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卫气血津液学说是中西医证态融合的切入点【六】

2012-09-09 17:04 楼主
营卫气血津液学说是中西医证态融合的切入点【六】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系统活动的两大要素。气血理论源于《内经》,《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不居集》又曰:“气即无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气。”《内经》论疾病发生之理,是基于阴阳而归结于气血。《医宗必读》曰:“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在《医林改错》中,王清任从气血立论指出:“治病之要决,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气有虚实,实者邪气实,虚者正气虚。”中医理论的卫气营血、气血津液循环学说,实质就是模糊的血液循环理论。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之间存在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为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为红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因此说,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临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配合补气药物,即是气能生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全赖于气的推动。例如,血液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概括为气行则血行。如气虚或气滞,推动血行的力量减弱,则血行迟缓,流行不畅,称之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如气机逆乱,血亦随气的升降出入逆乱而异常,血随气升则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出血;血随气陷则脘腹坠胀,或下血崩漏。因此,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补气、行气、降气的药物,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气能摄血是气的固摄功能的具体体现。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果气虚则固摄作用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即是"气不摄血"。临床治疗此类出血病证时,必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引血归经,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以上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方面气对血的作用,概括称为"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如果血虚,或大出血时,气失去依附,则可浮散无根而发生脱失。故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亦在于此。
中医理论卫气营血、气血津液的循环理论就是现代西医学的血液循环理论,只是概念语言表述的不同,我们以系统论为共同参照系,可以认为血液循环是人体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主要传输系统,也是人体细胞外液内环境维持稳态的主要关键。西医理论认为,细胞外液来自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稳态是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动态指标。中医理论认为,营卫气血津液循环稳态是生命的基础,所有疾病表现出来的证的变化,都是基于阴阳而归结于气血,都是脉证相参的,以营卫气血津液为纲领的方证对应变化。
贝塔朗菲写道:“生命的形式不是存在着,而是发生着,它们是通过有机体同时又是组成有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永恒流动的表现形式。这种动态的过程以一种稳态的形式出现。在有机体中,稳态的维持基于下列事实,即有机体是由复杂的碳化合物组成。一方面,它们富有能量但在化学上呈随机性,结果有可能保持相当大的化学势能;另一方面,这些能量迅速而有控制的释放是在酶的作用下完成的,所以,稳态得以维持。”
内稳态的维持是能量流、物质流的生命表现形式,能量流、物质流的流动过程是依赖于人体的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细胞外液、细胞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的变化是所有疾病发生的关键,这与中医理论所有疾病形成的证概念,都是以营卫气血津液的变化为纲领的认识是一致的,这就是中西医学最佳的证态融合切入点。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回答淮岸老人先生 老茶馆 营卫气血津液学说是中西医证态融合的切入点【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