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鉴新太极图

2013-03-17 16:12 楼主
翟鉴新太极图

一、对太极的一般认识

不少易学家把"太极图"称为是宇宙的模型,科学的灯塔,只因为万物皆没出乎"太极"阴阳动静之理。

从文字来解释“太极”:太者,无限大或无限小。极,极端,物极必反(阳极转化为阴等)。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二、老子的“道”引起的争鸣

1、现代说原始

因为古人没有找到太极体,致使阴阳之“道”没有着落,也引发了各种说法。

现在有人提出宇宙大之说,受到多数人的赞赏。对此我认为:用宇宙大来解释原始,还需要解释以下问题:

(1)把所有的星球缩合成一个整体,要,就需要能量,如果把太阳作为的主要因素,宇宙大后,就不该有太阳,因在的同时太阳已经被消耗掉了。太阳是怎么来的呢?

(2)织女星是第二颗太阳。而且离太阳甚远。如果能量是的因素,一个整体的大宇宙至少要两次。如果不是以能量为的因素,那么,这么大的能力是什么因素?

(3)能量只有在整体的中心,时才能大开花。当然,天空必然有一个没有任何星球的大空间,而这个大空间必须是在整个太虚(整个太空)的中间。因为在时,碎片必然蹦到四周。但从目前对天体的认识看,还没有发现没有任何星球的这个中间空间……

(4)如果能量(的因素)没有在整体的中心,时,必然从一侧蹦出一个洞,万物生存在这个残缺的大球体内。而事实上也不存在这个情况。

(5)如果把各星球看成是残余的碎片重新组成的。按康德的"这团原始星云是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的"。各星球可以用大颗粒相互吸引,最后组成星球的说法。但是,太阳的组成不可能是大颗粒吸引形成的,按自然来理解,热量是扩散的,散发后就被周围的凉所抵消了。那么,今天的太阳、织女星是怎么形成的呢?

2、道器前后之争

“道”既道理的说法,几乎是共鸣的。但在“有与无”,“先与后”这个问题上引起了争论,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围绕着对老子的“道”的吸收及批判。同样的一个“道”出现了两个派枝,一派是以老子为代表的“有生于无”。另一派是朱熹、张载对"有生于无"极力反对,并提出"太极乃两仪,四象、八卦之理不可谓无"。

对先与后的看法,朱熹认为:“论先后,理在先,气在后;理在气外”。对此,王廷相作了有力的回击说:“理在气中”。

对老子的观点持反对意见的大有人在,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大哲学家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他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悬道与器外;离器言道;道者器之道;道不离器,道器相依”。王氏的观点很明朗,没有物质,就没有理可言,道与器是分不开的。

3、无与有之争

道家认为:“有生于无”(无中生有)。对此尽管争论的很激烈,但是,最后的结论“有”与“无”两派还是达成了共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主有派与主无派争论的焦点只是在一个“形”字上,主无派不是全无,是指没有形态的“气”。如老子用风箱说明万物是从“无”中而生,既动而生风,(气流成风)。又如王廷相所说:“气虽无形可见,却是实有其物,口可以吸而入”。但不论怎么说,主无派把无形之“气”说成“无”,这个说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气”就是有。

另一派认为是有生于有,首先有“元气”(种子)。与“有生于无”只是词异而理同。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老子用风箱阐述“有生于无”时,他忽略了两个问题:一是这个比喻是在已经有万物以后的;二是用风箱阐述“有生于无”造成了“元气”等于呼吸的空气(大气)的谬误。所以,就不得不把“气”字之前再加文字,如“元”气、“精”气等等。万物离不开气,但不能说万物是气所生,因万物是各有个的元素(种子)。而且,气(空气)在物后,其理由是,先有地球,地球之水分解后才产生的气;先有人才有卫气、宗气、呼吸之气等。所以,在阐述“太虚”(无极)时用种子、元素要比气(元气)、精气更合适一些。

《正蒙*太和》篇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太虚曰太极者,是指太虚太极主宰之理中流行之气而言”。以上表明:太极之元气是阴阳之始。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气生阴阳”。

“元气”是指大气吗?

