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手札

2010-05-11 10:38 楼主
读书手札
震东. 兑西. 离南. 坎北.. 艮东北. 坤西南. 乾西北. 巽东南. 左顺数. 右逆推. 震近鼻. 兑向耳。上近眉离. 下近唇坎。上外斜角坤. 下外斜角乾十上內斜角巽. 下內斜角艮,十上外斜角坤. 下外斜角乾. 上內斜角巽. 下内斜角艮。左顺数由外向内,右逆推由外向內。
血证虽云数端,究竟不出阴阳盈缩定之矣。曷不知火有阴阳之别?血色虽红,由其从火化得来,纯属阴体。气属阳,法天,居上.. 血从阴,法地,居下。天包于地,气统于血。气过旺,可以逼血外越,则为阳火.. 气过衰,不能统血,阴血上僭外溢,则为阴火。阳火,其人起居-切有神.. 阴火,动静.起居-切无神。阳火,始可用市井之方,阴火决不可用。要知人周身躯壳,全赖-气-血贯注之而巳,不必区分血从何出,当何治,血是某经,主某方,分解愈多,源头即失。余治-切病证与此血证,只要无外感病形,即握定阴阳盈缩治之,見功屡屡,获效多多,真不传之必发秘法,实度世之金针。余经验多年,不敢隐秘,故罄所知,以告将来。
-見斑点,不察其中虚实,照三阳法治之,为害不浅,法宜回阳收纳为主,如封髓丹. 潜阳丹. 回阳饮之类。余曾经验多人,实有不测之妙。总之,外证发斑,在三阳,宜升散.. 内证发斑,在三阴,宜收纳。此二法乃万病治法之要,不仅此证,学者须知。
余思虚劳之人,总缘亏损先天坎中-点真阳耳。真阳-衰,群阴蜂起,故现子午潮热,自汗,盗汗出,咳吐白痰,腹满不实,面黄肌瘦,腹时痛时止,大便溏泄,困倦嗜卧,少气懒言,种种病情,不可枚举。惟有甘温固元一法,实治虚劳灵丹。昧者多作气血双补,有云大剂滋阴,有等专主清润,有等开郁行滞,不-而足,是皆杀人不转瞬者也。
甘温固元大法,是姜.. 附.草,不是参. 芪. 术也。
子午二时,乃阴阳相交之时,阳不得下交于阴,则阳气浮而不藏,故潮热生.. 阴不得上交于阳,则阴气蒸腾,无阳以镇纳,则潮热亦生。医者不得此中至理,-見潮热便称阴虚,用-派滋阴养阴之品,毎毎酿成脫绝危候,良可悲也。
夜分乃阳气潜藏之时,然而夜分实阴盛之候,阴盛可以逼阳于外,阳浮外亡,血液随之,故汗出,曰盜汗。医者不知其为阳虛不能镇纳阴气,阴气外越,血液亦出,阴盛隔阳于外,阳不得潜,亦汗出。此旨甚微,学者务须在互根处理会。
四大者,地. 水. 火. 风也。毛发. 爪指. 皮肤者,地也.. 津. 液. 涎. 沫者,水也.. 运转. 运作者,风也.. 暖气者,火也。然此四大全要元神. 元气为主宰收摄。虚劳之人,元神昏散,视听混淆,是五神无主宰,元气耗散,举止疲惫,是四大不收摄。夫人身元阳是本,是生真气,真气聚而得安,真气弱而成病,虚劳者,真气耗散,元阳失走,迨至元阳尽,纯阴成,呜呼死矣。
真火衰则脾土无生机,土气发泄,欲外亡,故面黃.. 土衰则肌肉消,以脾主肌肉故也。
造化机械,阴阳根柢,露于腕下,作-幅活太极图观之,便得医之实际也。
水,地体也,随气而至离宫,则水气旺极,极则复降下也。
言者,心之声也.. 汗者,血之液也。多言. 劳力及用心太过,则心气耗,气耗则不能统血,故自汗出。
心气,即心阳,所谓神也。神伤则精散,精散则不能统血,气液脫而为潮热. 自汗。此是阳不能统阳,阴无所制,阴证蜂起。
补坎益离丹.. 心阳虚。
附子8钱 桂心8钱 蛤粉5钱 炙甘草4钱 生姜5片
夫曰补坎益离者,补先天之火以壮君火也。真火与君火本同-气,真火旺则君火始旺,真火衰则君火即衰。真火藏亍水中,二气浑为-团,故曰-元。真火上腾,必载真水上升,以交于心,故曰离中含阴。又曰气行血随,水既上升,又必复降下,水下降,君火即与之下降,故曰阴中含阳。又曰血行气附。主宰神明即寓于浑然-气之中,昼则出而听政以从阳,阳在上也,曰离.. 夜则入而休息以从阴,阴在下也,曰坎。此人身立命指归,医家宜亟讲也。
方用附. 桂之大辛大热为君,以补坎中之真阳.. 复取蛤粉之咸以补肾,肾得补而阳有所依,自然合-矣。况又加姜. 草调中,最能交通上下,故曰.. 中也者,调和上下之枢机也。
附. 桂补坎中之阳,阳者气也.. 蛤粉补坎中之阴,阴者血也。气行血随,血行气附,阴阳合-,升降不乖,何心病之不能治乎?此方功用最多,凡-切阳虚诸症,皆能奏功,不独此耳。
目下市习,不辨阴阳,听说心不安宁,-味重在心血不足-边,故治之有效有不效。其所用药品,无非人参. 枣仁. 茯神. 远志. 琥珀. 龙骨. 朱砂. 地黄. 当归. 桂元肉之类,与夫天王补心. 定志. 宁神诸方。然此等方药,全在养血,果系心血不足则甚宜,若系心阳衰败则不当,此属当世混淆莫察之弊。
用时方,从中随证加减,亦多获效,大抵利于轻浅之疾,而病之深重者万难获效。
全不知古人立法立方,其方皆有升降,皆用甘草,诚以阴阳之妙交会中宫,调燮之机,专推国老。何今之不察,而此风之莫转也?
古人立方,皆是握定上中下之阴阳。
从外而入者,风. 寒. 暑. 湿. 燥. 火之邪干之也。客邪自外而入,闭其太阳外出之气机,气机不畅,逆于胸膈。。胸中乃肺地面,气欲出而不出,咳嗽斯作矣。定有发热. 头疼. 身痛-段。风邪干者,兼自汗. 恶风.. 寒邪干者,兼无汗. 恶寒.. 暑邪干者,兼口渴饮冷,人困无力.. 湿邪干者,兼四肢沉重,周身觉冷而酸疼,不甚发热.. 燥邪干者,兼吐痰胶粘,喜饮清凉.. 火邪干者,心烦. 脉洪. 小便短赤,饮冷。
从内而出者,皆是阳虚阴盛之候,阴虚也有,十中仅见-二。因阳虚者,定見困倦懒言, 四肢无力,人与脉息无神,唇舌青淡白色,而喜热饮,食少,心烦,身无发热,痛苦.. 即有烧热,多在午后,非若外感之终日发热无巳时也。因心肺之阳不宣,不能化其本经之阴邪,逆于胸中而作者,其人无外感可征。凡事不能用心劳力,稍用心力-分,心便潮热,自汗出,咳嗽更甚,多吐白泡清痰。因脾胃之阳不足,不能转输津液水谷而作者,其人饮食减少,腹满时痛,多吐清冷痰涎,喜食辛辣,椒姜. 热物。因肝胆之阳不足,不能收束其水,挟龙雷而水泛于上,直干清道而作者,其人腰胁胀痛,足膝时泠,两颧时赤,夜间痰水更甚,咽干不渴。
凡此内外两法,不得紊乱。
果见阴虚而致者,其人水少火多,饮食易消,精神. 言语. 声音必壮,心性多躁暴,肌肤多干粗,吐痰胶粘,喜清凉,脉必细数,恶辛辣热物,方是的候。如鸡子黄连汤,六味地黄之类皆可服也。尚有-等,久病无神,皮肉如火炙而无润译,喜热恶冷,此尤属真气衰极,不能薰腾津液而灌溉肌肤,十有九死。更有-等,阳虚阴盛巳极,元阳将脱之咳嗽,气喘痰鸣,六脉浮空,或劲如石,唇青,爪甲黒,周身大热,自汗,乃脱绝危候,急宜大剂回阳饮治之,十中可救二三。
查目下市习,于咳嗽一证,毎每见痰化痰,见咳止咳,所用药品无非杏仁. 贝母. 冬花. 紫菀. 百合. 桑皮. 化红. 苏子. 白芥子. 南星. 薄荷. 半烫,与夫参苏饮. 苏陈九宝. 滋阴六味,一味杂投,以为止咳化痰,毎毎酿成劳证,此岂药之咎哉?由其不知内外各有攸分,阴阳各有实据,药性各有专主,何其相沿不察,贻害无穷也。
痿,考之字义,委者,谢谢也,如花木之叶委,败而无润泽,其源定属坎汗真气不上薫蒸。若坎中既有真气上腾,肺何由而得萎也?痈,字义考之,痈者,壅也,壅则聚而不通,热伏不溃之象,其源定属水衰火旺。
肺阳不足而痿证生,肺阴不足而痈证起。
若由真阳虚极,不能化生真阴,阴液巳枯,其人定然少神. 气短,肌肤全无润泽,若火炙然,亦常思油润凉物。病至此际,十少-生。苟欲挽回,只宜大甘大温以复阳,阳回则津液自生。即苦甘化阴,甘淡养阴,皆其次也。昩者不知此中消息,妄以苦寒大凉治之,鲜不速毙。果能投治无差,则阴长阳生,而食自进矣。
饮食为人之大源,其所以能饮食之故,尤重在精气。不食-证歽因最为繁多,无论內外各病,皆能致之。
内外莫分,阴阳莫辨,诚可概也。至于变化圆通,存乎其人,又安可执-说而谓尽括无遗?
吐本从阳,泻本从阴,一时吐泻并作,中宫失运,此三证也。吐从阳,宜温降.. 泻从阴,宜温升。吐泻并作,必兼头痛. 发热. 身疼.。
定吐泻为脾病,大有妙义。再细论其理,脾与胃为夫妻,同处中卅,-脏-腑,合为-家,-阴-阳,共司转运之权,日奉君火之令而行,自能燮理阴阳,分清别浊,何得灾害并至?
