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续焰·6·仲景有说“六经辨证”吗?

2013-06-03 13:56 楼主
仲景有说“六经辨证”吗?
传说中的“六经辨证”,真的是仲景本意吗?
或许,不尽然。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
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中摘录的伤寒部分来看,没有涉及“六经辨证”的东西。
从唐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摘录的伤寒部分来看,没有涉及到“六经辨证”的东西。
所谓的“六经辨证”一说,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说实话,我不知道。也没有试图去考证。
何以故?
不值。

如此,既然晋、唐,没有所谓的“六经辨证”的东西出现。
那么,我们既然要重整汉医,那么也就不用这种后世附会的东西,去阐释东汉时期的学术思想。
其实,仲景的伤寒杂病,其实或许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的。仲景自己说他宗的是《素问》《九卷》,似乎也没有强调什么“六经辨证”的东西。不过,汗、吐、下、和的治疗方式,还是有阐述的。该用“汗法”的症状,就用“汗法”;该用“下法”的症状,就用“下法”;该吐的吐;该和解的和解。所以,或许仲景的论病,其实很简单也未可知?就是汗、吐、下、和的使用而已?
呵呵,原本就是如此的。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王叔和的《脉经》中抄录的伤寒部分内容,就是这种按照汗、下等排序的。
因为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抄录的伤寒部分,也是这样排序的。
而真正出现“六经辨证”排序方法的,是宋以后的本子了。
我们下面就根据病邪从浅入深,来看看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辧治。

在仲景的伤寒论中,汗法,有两个代表性的方药系列:一个是桂枝系列,一个是麻黄系列。
仲景把“中風”类型的症状,用“桂枝”系列来用汗法“和解”。
仲景把“伤寒”类型的症状,用“麻黄”系列来用汗法“表散”。
从这样的分类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仲景在对“風”和“寒”认识的根底,以及他对所学学识的一些梳理的痕迹。
我们前面说过了,在外感的实际发病中,“風”邪和“寒”邪往往都是相互夹杂、相互融合在一起同时出现的,很难绝对区分开临床上哪些症状是由“風”邪导致的,哪些症状是由“寒”邪导致的。所以,我们也多习惯于并称“風寒”之邪。在这里,仲景虽然在尽量想把这两者区分开了,用“中风”和“伤寒”来加以区分。但其实,在仲景自身论述的时候,也经常出现“風寒”混合出现的情况。
典型的如“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都是治疗“風寒”按不同比例“合邪”的情况的。
这些情况,都说明仲景在当是对病因的分解时,也是出现过一些勉强分开,却又不得不面对两者相互混合并见的情况的。所以,才在经文中出现这样的看似有些抵触情况的存在。
而这些“抵触的情况”,如果结合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论風”的论治中,我们则不难看出两者在理法上的异同。
例如,孙真人记录的“大小续命汤”,就是用麻黄合并桂心,用以治疗诸風症的典型代表。
所以,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医圣”与“药王”在上古医道承袭上的“相同”和“差异”。也正是因为两人的“相同”和“差异”并存的传承,才能让我们今天还有可能再去逆向复原上古医道的影子。当然,这个是已经超出“汉医经纬”的范畴了。我们暂且藏私,以后有机会再论吧。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6-28 08:24 2楼
是否 方证对应 更简单呢?
2013-07-01 11:44 3楼
孙洪彪 说:
是否 方证对应 更简单呢?

确实是这样,以简驭繁比较好
2013-09-12 23:49 4楼
浏览了点楼主的帖子,真的不错。谢谢你了。
⬅ 一灯·续焰·5 老茶馆 旅沪医话-中医要发展,必须有宽松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