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中药饮片学问大

2012-08-02 11:27 楼主
中药汤剂煎出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疗效,清代《医药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汁效与不效,全在于此。”
1、用具 煎药一定要用化学性质稳定、不与所煎的药起化学反应的器皿,一般以陶瓷器皿,如砂锅最好,因为砂锅的化学性质稳定,属硅酸盐类药具,价格也不贵。要是没有陶瓷器皿,也可用其他如搪瓷、白钢器皿,但是切记不能用铜铁器具。
2、水量 煎药用水以洁净、少含矿物质及其它杂质者为原则,像自来水、井水都可以用。有条件的话,最好用蒸馏水。汤剂用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药的质量,用水过少,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用水过多,煮的时间过长,又会使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遭到破坏。那怎么计算用水量呢?一般用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4厘米为宜,第二煎的用水量不必遵守这个规则,只以超过药物表面为宜。中药最好在煎煮前浸泡20-30分钟或1小时,使水分子充分渗入药材组织,这样便于煎出有效成分。对于小儿内服汤剂,应尽量减少用水量,应控制在最低线上,以减少小儿服药的困难。
3、火候 煎药火力的强弱,可直接影响汤剂有效成分的煎出,煎药火候有“文火”、“中火”、武火”之分,也就是小火、中火、大火之别。一般掌握原则是:
(1)解表药宜用武火速煎,中火断后,以“气足势猛”迅速煎成。
(2)一般药剂用武火煎至沸,中火煎煮,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3)滋补调理应是武火至沸,再文火慢煎,使药汁浓厚药力持久。
4、时间 煎药时间的长短,一般与加水多少、火力大小、药物吸水能力及治疗作用息息相关。但与火力的控制关系更为密切,一般应掌握解表药头煎15-20分钟,二煎10-15分钟;一般药剂头煎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滋补药头煎30-35分钟,二煎20-25分钟。
5、服法 服药时间一般宜饭后30-60分钟服药,滋补药以早晚空腹服用为宜,易于吸收;润肠或泻下药宜空腹时服,有助于发挥润肠荡涤作用;消食药宜饭后服,以助消化;镇静安神药宜睡前服用;驱虫药早晨空腹服用,驱虫效果最佳。煎剂一般宜温服,忌大热或过冷;解表药宜热服,服后应避风寒;祛寒药宜热服,有助于温通;清热解毒药以凉服为宜;止吐药的服法是寒吐则热服,热吐则凉服,并注意少量多次服用。
6、禁忌 服药期间少食豆类、肉类、生冷及其他不宜消化的食物;热性病应禁用或少饮酒类等有刺激性食物;服解表透疹药宜少食生冷酸味食品;服用滋补药不宜饮茶。
7、煎法 特殊煎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和兑服,常见的是先煎、后下和包煎。
8、注意事项 饮片煎后残渣应无硬心不焦糊,凡焦糊的饮片是不能药用的,不能重新加水煎服。

兆麟堂网编搜集整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8-05 00:14 2楼
“中药最好在煎煮前浸泡20-30分钟或1小时,使水分子充分渗入药材组织,这样便于煎出有效成分”

答:中药的性能经过古代医药学家和劳动人民的长期实践总结,主要慨括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然而很多中药的性能也不是单一的,更多的是相兼的,如大黄有泻下沉降的作用,但是大黄久煎可见收涩的作用。再如金银花,具有疏散风热的“升浮”作用,但同时它亦有清热解毒的苦寒“沉降”作用。所以药物是包含着很多不同作用的成分的,而前人经过实践的不断总结,掌握了如何使用不同成分的方法。如大黄欲泻下则轻煎、欲活血化瘀则酒炙久煎、金银花欲疏散风热则轻煎、欲清热解毒则久煎。

暂且把药物的作用成分分为“气和味”吧。“气”可以理解为药物的表面成分,“味”可以理解为药物的内部成分。

有感于现在主流思想上对于煎剂的要求都要“煎前浸泡”,美其言曰:“防止淀粉之膨胀杜塞,使水分进入药物内部,通透性增强,药物有效成分容易渗出”。表面上看此说法好像很完美,其实不然。

首先我们要知道“煎前浸泡”这个经验是建国后借鉴化学的经验的,实践的时间很短,很多地方都需要否定之否定加以改进,完善的。我不排斥对于别的学科好的经验引进,但是没有根据我们中医学自身的情况,加以鉴别吸取,而生搬硬套的话,就会适得其反。

如“解表剂”煎前浸泡,虽说煎煮时间短,表面“气”的涣散少。但是其通透性增强了,而内部“味”渗出也相应多了,是否两者会有拮抗的作用而导致疗效低下呢?如金银花的疏散风热“升浮”,和其清热解毒“沉降”都同时出现了。而清热解毒的“沉降”之性牵制了其疏散风热“升浮”之性,而“升浮”之性还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吗?

所以临床上有些医生开解表剂无效,仅仅就是因为辩证不对?当然,这个原因是不能排除的。但是我们还要知道一句话:“药之效不效,全在煎煮,煎煮不得法与枯木无异!”

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一分为二,辩证的来看待的。煎前浸泡这个经验在“解表剂”和“后下药”上不适用,不代表它在别的治法上不适用。如自古以来我们对于一些滋补剂或一般病症的煎剂都要久煎的,为了就是取其“味”。而煎前浸泡,使其通透性增强,内部成分容易渗出,既可缩短煎煮时间,节约燃料,又可保证疗效。

所以对待“煎前浸泡”的态度上,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不能非此即彼。需要“气”表面成分时候,就不能用了。需要“味”内部成分时候,就要加以利用。
⬅ 根据病情适时调换方法,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老茶馆 略论刘河间的‘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