昔贤云.. 吐泻病,求太阴。是叫人在太阴经之标. 本. 中三气上求也。治之之法,湿. 热. 阴三字定之矣。从阴湿者,其人吐泻甚而肢泠. 唇青,仲景之理中. 吴茱萸汤之类是也。从热化者,其人即吐泻而思水饮,如仲景之五苓. 四苓,或黄连. 吴萸汤之类是也。
至于饮食停滞而致吐泻者,盖以饮食伤中也,其人多饱闷,吞酸,嗳臭。治从温中消食使了。
外者。皮肤. 肌肉之属也。肌肉属阳明,毒邪将出未出之候,从太阳鼓舞,尽壅于阳明。
世云火症,便是阴虚的大眼目,无论何经. 何脏. 何腑有火,俱要养阴,但非真阴虚也。若其阴虚者,其人元气虚极,不能化生阴液,多系久病方能致此,十中罕有-生。余故曰真阴虚者少。
医有恒言阴虚火旺,多伤于房劳,或伤于脾胃,法当滋阴泻火。夫阴者何物?火者何物?损之. 伤之者又何物? 治之必用-派滋阴补水之药, 将滋之. 补之者又系何物? 人往往不能言, 知非其因之喟然叹矣, 不禁覃然思, 穆然望曰.. 人得天地之至精, 日以熔炼谷味, 取法变化而生气血, 其灵贯于百骸, 为五脏六腑之本, 十二经脉之原, 统治群阴不敢作祟, 俾人得安舒无恙者, 此-物也, 爰仿佛而拟其形容, 观其会通, 曰.. 阴者, 鬼之灵也.. 火者, 神之灵也. 知鬼神为水火, 则知阴虚火旺, 滋阴补水之说为不通, 其法必不效, 安能疗水火之疾病.。亏者, 亏肾中之阳, 肾虚是肾中之阳虚, 阳即火而阴即鬼. 藉腰痛-证以传神, 补出内外两法, 剖明两腰致痛之由, 良以太阳寒水. 厥阴风木. 少阴君相二火皆关于肾.。
阴虚而致者,由肾阳素旺也。旺甚即为客邪,火盛血伤,元阴日竭,则真阳无依,腰痛立作,其人必小便赤而咽干,多暴躁。阳物易挺,喜清凉。法宜养阴,阴长阳消,肾气自摄,腰痛自巳。如滋肾丸. 地黄汤. 封髓丹倍黄柏加全皮之类。
近来市习,-見腰痛,不究阴阳,不探虚实,便谓房劳过度,伤及肾阴,故所用药品多以熟地. 枣皮. 杜仲. 枸杞. 巴戟. 首乌. 苁蓉. 补骨脂. 菟丝. 龟胶-派,功专滋阴补水,人人所共信,殊不知肾为至阴之脏,先天之真阳寄焉。阴居其二,阳居其-,夫妇交媾,生男育女。易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由此观之,男子所亏者,肾中之阳,而非肾中之阴也。所谓阴虚者,指肾为阴脏而说,非专指肾中之水虚,实指肾中之阳虚也。若不辨明这点机关,但称阴虚,但知滋水,势必阴愈盛而阳愈微,湿愈增而寒愈闭,腰痛终无时巳,治人实以害人,救世实以害世,此皆通套之弊,岂忍附和不言,实不得巳耳。惟愿同道抛去此项药品,按定阴阳. 虚实. 外感. 内伤治之,庶不致遗害焉耳。更有可怪者,今之医家,专以首乌,熟地-派甘寒之品为补水必用之药,何不将天-生水这句道理细心推究?试问,天-生水,专赖此-派甘寒之品乎?总之,宗旨不明,源头莫澈,仲景而下,罕有了了。
从外而入者,风. 寒. 暑. 湿.. 燥火六客之邪干之也。干于三阳,倶以表称.. 干于三阴,俱以里论。
三阳者何? -曰太阳头痛, 脉浮. 项强. 发热. 恶寒. 恶风是也. 自汗. 恶风, 主以桂枝汤.. 恶寒. 无汗, 主以麻黃汤, 是顺其本经之气机也. 二曰阳明头痛, 额前. 眉棱. 眼眶胀甚, 脉长. 恶热, 主以葛根汤, 是顺其本经之气机也. 三曰少阳头痛, 而两侧独甚, 寒热往来. 目眩. 口苦, 主以小柴胡汤, 是顺其本经之气机也. 三阳之气机顺, 邪不至入于内, 而三阴不病矣.
若三阳之外邪不解, 则必传于三阴. 三阴者何? 四曰太阴. 外邪传至太阴, 太阴主湿, 邪从湿化, 湿气上蒸, 头痛而重, 四肢酸疼而觉冷, 腹满. 呕吐. 不食, 主以理中汤, 是温中除湿之意也. 五曰少阴. 邪入少阴, 若协火而化为热邪, 热气上蒸, 头痛而咽干. 便赤. 少气懒言. 肌肤燥熯, 法宜养阴, 主以鸡子黄連汤, 是润燥救阴之意也.. 邪若协水而化为阴邪, 头痛而脉微欲绝, 身重而欲寐, 懒言. 咽干而口不渴, 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 是温经散寒, 扶阳抑阴之意也.. 六曰厥阴. 邪入厥阴, 厥阴主风木, 邪从风化为病, 风主轻清, 头痛而巅顶更甚. 厥阴又属至阴之所, 邪入此, 从阴化亦多. 顶痛多兼干呕. 吐涎. 爪甲. 唇口青色, 肢冷. 腹痛. 主以吴萸四逆汤, 是回阳. 降逆. 祛阴之意也. 论邪在三阳, 法宜升解, 不使入内为要.. 邪在三阴, 法宜温固, 由内而释, 不使伤表为先.。
若内伤日久,七情过度,阳虚. 阴虚,亦能作头痛,但病形无外感可征,头眩. 昏晕十居其八,头痛十仅二三。因阳虚日久,不能镇纳浊阴,阴气上腾,有头痛如裂如劈,如泰山压定,有欲绳索捆者,其人定見气喘,唇舌青黒,渴饮滾汤,此属阳脫于上,乃系危候。法宜回阳收纳为要,如大剂白通. 四逆之类,缓则不救。若误用发散,旦夕即亡。因阴虚而头痛者,乃火邪上冲,其人虽无外感可征,多心烦. 咽干. 便赤. 饮冷,有觉火自脚底而上,火从两腰而上,火从脐下而上,上即头痛,无有定时,非若外感之终日无巳时也。法宜扶阴,如六味. 八味之类。此条尚有区分,病人自觉火自下而上时,其人安静,不喜冷饮. 咽不干. 便不赤. 心不烦. 唇舌若青,则又是阴气上腾,法宜大辛. 大甘以守之. 复之,切不可妄用滋阴降火,-滋阴降火,则阴愈胜而阳愈消,脫证立作矣。
内外两法,各有攸归。前贤虽称.. 头为诸阳之首,清气所居,高巅惟风可到,治之专以祛风为主,此语近是。余谓凡病头痛之人,毎由内之正气不足,不能充周,外之-切风邪,内之-切阳虚. 阴虚,俱能上逆而为病。外邪则按定六经提纲病情为准。內伤则按定喜. 怒. 哀. 忧. 思. 恐. 惧,阳虚. 阴虚为要。他如诸书所载,有名雷头风者,头响者,头摇者,头重者,偏左. 偏右者,大头毒者,宿食头痛者,种种名目,亦不可不知。雷头与响者,气挟肝火而聚于上也。雷头,主以清震汤.. 头响者,主以小柴胡加丹. 梔.. 头摇者,风淫于内也,主以养血汤.. 头重者,湿气蒸于上也,主以祛风散湿汤.. 偏于左者,血虚风动也,主以四物加风药.. 偏于右者,气虚而风袭之也,主以四君加风药.. 大头毒者,外感时行疠气壅于三阳也,主以普济消毒饮.. 宿食痛者,饥则安而饱则甚,由胃中浊气上蒸也,主以平胃散加消导药。以上等法,皆前贤所淛,亦可择取,姑存之,以使参考。
査近市习,-见头痛,不按阴阳,专主祛风,所用无非川芎. 白芷. 荆芥. 防风. 蔓荆. 藁本. 羌活. 天麻. 辛夷. 苍耳。夫此等药品皆轻清之品,用以祛三阳表分之风则效如桴鼓,用以治三阴上逆,外越三征则为害最烈,不可不知也。
左右二证,余常以封髓丹加吴萸. 安桂,屡治屡效。
火即是风,言其盛也。
诸阴之脉至颈而还,惟厥阴脉会顶巅。
时气二字,指六气也。
从外感者,多由染天行时气而作,看是何邪干于何部.. 干于肺者,白睛受病.. 干于心者,两眦受病.. 干于肝者,黒珠受病.. 干于肾者,瞳子受病.. 干于脾者,上下眼皮受病。无论何邪由外入内,初起定见恶风,畏寒. 恶热. 头痛,红肿胀痛,羞明流泪,赤脉缕缕等情。或失于宣散. 过于寒凉,久久不愈,便生翳障赤白等,皆是从外而生而巳。治之之法,按定时令,部位,不外祛风,清热. 升散等方而巳。
从內伤而得者,则有七情之别。七情者,喜怒悲哀热惧而巳。七情之忧,总属伤神。神者,火也,阳也,气也。过于喜者,損心阳,则心中之阴邪自盛,即为客邪,上乘而生赤翳障雾.. 过于怒者,损肝阳,肝中之阴自盛,即为客邪,上乘而青翳障雾.. 过于忧思者,损脾阳,脾中之阴自盛,即为茖邪,上乘而生黄翳障雾.. 过于恐椇者,损肾阳,肾中之阴自盛,即为客邪,上乘而白黒翳障雾.. 过于悲哀者,损肺阳,肺中之阴自盛,即为客邪,上乘而生白翳障雾。此数目疾,定无羞明. 红肿. 痛甚.恶热. 喜冷。其人少气懒言,身重嗜卧,面色青白,脉或虚细. 浮大. 中空,种种情形,皆是內伤虚损而生者也。亦有-发而即痛胀欲裂,目赤如榴者,由先天真气附肝而上,欲从目脫也,定见唇口鯬黑,或气喘促,喜极热汤水,六脉或暴出如绳,或脉劲如石,或浮大而空,或釜沸者是也,法宜回阳收纳为要。伤于心者,可与补坎益离汤. 桂枝龙牡汤.. 伤于肝者,可与乌梅丸.. 伤于脾者,可与建中. 理中汤.. 伤于肾者,可与潜阳. 真武. 封骼等方.. 伤于肺者,可与姜桂汤. 桂苓姜半汤.. 先天真气暴出者,可与回阳. 白通汤。备载数方,略陈大意.. 添减分两,在人变通。设或果有血虚阳亢为殃者,其人定有火邪可征,如六味地黄汤. 丹梔四物汤皆可选用。
近来市习,-见目痛,并不察究外内. 虚实,多用蝉蜕. 木贼. 红花. 菊花. 决明子. 归尾. 赤芍. 荆芥. 防风. 薄荷. 生地. 夜明砂. 夏枯草. 冬桑叶. 谷精草,与夫壮水明目丸. 杞菊地黄丸. 滋肾养肝丸。如此等方药,治外感风热. 血虚,毎多立效.. 若七情损伤,由内出外之目疾,鲜能获效。学者当细心体会内外两法,切勿混淆,方可售世。
耳病肿痛-证,有因肝胆风火而致者,有忿怒抑郁而致者,有肾阳虚而阴气上攻者,有肾水衰而火邪上攻者。
耳之部,左右皆属少阳,-见耳病肿痛,用少阳方小柴胡汤治之,似无不效。耳本少阳之部,-定不移,而少阳之气机升降,则随所感而变见于耳部,又必有阴阳变证之凭据可察。故治法虽多,或进而从阳,外因外治也.. 或退而从阴,外因内治也,总是治少阳耳病之-法,盖得六经之根底,从仲景不言之奧,充类至尽,神明变化而出,可谓善读古书者矣。
因肾阳虚而致者,由肾阳日衰,不能镇纳僭上之阴气,其人两耳虽肿,皮色如常,即痛亦微,唇舌必淡,人必少神。法宜扶阳祛阴,如封髓丹倍砂仁,加安桂. 吴萸,或潜阳丹加吴萸,或阳旦汤加香附. 麦芽之类。
因肾水虚而邪火上攻者,其人两耳肿痛,腰必胀,口多渴,心多烦,阳物易挺。法宜滋阴降火,如六味地黄汤加龟板. 五味子. 白芍,或滋肾丸倍知. 柏之类。
更有-等,内伤日久,元阳久虚,而五脏六腑之元气巳耗将尽,满身纯阴,先天-点真火种子暴浮于上,欲从两耳脱出,有现红肿. 痛极欲死者,有耳心痒极欲死者,有兼身痒欲死者。其人定見两尺洪大而空,或六脉大如绳而弦劲,唇舌或青. 或黒. 或黄. 或臼. 或芒刺满口. 或舌苔燥极,总不思茶水,口必不渴,即渴喜极滚热饮,二便如常,甚者爪甲青黒,气喘促,或兼腹痛。此等病情,法宜大剂回阳,不可迟缓,缓则不救。如白通. 四逆. 回阳等方,急宜进服,以尽人事,勿谓之小疾耳。
大凡现以上病情,不独耳疾当如是治,即周身关窍百节地面,或疮或痛,皆宜如是治法。
更有耳鸣. 耳痒,辨认不外阴阳两法。但耳聋-证,老人居多,由肾阳久亏,真气不充于上也。定不易治。若由外感时气卒然闭塞清道者,时邪-去,渐渐能聪,不药可愈.. 亦有痰火上升为鸣为聋,定有痰火情形可征,按痰火法治之必效。理本无穷,举其大纲,苟能细心研究,自然-見便识也。
余治鼻渊. 鼻浊二证,毎以砂仁-两. 黄柏五钱. 炙草四钱,安桂三钱,吴萸三钱治之,-二剂即止,甚者加姜. 附二三钱,屡屡获效。
鼻渊. 鼻浊二证,俗云髓之液也。不知髓乃人身立命之物,岂可流出乎?
