访问并参与撰写和编辑,分享及奉献自己所知的知识,所有人将其共同编写成一部完整的百科全书,并使其不断更新完善。

百度百科本着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提倡网络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共同协作编写百科全书,让知识在一定的技术规则和文化脉络下得以不断组合和拓展;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网络平台,强调用户的参与和奉献精神,充分调动草根大众的力量,汇聚上亿网民的头脑智慧,积极进行交流和分享,同时实现与搜索引擎的完美结合,从不同的层次上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以上转引自互联网内容)。

临床工作之余,喜欢上网浏览,百度搜索,查阅资料,以备临床之需。久之,便发现百度百科中某些中医学词条的解释有欠尽完善之处,遂搜求医史文献,查考相关典籍,予以补漏拾缺,以求完善。

如词条“君主之官”,百度百科的原解释为:“君主之官:君主,指心脏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君主之官,人体器官名。指心脏,心主神明,主血脉,居脏腑中最重要位置,故称之。《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张景岳注:‘心为一身之君主……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王冰注:‘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

君主之官为何是心脏?为何称为君主之官?对此解释仍觉欠尽完善,于是搜寻相关古籍,予以详加考证后认为:“根据‘象’思维理念,或与阴阳八卦、五行方位等有关。心在五行属火,方位属南,为阳,人君之位。《易》以离为火,居太阳之位,人君之象。‘心为君主之官’,或盖源于此。”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王冰次注云:“广,大也。南方丙丁,火位主之,阳气盛明,故曰大明也。向明治物,故圣人南面而立。《易》曰:相见乎离。盖谓此也。”《易•说卦传》:“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离为火,为日。”王冰之义如此也。

离,即离上离下、离卦。离卦由二个单卦的离组成,离表太阳、光明,两个光明重叠在一起,表示双重光明。万物得重明化成天下万物。《易•离》:“《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日(太阳)出来后,因万物皆能相见,又位在南方属火为阳,故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也。

又《礼记•郊特性》:“君之南向,答阳之义也。臣之北面,答君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辨在人》:“当阳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阳为位也。”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是故推天地之精,运阴阳之类,以别逆顺之理……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阳为德,阴为刑……阳,天之德;阴,天之刑也。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爱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是故阳常居实位而行于盛,阴常居空位而行于末。”

根据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推演,阴阳学说认为,火为阳,水为阴,南方气候炎热属火为阳,为天德之道,主仁爱生长而善,为君位;北方气候寒冷属水为阴,为天刑之道,主阴戾收杀而恶,为臣位。而心又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心主血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之营养,皆赖其血液之供应,说明心脏在诸脏腑经脉中居首要地位,故云“君主之官”则非心莫属。

对于上述编辑之词条内容,仍有发挥补充之处,后加“金栋按”予以说明。即金栋按:《内经》乃战国秦汉时期、非一人一时之作。在其理论构建过程中,除了受到精气、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及天人相应观)十分深刻的影响之外,“诸子百家”中其他流派的学术思想自然地渗透于其中,用以解释相关的生命现象,解决相关的医学问题。先秦诸子虽然号称“百家”,实际上只有十个学术流派(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阴阳、儒、墨、名、法、道,加上刘歆《七略》-农、纵横、杂、小说为十家。后来人们以兵家、易、小说家也为十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张登本《内经的思考》)。如“君主之官”一词,则明显是受到儒家思想的渗透而来。

《内经的思考》说道:“《内经》将治国与治医进行类比,用国家中央集权最高统治阶层的建制,类比人体各脏腑功能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的整体配合关系,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治国方略。这一点充分体现在《素问•灵兰秘典论》对十二官在整体生命活动中分担不同角色的类比。”又说道:“儒家十分重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这一观念影响着《内经》相关理论的形成。如在‘十二脏之相使、贵贱’的命题下,以封建帝制类比人体内脏的关系,确立心是‘君主之官’。”这是因为治医如治国,取象比类,把人体比作一个国家一样,心脏就好像一个国家的君主。胡天雄《素问补识》说:“《内经》作者托言黄帝、岐伯,故书中常常把摄生、治病和治国并举。”

又如词条“五时”,百度百科的原解释为:“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五时;英文名称:five seasons;定义:春、夏、长夏、秋、冬五季。长夏指农历六月。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中医基础理论总论(三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医学-五时:即春、夏、长夏、秋、冬。《灵枢•五阅五使》:‘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

一年明明是四季-四时,为什么又多出一个长夏而称为五时?

