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黄帝内经,有几个疑惑,请高人指点。

2012-12-23 20:44 楼主
1. 内经说“肾主耳”又说“心开窍于耳”,“主”和“开窍”有何区别?

2. 五行的相生是指一物“转化”成另一物(即母减少而子增多),还是指一物创造另一物(即母不变而子增多)。

3.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为什么偏偏又出来一个五行?一、二、四、八,和五有何联系? 河图洛书.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12-23 22:33 2楼
肾五行为水,开窍于耳,主耳也是指耳通于肾,同类属水,心开窍于舌,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耳为肾之阳也,所以肾阳不足,耳不聪!五行相生是指被生一气之旺,而生者一气之衰,五行从太极生两仪进而四象就就已存在,四象金木水火合中央皇极土而为五行,五行合而为一为太极,分而为五行,阴阳合而为太极,分而为阴阳,五行为阴阳之再具体化!八卦类象万物,为太极三分之象,为分之极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此之意!
2012-12-25 21:21 3楼
心“开窍于耳”乎?

金栋 河间市人民医院

1、经文: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既云心“开窍于耳”,又云心“在窍为舌”,一脏主二窍--耳与舌也;既云心“开窍于耳”,又云肾“在窍为耳”,一窍二脏主--心与肾也。矛盾否?妥当否?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心,开窍于耳”历代注家未有疑义者,皆强为之解。

2、汇释:

杨上善《太素•卷第三•阴阳杂说》:“开窍于耳。”注云:“《九卷》云:‘心气通舌。’舌既非窍,通于耳。”【按:《九卷》,即《灵枢•脉度》,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无味矣。”】

皇甫谧《卷之一•五藏六腑官甲乙经•第四》:“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在于耳。”
王冰注云:“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论》云:‘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在窍为舌。”王冰注云:“舌所以司辨五味也。《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寻其为窍,则舌义便乖,以其主味,故云舌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心属火,故内入通于心,而外开窍于耳。《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而此又以耳为心之窍,可见心之为窍不但在舌,而又在耳也;《缪刺论》曰:‘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则耳信为心之窍也。其精则仍藏之于心耳。”

吴昆《素问吴注》:“《缪刺论》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四》注云:“耳者心之窍……《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可见舌本属心,耳则兼乎心肾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邪气脏腑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而走孔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此篇以心气开窍于耳,肾气开窍于二阴者,谓五脏之气通于九窍。”

高士宗《素问直解》:“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心开窍于耳,而耳复藏精于心也。”

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云:“[开窍于耳] 汪昂云:‘耳为肾窍,然舌无窍,故心亦寄窍于耳,是以夜卧闻声,而心知也。’简按:此似曲说,而亦有理。”

3、小识:

:据《缪刺论》所云,非独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还包括足少阴、手足太阴、足阳明之络等其它四络,皆会于耳中,如此推理,耳亦系余者之四窍乎?

又《灵枢•经脉》云:“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据此耳亦系三焦、胆之窍乎?

据《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是“六窍配五脏”,即“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二阴”而缺“舌”(窍)。因舌非窍,何谓开窍于此乎?

舌本为口中的实体感觉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并非为“窍”,与耳、目、鼻、口等孔窍性器官不同。舌本有窍,《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是说耳之听声与心神有关。(新世纪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

若如此,则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所云“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矛盾。如何协调这其中之关系呢?

清•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卷一•阴阳应象大论》注云:“按:舌之职有二,一司辨五味,一司协音声,而实内根于心,舌为心之苗是也。故火旺于心,则舌为之赤;火炽之极,则舌为之焦;若无病之人,火降水升,则舌自津润而滑泽。苟非有窍焉,则内之何能通心液、外之何能辨五味、别音声乎?乃王氏一则曰舌用非窍,再则曰寻其为窍则舌义便乖,乃曲为之解,亦何不察之甚也。夫窍之为言孔也,原王氏之意,或以诸窍皆有孔,而舌似无孔。今试取舌而观之,细若针毫津出若泉者非孔乎,孔之大者窍也,孔之小者亦窍也,谁谓舌非通窍哉。抑又有说焉,《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而此又言在窍为舌,是心有二窍也。虽然,肾亦有二窍焉,肾在窍为耳,又《金匮真言论》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五脏之中,一窍者三,而心肾独各二窍者,何也?夫心者,火也,牡脏也;肾者,水也,牝脏也。水火者,天地之正气,阴阳之妙用,气血之本源,生死之关键也,所系至重,故二脏独有牝牡之名,为用至博,故心肾更有兼通之窍。火性炎上,其气上通,是以正窍在舌,而旁窍在耳;水性润下,其气由上而达下,是以上窍在耳,而下窍在二阴。然分之有水火升降之形,合之乃阴阳互根之妙,故肾在窍为耳,而心亦开窍于耳,是耳者心肾之所交通,水火之所际会,学人不可不察也。注谓舌非通窍,固非,而心肾各有二窍,与夫心与肾共窍于耳之义,俱不拈出,真缺陷也,因为臆解于此。”

对于上述诸家的解释,你是否觉得满意?

实际上五官窍配属五脏,在《内经》别篇也有论述,

如《灵枢•五阅五使》云:“岐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阅(注:阅,通穴。窟穴。此引申为“感官;窍”)也……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及《甲乙经•卷之一•五藏六腑官第四》:“鼻者,肺之官;目者,肝之官;口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肾之官。凡五官者,以候五藏。”

又如《灵枢•脉度》云:“五藏常(注:常,通尚。好、还。此指“还”)内阅(注:此指窍)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目前,五官窍之配属五脏是:心在窍为舌,肺在窍为鼻,肝在窍为目,脾在窍为口唇,肾在窍为耳与二阴。而心是否“开窍于耳”乎?可以通过临床去验证。

时贤赵洪钧先生《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说道:“阴阳、五行说,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天人相应思想统帅……其中必然有很多牵强附会之处。这就不是推理,而是天人相应的附会……多数说法只是出于理论需要,故牵强附会的倾向很明显。”此言甚是。
2012-12-25 21:28 4楼
3.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为什么偏偏又出来一个五行?一、二、四、八,和五有何联系?