确切一点说,不是大气。“太虚”宇宙空间没有空气(根据目前对天体的知识看,出地球有空气外,还没有发现哪个星球有空气)。我们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氮气(蒸汽等)。天然水中主要气体成分是氧和二氧化碳。空气中的氧可以溶解于水,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又可产生氧。氮,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氮。在地球释放能量的同时,把一些元素随之升空在大气中。以上足能证实:“气”(空气)就是地球的产物,与“太虚”“元气”不是一回事。

4、无极之动

诸多易学家认为,无极(太虚)在没有形成太极之前,阴阳未别的混沌时期是没有规律的,没法谈它的动与静,我曾经也有过这种认识。事实表明,这个认识存在着偏见,实际阴与阳皆是动的。今天我把无极看成也是运动的,会遭到诸多人的反对!但我的座右铭是“探理求实”!并有能力与我的对手对质。

说无极之动,还得回到老子的“道生一”上来,很多人会认为,没有物质,即没有道理。所以,在没有物质之前(混沌时期)就没有规律可言,就没有理可言。因此,王夫之对老子的“道生一”提出了否定说:“道一已矣……不得曰道生一……道生一等于是说道生道或一生一”。

他说:“理既是气之理”与他自说的:“道即器之道”相吻合。他又说:“在宇宙形成具体万物之前所存在的不是‘无’,而是太虚之气”。

请大家注意:王氏的太虚之“气”就是“有”,只要有“有”就有道理的存在。表明王氏又回到老子的“道生一(太虚元气即道)……”中来了。

其实,无极在没有形成太极之前就已经有“道”(规律)了。理由很简单,先天之元素在未形成太极时,就已经有了运动的过程,否则,就不会形成太极。对“无极而太极”“有生于无”的“无”,老子说的“气”;庄子为“气母”;鶡冠子为“元气”;王廷相为“种子”等等,最后主无派与主有派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有”。只要有“有”就有道理的存在。王廷相说:“……有元气就有元神,有元神就能运行而为阴阳;元气即道之体,有虚即有气,有气即有道”。虽然诸家对老子的“道”提出过各种反对的说法,但最后还是没能超出老子“道生一”的范畴。

我以为:“太虚”(无极)之“道”是先天之“道”,即种子(元气)未形成太极之前的规律。物器之“道”是后天之“道”,即物质的精神(事物之理)。

5、对“道”的共鸣

“道”的含义极广,但大致不外两种涵义:一是表示万物的本原;二是表示物质的规律或精神等。对此,古今的看法是一致的。“太虚”(元气)还没有生出太极时,为虚无的。但又有“元气”的存在,古人以为,是“太虚”(无极)生出了“太极”,所以,“道生一”的“道”作为“无”。“道生一”即无生一或“有生于无”。

三、对“道”批判性的继承

把“无极”之始用“道”来替代元气、种子,对这种模糊概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到目前为止,对宇宙的起源仍是一个迷。

1、离“器”言“道”

“道”既然是事物之“道”(事理),客观存在的“道”,但是,从古至今并没见有人用阴阳事物谈“道”的!也就是说,把老子的“道”具体到阴阳时,只是凭空而论“道”。那么,没有事物为依托“道理”又从何来呢?

2、无形之“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即事物内涵的道理(物质的规律及精神等)。因为人只能看到物质的实体,但看不到物质的精神,所以把“道”看成是无形的(“器”即有,“道”即无)。这是因为古人在论“道”时,从没有找到“器”,所以,“道”当然就是无了。

以上两点表明,“器”没依据;“道”作无。奇怪的是:用一个没有,一个无,竟然成为哲学界至高无上的“道”……。这就是我对阴阳之“道”批判的理由所在。

3、对“道”的继承

“道”即道理(事物的精神),“道”即“器”中之“道”,对此,我认为,“器”中有“道”,而“器”不藏“道”。因为,“器”中之“道”必然通过实体的活动表现出来,即“器”是实体,“道”是现象。但是,关键是我们能否找到具体的事物;而不同的事物又有主观之“道”与客观之“道”之分:(1)如人的实体既是“器”;人脑就是主观的“道”。对此说我的证据有两个:一是李时珍所说的“脑为元神之府”;二是《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的“头者,精明之府”。此“道”是能察觉到的,因为人的主观思想必然从人的实体表现出来。(2)如月亮的实体即“器”;月亮围绕地球旋转的规律即是客观的“道”。此“道”也是能察觉到的。所以我认为,“道”即“器”之现象,所以,“道”是有,而不是无。