鼻血-证,有由火旺而逼出,定有火形可征,如口渴饮冷,大小便不利之类,法宜清火攻下,如大小承气,犀角地黄汤. 导赤散之类。有元阳久虚,不能镇纳僭上阴邪,阴血外越,亦鼻血不止。其人定无火形可征,二便自利,唇舌淡白,人困无神。法宜扶阳收纳,如潜阳. 封髓. 甘草干姜. 或加安桂. 吴萸之类。学者切切不可-味见病治病,务要将内外病形,阴阳实据熟悉胸中,方不致误人性命也。
不仅鼻血-端,如吐血. 齿缝血. 耳血. 毛孔血. 便血等。
若久病之人,元阳外越,气机上浮,其人定见满身纯阴实据。其中唇色有红而含青. 含黒. 惨青. 老红. 嫩红等形,亦有面如桃花,面色光泽夺目,人困无神,皆是脱绝危候,法在不治之例。若欲救之,急宜收纳为主,如潜阳. 回阳. 白通. 金匮肾气等方,服-二剂,如红光彩收回,可许重生,否则旦夕之间耳。切宜早推,勿治为上。
在口气冷热处与病形求之,便得阴阳之实据也。
因真阳虚而阴火上攻者,其人齿牙虽痛,面色必青白无神,舌多青滑. 黒润. 黃润. 白黄而润,津液满口,不思茶水,口中上下肉色多滞青色而不红活,或白. 惨黄而无红色,法宜扶阳抑阴,如白通汤. 姜桂饮. 阳八味. 潜阳丹之类。
因阴虚而火邪为病者,其人定多心烦饮冷,便赤等情。法宜养阴,如六味地黄汤. 鸡子黄連汤. 导赤散之类。
因精气发泄而致者,由其人五脏六腑元阳巳耗将尽,满身纯阴,逼出先天立命-点精气,势巳离根欲脱,法在不救。口虽极臭,无-毫火象可凭.. 舌色虽黃,定多滑润.. 间有干黄. 干黒,无-分津液于上,而人并不思茶水.. 困倦无神,二便自利,其人安静.. 间有渴者,只是喜饮极热沸汤。以上等形,俱属純阴。若凭口臭-端,而即谓之火,鲜不为害。
气之香薰者,清阳之气也.. 气之臭恶者,浊阴之气也。口臭缘浊极盛,阳气之用不宣,多有涎垢浊腻。
杳近市习,一见口臭,并不辨明阴阳,便以生地. 二冬. 知母. 花粉. 石膏. 大黃之品投之,阳盛则生,阳虚则毙,不可不知也。
口苦者,心. 胆有热也。心热者,可与导赤散. 黄连汤.. 胆热者,可与小柴胡倍黄芩,或泻肝汤。口酸者,肝有热也,可与当归芦荟散. 龙胆泻肝汤。口辛者,肺有热也,可与泻白散. 清肺饮。口甘者,脾气发泄也,可与理中汤. 六君子汤。口淡者,脾气不足也,可与归脾汤. 参苓白术散。口糜者,满口生白疮,系胃火旺也,可与甘露饮. 凉膈散。以上数证,皆宜知之,总在考究阴阳实据为要。余尝治阳虚阴盛之人,投以辛甘化阳二三剂,即有现口苦. 口酸. 口淡. 口辛. 口甘等味,又服二三剂,而此等病形即无。余仔细推究,皆缘真阳失职,运转为乖,兼之服药停积未去,令得辛甘化阳之品,运转复行,积滞即去,故口中-切气味出矣。昧者不识此理,見酸即治酸,見苦即治苦,鲜不增病。医理之微,不诚难哉?
舌之所以言者,气机之贯注也,何必执定舌乃心之苗-语,以治舌证。
舌证虽有数端,不外阴阳两法。如肿痛与重者,气之有余也,气有余便是火,必有火形可征.. 如缩与强. 麻木者,气之不足也,气不足便是寒,定有阴寒情形可验。
治缩与麻木. 强,不外扶阳祛阴,化痰降逆-法。
俗云阴虚火旺,不知肾气以潜藏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群阴,非阴之虚,实阴之盛,世人错认。
总之,病情变化,非-二端能尽,其实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
因肾气不藏,上攻于喉而致者,原由君火弱不能制阴,阴气上僭,逆于咽喉而生蛾子。其人口内肉色必含青黒色. 或惨黃淡白色,即或唇红甚,而口气温,痛亦不甚,人困无神,脉必浮空。法宜扶阳,加封髓丹. 姜桂饮. 白通. 潜阳等方,皆可令服。
今之痛处,皆昔之劳力处也。
不知人身真气有盛即有衰,气未衰时,寒凉虽侵,不即为害,迨至中老年时,本身正气巳衰,或兼受-点寒邪引动,而痛于斯作矣。余毎以甘草干姜汤加鹿茸. 桂尖. 附子. 葱. 酒治之,多效。
中气不足而致膀臂痛,用补中益气汤加羌. 附。
手指麻木-证,属脾气不能充周者多,外感者少,兼痰湿亦多,不外温中行气为主,如归脾汤加天麻. 半夏. 六君. 四君加附. 桂. 香. 砂,建中汤倍桂. 附,加香附. 当归之类。
余谓心. 肝. 脾. 肺. 肾,并六腑. 周身经络. 骨节. 皮肤. 有形之躯壳,皆后天体质,全赖先天无形之真气以养之。真气不足,无论在何部,便生疾病。
细想痛证-条,痛字总是-个逆字。无论逆在何处,皆能作痛,皆能伤心,其实非伤有形质之心,实伤无形中所具之真宰也。若执定有形质之心,是知其末也。
真气二字,指真阴. 真阳也。真阴指母之精气,真阳指父之精气,二气浑为-气,周流上下四旁,主宰神明寓于中。
余观-部内经,轩岐君臣皆是借天验人,以人合天,天人各道。仲景太守伤寒-书,太阳. 太阴. 少阳.少阴. 阳明. 厥阴六经,亦不过借天道之流行,暗合人身之度数,藉病谈机而巳。
余谓人活-口气,气盛则为有余,为热邪.. 气衰则为不足,为阴邪。
余思天-生水,其卦为坎,二阴夹-阳,腰间二肾与背脊督脉似之,男女皆具,理实可从。君此二丸外肾,男有女无,非无-定之理,惜后贤窥之未及也。后天既以坎离立极,坎离即是乾坤,是坎离巳得-二之数,故复申之曰.. 天三生木,木有阴木. 阳木之别。阳木曰震,为长男,二阴-阳,今之呼外肾者,即此也,故男子独具.. 阴木曰巽,为长女,二阳-阴,其缺右下,今之呼阴户者,此也。
夫乾坤交媾,首生长男. 长女,后人以坎离代乾坤,而天三生木之旨,即在此处便見,而玉茎. 阴户在此攸分。故仲景配此处属厥胡,取其至阴阴极也。玉茎之举,必须心火下照,又可见天三生木之机。此就其形体而言,其中之精义实微,未可尽泄。
取核者持核以入人核之意,理实可从。
遗精-证,统以心肾不交,神魂不藏为主。
人之遗精,毎毎五更近天明时者居多,此刻神巳居寅卯界内。寓卯属木,系藏魂之所,魂喜动而木喜发泄,木中有火,浊火易乱其神明,邪妄之念偶萌,精神自不能守住,故-发即泄,迅速难留。总而言之,神不清则气虚,好色者十居其八,神魂不藏是其本者。欲使封固,如三才封髓丹. 桂枝龙骨牡蛎汤. 白通汤,皆可服也。此三方者,皆是交济阴阳之功,但非-二剂可见大功,总要信心得专,多服十余剂,无不灵应。
近来通称龙. 牡涩精,尚未窥透其中至妙,多经金樱. 粟壳. 枸杞.巴戟. 莲须之类治之,毎多不效,由其不知封固之有要也。
焦思则生心火,忿怒生肝火,思淫动相火,火动于中,不独此疾,皆是由-念而生,切不可概谓由外而生。
淋证-条,诸书载有劳淋. 砂淋. 血淋. 气淋. 石淋之别,是因病情而立名者也。余欲求其-定之要,诸书俱未明晰,再三追索,统以阳不化阴,抑郁生热为主。
尿窍与精窍相隔-纸,精窍与尿窍异位同源,尿窍易开,精窍不易启。
治砂石,贵以清热为先,而化气之品亦不可少.. 治血淋,须以扶阳为重,交通上下,而固元尤当。余治此证,尝以滋肾丸倍桂,多效。又尝以白通汤专交心肾,亦多效.. 又尝以大剂回阳饮加细辛. 吴萸. 安桂,多效。取其下焦有阳,而开阖有节,不至两相并启也。但服回阳等方,初次小便虽痛甚,而尿来觉快者,气机将畅,而病当解也。此道最微,理实无穷,学者须当细心求之,勿执余法为-定,恐未必尽善。而辨认总经阴阳两字,有神. 无神,两尺浮大,有力. 无力为准。
