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基本概念急待规范【四】

2013-06-22 10:27 楼主
中医理论基本概念急待规范【四】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在中医学理论中,营卫气血津液学说,能够统领阴阳五行经络脏腑三焦辨证理论,而成为中医理论的纲领与核心。其他辨证理论可以围绕这一学说展开。中医理论基本概念应该以营卫气血津液,在经络藏腑三焦的流动循环,而形成的证概念为核心,进行整理规范。
营卫理论在《内经》中论述颇详,营卫在伤寒六经中的重要地位,历代医家如孙思邈、方有执、喻嘉言等虽倡于此,但仅限于太阳病范畴。其实伤寒六经病理的中心环节是营卫失调。徐培平认为六经通过“开、阖、枢”作用,控制和调节营卫在人体各部位量的虚盈分布和功能效应。六经病的实质是六经的“开、阖、枢”功能失常,导致营卫失调,并造成的脏腑气血津液功能紊乱。
伤寒六经病内涵着,营卫气血津液阴阳的多少及运动变化。营卫在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中处关键地位。脏腑是六经的基础,而其基本的病理环节是六经中运行的血气失和,更深入一步讲是营卫气化失和导致气血津液的紊乱。血与津液同源,相互既济,津液伤时,营气亦济泌脉血以济津,营卫气化必须以津血为基础,营卫阳气与津血之间病变常相互影响,结合营卫谈气化,气化方不玄虚,结合营卫气化谈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变化,才能揭示六经发病的底蕴,才不失仲景创立之大旨。伤寒论各种证的核心含义是脉证相参的营卫气血津液,在经络藏腑三焦场所的流通循环变化。
以卫气、营血、津液为基础,以经络、脏腑、三焦为场所的人体整体活结构,形成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网络。由于卫气、营血、津液是流动的活结构,所以与其密不可分的经络、脏腑、三焦场所,也是网络状态的相互联系的活结构。与西医学的静态部位场所概念,不属于同一范畴,不属于同一概念逻辑体系。例如营卫与脾气的关系就十分密切,难以区分。“营卫之气,出入脏腑,流布经络,本生于谷,复消磨其谷。营卫非谷不能充,谷非营卫不能化。”(《存存斋医话稿》)营卫赖脏腑充助,靠脏腑以生以化以行。营卫根于下焦,受先天水火温润蒸腾气化,肾之先天元气为其胎孕之根;营卫出于中焦,由后天水谷精微化生,脾胃为营卫之本,肝胆主变理枢转营卫;在上焦,则受心肺充布,洒陈脏腑,充达皮毛,温分肉而达腠理。同时,营卫气化有助于脏腑气血生化出入,“人身上下,脏腑肌表,阴阳固有定位,然则必赖营卫与之相傍周流,与之交媾,协助脏腑气血上下循环合度,出入生化。营卫之气行于内外,固有从其过而发痛病者,亦必有所不至之处而病者,所不至则气不化。上焦主行营卫气不化,则营卫不复布,与邪相滞。中焦气不化则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主出,气不化则小便不利。此营卫之变,不输布于三焦而然,虽病变不一,其尽因营卫之所致”。故营卫关乎脏腑气血及其功能的正常与否。“不特营卫自病当注意,即脏腑有病,亦当顾及营卫也”。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文化对于生态系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得出的结论。作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就是现代系统论科学所讨论的生态系统论宇宙观,例如《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这正是古代圣贤仰观天、俯察地,而与天地准,洞察出天地自然与人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也就是现代系统科学所描述的生态系统的系统论规律。
把从生态系统总结出来的阴阳五行学说,采用援物类比的方法,应用于中医学,就成了中医理论的纲要。但是我们认为营卫气血津液学说,才是中医理论当之无愧的纲领,而不是阴阳五行学说,这是因为人体系统与生态系统虽然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人体系统究竟不是生态系统,所以阴阳五行不能作为中医学的纲领,只有营卫气血津液学说能担当起这一重任。阴阳五行八卦与系统论同样都是人体医学的研究方法,是研究人体医学的敲门砖而已,中医学中运行在经络脏腑三焦场所的营卫气血津液,才是落实到人体系统上的实体概念,中医理论基本概念的整理规范必须以营卫气血津液流动形成的证概念为纲领。不能以方法概念代替实体概念。哲学代替医学。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医理论基本概念急待规范【三】 老茶馆 中医现代化不是西医化(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