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跟李可老师学医 心得

2013-02-02 13:56 楼主
作者:殷墟古中医
-此文难得,可为学李可经验之入门资料
广东省中医院 雒晓东

体会一:六经赅万病之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金匮》则以疾病的特殊性即该病的个性特点来研究辨治疾病。

二者虽均属辨证论治范畴,或均以辨证论治精神来论治疾病,但明伤寒六经之理,可达万病皆通之境界,可以内通于六经(脏腑经络气化),外应于六气,万病皆在掌握之中,而可以一禺三反之。而金匮则重在一病一理,明于此而难例于彼,停留在经验之水平。

故愿大家以伤寒六经为经(核心),以杂病论治为纬,融会贯通,成一家之体。

体会二:论辨阴阳之纲领

一、辨五脏之阳亏阳衰要点

肾 ―――畏寒肢冷

脾 ―――食少便溏

肝 ―――疲乏倦怠

肺 ―――气短声低

心 ―――心慌面白

二、辨阴阳之总体要点(舌脉神气声色便)

阳 阴

舌 舌红苔黄干燥舌淡苔白滑润

脉 脉大有力 脉弱无力

神 有 无(但欲寐)

气 亢奋 疲乏

声 高亢 低弱

色 红赤 青白

二便 尿赤便干 便溏尿清

三、坎离卦解

离卦寓心,真阴寓于中

坎卦寓肾,元阳潜于内

二者互为其根

人体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体会三:郑氏理法特点

一、理论上:

沿袭内经伤寒之学术思想,

特重阳气――元阳、真气。

气化六经――乃伤寒一部之真机!

二、诊断辨证上:

首辨阴阳!

重辨六经!

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三、论治上:

“但扶真阳,内外二邪皆能治”

“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

治疗上但求回阳,扶阳,救阳…

四、用药上:

承袭仲景六经用药特点,

简方重剂,大辛大热,

四逆、理中类,重用附、姜、桂,

遵六经以治万病,绝不拘于伤寒。

体会四:伤寒论――立法垂方之作

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之真机!

伤寒者,邪伤太阳寒水之经也,非独为风寒所伤立论,邪犯太阳寒水之界,诸邪皆寒也,故太阳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有恶寒也;表阳被郁,太阳不开也。故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邪犯太阳,与太阳寒水合化,寒水者,太阳之本也,客多从主,故诸邪皆寒也。

治之以开腠疏表,因势利导之,以从太阳之开,麻桂峻剂为首选;体弱、气虚、年老诸辈,宜助少阴之阳,少阴者,太阳阳气之根源也,故麻、附、辛为常用之剂,六经一体也,六气一气也!

老父有不助小儿之理乎?

桑菊银翘诸方,轻浅伤风之剂也。

和营卫,疏表寒之力不足矣。乃上窍不利之剂,太阳重证不可与也。即湿热之邪重伤太阳,亦必麻桂荆防与麻附辛之类也。

“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即是伤寒也。”

体会五:三阴论

少阴是三阴的基础,为坎中一点真阳之所在。也是一身之根基。故三阴阳亏,皆可补少阴;三阴阳衰,终要累及少阴。三阴浊阴寒凝久伏不化者,皆可加用四逆辈。另三阴为三阳之根,三阳不解者,久则入三阴,三阳不振者,即可助三阴之阳,附姜桂是也。

六气之体,六经之体也。太阳气虚,麻附细可也。即可治太少两感证,又可治表虚证。太阴阳亏,理中加四逆,即附子理中可也。厥阴乌梅丸是主方正治,附姜桂俱全也。可增桂治之,厥阴经证,血分寒凝,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附子汤可也。

体会六:治阳气阴血

仲景之论,阳气阴血不分也。阳即是气,血即是阴。附子大辛大热,少阴之阳药。回阳、救阳、扶阳不可缺也,缺则不力。干姜辛热,太阴之阳药,也回阳助阳,从后天以滋先天也。故四逆辈从先后两天着眼,互为资助,以炙甘草和谐之。故能起重疾沉疴,为回阳救逆之正局。白通、通脉、加猪胆汁皆变局也。然回阳救逆,起重疾沉疴,非重剂不可,熟附子100-200g/日,干姜60g,炙甘草60g,以水3000ml煎至600ml,分温再服。格阳者用通脉,戴阳者用白通,格拒不能受药者,以热药冷服或加入童便引之。

阳欲散者,加来复汤敛之。

阴欲脱者,加人参以救之。

昏迷窍闭者,加麝香以开之。

最佳之剂,莫过于李可老之破格救心汤,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敛欲散之气,仍欲重剂,可仿李老之剂重用法。

