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补和泻学说

2010-05-04 20:55 楼主
一般来说,针感是一种深部感觉,有的定位明确,有的定位不甚明确。其性质多为酸、胀、重、麻、触电感,其中最常见的是酸、胀两种。临床上可单纯一种,也可见几种感觉混合出现。另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针感如抽动感、蚁行感、热感、凉感等。针感性质的多样性似乎与针刺部位的不同或被兴奋的感受结构的种类不同有一定关系。
人体实验表明,用毫针直刺印堂穴,针感为胀为主;直刺外膝眼穴,针感以酸、胀为主;而直刺合谷、内关、昆仑三个穴位可出现多种针感。用直接刺激经手术暴露的各种组织的方法,从病人的感觉反应得知:虽然刺激穴区的血管、神经、肌肉、肌腱和骨膜等各种组织都可引起酸、胀、重、麻等多种形式的感觉,但刺激不同组织所引起的各种感觉所出现的频次不一样;刺激神经干、较多引起麻感,刺激肌肉、肌腱、骨膜多引起酸胀感,而刺激血管则多引起痛感。
由于不同穴位之间上述各种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刺激不同组织所产生的各种针感的出现率也不同,这可能是决定不同穴位之间甚至同一穴位不同深度间针感性质有所差别的内在因素之一。刺激的方法不同,针感的性质也不相同,在同一穴位(内关穴)手法运针的针感多为酸胀感;电针刺激则多为麻感。又如同一神经干,用眼科镊子碰时产生麻的感觉,而用针刺时产生酸的感觉,手术刀分离它的鞘膜时产生麻的感觉,手搓它时又产生重的感觉。
运针手法不同,针感性质亦异,如在内关行提插捻转手法时麻感的出现率较直刺时明显增加,这可能与提插捻转时易刺中正中神经有关。与此相反,在合谷穴行提插捻转手法时,麻感反而减少,而酸感的出现率明显增加。除合谷穴外,印堂、外膝眼、昆仑等穴在提插捻转时,酸感的出现率也不同程度的增加,这可能表明:提插捻转所产生的机械刺激比较容易产生酸的感觉。
针灸时的疼痛感,在一定情况下,也是得气的一种局部感觉。例如临床上救治昏迷、休克等病人时,往往针刺人中、中冲、涌泉、十二井穴、十宣等,这些穴位针刺时的反应均以痛感为主。
针感与疗效的关系:不同的针感对不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效果,如治疗休克、脑部疾患引起的昏迷症,刺痛感的效果最好;神经麻痹症,以触电感的疗效较显著;疼痛症以酸胀感较为理想;慢性病酸麻感比其他的针感见效快;虚寒病以热感最为满意;实热症以冷感最舒服。如果使其产生上述的感觉,与穴位和手法操作有一定的关系。
补或泻,是中医学施治的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正治的常法。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仅几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引刺补泻: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1.决定补泻效果的三个因素:1.功能状态,2.腧穴特性,3.针刺手法。
1.功能状态:入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产生不向的作用。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起到补虚的作用。而机体处于邪盛而表现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可起到泻实的作用。
2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例如补虚强壮的穴位有足三里等,泻邪的穴位有少商、十宣等。
3.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有七种
⑦捻转补泻:
补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
泻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
或:补法: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
泻法:右转时角度大,用力贡
⑦提插补泻
补法:得气后
泻法:得气后
③疾徐补泻
操作时间短
操作时间长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 ,操作时间长
疾:快速之意 徐:缓慢之意。
补法:徐徐进针,少捻转,疾速出针
泻法;疾速进针,多捻转,徐徐出针
④迎随补泻:
补法,近针时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泻法,出针时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⑤呼吸补泻:
补法:病入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泻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⑥开阖补泻:
补法:出针后迅速按揉针孔
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
⑦平补平泻:称导气法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复式补泻手法:主要有二种:
①烧山火:
将针刺入脑穴应刺深度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待针刺入中1/3(入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小,配合呼吸补泻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痹,虚寒性疾病
⑦透天凉
将针刺入脑穴应刺深度的下l/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再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捻转泻法,然后构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缓慢地
提至下1/3(地部)。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小,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件疾病
很多人以为,补或泻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实,药物与针灸治病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施治原则是一致的。针灸时施用补泻手法的准则,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辨证施治前提下,离开这个准则而抽象地谈补泻,是不现实的。
针灸是一种治疗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还必须通过脏腑的气化功能(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合理的补泻手法,除了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年龄、情志、气候、环境等因素外,还要密切注意补虚泻实的原则和当前的病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补或泻刺法过之(过量手法)或不及(不足量手法),均可导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情恶化,这样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用于各种虚证。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这些都是对患者进行补法针刺时需要注意的。
泻法适用于各种实证。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这些操作手法对实证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
还有两种特殊的复式补泻方法--烧天火和透心凉,因为操作比较复杂而临床应用较少。
另外,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临床上多采用平补平泻,针灸得气后施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操作者必须细致观察客观指征,以疗效为主要依据。正如《灵枢・小针解第三》指出:“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言补者必若有所得也,泻则恍然若有所失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指力、指感与手法(刘德会) 老茶馆 浅谈针灸手法几个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