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系统论方法沟通融合中西医学【二十二】

2013-02-07 11:34 楼主
如何以系统论方法沟通融合中西医学【二十二】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当我们认为所有的疾病都要引起应激反应时,应激概念就与防卫免疫概念类似了。西医学把免疫学的研究,只限于抗原抗体的淋巴细胞体液免疫,与抗原淋巴细胞的细胞免疫,是不够全面的局限性知识,是狭隘的免疫概念。防卫免疫并不单指微生物与异物入侵引起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实际上广义的防卫免疫概念应该包括机体内环境稳态变化以后,在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因子网络调控下的,以正反馈为主的,自组织自适应回复稳态的过程。正如医学免疫学教科书第三版所说“实现免疫防卫功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是免疫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免疫概念的含义不能局限在防卫微生物的入侵,与防卫体内突变的肿瘤细胞方面。
西医学的重大缺陷,就是把整体问题,硬性人为分割为孤立的各个部分来研究,失去了原来真实的面目。难道应激源刺激人体后,人体没有免疫修复反应吗?对应激源刺激的反应,不就是免疫修复反应吗?没有应激源的刺激就不需要免疫修复。免疫修复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应激源造成的对于人体稳态的破坏。应激适应与免疫修复都是人体系统耗散结构稳态规律的表现,根本就是一回事,分割为两个问题是人为造成的结果。
即使仅从微生物入侵方面的免疫问题来看,我们如果以系统论方法为导向,也是有关内环境的稳态问题。当抗原物质入侵机体以后,首先发挥作用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而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因此,非特异性免疫是一切免疫防护能力的基础。发挥保护功能的几道屏障首先是外围屏障。皮肤粘膜是机体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和附属物(如纤毛)的清除作用;皮肤粘膜分泌物(如汗腺分泌的乳酸、胃粘膜分泌的胃酸等)的杀菌作用;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的正常微生物丛对入侵微生物的拮抗作用等。其次是内部屏障。抗原物质一旦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机体后,即遭到机体内部屏障的清除,包括: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特异性杀菌物质;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
非特异性免疫转入特异性免疫的阶段,是应激状态进入混沌的边缘,当免疫细胞被诱导活化而形成体液免疫或者细胞免疫的时候,它实质上产生了具有免疫能力的新的正反馈组织状态,因而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当免疫细胞被诱导而处于不活化状态的时候,它实质上也产生了具有免疫耐受的新的组织状态,因而它也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可见,机体的免疫应答是一个自组织过程。机体免疫的自组织过程不是一个任意的自组织过程,而是以维持机体的稳定状态为目标的自组织过程,这个自组织过程仅仅是为了实现机体的运动回复(使偏移稳定状态的机体返回原来的状态)才出现的。可见,机体免疫也是构成了运动回复的过程。
机体对于应激源反应的正反馈自组织过程,存在三种不同层次的自组织系统。对于人这个生命来说,它有三个随着环境而发展着的非常活跃的自组织系统,一个是人的神经,它在不断进行着高层信息中枢的,快速神经网络传输整合自组织;一个是人的内分泌系统,它在不断进行着围绕血液循环网络的,传输整合自组织;而免疫自组织系统则是围绕淋巴网络展开的整体防卫自组织。人体以这三个自组织系统为枢纽,联结其他所有调节机制,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调节网络,从而使人这个生命系统保持“运动中的稳定”和“稳定中的运动”,并且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人体所处的环境发生某些变化时,这些变化对人体产生刺激,从而使人体兴奋。人体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人体为什么具有兴奋性呢?这是为了对环境刺激做出适当反应,以调整其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保持人体的稳定。可见,兴奋性是构成生命运动回复所必需的特性。当这些刺激的强度足够大时,或刺激持久不消退时,则可作为应激源而引起人体应激反应。刺激可发生在人体的不同层次,应激源也有不同层次,有些刺激神经能感觉到,而引起人体的兴奋性应激反应,有些刺激则神经感觉不到,就得依靠免疫分子、免疫细胞的感受。引起人体免疫应答的特殊性兴奋反应。这事实上也是应激反应。
陈雨思先生认为,周东浩的文章说,有人把免疫称为“流动的大脑”,我觉得这个简单的比喻无意中道出了生命系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得以生存的秘密。对于人这个生命来说,它有两个随着环境而发展着的非常活跃的自组织系统,一个是人的大脑,它在不断进行着信息的自组织;一个是人的免疫系统,它在不断进行着生命物质的自组织。以这两个自组织系统为枢纽,联结其他所有调节机制,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调节网络,从而使人这个生命系统保持“运动中的稳定”和“稳定中的运动”,并且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医学所有证概念的藏变量,都是由神经轴突末梢网络、内分泌血液微循环网络、免疫因子淋巴微管网络,三网合一的经络脏腑网络上,营卫气血津液的、如环无端的循环变化。我们以系统论方法为导向,中西医学都讨论网络结构,中医学的网络结构早已是行为主体动态结构,西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因子网络结构,也向行为主体动态结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西医学长期以来,受还原论机械论观点的影响特大,行为主体动态结构的认识并没有深入进展。
杨洪智先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系统论就是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出或接受信息的物体被称为“行为主体”。在现代自然科学以简单物质作为研究对象时,没有这类概念。当然,复杂物质以前也一直存在着,现代科学时代当然也要大量遇到复杂物质。只不过现代科学总要将复杂物质分解成简单物质,然后再去研究。这样,现代科学的各种定理就可以应用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会遇到“行为主体”问题,只不过人们不是用这个名词。人们采用的概念是“物质的基本构造“、”基本单位“。对于生命问题来讲,说的是“最基本的生命物质”。研究的结果发现,在物理、化学这个非生命世界里,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分子和原子,是各种基本粒子。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始认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物质,现在又认为基因、DNA是最基本的生命物质了。所谓细胞理论,就是称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物质、生命单位的理论。站在机械论、还原论的水平,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现在,当科学已经进入后现代科学阶段以后,人们站在后现代科学的立场上就会发现,现代科学的还原论认识方法不能认识复杂物质的性质。对于复杂系统来讲,它的性质是一种动态的网络关系。根本不存在某种起主要作用、基本作用的实体。(这与“序参量”不是一回事)因此,系统理论认为,在研究系统问题时,不存在“基本结构单位”的概念。只存在“系统”。系统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研究系统只能用“整体观点”,用“整体方法”来研究。如果将系统分割成部分去研究,发现部分不能代表整体。这就是现代科学还原论与后现代科学系统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差别。
由此看来中医学证概念藏变量的白箱化问题,西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问题都是行为主体网络动态结构的深入研究的进展问题。攻克的是同一个目标。为什么不协同发展呢?这正是21世纪医学共同努力的方向,是系统论科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最佳的研究平台,也是系统论科学方法构筑了中西医学沟通融合的桥梁,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如何以系统论方法沟通融合中西医学【二十一】 老茶馆 纠正饮食的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