我这样看待“道”与“器”,不只“器”有据可依,而且“道”有理可察。从此,摆脱了道家无“器”可依的模糊之“道”的概念。

四、对古太极批判性的继承

1、只见太极说不见太极体

所谓太极是由三个部分所构成,首先要具备一个太极体(器),其中的一阴一阳自然的升降运动故三也。但是,古人并没有能力为后人提供出这个“太极体”。言太极而没有太极体(器),表明古太极之说纯属于无事生非。

2、只见动静说、不见动静理

所谓“动”是物质运动过程的一个“动词”,但是,古人并没有能力提供阳“动”的物质是什么。没有事物谈动静就是无事生非。客观之太极是三有(一个太极体加阴阳的两个端),而古太极说是三无……。

3、古太极图之象

朱熹曰"理为变化之原因,气则事物之现象"。

朱氏这句话说明了"象"是物质自然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因为有其物,必有其理。当然,若没有物质,"象"也就无以表达了。说明了"理"与"象"二者是相互并存的,即有其物则有其理、则有其象。

古太极图是中间一个小白圈,以小白圈为中心点,再用螺旋型黑白各占一半,部分易学家对此的解释是:中间的小白圈表示太极的本体,或太极的动。然后,阴阳相互交感,环流不止即太极也。

我发现古太极图,不论怎么改变方式,太极图与理都不相吻合(阴阳不能交感)。我又对另几种太极图做过验证,结果阴阳还是不能相交。因此,对古太极图提出质疑:

既然中间小白圈表示阳(太极本体、阳之动),那么,又何必还要有一个阴阳各半呢?难道另一半的阳不是太极中的阳,不会动吗?如果另一半的阳能动,再加上中间小白圈也动,那么,古太极图就不是一动一静,而是两动一静了?

我们知道,太极图主要是模拟自然规律,阴阳环流不止。自然中阳升散,阴降聚。然而,古太极图阳不能升散,阴也不能降聚,只是一张死图!

4、地球则是一个太极体

阴阳是由"形体"(太极体)和"形态"两个部分所构成。"太极体"属于阴阳的前提,太极体中的两端属于阴阳的两种"形态"。

举例在《对“阴阳”批判性的继承》不再重复。有了太极体就意味着给传统的太极说找到了理论根据,有了能自圆其说的理论根据,我们就可以毫无顾忌的继承了。

五、男女的性交能为太极吗?

有位同仁问我,男为阳,女为阴,男女交感能繁衍后代,这个现象是否为“太极”呢?

这不应为太极,人各有个的太极。如果把两个人牵强拼凑为一个太极的话,就与古人所说的“万物各一太极”相违背了。

那么,为什么男女性交能生子女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阴阳相交与男女性交的区别:

阴阳相交是客观实在的:阴阳相交是有前提的,即整体(太极体)包含的阴阳两端自然的相交。只要是两个个体,就绝对不能阴阳相交。

男女性交是主观的、人为的:是靠意识形态的性交行为。

天地阴阳相交是客观的、自然的,蒸汽(阳)升,云雨(阴)降,阴阳相交是在下之阳的运动过程可以升到上,阴的运动过程可以降到下,所以称自然的阴阳相交。而男女性交,是男人的精子可以射入女人的阴道,而女人的卵子不能交于男人。男女性交与阴阳相交的区别在:阴阳是相互相交(在下之阳可以上交于上,在上之阴可以下交于下)所以,阴阳是相互相交;男女性交,只能男之精子交于女,而女人的卵子却不能交于男人,所以,男女之性交不是阴阳相互相交。

大量的事实表明,光天地阴阳相交是不具备万物生存条件的,如冬天蒸汽也在上升,云(雪)也在下降,但万物却枯死(冻死)。如果阴阳相交再加太阳相火,才能具备万物生存的环境。这里所说的相火是以热为宗旨的,如冬天也有太阳,但并不热,所以,相火以热为宗旨。女人也有自身的阴阳相交,但并不能生子女,加相火才能生子女(男人既是女人的相火)。

《易经求正解》有:“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絪緼,交密之状也”。《医宗金鉴》有:“盖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后,必有一日絪緼之时,气蒸而热,如醉如痴”。

此时男人给她相火(把精子射入阴道),如同太阳之热及光子辐射于大地,象大地得热和光子万物萌芽。而女人受孕时,的确有体温升高(热)的现象。表明天地之阴阳相交加太阳(相火)给万物生存创造了条件。女人絪緼(交密之状)加男人(相火)生子女,即传种。如果把这种传种错当阴阳相交,那就麻烦了,因为流行一种错误的说法“阴阳交感能升万物”,男女性交应该生出一切动物、植物。所以。“阴阳交感能升万物”的说法必须要纠正!正确的说法是:阴阳相交是万物生存的必然条件。

总之,天地阴阳相交只是给万物生存提供了合适的环境。而男女性交生子女是传种,和阴阳相交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所以,男女不能为太极之阴阳。

六、人体的太极之说及质疑

对人体的太极之说最有影响的是明代中医学家孙一奎。他的学说到现在仍在受中医界所崇拜!