少阴阳气实一身阳气之根,六经阳虚四逆皆可用之。不必待肢厥脉微矣。太阳阳虚麻附辛可也,重者合四逆汤用之。少阳阳明皆多热证。但三阴阳虚,皆可用之。太阴阳虚,轻则理中、建中,重则合四逆辈。厥阴阳虚,也用四逆,观乌梅丸可知也。

体会七: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论

三阳统于阳明,胃气不衰,邪断不能入三阴也,阳明为三阴之屏障。阳明统于肠胃,居中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为诸脏腑有形之邪外出之径也。太阳蓄血,有桃核承气汤证,以阳明之府为出路也,少阳胆腑证,发热而呕,心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证,皆以阳明为出路也。

邪犯三阳,均要累及阳明,太阳有鼻鸣干呕,少阳心烦喜呕,呕而发热,故太阳以姜枣和胃止呕,少阳以姜夏和胃止呕,故服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解之。

太阴为后天之本,与阳明同为中气,统“胃气”,禀生之后,脾胃太阴之气则为最重,先天之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也有除中死证。李东垣因之而创脾胃论,但仍以仲景为最。大小建中汤为太阴之轻剂,理中人参汤则为太阴之中剂,理中合四逆的附子理中才堪称建中之重剂。临证宜时时固护中气,急危重证则宜回阳救阳,但四逆汤之干姜本也理中建中之剂。总之,时时处处要顾护“胃气”,阳明太阴为胃气之本也。另外,阳明太阴属于中焦,为坎离心肾水火交通之要塞,宜通而不宜滞,宜温而不宜寒,寒凝滞塞,水火不交,否结诸证生矣。

体会八:南人阳气更亏论

北人南人孰之阳气更亏乎?北方冰裂之地,冬长夏短,天地多寒而少暖,其人腠理密,阳气虚于外而实于内。多热饮热食,助内在之阳气,故北人阳气不易亏也。

南方天地所长养,天气暑热,其人腠理疏松多汗,阳随汗泄。常饮凉茶冰水,少食辛辣,阳气多伤而少助,故南人阳气更亏也。

因之,则南方更宜仲景之学,养生则宜时时处处顾护阳气,治病则不忌大剂理中四逆,虽观之禀赋较北人稍弱,但有故无殒则无殒也!至少姜附桂萸之用不应比北方少矣。

体会九:师列书单

奈跟师不能久也,遂向老师讨教书单,师不易轻授,学生讨矣。但不敢独吞,遂公之与同道诸君共享。

一、郑氏三书――伤寒之学诸家莫于伦拟。

二、陈修园医书十三种――可师可法!

三、黄元御医学全书――重在四圣悬枢!

四、赵献可,医贯――重先天命火!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2-02 13:59 2楼
下面的发不上 贴上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b45c71d010167pu.html
2013-02-02 17:59 3楼
学习了 有道理
2013-02-02 22:15 4楼
中医的沦落,一是被西医思维弄的。
另一重要原因,就是被这种歪理邪说的大神弄的。
有治愈率的统计来佐证这些理论吗?
2013-02-03 05:57 5楼
sunnymann 说:
中医的沦落,一是被西医思维弄的。
另一重要原因,就是被这种歪理邪说的大神弄的。
有治愈率的统计来佐证

此话怎讲?难道只有统计概率才能说明问题吗?那你不是拿西方的一套来讨中医吗?那可不是你被西医思维弄的。
还是我理解有误?
2013-02-03 05:59 6楼
呵呵,分开来都好说,就是在临床上,病人不分开得病,总是寒热、气血、痰湿等等混合在一起,经常是又有这样,又有那样。所以对中医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2013-02-03 12:05 7楼
学习了!有道理,谢谢!!
2013-02-03 22:18 8楼
天际飞虹 说:
此话怎讲?难道只有统计概率才能说明问题吗?那你不是拿西方的一套来讨中医吗?那可不是你被西医思维弄的

统计概率,这个是不分中西的。无论中西,都需要最后的结果。
学习理论的目的,还是要追求最后好的疗效,大概率的疗效。
2013-02-03 22:40 9楼
天际飞虹 说:
呵呵,分开来都好说,就是在临床上,病人不分开得病,总是寒热、气血、痰湿等等混合在一起,经常是又有这样

六淫七情,六淫为外邪,七情为内伤。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都是寒吗?
这个,学习者需要有定见。
内经的理论是中医理论标准的基础。道德经是传统医学的哲学基础。
在网络上看过李可开的药方,也看到过疗效的反馈。中医里善于传销技术的比较多。能抓住人的眼球,不见得就能抓住疗效。
2013-02-03 23:14 10楼
我用了李可老师的很多方子.很好用!
⬅ 转载 一程十发:大温脾丸(千古奇方之一) 老茶馆 如何经营门诊(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