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素问与针灸学之四——素问传授刺禁论,完成针灸学重要的刺法篇

2013-01-25 20:23 楼主
灵枢素问与针灸学之四——素问传授刺禁论,完成针灸学重要的刺法篇

作者:吴濂清


针灸学的针刺法包括工具,进针法,处理弯针、晕针、和刺禁,以及针刺后的补泻法,是针灸学的根基。在内经有关针刺的众多篇章中,哪一篇对针刺法的发展更具有意义?当属《素问·刺禁论篇52》。没有刺法,就没有针灸,若没有刺禁论,也就等于没有针灸学。

《灵枢·本腧》曾有“阴尺动脉在五里,五腧之禁也”。后有“终始篇”的“十二禁”:“新怒勿刺”,“已醉勿刺”,“已饱勿刺”等。“五禁篇”中的“五禁”、“五夺”、“五过”、“五逆”;“热病篇”中的“热病不可刺者有九”;其实说的都是人体在某种状态下,或是在某种疾病的特定条件下不可以针刺,如,五夺中的“大泄之后”,“新产及大夺血之后”等,都是医生的“应知应会”;若腧穴、补泻手法得当,就可以针刺。它们不是在针刺其该处组织后,因针刺过深、手法不当,或针下有脏器不应刺,以致影响了病人的生命安全,其危象来自病情。还有像“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实际是注意事项。九不可刺的“泄而腹满甚者死”、“目不明,热不已者死;”等,也不是针刺本身引发的事件。所以,根据人体局部解剖特点立论,界定针刺的刺禁部位,使针刺治病安全可用,针刺时不发生意外,是客观需要,是针灸学发展的需要。《素问·刺禁论篇52》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说明素问作者对针灸学关注的程度。《诊要经终论篇16》、《四时刺逆从论篇64》,都谈到脏腑禁刺,只是强调:“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禁刺部位不够全面。现将《素问·刺禁论篇》主要内容,分类摘要编纂如下:

脏器不可刺:“刺中心一日死,……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肾六日死,……刺中肺三日死,……刺中脾十日死,……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脑户不可刺:“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按:脑户是指脊髓入脑时其与延髓的延续处,即枕大孔处)

脊柱不可深刺:“刺脊间,中髓为伛”。

大动脉不可刺:“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针刺易出问题的部位:“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按:在胸腹部,刺中什么脏器都容易出问题!)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月耑)肠内陷为肿。刺膝膑,出液为跛。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灵枢》、《素问》论述刺禁的内容虽不同,对针灸医生而言都是重要的。《素问》在刺禁方面,完成了人体一些部位、器官不能针刺之言,填补了《灵枢》在刺禁方面的空白。如果没有解剖知识上的积累和临床方面血的教训,是不会写出“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和“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这样擲地有声的结论性语言。《素问·刺禁论篇》较之《灵枢·终始》的“凡刺之禁”等,有本质的不同。它第一次提出刺中某处“死”!“立死”!十二经中没有脑,但在二千多年前,还是写出了“中脑户,入脑立死”。这是对人体有脑这一重要器官的肯定,也是对脑功能作用的认知和肯定;立死,表明该器官的重要。如果先贤有知,会对后人因深刺哑门穴而出现的意外感到遗憾。正因为如此刺禁论篇为广大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使针灸医生能刺有深浅,和可刺不可刺的真知灼见。这体现了《素问·刺禁论篇》的学术价值和它的临床价值。

《素问》还记录了通过先贤用临床和解剖学的观察,又写出了仅论刺法的“刺要论篇50”、“刺齐论篇51”、“针解篇54”、“长刺节论篇55”、“四时刺逆从论篇64(强调顺四时而治和五脏刺禁)”等论述九针、刺法的篇章,都丰富了针灸学,提高了人们对人体解剖的认知,避免了针刺后有血肿、“为漏为盲”、“为聋”、“为伛”、“为跛”的发生,和刺中脏器的危害。所以,《素问·刺禁论篇》保证了针灸学的顺利发展,是针灸学在针刺法领域里的里程碑,也是针灸学的里程碑,证实了《素问》对针灸学的伟大贡献。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灵枢、素问与针灸学(之三)——素问续写针下寒、热,完善了灵枢补泻法 老茶馆 当代癌症治疗惊人内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