膝肿痛,因阴虚者,由其素秉阳旺,过食醇酒厚味,湿热毒邪流入下焦关节处,运行不畅,遏郁而红肿便生。法宜养阴清热兼理气除湿为主,如黃连阿胶汤加苓. 术,补血汤加秦艽. 羌活. 桑枝. 香附. 麦芽之类。
认证全在活法,神而明之。
喘证,因痰湿水饮而致者,其人定见食少. 痰多. 清水上涌,喉中不利。法宜温中除湿,如桂苓术甘汤,理中加砂仁. 半夏. 茯苓之类。
因元阳将脫而喘者,由其人阳衰阴盛巳极,逼阳于外,阳气不得下趋潜藏,阴阳两不相接,呼吸错乱,而喘促立生。必现面白唇青. 口舌黧黑,人无生气,全是-团纯阴,此刻有大烧. 汗出之可畏。法宜回阳收纳,如吴萸四逆汤加丁香. 胡椒. 砂仁之类,尚可十中救-二。
凡治喘证,切不可孟浪,先将阴阳情况审明,然后施治。
如发热而无头疼. 身疼,或見口唇青. 脉劲之喘,必是元气外越,不得即以外感风寒闭塞目之,辨认留意切不可少。
汗证,因阳虚者,由人素秉阳虚,或用心过度而损心阳,心阳衰,不能统摄心中之液而汗出.. 或脾胃阳衰,不能收摄脾胃中之血液而汗出.. 或肝肾阳衰,不能收束肝肾中血液而汗出。上中下三部阳衰,皆能出汗,统以阳名之。其人定多嗜卧. 少气懒言为准。法宜扶阳,阳旺始能镇纳群阴,阴气始得下降,阳气始得潜藏,乃不外亡。法宜回阳. 收纳. 温固为要,如封髓丹. 潜阳丹. 黄芪建中汤. 回阳饮之类。
因阴虚者,则为盗汗。由其人血液多亏,不能收藏元气,元气无依而外越,血液亦与俱出。多在夜分,夜分乃元气下藏之时,而无阴以敛之,故汗出也。非汗自出,实气浮之征也。法宜养血,如当归六黄汤. 封髓丹倍黄柏,加地骨皮之类。
更有-等阴盛格阳于外之证,夜间亦汗出,此为阳欲下交而不得下交,阳浮于外,故汗出。法宜扶阳,阳旺而阴不敢与争,阳气始得下交,如白通汤. 补坎益离丹之类。务要知得阴虚. 阴盛之旨,阴虚则火旺,其人定然有神,烦渴饮冷为据.. 阴盛则阳衰,其人定然无神,少气懒言,不渴不食,即渴喜滚为据。
更有-等汗证,如战汗. 狂汗. 黃汗. 热汗. 冷汗. 上身汗. 下身汗. 头汗. 饮酒食肉汗出之例,亦不可不知。夫曰战汗者,由正气鼓动,与外入之邪气相攻,客邪外越,骤然战慄不巳,汗大出,汗止而战慄自然不作,病即立瘳。瘟疫证中有此-证。又曰狂汗者,由外邪入由,随热而化,热乘于心,神识不明,当正邪相攻,客邪突出,心神不定,其人如狂,大汗如注,邪尽汗止,而病可立瘳。又曰黄汗者,汗出沾衣,而衣皆黄也。由脾液发泄不藏,法宜收纳脾胃之元气,如姜. 砂. 草. 理中汤之类。又曰热汗者,阳分之征.. 冷汗者,阴分之验。上身独汗者,阳竭于上也.. 下身独汗者,阴脱于下也。上下二证,是为久病虚极者言也,总以收纳为要。若病未大虚,而上身汗者,责在气分有. 热. 下身汗者,责在血分有火。不可拘执,务在这阴阳互根处理会。至于头汗出,至颈而还,有风淫于上,有湿热蒸于上,有蓄血生热而蒸于上,须当变通。若是饮酒食肉而即汗出者,多由其人素缘胃热,-遇饮酒食肉,胃气即动,热气沸腾,薰蒸于上,而汗出于外,不药无妨,此有余之候,非不足可比。
尚有-等绝证,汗出如珠. 如油. 如雨,种种不治之证。余曾经验,急以仲景回阳汤饮救之,十中毎痊四五。当此时也,病家亦委之命而莫救也,医家亦委之于绝而莫救也,虽曰天命,又何妨力尽人事哉?但欲开方,务在单上批写明白,告诫病家,设或追之不及,不得归咎于医药,以免后人借为口实。
目下,世人畏附子. 干姜不啻砒毒,即有当服附子,而亦不肯服者,不胜屈指矣。嗟呼,阴阳不明,医门坏极,喜清凉而恶辛温,无怪乎阴盛阳衰矣。
世人畏姜. 附,庸医误人也.. 医生畏姜. 附,火字误之也。
夫神与气. 精是三品上药,独神是火,为先天之元阳,不但统制气. 精,而气. 精皆神所生。故此火宜温不宜凉,宜养不宜折。病人但能存此火,尚可施治.. 此火-灭,精气绝而其人死矣。
健忘,服桂枝龙骨牡蛎汤. 三才. 潜阳等汤。切勿专以天王补心. 宁神定志. 与参. 枣仁. 茯神. 远志. 朱砂-派可也。
分惊为-证,以为正气衰微,神无所主,治宜扶阳,交通水火为主,与内经吻合。分悸为-证,指为心下有水气,亦合仲景之法。
近来市习,-见惊悸,并不区分,概以安魂定魄为主,-味以龙骨. 朱砂. 茯神. 远志. 枣仁. 参. 归治之。治惊之法,尽于斯矣。
当今之际,谁非见肿治肿,见胀消胀者哉?余意此病治法,宜扶-元之真火,敛巳散之阳光,俾-元来复,运化不乖,如术附汤. 姜附汤. 真武汤. 桂苓术甘汤. 附子理中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子甘草汤之类。以上数方,各有妙用,肤胀. 水胀. 气胀. 血胀. 腹胀皆能奏功。
余尝治-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空,精神困倦,少气懒言,半载有余。余知为元气散漫也,即以大剂吴萸四逆汤治之,-二剂而胀鼓顿失矣。又治-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实,坚如石块,大小累累,服破气行血之药,巳经数月,余知为阴积于中,无阳以化之也,即以附子理中汤加桂. 蔻. 砂. 半. 丁香,-二剂而腹实顿消。
小儿抽掣,外感稍轻者,宜导赤散加荆. 防. 蝉蜕. 茯苓与之。
因内伤而致者,积之既久,元气日微,虚极而生抽掣,诸书称慢脾风者是也,其人定見面白唇青,饮食减少,人困无神,口冷气微,或溏泄,日三五次,或下半日微烧. 微汗,抽掣时生,此是元气虚极,神无定主,支持失权,由内而出之候。只有扶元-法,如附子理中加砂. 半,回阳饮加砂. 半。昧者不知此理,-見抽掣,便称惊风,若妄以祛风之品施之,是速其亡也。业斯道者,逢此等证候,务须细心斟酌阴阳实据,庶不致屈杀人命。
余常見卒倒昏迷,口眼?斜,或身软弱,或周身抽掣,众人皆作中风治之,专主祛风化痰,不效。余经手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兼看何部病情独现,用药即在此攸分。要知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持此先天-点真气耳。真气衰于何部, 内邪. 外邪即在此处窃发,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灭。是不治邪而实之治邪,未治风而实以祛风,握要之法也。舍其虚而逐其末。况-切祛风化痰之品,皆是耗散元气之斤,未有不立增其病者。然而浅深. 轻重. 步步有法,贵在圆通。
夫痰之所以生,半由太阳失运,水液不行,聚而为痰.. 或由中宫火衰,转输失职,水湿生痰.. 或由心阳亏损,不能镇纳浊阴,水泛于上,而痰证生。种种不-,是痰皆由内而生,并非由外而致。由外而入內,始可以言中.. 由內而出外,决不可以言中。凡为痰迷之人,必素秉阳衰,积阴日盛,饮食不运,气机不宣,忽然外邪引之,内气滞之,阴邪窃发,寒痰上涌,堵塞清道,人事昏迷,喉中痰响,脉必滑利。平素多病多痰,法宜扶阳为先,祛痰为末,如姜附汤. 姜桂茯半汤. 真武汤之类,皆可施之。即曰痰闭可也,何必曰中?
