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文的疑问

2012-09-20 16:40 楼主
我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大小青龙汤的条文中,大青龙以“太阳中风”为首,小青龙以“伤寒表不解”为头,书中没有具体说,而我自己感觉先贤之旨可谓字字必究,若是同道有高见不妨说说,在此谢谢了啊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9-21 08:52 2楼
期待知者解惑~~~~~
2012-09-21 10:14 3楼
说说鄙人的浅见:大青龙汤证之前虽有太阳中风,表示病家其人先有表虚营卫不和证,理当见发热汗出、恶风项强、脉浮缓。用桂枝汤则愈。当此时,患者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说明虽有表虚,然表寒太重,故麻黄汤发表散寒,用生姜、大枣、甘草和胃,顾护中焦,以养生化之源。其人烦躁者,气分有郁热,故加生石膏清气分。因此,仲圣在后面特意嘱咐: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此为营阴与卫气皆不足,故不可发汗也)。可与桂枝汤小和之或用小建中汤。
小青龙汤: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此证乃是太阳表寒实证,十日以去,外仍未解,而心下有水气,何也?因之肺寒里饮,水饮不化,停聚心下,上逆迫肺而咳。又加之寒气外束,故而干呕发热。故用麻黄配桂枝发散风寒,干姜、甘草实其中阳,温化水饮。细辛通行十二经脉,其温通之力最强,故而佐之。芍药酸收,防其发散太过。半夏辛温,少阳经本药也,能走能散,发表解郁,还能和胃止其烦呕。其人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
不知这样解释是否恰当?请明家指正。
2012-09-21 10:44 4楼
其实很简单,仲景把热化也说成中风,寒化说成中寒的时候,参看阳明篇可知。同时也可以理解成临床不要拘于中风就一定虚,伤寒就一定实。就如同两人同时受凉,一个表现为中风,一个表现为伤寒,难道说他们所感受的邪气不同吗?
2012-09-21 11:25 5楼
这个是老问题了,就是风邪到底能不能闭表,如果认定风邪就只是:头项强疼,汗出而脉浮缓,那这些条文就无解,但是只要我们细心留意临床就会发现,不但风邪可以闭表,温热之邪也可以闭表。而张仲景对桂枝汤明言为解肌,肌肉对应的是阳明胃,所以桂枝汤里有甘草,生姜,大枣也就不奇怪了;可是太阳经所主明明在最外一层的皮毛,难道风邪可以不经皮毛而直入肌肉吗?是张仲景错了,还是我们太愚钝呢?
2012-09-21 20:20 6楼
冷月苍狼 说:
说说鄙人的浅见:大青龙汤证之前虽有太阳中风,表示病家其人先有表虚营卫不和证,理当见发热汗出、恶风项强

阁下之见和教科书上差不多,你只是按原文翻译,对我无多少启发,不过翻译很精道,我不及
2012-09-21 20:25 7楼
神农 说:
其实很简单,仲景把热化也说成中风,寒化说成中寒的时候,参看阳明篇可知。同时也可以理解成临床不要拘于中

呵呵,阁下高见,中风热化,伤寒寒化,按我所惑确是迎刃而解
2012-09-21 20:42 8楼
董红昌 说:
这个是老问题了,就是风邪到底能不能闭表,如果认定风邪就只是:头项强疼,汗出而脉浮缓,那这些条文就无解

风邪之性本不易闭表,可是若是因人因地因天时所参确可以出现变数。但我所问是,伤寒与中风和大小青龙的关系,即若是伤寒表不解是否可成大青龙,太阳中风可否成小青龙,难道医圣会以为大青龙都为中风所得。先生的见解也给我很大启发,但较我所问本意你上一楼可能更贴切
2012-09-21 21:39 9楼
太阳中风以桂枝汤,中寒以麻黄汤,现在风寒都中而且不相上下。本应桂枝麻黄合剂,而又嫌白芍之酸收,所以白芍易石膏之辛甘寒以散风寒热,观大青龙和麻黄证只差一烦躁之证,这一证正是风寒热郁蒸不散,得汗则和。取大青龙之意——云兴雨降闷热顿除。
2012-09-21 21:49 10楼
小青龙汤证以“伤寒表不解”是提出一个问题,下一句“心下有水气”是对这一个问题的解答。
2012-09-22 10:43 11楼
若以,伤寒则寒化,则“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又,“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这些条文就让人费解;若以中风则热化,则太阳中风用桂枝汤就不可解,更不用说大青龙了。
⬅ 自拟止疼如神散治疗胃肠痉挛疼痛 老茶馆 用这个自我按摩超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