“此乃出于理论需要,为了与天之五行、人之五脏等相配而构建的庞大的五大系统使然。”于是搜寻相关古籍,予以详加考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四时,依次序而循环,季节气候则由温、热而转寒、凉,自然界万物赖以生、长、收、藏。为何一年四时之中又有‘五时(长夏)’之称呢?此乃出于理论需要,为了与天之五行、人之五脏等相配而构建的庞大的五大系统使然。”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王冰注云:“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故谓得五行(五)时之胜也。”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藏,其来源于天之四时。藏有五,而时仅四,故以六月为长夏,以配脾。”

检阅先秦、汉之古籍,并未见“长夏”之名称,却有“季夏”之名称,如《礼记•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战国时期的邹衍云:“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春秋繁露•五行对》:“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四时中增加了季夏而成为五时。

长夏,首见于中医经典《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并在《内经》全书中共见27次,或是由邹衍“季夏”一词演变而来。时贤孔德立《先秦诸子》说道:“季夏的出现,是邹衍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创举,解决了土德在四时中不占具体位置的缺陷。” 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时,为了与脾、土、湿相配合,故《内经》的作者,将季夏换成了长夏,是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成熟的标志。长夏的来源,实由五行学说推演派生而来,即为了配合自然界之五行---木、火、土、金、水,此完全是出于理论的需要,牵强附会明显。

长夏的词义当如王冰所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六节藏象论》次注)又说道:“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藏气法时论》次注)即“长在夏中”。长,当读掌zhang,非读常chang。

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中央,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在五体属肌肉。《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处。盖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

六月,指阴历六月,亦即农历六月,夏季最后一个月份,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因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故由脾所主。

长夏虽由脾所主,但从时间来说却又不尽合理,时间搭配不均匀。长夏是从夏季分出的一个月,夏季则是二个月,而春、秋、冬则各为三个月。这样一来《内经》的作者,为了均衡这个时间,又云“脾不主时”,即在每季之末各匀出十八天由脾所主。18×4=72天,3个月×3季-18天=72天,如此则每季皆系72天。《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黄元御《四圣心源》:“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 此“脾不主时”则是受当时阴阳、五行、五方、四时学说之影响渗透而来。

《管子•五行》:“日至赌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师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命行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选禽兽之禁……七十二日而毕。”、“赌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受此影响,邹衍则创立了“五行相生的四时教令思想”,推荐给当时的统治者。

再如“房颤脉-快速房颤脉”,原百度无此词条内容,于是搜寻相关内容并参以西说而创建了该词条。“房颤脉: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后脉象也随之变化,出现多种异常脉象。由房颤而形成的脉象叫房颤脉。房颤通过心电图确诊,脉象靠三指体会。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所诊断的脉象则各异。当确诊房颤时,此时切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明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有帮助……。”、“快速房颤脉:……当心室率>100次/分的房颤叫快速房颤,由此而行成的脉象(脉短绌,脉率>100次/分)叫快速房颤脉。与中医28病脉中的散(涩)脉及怪脉的解索脉相合。”

截止目前,共参与编辑词条385条(极少数词条编辑2-3次),通过版本368条,通过率86%,并创建词条45条,复杂版本数142条,字数约17万多字,而且成为核心用户(编辑通过率≥85%,复杂版本数≥50条)及中级编辑--四级。某些相关词条内容若有雷同之处,并非为凑数,乃为完善该词条内容,此次予以重新整理合并为一条,加上补充发挥之内容,字数约30多万字左右。从参与编辑的中医词条内容来看,《内经》的内容占绝大部分。由于鄙人才疏学浅,不当之处,敬请同道及贤达之士不吝赐教,予以指正,多谢了。
2012-07-08 23:06 9楼
河间金栋 说:
【原创】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真心脉-转豆脉

真心脉,即十怪脉的转豆脉。脉象特征为,脉来短小而坚搏

希望阁下发表高见,如果是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更好,而不是贴百科词条。
2012-07-08 23:11 10楼
雨做的云 说:
希望阁下发表高见,如果是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更好,而不是贴百科词条。

非常抱歉,贴的不是地方,献丑了。
2012-07-08 23:39 11楼
河间金栋 说:
非常抱歉,贴的不是地方,献丑了。

建议阁下将这一类型的内容,发表到论坛的中医数据查询版块,造福大众。对于您在百科所做的贡献,深表敬佩。
⬅ 脉法解——四时脉体 老茶馆 脉法解——浮沉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