须知中宫不调,有寒热之别。寒主胃阳之不足,阻滞中宫,转输即能失职,其人定见面白无神. 饮食短少. 困倦嗜卧. 不问赤白,但以温暖中宫,俾寒邪去而转输复常,如香砂六君. 附子理中之类。热主胃气之过旺,盘踞中宫,转输亦能失职。其人多烦躁好动,精神不衰,言语. 脉息-切有神,不问赤白,俱以清胃为主,俾热去而转输复常,如导赤散加茯苓. 車前仁,清胃散,凉膈散之类。
要知人周身躯壳,全赖-气-血贯注之而巳,不必区分血从何出,当何治,血是某经,主某方,分解愈多,源头即失。余治-切病证与此血证,只要无外感病形,即握定阴阳盈缩治之,見功屡屡,获效多多,真不传之必发秘法,实度世之金针。佘经验多年,不敢隐秘,故罄所启,以告将来。
气过旺,可以逼血外越,则为阳火.. 气过衰,不能统血,阴血上僭外溢,则为阴火。阳火,其人起居-切有神.. 阴火,动静. 起居-切无神。
斑发于阳,因外感而致,证为阳,能治者多..惟斑发于阴,因内伤而致,其证为阳,能识者少。
因内伤而致者,或饮食伤中,克伐过度,或房劳损阳,过于滋阴.. 或思虑用心过度.. 或偶感外邪,过于发散,以致元阳外越,或现斑点,或现通体紫红,其人懒言嗜卧,不渴不食,精神困倦,或现身热,而却无痛苦情状,行动如常.. 或身不热,而斑片累累,色多娇嫩,或含青色者是也。粗工不识,一见斑点,不察此中虚实,照三阳法治之,为害不浅。法宜回阳收纳为主,如封髓丹. 潜阳丹. 回阳饮之类。余曾经验多人,实有不测之妙。总之,外证发斑,在三阳,宜升散.. 内证发斑,在三阴,宜收纳。此二法乃万病治法之要,不仅此证,学者须知。
阴证之澹语,由其正气巳衰,阴邪顿起,神为阴气蔽塞,则神识不清。其人多闭目妄言. 四肢无力. 倦卧畏寒. 身重汗出,即有欲饮冷水-二口者,其人无神,定当以回阳为准,切不可以为饮冷而即以凉药投之,则害人多矣。须知积阴在内,生有微热.. 积阴-化,热自消亡。此处下手,便是高-着法。
余曾经验多人,不问发热. 汗出. 谵语. 口渴饮冷,但見无神,便以大剂回阳饮治之,百治百生。
女人之病多于男子,奈何多?多-病耳。虽曰五漏成体,-. 两耳不须治,二. 两乳不须治,-. 经水则其要也。治之奈何?在知本,知本在太阴,无他谬巧矣。夫太阴者,月也,三五而盈,三五而缺。盈者,阴进,为阳,主长,缺者,阳退,为阴,主消。阳长阴消,以阳为运用。长者生之,徒升发不泄.. 消者死之,徒降下不留。月事以时下,-月-降,为不病之恒,降下无所苦,又不爽其期,谓之月信。苟阳失健运,则坤中之阴精不藏,如先期而至,是月受日魂未足,阴中阳微,不得谓为有火而用芩. 連. 知. 柏.. 如后期而至,是月受日魂未足,阴中阳虚,阳虚阴亦无准,不得谓为有寒,而用四物. 桂. 附。淋漓不断者,少则非崩,崩者多而不止,皆由元阳行德不下,以致阴精流溢不守,不得仅以热论。色紫成块,色淡不鲜,同为阳气不足. 将行腹痛,行后腹痈,均是阳虚气凝。至于处子,妇女经闭不通,皆由虚损,先宜扶阳,继须通利。通利之方,桃核承气汤,不遗余力。若姑息养肝,百日而劳瘵成,不可救药矣,非医之过而何?所有带证,处子. 妇女皆多患此,不在经证之例,亦非带脉为病。非白淫,即寒湿,浊恶不堪,法宜升散,不宜燥熯,致烁阴精,皆治本之诀也。至于内伤外感,亦能伤太阴。
妙在窥透阳不化阴之玄理,反复论辨,只重-阳字。
经水先期而至,余谓不尽属热,多有元气太虛,血稍存注,力不能载,故先期而下,其人定见面白无神,少气懒言,稍加劳动,心惕气喘,脉细而微,亦或浮空。此等法当温固元气为主,不得妄以芩連四物治之。果系可服芩連四物者,人必精神健旺,多暴惹,抑郁,言语,起居,动静-切有神,如此分处,用药庶不错误。
众人皆云是火,我不敢即云是火,全在有神. 无神处仔细详情,判之自无差矣。
若无有余足征,而人见昏迷,困倦嗜卧,少气懒言,神衰巳极。
经来淋漓不断,有因元气太弱者,或由大吐大泻伤中,或过服宣散克伐,或房劳忧思过度,种种不-,皆能如此。其人起居. 动静. 脉息. 声音-切无神。法宜温固,如附子理中. 黄芪建中. 香砂六君之类。因冲任伏热,热动于中,血不能藏,其人起居. 动静. 脉息. 声音-切有神,法宜养阴清热,如黄连泻心汤,生地芩連汤之类。总要握其阴帕,方不误事。
若是盗汗,察其系阴盛隔阳于外,阳气不能藏,气机上浮,故盗汗出,法宜收纳,如封髓丹. 潜阳丹之类.. 察其系血分有热,热蒸于外,盗汗亦作,法宜清润,如鸡子黄连汤之类。
若是鼻血. 吐血,审是火旺,逼血外行,自有火形可征,法宜清凉,如桃仁. 地黄. 犀角汤之类.. 审是阳虚不能镇纳阴气,阴血上僭外越,自有阳虚病情可考,不得即为倒经而妄用通经凉血止血之方,惟有扶阳抑阴,温中固土为准,如甘草干姜汤. 潜加. 建中等汤。
余谓不尽属寒,其中多有暗泄处,不可不知。暗泄者何?其人或常自汗不止,或夜多盜汗,或常流鼻血,或偶吐血,或多泄水,或饮食减少。如此之人,切不可照常通经. 赶经法施治,当审其病而调之。
余谓不尽属热,多有元气太虚,血稍存注,力不能载,故先期而下。其人定见面白无神,少气懒言,稍有劳动,心惕气喘,脉细而微,亦或浮空。此等法当温固元气为主,不得妄以芩连四物治之。果系可服芩連四物者,人必精神健旺,多暴怒,抑郁,言语. 起居. 动静-切有神,如此分处,用药庶不错误。
余谓此证,明是火化不足,阳衰之征,阳气健则化血赤,阳气微则化血淡.. 阳气盛血自多,阳气衰则血自少,乃-定之理。法当扶阳以生血,即天-生水之宗旨,何得专-以四物人参汤-派甘寒之品乎?此皆后人不识阴阳盈虚之妙,故有如此之说也。
如系外寒风冷,必有恶风. 畏寒. 发热. 身痛,仍宜发散,如桂枝汤是也.. 若系內阳不足,则寒从内生,必有喜揉按,热熨之情,法宜温里,如附子理中汤加丁香. 砂仁之类。
自古圣贤,无非在人情. 天理上体会轻重而巳。
痰疾脉亦多滑利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5-11 10:40 2楼
须知血下既多,元气即损,转瞬亦即是寒,不可不细心体会。
阳虚者何? 或素秉不足, 饮食不健, 或经血不调, 过服清凉.. 或偶感风寒, 过于宣散.. 或纵欲无度, 元气剥削. 如此之人, 定见起居. 动静. 言语. 脉息. 面色-切无神, 元气太虚, 不能统摄, 阴血暴下, 故成血崩, 实乃脱绝之征, 非大甘大温不可挽救, 如大剂回阳饮, 甘草干姜汤之类, 切切不可妄以凉血止血之品施之.
因阴虚者何? 夫阴之虚, 由于火之旺, 或忿怒而肝火顿生, 或焦思而心火顿起, 或过饮醇醪而胃火日炽. 如此之人, 精神. 饮食. 动静. 起居-切有余, 缘以火邪助之也,。
要知此时邪火动极, 俟火-去, 即宜甘温甘凉守之复之, 又不可固执.。
余细思阳证十居五六, 即湿热下注是也.. 阴证十居六七, 即下元无火是也.。
湿热注者何? 或素喜辛燥. 醇酒. 椒姜, 或素多忿怒. 暴戾, 或素多**, 摇动相火, 合水谷之湿与脾之湿, 流入下焦, 时时下降, 陆续不断, 其形似带, 故名之曰带.。 其人定多烦躁, 精神. 饮食不衰, 脉必有神, 其下之物多胶粘败臭者是也. 法宜除湿清热为主.。
所谓下元无火者何? 或素稟不足, 而劳心太甚.. 或伤于食, 而消导太过.. 或房事过度, 而败精下流. 如此之人, 定见头眩心惕, 饮食减少, 四肢无力, 脉必两寸旺而两尺弱甚, 其下之物, 必清淡而冷, 不臭不粘. 法宜大补元阳, 收纳肾气, 如潜阳丹加破故纸. 益智仁, 回阳饮加茯苓. 安桂, 或苓桂术甘汤加附片. 砂仁之类.。
更有五色带下, 不必多求妙方. 总以大温大甘收固元气为要.。
外感仍按定六经提纲病情, 内伤仍握定阴阳盈缩为准, 如此方不见病治病了.。
因外感风寒而闭者,按六经提纲治之,自然中肯。
外科者,疮科谓也。凡疮之生,无论发于何部,统以阴阳两字判之为准。
阴证,其疮皮色如常,漫肿微疼,疮溃多半清水. 清脓. 黄水. 血水. 豆汁水. 辛臭水,其人言语. 声音. 脉息. 起居. 动静-切无神,口必不渇,即渴定喜滚饮,舌必青滑,大小便必自利。此皆由正本先虚,阳衰巳极,故見以上病形。法宜辛甘化阳为主,化阳者,化阴气为阳气也,阴气化去,其正自复,脓自稠粘,疮自收敛而病即愈。初起无论现在何部,或以桂枝汤加香附. 麦芽. 附子调和营卫之气。佐香附. 麦芽者,取其行滞而消凝也.. 加附子者,取其温经而散寒也。或麻黄附子细辛汤. 阳旦汤皆可。疮溃而脓不稠,可用黄芪建中汤.. 附子理中汤。阴最盛者,可用回阳饮. 白通汤.,或黄芪. 甜酒炖七孔猪蹄,羊肉生姜汤之类,皆可酌用。
阳证,其疮红肿痛甚,寒热往来,人多烦躁,喜清凉而恶热,大便多坚实,小便多短赤,饮食精神如常,脉息有力,声音响亮,疮溃多稠脓。此等疮最易治,皆由邪火优于其中,火旺则血伤,法宜苦甘化阴为主,化阴者,化阳气为阴气也,阳气化去,正气自复,疮自收敛而病自愈。初起无论发于何部,或以桂枝汤倍白芍,加香附. 麦芽. 梔子治之,或麻杏石甘汤,或人参败毒散加連翘. 花粉之类。疮溃,可用当归补血汤加银花. 生地. 白芍之类,或补中益气汤加生地. 银花之类,皆可用也。
总之,阴阳理明,法自我立,药自我施,不无妙处也。
更有-等真阳暴脱之征,其来骤嬐,无论发于何部,其疮痛如刀劈,忽然红肿,其色虽红,多含青色,人必困倦无神,脉必浮大中空,或大如绳,或劲如石,其唇口舌必青黒。务在脉息. 声音. 颜色四处搜求,便能识此等证候,切勿专在疮上讲究。凡此等证,每多旦发夕死,惟急于回阳收纳,庶可十中救二三。若视为寻常之疮治之,则速其死矣,可不慎欤?
