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71到75条学习提要

2013-09-29 21:06 楼主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071)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暧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1、发汗后,大汗出,津液消耗,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轻微的,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2、为何要少少与饮之?75条里有特别的说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津液损伤导致胃气不和,胃受纳水谷的能力就会下降,一下子喝很多水,超出胃的受纳能力,就会淤积为患,上冲于肺,可以出现喘,走窜各处还会出现各种病证。
3、‘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如果大汗出后,出现脉洪大,大热,大烦渴不解就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要清热生津。这里脉浮,还不至于大,微热而不是大热,消渴是想喝水还不至于烦渴。
4、现有的症状说明,汗后,津液损伤导致水液代谢谢上出现问题,如果单纯的去补水,通道上的不畅通,补的效果是不好的。脉浮,微热,津液供应上不去,小便不利也是水液代谢谢有问题的主要见证,消渴也是津液不能上呈。
5、五苓散是个利水的方子吗?我们不要局限在方子用药上的表面,要从用法、用量上深究。
6、《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入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这是我们中医对人体水液代谢谢的过程的认识。泽泻是这个方子里用量最大的,合同猪苓起到‘通调入道 ,下输膀胱’的作用,白术、茯苓起‘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的作用,桂枝,温阳化气,扶助膀胱气化功能。几味药合在一起,把整个水液代谢谢的通路都带动起来,之后‘多饮暧水’把水补进去,‘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津液充足,达表‘汗出愈’。
7、五苓散不但是一个单纯利水的方子,也是调动气机促进水液代谢谢的,所以圣人用的是散,‘方寸匕’也就是几克的量,非常小,此为取其气而不取气质,取其质,则专注利水,气化作用不足。所以历代的大家们也一致认为,用散的效果要比用汤剂效果好。

关于这种非常小量的用药,现在有很多人在研究,并且在实践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下。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072)

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026)
症状相似,什么情况下用五苓散?参考上条必当有小便不利。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073)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渴与不渴作为一个证侯鉴别点,
2、前面说了,脉浮,渴,小便不利的用五苓散。如果不渴的用苓桂甘姜汤,这是一个温阳化水的苓桂剂。
3、渴,是胃部的津液不足,五苓散证的渴,是津液代谢谢障碍,津液不能上呈,上面缺水。不渴说明上面有水,水停在上面用茯苓、生姜宣利,用桂枝、甘草温阳,帮着化。
4、苓桂甘枣汤,是饮在脐下;苓桂术甘汤汤是饮在心下,气上冲胸;苓桂甘姜汤在上两者之间。(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356)还有一个芍甘苓术汤利水的相互对比体会。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074)

1、水逆证,是个典型证侯,‘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刘老说,其特点是饮水即吐进食却不吐,一般吐水而不吐食。
2、渴,喝了水还吐了,什么问题?水液代谢谢环节不顺畅了,有水也利用不起来,我们前面讲了,五苓散不但是利水的,更重要的作用是调动气机促进水液代谢谢的。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075)


1、手叉自冒心,胸阳不足
2、又发现耳聋无闻。多了个耳聋的症状,肾阳也损伤了。
3、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损耗津液也损耗阳气。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个怎么治疗?
4、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前面说了:津液损伤导致胃气不和,胃受纳水谷的能力就会下降,一下子喝很多水,超出胃的受纳能力,就会淤积为患,上冲于肺,可以出现喘。这个怎么治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9-30 07:03 2楼
孙师曰:以散小剂服用五苓,通阳祛湿,疗水饮內停尤佳;若为汤剂,大剂煎服或专利水!诚佳评!
⬅ 《伤寒论》67到70条学习提要 老茶馆 桂枝加附子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