答曰:《内经》取其五,《周易》取其八。
2012-12-25 21:32 5楼
《周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即气,是生阴(--阴爻)阳(—阳爻)为两仪,在阴阳卦爻之上各自加上一阴一阳,就成为四象,即太阳、少阴、少阳、太阴。

在四象的基础上,再“一分为二”就形成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

而八卦的每一卦,其卦爻则是由三画组成。“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2012-12-25 21:39 6楼
《内经》利用五行学说,是为了构建庞大的理论体系。
2012-12-25 21:44 7楼
《河图》《洛书》与《内经》的关系举例:

《河图洛书》与《内经》有直接关系的有关条文见于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刺禁论》、《灵枢•九宫八风》篇、《九针论》、《岁露论》、《根结》篇及七篇运气大论中之《天元纪大论》、《五常政大论》等,兹举例说明之。

例1、《河图》生成数与五行、五脏、五方等的关系:

⑴经文: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数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五”、“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数六”

经文中“其数八、七、五、九、六”是何义?与人体五脏及四时、五方、五色等有何关系?请看历代注家所释:

⑵汇释:

王冰注云:“其数八:木生数三,成数八,《尚书•洪范》曰:‘三曰木。’”、“其数七:火生数二,成数七,《尚书•洪范》曰:‘二曰火。’”、“其数五:土数五,《尚书•洪范》曰:‘五曰土。’”、“其数九:金生数四,成数九,《尚书•洪范》曰:‘四曰九。’”、“其数六:水生数一,成熟六,《尚书•洪范》曰:‘一曰水。’”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四》注云:“其数八:《河图》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其数七: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其数九: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其数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云:“其数八:《月令》郑注云:‘数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次也。’《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为后。木生数三,成数八,但言八者,举其成数。’《正义》云:‘按《尚书•洪范》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故其次如是也。’郑注《易•系辞》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按原文此语再见。其一。此下有以益五行生之本句。)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是郑氏之意,但言八者,举其成数者,金木水火,以成数为功。”、
“其数五:《 志》云:‘五,土之生数也。土居五位之中,故独主于生数。’简按:沈括《笔谈》云:‘《洪范》五行,数自一至五。先儒谓之,此五行生数,各益以土数,以为成数,以谓五行非土不成。故水生一而成六,火生二而成七,木生三而成八,金生四而成九,土生五而成十。(简按:此皇氏之说,见《月令正义》云,此非郑义,今所不取。)唯《黄帝素问》土生数五,成数亦五。盖水火木金,皆待土而成,土更无所待,故止一五而已。画而为图,其理可见。为之图者,设木于东,设金于西,火居南,水居北,土居中央。四方自为生数,各并中央之土,以为成数。土自居其位,更无所并,自然止有五数,盖土不须更待土而成也。合五行之数为五十,则大衍之数也,此亦有理。’今考土举生数,而水火金木举成数者,不特本经已,《礼•月令》亦然,沈氏何不及此。”

高士宗《素问直解》于天星按:所谓生、成数,只不过古人试图借此说明天地、阴阳、奇偶的联系、变化关系。以一、二、三、四、五,分别代表水火木金土的生数,这就是《尚书•洪范篇》的观点:“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由于土居中,为万物之母,若每一生数再加五,则变为各自的所谓“生成数”。例如:木之生数为三,成数为八;火之生数为二,成数七;土居中,为万物之母不变(亦有一说当为十),金之生数四,成数九;水之生数一,成数六。这样五行中每一行,都另有一对相对应的关系了。

高校教参《内经•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注云:“其数八、其数七、其数五、其数九、其数六:八、七、五、九、六,均指成数。传说,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其文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见下图:


《易•系辞》郑注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偶,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七成火于南,与第二并(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也。’这是用一、二、三、四、五分别代表水、火、木、金、土的生数。由于土能生万物,故而在各生数上加土数五,即得六、七、八、九、十,则分别代表水、火、木、金、土的成数。所谓‘成’,即由一、二、三、四、五分别加五而成的意思。为什么生数加‘五’而为成数呢?根据天为阳,地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这样相加的结果是,五行当中每一行都有一个生数和一个成数相配,也就是一个奇数(阳)和一个偶数(阴)相配,构成一对阴阳互藏的关系,以说明水有阳水、阴水,火有阳火、阴火,木有阳木、阴木,金有阳金、阴金,土有阳土、阴土等阴阳配伍关系,从而形成了阳有偶、阴有配的阴阳相反相成的关系。实际上这是古代术数学运用数字计算的方法,来说明天地、阴阳、奇偶的消长和对立的关系。”

⑶关系:

由上述注家可以看出,经文中“其数八、七、五、九、六”分别代表五方、五色、五脏、五官、五行、五音,同时还代表五味、五畜、五谷、五星、五气等等。

《内经》的顺序是“八”代表东方木,“七”代表南方火,“五”代表中央土,“九”代表西方金,“六”代表北方水。这些数不是一般的数,而是象,它来自《河图》,与《尚书•洪范》中五行顺序不同。
2012-12-25 21:45 8楼
2012-12-25 21:47 9楼
2012-12-25 21:53 10楼
2012-12-25 22:01 11楼
⬅ 九味羌活汤医案 老茶馆 黄芩不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