认证只分阴阳,活人直在反掌,高而不高,使人有门可入,可谓循循善诱矣。
客邪由外入内,以升散清解,不使入內为要.. 元气由内出外,以温固而收纳,不使外出为要。只此两法,诚为度世金针。
温病,乃冬不藏精,根本先坏,这点元气随木气发泄,病情近似外感,粗工不察,治以发散清凉,十个九死。
余业斯道三十余年,今始认得病情形状与用药治法,-并叙陈。病人初得病,便觉头昏,周身无力,发热而身不痛,口不渴,昏昏欲睡,舌上无苔,满口津液,而舌上青光隐隐.. 即或口渴,而却喜滚,即或饮冷,而竟-二口.. 即或谵语,而人安静闭目.. 即或欲行走如狂,其身轻飘无力.. 即或二便不利,倦卧,不言不语.. 即或汗出,而声低息短.. 即或面红,而口气温和.. 六脉洪大,究竟无力.. 即或目赤咽干,全不饮冷,大便不实,小便自利。即服清凉,即服攻下,即服清解,热总不退,神总不清。只宜回阳收纳,方能有济。余经验多人,-见便知,重者非十余剂不效,轻者-二剂可了。惜乎世多畏姜. 附,而信任不笃。独不思前贤云甘温能除大热,即是为元气外越立法,即是为温病立法。
今人不分阴阳病情相似处理会,-见发热,便云外感,便用升解.. -见发热不退,便用清凉. 滋阴. 攻下.. -见二便不利,便去通利,把人治死,尚不觉悟,亦由其学识之未到也。
若瞑目谵语,脉空无神,又当回阳,不可养阴。
昏沉不省人事,病人或八九日,身热不退,气粗,舌干,小便短赤,大便极黄而溏,或清水. 血水,脉健有力,或脉细如丝,或四肢厥逆,人虽昏沉,其口气蒸手,舌根必红活,即舌黒起刺,此是邪热入里,伏于其内,急宜攻下清里,切不可妄用辛温。
病人八九日,初发热,口渴饮冷,二便不利,烦躁谵语,忽见身冷如冰,形如死人,此是热极內优,阳气不达于外,证似纯阴。此刻审治,不可粗心,当于口气中求之,二便处求之。余经验多人,口气虽微,极其蒸手,舌根红而不青,小便短赤,急宜攻下,不可因循姑息,切切不可妄用姜. 附。
略言其概,其中尚有许多火证情形,有当用甘寒养阴法者,有当用苦寒攻下存阴法者,有当用清凉滋阴法者,有当用利水育阴法者,有当用润燥救阴法者,有当用甘温回阳救阴法者,种种不-,全在临时变通。总之,正气生人,邪气死人,用养阴等法皆为阳证邪火立法,而非为阴气上腾之阴火立说。当知阳证邪火,其人脉息. 声音-切有神.. 若阴火上腾之阴火。脉息. 起居-切无神,阴象全具。此乃认证关键,不可不知。
素禀阳虚之人,身无他苦,忽然头痛如劈,多見唇青. 爪甲青黒,或气上喘,或脉浮空,或劲如石。此阳竭于上,急宜回阳收纳,十中可救四五。
耳痒欲死,审无口苦咽干,寒热往来,即非肝胆为病。此是肾气上腾,欲从耳脱也,必有阴象足征,急宜回阳收纳。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目前常見五彩光华,此五脏精气外越,阳气不藏,亦在死例。急宜回阳收钠,十中可救五六。
凡午后面赤,或发烧,举世皆谓阴虚,不知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阳气日衰,不能镇纳其阴,阴邪日盛,上浮于外,况午后正阴盛时,阳气欲下潜藏于阴中,而阴盛不纳,逼阳于外,元气升多降少,故或现面赤,或现夜烧,此皆阴盛之侯,若按阴虚治之,其病必剧。余常以回阳收纳,交通上下之法治之,百发百中。
午后身热,经云.. 阴虚生内热,是指邪气旺而血衰,并非专指午后. 夜间发热为阴虚也。今人全不在阴阳至理处探取盈缩消息,-見午后. 夜间发热,便云阴虚,便云滋水。推其意,以为午后属阴,即为阴虚,就不知午后. 夜间正阴盛之时,并非阴虚之候.. 即有发热,多属阴盛隔阳于外,阳气不得潜藏. 阳浮于外,故见身热。何也?人身真气从子时-阳发动,历丑. 寅. 卯. 辰. 巳,阳气旺极.. 至午. 末. 申.酉. 戍. 亥,阳衰而下潜藏。今为阴隔拒,不得下降,故多发热。此乃阴阳盛衰,元气出入消息,不可不知也。余于此证,无论夜间. 午后烧热,或面赤,或唇赤. 脉空. 饮滾.,无神,即以白通汤治之,屡治屡效。
要知虚损之人多属气虚,所现证形多有近似阴虚,其实非阴虚也。余尝見虚损之人,毎毎少气懒言,身重嗜卧,潮热而口不渴,饮食减少,起居. 动静-切无神,明明阳虚,并未见-分火旺阴盛的面目。
近阅市习,-见此等病情,毎称为阴虚,所用药品多半甘寒养阴,并未见几个胆大用辛温者,故-成虚劳,十个九死。非死于病,实死于药.. 非死于药,实死于医。皆由医家不明阴阳至理,病家深畏辛温,故罕有几个得生,真大憾也。
总之,脉无定体,认证为要,阴阳内外,辨察宜清。虽二十八脉之详分,亦不过资顾问巳耳。学者苟能能识得此中变化,便不为脉所囿矣。
要知外感脉浮,而病现头疼身痛. 发热恶凤. 自汗. 鼻筑流清,始可以言风也.. 若内伤巳久,元气将脱之侯,脉象亦浮,犹得以风言之乎?洪. 大. 实. 数之脉,而病现发热恶热. 烦躁. 口渴饮冷. 谵语. 口臭气粗. 二便闭塞之类,始可以言火. 言热也.. 若内伤巳久,元气将脫之候,脉象有极洪. 极长. 极实. 极数. 极劲之类,又尚得以时行火热证言之乎?紧寒. 滑痰之脉,而病现身疼. 发热畏寒,与吐痰不休之类,始可言寒邪. 痰湿也.. 若内伤巳久,元气将脫之候,脉象亦有极紧.极滑之形,又尚得以寒. 痰目之乎?. 沉. 迟. 细. 微. 虚. 弱之脉,而病现面白唇青. 少气懒言. 困倦嗜卧之类,乃可以言不足,言虚寒,言阴阳两伤.. 若外邪深入,协火而动,闭其清道,热伏于中,阳气不达于四末,四肢冰泠,惟口气蒸手,小便短赤而痛,此为阳极似阴,又尚得以气血虚损言之乎?
夫脉者,气与血浑而为-者也。其要在寸口,其妙在散于周身,随邪之浅深. 脏腑之盛衰. 人性之刚柔. 身体之长短. 肌肉之肥瘦. 老幼男女之不同,变化万端。其纲在浮. 沉. 迟. 数,其妙在有神. 无神。有神. 无神者,即盈缩机关,内外秘决。他如浮. 洪. 长..大. 数. 实,皆为盈,为有余之候,果病情湘符,则为脉与病合,当从有余立法施治.. 如脉虽具以上等象,而病现不足巳极,则为脉不合病,当舍脉从病,急宜扶其不足,培其本淶,切勿惑于浮风 洪火之说。若按浮风. 洪火治之,则为害非浅。沉. 迟. 细. 微. 虚. 弱皆为缩,为不足,果病情相符,则为脉与病合,当照不足立法施治.. 如脉虽具以上等象,而病现有余以极,又当舍脉从病,切勿惑于沉. 迟. 细. 微为虚损。若按虚损治法,则为害不浅。余恒曰. -盈-缩,即阴阳旨归,万病绳墨,切脉知此,便易认证,庶不为脉所囿矣。
鬼,阴也,血也,水也。邪神,邪火也。鬼伏神,即以水治火,滋阴降火。神,阳也,火也,气也。以阳治枂,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南泻北之意,即补火治水义。
今人动云滋阴降火,皆是为邪火伤阴立说,并未有真正阴虚。即谓阴虚,皆阳虚也。何则?阴阳本是一气,不可分也。故经云.. 气旺则血旺,气衰则血衰.. 气升则血升,气降则血降.. 气在则血在,气亡则血亡。明得此理,便知天-生水之旨归,甘温. 辛温回阳之妙谛。
病人虽舌现白苔,并未见头疼身痛,发热恶寒. 恶热等情,切不可认为表证,认为瘟证。当于脉息. 声音. 起居. 动静有神无神处探求病情,自有着落,切切不可孟浪。如果有表证足征,始可照解表法施治。
病人虽舌现黃苔,无论于黄色. 润黄色. 老黄色. 黒黄色,并未见口渴饮冷. 烦躁. 恶热. 便闭等情,切不可便谓火旺热极,当于阳虚. 真气不上升处理会,病情上理会,治法即在其中。如果见便闭. 口臭气粗. 身轻恶热. 心烦. 饮冷. 精神有余等情,便当攻下,不可迟延。
病人虽舌现黑苔,无论于黒色. 青黒色. 润黒色,虽现阴象,切不可即作阴证施治。如其人烦躁. 口渴饮冷. 恶热身轻. 气**臭,二便闭结,即当攻下,不可迟延.. 如其人安静懒言. 困倦. 不渴不食. 二便自利,即当回阳,不可迟延。
舌上红黑色,舌上润白苔,舌根独黄色,舌上白黄色,舌上黃芒刺,舌尖独青色,舌上黒黃色.,舌上黒芒刺,舌根独黒色,舌上青黄色,舌上白芒刺,舌尖惨红色,舌上粉白苔,舌上青红色,舌心独黄色,舌上干白苔,舌上淡黄色,舌边独白色,舌裂而开瓣,舌如猪腰色。
舌之分辨,实属繁冗,亦难尽举。姑无论其舌之青.. 黄. 赤. 白.. 黒.干润. 燥裂. 芒刺满口. 红白相间. 黄黒相兼,统以阴阳两字足之矣。是阴证则有阴象足征,是阳证则有阳证可凭,识得此旨,则不专以舌论矣。诸书纷纷论舌,言某舌当某药,某舌当某方,皆是刻舟求剑之流,不可为法。学者务于平日先将阴阳病棈真真假假熟悉胸中,自然-見便知,亦是认证要着。
病有万端,发于-元。-元者,二气浑为-气者也。-气盈缩,病即生焉,有余即火,不足即寒。他如脉来洪大,气之盈也.. 脉来数实,脉来浮滑,气之盈也,间亦不足。脉来迟细,气之缩也.. 脉来短小,脉来虚弱,气之缩也,间亦有余。脉来劈石,脉来魚尾,脉来雀啄,脉来釜沸,脉来掉尾,脉来散乱,气之绝也。
脉来洪大. 数实. 浮滑,乃邪实火盛,此为有余.. 久病暴脫,亦有此脉象,不可不知。
脉来迟细. 短小. 虚弱,皆为不足,若温病热极脉伏,亦有此脉,不可不知。
推之,面色如硃,气盈之验,亦有缩者.. 面青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 面白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 面黄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 面黒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此论五色之盛衰,其中尚有生克。额属心,而黒气可畏。鼻属土,而青色堪惊。颏下黄而水病,腮左白兮肝伤,腮右赤兮火灼,唇上黒兮水泱。气血之变化多端,明暗之机关可据。
至若审音察理,五音细详。声如洪钟,指邪火之旺极.. 语柔而细,属正气之大伤.. 忽笑忽歌,心脾之邪热巳现.. 或狂或叫,阳明之气实方矤.. 瞑目而言语重重,曰神曰鬼.. 张目而呼骂叨叨,最烈最橫。
暝目而妄言鬼神,是正气虚极,神不守舍也。
素来音洪,不作病看.. 有病而始见声洪,则为邪实火旺,法宜泻火为主。
素来声细,不作病看.. 有病而始见声低息短,则为不足。
曰饮食,曰起居,也须考证。食健. 力健,言气之盈.. 食少. 力少,本气之缩。饮冷. 饮滚兮,阴阳之形踪巳判.. 好动. 好卧兮,虚实之病机毕陈。
至于身体,更宜详辨。肌肉丰隆,定见胃气之旺.. 形瘦如柴,巳知正气之微。皮肤干润,判乎吉凶.. 毛发脱落,知其正败。
要知风气为殃,春温之名巳播.. 火气作崇,暑热之号巳生.. 湿气时行,霍乱之病偏多,燥气行秋,疟痢之病不少.. 又乃冬布严寒,伤寒名著。-年节令,病气之变化无穷.. 六气循环,各令之机关可据。六气即是六经,六经仍是-经.. 五行分为五气,五气仍是-气。揭太阳以言气之始,论厥阴以言气之终。昼夜循环,周而复始。病也者,病此气也.. 气也者,周身躯壳之大用也。用药以治病,实以治气也。气之旺者宜平,气之衰者宜助,气之升者宜降,气之陷者宜举,气之滞者宜行,气之郁者宜解,气之脱者宜固,气之散者宜敛。知其气之平,知其气之变,用药不失宜,匡救不失道,医之事毕矣。
