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问一个小白的问题,请大家教我

2013-10-26 18:27 楼主
我是针灸小白,问的问题是不是很脑残?俺也不知道,但是,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查看了很多,都木有解决。所以不怕老师们笑话,请大家教教我

问题:进针,针下滞涩,下一步应该怎么办?经曰:“气涩则出迟。”但是要针下是什么样的感觉才出针呢?这其中应该怎样操作?是要用温补的一些手法,还是如经曰“如人不欲行”?久留不动?

先谢谢了啊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0-26 21:45 2楼
没有人理我
2013-10-27 10:24 3楼
根结第五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当窃其本也。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太阴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黄帝曰: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岐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慓悍滑利也。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月真),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亻耳耳耳)辟,皮肤薄着,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麤,而后取之也。
2013-10-27 10:29 4楼
气滑气悍指的是病人针感比较明显,这类病人进针即有局部酸麻胀重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得气了。手下有一种钓鱼时鱼上钩的那种牵拉感。
2013-10-27 10:34 5楼
气涩指的是病人的针感迟钝,进针后不能马上出现酸麻胀重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气来迟缓,这种病人就要留针候气,待有了针感后再出针,故出迟。
2013-10-27 10:42 6楼
五乱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黄帝曰:何谓相顺?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知,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黄帝曰:何为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是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黄帝曰:善。愿闻其道。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俞;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俞;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俞。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注: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清气宜升。当在于阳。反在于阴。浊气宜降。当在于阴。而反在于阳。营气阴。性精专。固顺宗气以行于经隧之中。卫气阳。性悍滑利。宜行于分肉之间。今昼未必行于阳经。夜未必行于阴经。其气逆行。乃清浊相干。乱在胸中。是之谓大闷也。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道者脉路也。邪之来也。必有其道。则邪之去也。亦必有其道。审知其道而善去之。斯谓养身之宝。此四语。虽为刺病而发。凡医工能熟玩之。则治病必觅标本。用药必觅经络。真邪必审。补泻不妄。乃为医家切要之法也。张云。道言所由。志云。有道以来者。谓相干之乱气。有道以来。必有道以去。故审知其道。则能分理其阴阳清浊。而为养身之宝。 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手少阴心经之输神门穴,手心主厥阴心包络经之输穴大陵穴 。
2013-10-27 11:58 7楼
以脉知之啊.如行补法脉虚转实则出针,行泻法实转虚则出针.
2013-10-27 12:00 8楼
阿孟 说:
以脉知之啊.如行补法脉虚转实则出针,行泻法实转虚则出针.

可否详细讲解一下?
2013-10-27 12:49 9楼
本帖最后由 醫道宗源 于 2013-10-27 12:56 编辑

王家祥 说:
,四时有分,相顺

谢谢王兄

这些我懂得。但是我不知道我问的这个问题,具体在针下如何操作的 。

经曰:邪气之来紧而疾;谷气之来徐而和。

进针,针下紧涩,这是邪气至。下面我该如何操作?

是行泻法,使邪气散出吗?然后用泻法出针,摇大针孔?那怎样才能看到针下的这种“徐而和”才出针?我昏了
2013-10-27 12:58 10楼
阿孟 说:
以脉知之啊.如行补法脉虚转实则出针,行泻法实转虚则出针.

嗯,阿孟这个我知道的。可我不知道我问的这个问题的实际如何操作啦
2013-10-27 13:14 11楼
老师开始研究针灸了啊,早该研究呢,自古中医是针药不分家的啊,你终于开始结合起来了啊,呵呵
⬅ 第三章、辩阳明病脉证辩治——第一节、概说 老茶馆 长寿需补阴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