1、孙氏的太极说

孙氏认为:"在万物各具一太极,人之精合成胎,男女未判,而先生两肾。二肾如豆子果实发芽时分开两瓣,而两瓣中间所生之根蒂,即如人之命门,其中含一点真气,又名动气,或称元气。……以太极之理推之,命门真气即太极之本体,动则生阳,其阳动,故太极之用可以行;两肾属静物,静则化阴,阴静,故太极之体可以立"。

2、对孙氏之说的辩解

上述孙氏的观点特别明朗,他把命门动气为太极之用(动),把两个肾的实体为太极之本体(静)。他的说法很象"体用学说"。关于体用学说在《对中医“肝气在左”说法的质疑》中有详细的论述,不再重复。

3、对孙氏之说的质疑

孙氏把肾的实体为太极的静,把命火为太极的动,难道说阳动还没有动的过程就是阴静,生物岂不夭折了吗?

命火(肾的形体分泌的肾上腺素为阳)就算是太极"动"的功能。那么,再用肾的“实体”为太极功能的"静",“静”(阴)岂不没有功能而言了吗?

以上表明,孙氏的人体太极之说,是不具有科学性的。

以上是我批判古太极说的理由所在。

七、自然之易

1、太极体与阴阳两端

要谈太极,首先要找到太极体,确切的说,地球就是太极之本体。蒸汽和云雨为太极两端阴阳二气。其运动过程是:蒸汽(阳)升到高空则凝(转化为云雨阴),阴雨再下降,乃太极阳动(升散),阴动(降聚),阴阳环流不止。人就是一个太极体,动脉血热为阳的一端,其运动规律以心脏为核心向周围发散;静脉血寒为阴的一端,其运动规律从外周返回于心脏。

2、太极图与自然的规律

把火(阳)放在一个场所的中间,它肯定就向四周散发热量。地内有岩浆,而地表是凉的,内热就自然的向外散(一旦内热的散出出现障碍,就会象人打喷嚏那样‘火山爆发’)。内热散到地表,热与地表之水接触时,就自然的产生了气体(蒸汽)。

需要说明的是:内热和外凉(水)接触产生了蒸汽,这个过程还需要借太阳之热(光)的作用。虽然太阳对蒸汽的作用功不可没,但太阳还是阴阳以外之阳。只因为日与地不是阴阳对待关系,请在《阴阳大辩论》中看详情。

蒸汽到离地面以远处或遇凉就凝成了云,蒸汽凝成云时,阳气的升散已经到了终点,变为纯阴,乃《易经》所说的"气终而象变"(降雨开始)。反复周流不息,这就是阴阳自然之理。我们把阴阳升降的规律弄明了,剩下的就是绘制太极图象不象的事了。

3、笔者绘制的太极图

中间白圈表示地(蒸汽)为阳,白圈中的小黑点表示蒸汽含的水分,或阳中有阴。由于蒸汽离地面逐渐远去,阳气逐渐衰弱(阴气逐渐增多),所以小白圈的外周的白色逐渐加深表示此处阴阳各半。大圈的外周是黑色,表示蒸汽已经凝成云变成纯阴,与天地实际高寒低热相吻合。

外圈的黑色(阴)看上去是不均匀的,这是作者故意设计的。因为地之蒸汽受风的影响,风可把蒸汽移到另一侧,比如,河北的蒸汽可在河南去降雨,所以,外周的黑色(阴)是不均匀的。假如把外周阴的图象画均匀了,那么,自然中就没有旱涝的灾害了,也就不是天地之自然了。

大圈的外周是黑色,黑色中有几个小白点表示阴中有阳,这样绘制此图的"象"和自然之"理"是完全一致的。即使一般的读者也能看图则明理。

我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接受同仁对我观点的质疑。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生命在于运动,有氧步行改善卒中患者躯体功能 老茶馆 五脏阴阳与五行阴阳之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