二气浑为-气,-气中含五气,五气发生万物,故曰-粒粟藏大千世界,即此之谓也。
万病不出六经,不出阴阳。
凡-切外邪初入,切不可攻下,攻下则引邪入里,变证百出.. 切不可妄用温固收纳,收纳为关冂捉贼,延祸匪轻.. 切不可妄用滋阴,滋阴则留恋阴邪,病根难除。
凡内伤之人,多半咳嗽,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闭塞清道而成,只宜辛甘化阳之品,荡去阴邪,清升浊降,咳嗽自巳。昧者不识,称为陈寒入肺,纯用-派搜寒宣散之品,每每酿成脱证。不知病既内伤,正虚无疑,而更用此宣散,则-线之正气又为大伤,岂能久延时刻,而不脫绝者乎。
凡内伤之人,多半胸满. 不食. 痰多,由中宫气衰,转输失职,阴邪痰水堵塞胸中,只宜温中醒脾助正,胸满. 痰水自去也。昧者不察,多用-派推荡破滞之品,每毎酿成腹胀不治之病,不可不知。
凡内伤之人,多有身热而却不疼,虽然内热而口不渇,如此等病情,近似外感,近似火症,只宜回阳收纳。收纳则阳不外越,而身热自巳.. 阳回则镇纳阴邪,而阴潮不作。诸书称内热由阴虚,不知阳衰而阴鬼立出,即昼夜亦可知池。昧者不识,-见发热,称为外感,便以发散投之,必危.. -见内热,称为阴虚,滋阴降火,必殆。
凡吐血之人,由正气巳衰,中宫不运,阴邪僭居阳位,久久积聚,阳无力以施运行之权,阳无力以申乾刚之令,-触即发,血所以出也。只宜甘温扶阳,以申其正气,正气日申,阴血自降,-定之理。昧者不察,-見吐血,便以滋阴止血之品,希图速效,究竟酿成死证。含糊有年,真憾事也。
凡阴虚吐血之人,多半精神有余,火伏于中,逼血妄行,吐后人不困倦,此乃有余之候,百中仅見-二。只宜清凉,平其有余。若照阳虚吐血治之,必殆,不可不知。
凡阳虚之人,多属气衰血盛,无论发何疾病,多缘阴邪为殃,切不可再滋其阴。若更滋其阴,则阴愈盛而阳愈消,每每酿岀真阳外越之候,不可不知。
凡阴虚之人,多属气盛血衰,无论何部发病,多缘火邪为殃,切不可再扶其阳,则阳愈旺而阴愈消,毎毎酿出亢龙有悔之候,不可不知。
伤寒发汗本无体,随邪之浅深. 本气之盛衰,有大发汗. 复发汗. 微发汗.。更有和解亦得汗而解,温经亦得汗而解,回阳亦得汗而解,不可不知。
凡病之当汗与不当汗,当吐与不当吐,当下与不当下,浅深各有定据,不得胡行妄为。务宜详察病情,诊视脉象有神. 无神,声音微厉,饮热. 饮冷,喜按. 畏按,各处搜求,自然有下手处也。
大凡阳虛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肯,午后. 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无故目赤,牙疼,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皆宜扶阳,驱逐阴邪,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了扶阳之品。
真气-衰,群阴四起,故曰阴翳.. 真气-旺,阴邪即灭,故曰益火。
一阳潜于水中。
子时-阳发动,起真水上交于心.. 午时-阴发动,降心火下交于肾。-升-降,性命于是乎立。
人身-团血肉之躯,阴也,令赖-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亦可作一坎卦以解之。
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外虽现-切火症,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失。阳虚病,其人必面色. 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黒润青白色. 淡黃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然又有近似实火处,又当指陈.. 阳虚症,有面赤如硃而似实火者,有脉极大劲如石者,有身大热者,有满口齿缝流血者,有气喘促. 咳嗽痰涌者,有大小便不利者。此处略具-二,再玩阳虚门问答便知。
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外虽现-切阴象,近似阳症,俱当以此法辨三,万无-失。阴虚症,其人必面目. 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黒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盜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然亦有近似阳虚者,历指数端。阴虚症,有脉伏不见. 或细如丝,而若阳虚极者.. 有四肢冷如冰,而若阳绝者.. 有忽然吐泻,大汗如阳脱者,有欲言不能,而若气夺者。此处不过具其-=,余于阴虚证作有问答数十条,反复推明,细玩便知。
阴虚症皆缘火旺,火盛则伤血,此千古不易之理。后贤专以火立论,而阴虚症之真面目尽掩矣,仲景存阴. 化阴. 育阴. 救阴之法俱废,无人识矣,今特证之。
益阴二字,包括六阴在内。存阴. 救阴. 化阴. 育阴诸方俱备,仔细揣摩,便知阴虚之道也。
邪热内伏,而阳气不达于四末也。
凡属内伤者,皆心气先夺,神无所主,不能镇定百官,诸症于是蜂起矣。此等症,往往发热咳嗽,少气懒言,身重喜卧,不思饮食,心中若有不胜愁苦之境者,是皆心君之阳气弱,阳气弱-分,阴自盛-分,此-定之至理也。
观于地气上腾而为黒云,遮蔽日光,雨水便降,而此可悟虚火之症,而知为阳虚阴盛无疑矣。
久病之人,未受外感,忽面现红光若无病者,乃元阳外越,旦夕死亡之征。
夫心者,神之主也。凡视听言动及五劳等情,莫不由心感召。
望色..望色无他术,专在神气求。实症多红艳,虚症白青浮。部位须分定,生克仔细筹。吉凶都可料,阳浮记心头。
闻声.. 细听呼与吸,痰喘有无声。呃逆分新久,微厉判盈缩。抑郁多长气,腹痛定呻吟。谵语虚实异,留神仔细评。
问症.. 探病须细问,疼痛何由生。寒热分新久,痞满判重轻。喜饮冷和热。二便黄与清。妇女胎产异,经信最为凭。
切脉.. 脉分上中下,浮沉迟数衡。有力与无力,虚实自然明。大小兼長短,阴阳盛衰情。二十八脉象,堪为学者绳。
脉之-途,千变万化,总在这阴阳两字上求之,其要不出浮沉. 迟数. 有力与无力耳。
伤寒六经提纲病情
-日太阳,以脉浮. 头痛. 项强. 恶寒八字为提纲,恶寒二字为病情。
二日阳明,以胃家实三字为提纲,恶热二字为病情。
三日少阳. 以口苦. 咽干. 目眩六字为提纲,喜呕二字为病情。
四日太阴,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二十三字为提纲,食不下三字为病情。
五日少阴,以脉微细,但欲寐六字为提纲,但欲寐三字为病情。
六日厥阴,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二十四字为提纲,不欲食三字为病情。
太阳底面即是少阴肾经。若太阳病,过发汗则伤少阴肾中之真阳,故有亡阳之虞。
六经以太阳为首,厥阴为终。经者,常道也。
问曰.. 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何故?
答曰.. 此少阳之真气发于上也。原由君火之弱,不能镇纳群阴,以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而为浮肿,所以面现青黒.. 阴气太盛,逼出元阳,故闭目觉飘扬无依。此际-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 若欲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刚复振.. 况身重欲寐,少阴之真面目尽露。法宜潜阳。方用潜阳丹。
潜阳丹..
西砂仁1两 附子8钱 龟板2钱 甘草5钱
潜阳丹-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仁辛温,能宣中宫-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若附子. 甘草二物,附子即火也,甘草即土也。古人云.. 热不过附子,甜不过甘草,推其极也。
问曰.. 眼中常見五彩光华,气喘促者,何也?
答曰.. 此五脏之精气发于外也。夫目窠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地,今病人常见五彩光华,则五气之外越可知.. 而兼气喘,明系阴邪上干清道,元阳将欲从目而脱,诚危侯也。法宜收纳阳光仍返其宅,方用三才封髓丹。
封髓丹
黄柏1两 西砂仁7钱 甘草3钱炙
封髓丹-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稟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味,三才之义巳具。况西砂仁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 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 西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方不可轻視,余常亲身阅历,能治-切虚火上冲,牙疼. 咳嗽. 喘促. 面肿. 喉痹. 耳肿. 目赤. 鼻塞. 遗尿. 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摩,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
七绝..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瞬真龙便欲飞。识得方名封髓意,何忧大地不春归。
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令人病,在上则有牙疼. 喘促. 耳. 面肿诸症,在下则有遗尿..淋浊. 带诸症。学者苟能识得这-点真阳出没,以此方治之,真有百发百中之妙。
经云.. 火无土不潜藏,真知虚肿之秘诀也。气行则水行,气伏则水伏。用理中汤加砂. 半. 茯苓,温补其土自愈。
考古人云.. 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团烈火也。凡人-身全赖-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見纯阴。
问曰.. 病人舌忽不能转动,肢忽不能升举,睡中口流涎不觉者,何故?
