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卫气血津液学说是中西医证态融合的切入点【三】

2012-09-09 17:56 楼主
营卫气血津液学说是中西医证态融合的切入点【三】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伤寒论营卫气血津液学说中,关于津液作为辨证纲领的论述很多,在津血调变、代谢谢紊乱方面,徐培平认为,血与津液同源,相互既济,津液伤时,营气亦济泌脉血以济津,营卫气化必须以津血为基础,营卫阳气与津血之间病变常相互影响,伤寒论中多有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故“淋家,不可发汗,汗出便血”;“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旬,不得眠”。汗不得法,或误用吐下,温针,阳虚饮生,水热互结。邪传每易与痰饮湿热搏结于胸中、心下、脘腹等部位,影响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如大小陷胸汤证、诸泻心汤之痞证、少阳病小柴胡汤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等症、柴胡桂枝干姜汤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等症,均是卫气郁而不舒、营气涩而不行、气化为之阻滞、不能施化、清不得入、浊不得出、痰饮水湿内生、邪入少阳与痰湿水饮内结的表现。
伤寒论中的阳明证,就是由于正邪相搏,邪气伤卫,发热伤津,津液内竭,营气济泌脉血以济津,以津血为基础的营卫气化失调,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颜面潮红,口渴汗出,舌红苔黄燥,脉数有力,脉洪大,气粗似喘,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谵语狂乱,大便六七日不下,大便鞭结,小便少而黄的津液亏损为主,以营卫气血津液失调为纲领的证侯。
伤寒论中太阴病证的主要症状是腹满时痛而吐利,自利不渴手足温,脉象沉细涩。少阴证的主要症状是脉微细但欲寐,吐利,口渴,尿色白,恶寒,卷卧足冷。厥阴利证的主要症状是伤寒发热,先热后厥,热短厥长,手足厥冷,厥久不返,下利便脓血,呕吐,口渴,小便利,色白,脉数等症状。根据清代著名伤寒论学者柯琴在伤寒论翼中总结说:“三阴皆有下利症”。(第10页)我们认为这是三阴病证的总纲。他又说;“岂惟阳明主里,三阴皆主里而阴阳异位”(第5页)“故仲景以腹中之症属三阴”(第27页)由于这样一些看法,因而我们认为三阴症是与阳明症的里阳里热里实胃家实,相对立的里阴里寒里虚胃家虚的互相对立的辩证逻辑概念。是与阳明胃家实大便硬结津液耗竭相反的,阴液过盛引起的下利腹泻为纲的症候群。都是涉及到津液失调、水电平衡稳态变化的问题。
阳明证是以营卫气血津液失调为纲领的证侯,与其对立统一的三阴证,自然也应该是以营卫气血津液为纲领的证侯,不过前者是阳盛阴衰,后者是阴盛阳衰而已。
中医理论采用附津以行的卫气与附血以行的营气为基础,组成的营卫气血津液双循环理论,与西医学的内环境稳态理论,是中西医学证态融合的切入点。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微循环血液、细胞外组织液的稳态循环,中医理论营卫气血津液的如环无端昼夜不停的循环往返,也是人体以平为期的稳态目的。两者都是研究人体系统的稳态目的性问题,探讨的是人体系统的共同客观事物,只是所观察的方位,所形成的概念,所应用的表述语言不同罢了,只要找到切入点,是可以实现证态融合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营卫气血津液学说是中西医证态融合的切入点【二】 老茶馆 营卫气血津液学说是中西医证态融合的切入点【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