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者方可成为大医

2013-03-08 21:02 楼主
“与时俱进”者方可成为大医
悠悠历史几千年,大医代有辈出,而无非不是“与时俱进”者。
扁鹊随所行地的不同,可为小儿医可为带下医。华佗由于身处战争年代,伤者众,所以开创了中医外科手术的先河。医圣仲景感于伤寒病的爆发流行,辨病辨证,随病证立法处方,奠定了中医理论、临床与方剂的根基。灾荒年代,饥不择食寒不择衣,脾伤者众,李东垣择时度世,终成为补土派的鼻祖。近代温病的大流行,叶、薛、王诸士,不囿于伤寒,就病论证而成为世人称颂的温病大家。医不度事,滥用寒凉,造就了火神派的兴起。《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所以能成为众医争相研读的宝贵资料,也在于张锡纯既能勤求古训广涉临床,又能与时俱进勤学新知。一代大医蒲辅周也因不囿旧说,随时随症辨证治疗流脑而名噪于世。
凡此不胜枚举。
观历史,研究《伤寒论》,研究仲景者众,成为伤寒大家者也不乏其人,而超越仲景者古无前人,恐也后无来者。究其因,管言之,仲景之所以能成为医中之圣,是因仲景不时不在研究时兴之病,而后人乃至我们,却只是在研究仲景、研究《伤寒论》,不能脱离仲景脱离《伤寒论》而置身于现行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去,好像脱离仲景脱离《伤寒论》我们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好攀高,经典是中医的根,我不反对学经典,且每时也在不断地学习着经典,临床中也在不断地应用着经典。我要说的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为了攀高,不是为了立此存照,勤求古训是为了继承发扬古人的经验、精神,遵古而不泥古,与时俱进,不囿旧说,才可能使我们的中医临床事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才可能使我们的中医不被历史的车轮所碾辄。
大树底下好乘凉,我们不能因为怕晒就不敢走出大树的荫护。
孤陋寡闻,管见之言。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3-08 21:08 2楼
老师说得好!鼓掌鼓掌!
2013-03-08 21:14 3楼
养生达人 说:
老师说得好!鼓掌鼓掌!

谢谢了,互相学习,共求进步。
2013-03-08 21:34 4楼
说得好!要敢于挣脱束缚才能有所创新。
2013-03-08 23:12 5楼
非常赞同您的观点!
2013-03-09 08:43 6楼
宇宙都在不断的变化,人体天人合一,死守着经典必然被“框死”。只有遵经典,不古于经典,将经典融于现代信息科学中才能“活”。这是吾二十多年来用中医的切身体会。
2013-03-09 15:29 7楼
我认为李杲,张子和是超越和跳出了伤寒杂病论的轨范。是指方向性。就原创的丰厚来说,很难超越《伤寒杂病论》,因为那绝不是张一人的原创。
经方家的书,我一般不看。(经方实验录,经方医案类除外)看原著就可以了,不用看注解,那都是误导的多。
个人感觉,就伤寒学说和经方派而言,天干之为用,地支之为用,干支交错之用,严格地从神农本草体系解方,及其起承转合,都存在很大空白的。
2013-03-09 16:10 8楼
兄台高论、此言发人深思、、、、、、 。
2013-03-09 21:30 9楼
发展就要加倍努力
2013-03-10 09:13 10楼
浥晨123 说:
兄台高论、此言发人深思、、、、、、 。

谢谢抬举,不敢妄称高论,感由心发而已。
2013-03-10 09:15 11楼
我们是新生代 说:
我认为李杲,张子和是超越和跳出了伤寒杂病论的轨范。是指方向性。就原创的丰厚来说,很难超越《伤寒杂病论

谢谢老师回复,互相学习。
⬅ 杂病验案——杂病二十九——外阴搔痒 老茶馆 杂病三十一手足麻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