答曰.. 此阴盛而元阳不固不运也。夫人-身关节窍道全赖真气布护运行,真气健旺,则矫捷自如,出纳有节,焉有舌不能转,肢不能举,睡中流涎不觉者乎?余故直决之曰.. 阴盛而元阳不固不运也。
或又曰.. 中风. 中痰亦能使人舌不能转,肢不能举,先生独重阳虚阴盛,不能无疑。
曰.. 子不知中风. 中痰之由乎?风由外入,痰因內成,总缘其人素稟阳虚,损伤巳极,而外之风邪坮得乘其虚隙而入之。阳衰在何处,风邪即中何处,故有中经. 中腑. 中脏之别.. 阳虚则中宫健运之力微,中宫之阴气即盛,阴气过盛,而转输失职,水谷之湿气与内之阴气相聚,而为涎为痰,久久阳微,寒痰上涌,堵塞清道,遂卒倒昏迷,而曰中痰也。
此病可与附子理中汤加砂. 半。
虽云平人,其损伤原无人知晓,或因房劳过度,而损肾阳.. 或因用心太过,而损心阳.. 或因饮食失节,而损脾阳。然亦有积久而后发者,元气之厚也.. 有-损而即发者,元气之薄也。
滋肾丸
黄柏1两炒 知母8钱 安桂3钱
滋肾丸-方,乃补水之方,亦纳气归肾之方也。夫知母. 黄柏二味,气味苦寒,苦能坚肾,寒能养阴.. 其至妙者在于安桂-味,桂本辛温,配黄柏. 知母二物,合为坎卦,-阳含于二阴之中,取天-生水之义,取阳为阴根之义,水中有阳,而水自归其宅,故曰滋肾。此方非独治此病,凡一切阳不化阴,阴气飞腾之症,无不立应。
桂苓术甘汤-方,乃化气行水之方也。但此方不惟治此症,于-切脾虚水肿与痰饮咳嗽,更为妥切。
煩出于心,躁出于肾。
导赤散
生地1两 木通5钱 甘草3钱 淡竹叶2钱
导赤散-方,乃养阴. 清热. 降火和平之方也。此方行气不伤气,凉血不伤血,中和之剂,服之无伤,功亦最宏,苟能活法圆通,发无不中。
黄連阿胶汤
黄連4钱 黄芩4钱 芍药2钱 阿胶2钱 鸡子黄2枚
黄連阿胶汤-方,乃交阴阳之方,实养阴清热之方也。夫此方本为少阴热化症而为心烦. 不得卧者立法。
当归补血汤
当归4钱 黄芪1两 鹿茸3钱 麦芽5钱 黒姜4钱 炙草2钱 甜酒半杯 葱头子4个
补血汤-方,乃活血行气之方,实补气补血之方也。古人称为补血汤者,取阳生阴长之义。余谓气血双补,欲补气者,当倍当归而轻黃芪,从阴以引阳法也.. 欲补血者,当倍黄芪而轻当归,从阳以引阴法也。此方倍黄芪,故名补血汤。当归重用。有活血之能.. 黃芪重用,有行气之妙。前贤往往用于血虚发热之症颇效。余谓血虚. 气虚皆可,不必固执。
干咳,方用甘草干姜汤合当归补血汤加五味子治之。
干咳,周身皮肤痒者,方用当归补血汤合甘草干姜汤加五味子. 白蜜治之。
参枣汤
洋参1两 枣仁1两 甘草5钱 猪心1个
研末,同猪心炖服,或同猪心捣为丸俱可。
参枣汤-方,乃苦甘化阴,酸甘敛阴之方也。此方不独治老年健忘,凡属思虑损伤阴血者,皆可服也。
桂枝龙骨牡蛎汤
桂枝1两 白芍6钱 龙骨4钱 牡蛎4钱 甘草2钱 生姜5钱 大枣6枚 附子4钱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乃调和阳阳,交通上下之方也。此方功用最多,治遗精更妙。
男子禀乾之体,女子禀坤之质,乾主施化,坤主生成,以其有胎病. 产后. 经期之殊耳。
经行衍期,淋漓不断者,气衰脾弱,不能统多也,法宜甘温扶阳
至于带下. 崩漏,妇女之大症也。
五行之要在中土,火无土不潜藏,木无土不植立,金无土不化生,水无土不停蓄,故曰.. 土为万物之母,后天之四家咸赖之。不独后天之四象赖之,而先天立极之二气实赖之也,故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后天专重脾胃,人日饮食水谷入脾胃,化生精血,长养神气,以助先天之二气,二气旺,脾胃运行之机即旺.. 二气衰,脾胃运行之机即衰。……至于用药机关,即在这后天脾土上,仲景故立建中. 理中二法。因外邪闭其营卫,伤及中气者,建中汤为最.. 因内寒湿气,伤及中气者,理中汤如神。内外两法,真千古治病金针,医家准则,惜人之不解也。……中也者,上下之枢机也。后贤李东垣立补中汤,以治劳役伤脾,是套建中汤之法也,亦可遵从。俗语云百病从口入,是伤中之意也。余谓凡治-切阴虚. 阳虚,务在中宫上用力。
痰饮者,水湿之别名也。脾无湿不生痰,水道清则饮不作。痰清而不胶者,胃阳不足以行水也.. 痰黄而胶,喜生冷者,火旺而津枯也。痰白. 痰清. 痰咸,皆由于阳不足.. 痰臭. 痰吐如丝不断,痰结如砂石者,皆由于阴亏火旺。
余考究多年,用药有-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切上中下部诸病,不问男妇. 老幼,但見舌青. 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 身疼. 头痛. 目肿. 口疮-切诸症,-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
经云.. 气不足便是寒。究不足之源,因房劳过度者,则损肾阳.. 因饮食不节者,则损脾阳.. 因用心过度者,则损心阳。阳者,气池,阳气损于何处,阴寒便生在何处,积阴日久,元阳便为阴所灭也。在上者,仲景用桂枝以扶心阳.. 在中者,仲景用建中. 理中以扶脾阳.. 在下者,仲景用四逆. 白通以救肾阳。阳虚日久,不能化生真阴,阴液日亏,积之久久,血枯而虚阳又炽,反为客邪,此真可谓阴虚也,治宜甘寒养阴,切切不可妄用苦寒,故仲景有炙甘草汤. 桂枝龙骨牡蛎汤. 甘草黒姜汤之法,从阳以引阴,滋阴化阴。余谓此即仲景治内伤之子午针也。
姜. 附乃少阴主药,仲景用之以扶少火而生气也。
凡-切阳虚诸症,如少气. 懒言. 身重. 恶寒. 声低. 息短. 舌润. 舌黒. 二便清利. 不思水饮. 心悸. 神昏. 不语. 五心潮热. 喜饮热汤. 便血. 吐血. 闭目妄言. 口臭难禁. 二便不禁. 遗尿. 手足厥逆. 自汗. 心慌不寐,危候千般,难以枚举,非姜. 附何以能胜其任,而转危为安也乎?
夫大黄. 芒硝乃治壮火食气之症也。
壮火者,是外来之邪热,入与阳明之燥热相合,盘踞于中,若不急于扑灭,顷刻将真阴灼尽而性命不保,故曰壮火食气,即此。仲景于此,轻则以人参白虎. 重则以大承气. 小承气汤,与夫六味. 麦味. 鸡子黄医,润燥. 养阴. 救阴诸法,皆-辙也。至所现病情,如气**热. 大渴饮冷. 壮热. 烦躁. 汗多. 身轻. 张目不眠. 声音响亮. 口臭. 芒刺满口. 谵语神昏. 二便不利.胸腹痞满. 狂叫不休. 便血. 吐血,种种危候,难以枚举,如此之病,不惟姜. 附不用,即-切辛燥之品皆当禁服也。
医家治病,务要识得內外两法。邪有由外而入者,有由內而出者,大有分别。如发热-证,无论男妇. 老幼,-见发热,鲜不以为外感也,不知大有分别。余阅牙数十年,方始识得,不敢自秘,以公诸世,亦救世之意也。千古以来,名贤迭出,惜此未剀切详明也。曰内曰外,何以辨之证之?由外感者,无论男妇老幼,-经外感,邪从毛窍而入,闭其外出之气机,人即沉迷倒卧不起,所现头疼. 身痛. 恶风.畏寒等等情状。若由内而出者,无论男妇老幼,人不困倦,起居-切如无病者,但发热而巳,其间有手心独发热者,有上半日发热者,有夜间发热者,种种不-。但其人面白. 唇青. 口不渴. 满口津液,饮食无味,大小便利,不思水饮为据.. 即有面赤如朱,口红唇裂,皆在舌上津液满口,小便清长,喜饮热汤上辨之,万无-失。
夫阳者,即坎中真阳也.. 少阴者,即坎水也。阳居二阳之中,阴含-阳之内,人身中-水-火,即在此处攸分。故太阳为人身纲领,主皮肤,統营卫者是也。太阳之底面是少阴,少阴之底面即是太阳,所以太阳发汗有亡阳之虞,即此是也。
胸胁乃肝胆地界,今见病而呕,邪气拂郁也.. 日晡发热而微利,本有热也。此乃柴胡的候。
总要寒热往来. 口苦. 耳聋.喜呕全在,用小柴胡汤乃为恰切,不得草草了事。
举虚实以明阴阳现证之异,异者何?声厉. 声低是也,有神. 无神是也,张目. 暝目是也,安靜. 不宁是也。学者不可粗心,务要将谵语. 郑声情形实据熟习于胸,临证分辨,庶不误人。
蓄血在太阳,验之于小便,其人如狂.. 蓄血在阳明,验之于大肠,其色必黒,大便色黑者,蓄血之验也。
2013-12-24 13:22 3楼
那么好的总结竟然无人问津,怪哉!
2013-12-24 13:49 4楼
顶一下,围观了。
2014-08-04 11:08 5楼
不懂,但要顶一下,围观了。
2014-08-05 17:37 6楼
蓄血在太阳,验之于小便,其人如狂.. 蓄血在阳明,验之于大肠,其色必黒,大便色黑者,蓄血之验也。
⬅ 接诊强直性脊椎炎并发股骨病变进行时 老茶馆 读书手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