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时节的饮料类进补食谱

2013-12-27 09:42 楼主
①鲜奶玉液【原料】牛奶200克,生核桃仁45克,炸核桃仁80克,粳米60克,白糖12 克。【制作】将粳米洗净后用水浸泡1小时捞起,滤干水分,和生核桃仁炸核、桃仁、牛奶、清水拌匀磨细,再过滤。锅内注入清水烧沸,加入白糖,待全溶化后,过滤去渣再烧沸,将滤液慢慢倒入锅内,搅匀烧沸即成。【功效】补肾助阳,润肠通便。②腽肭脐酒【原料】腽肭30~50克,白酒500克。【制作】将腽肭脐洗净,切成小块,用纱布袋装,扎紧口,放入盛酒的瓶中,浸泡1星期即可。【功效】温肾壮阳。【禁忌】阴虚火旺者忌饮附说:冬至的饮食习俗:吃饺子、馄饨和汤圆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在冬至这天,我国最普遍的食俗便是吃饺子。吃水饺的历史要追溯到汉末。当时河南南阳出了个“医神”张仲景。他原来在长沙居官,告老还乡时,正逢腊月。张肿景见到整天为生活奔波而衣不遮体的穷人,面对寒风刺骨的冰天雪地,好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冬至那天,他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盘起火灶,专门熬一种“去寒娇耳汤”,舍给穷人喝,治疗耳朵的冻伤。这种药汤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合煮而成的,人们喝了汤,他又把剩下的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称作“娇耳”(有的写作“娇耳”、“胶耳”),下锅煮熟,分给人们每人两只。喝汤吃“娇耳”后,人们浑身发暧,两耳起热,治好并保住了冻坏的耳朵。后来每到冬至日,人们就模仿张仲景做“娇耳”煮食并喝热汤,日久成俗,“娇耳”也传久生变,又有了“饺子”、“扁食”、“水饺子”、“水点心”等地方性名称。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便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我国南方有些地区冬至的食俗是吃馄饨和汤圆。馄饨四川叫“抄手”,广东人叫“云吞”,因其煮熟后像荷包蛋,为混沌初开,故名“锟饨”。据民间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沉湎于歌舞酒色,某年冬至设宴,嫌肉腻肥,很不高兴。西施乃用面粉和水擀成薄薄的皮子,内裹少许肉糜,滚水一氽之后,随即捞出,加入汤汁,进献夫差。夫差食之赞不绝口,问为何物。西施信口以“馄饨”作答。此后,馄饨这一美味就逐渐传至民间。虽然人们平日也偶尔吃吃馄饨,但冬至那天却人人都要品尝一碗,不单是纪念西施的创造,还为庆贺冬至的“一阳出生”。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当时杭州冬至习俗:“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拨’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可见在宋朝,杭州的人们已经有冬至吃馄饨和以馄饨祭祖的风俗。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汤圆是南方普遍流传的重要冬至食品之一,又称团子、团圆子、丸子、圆子、冬至圆等,用糯米粉做成,有的加陷儿。古诗有“家家捣米做团圆,如是明朝冬至天”句。因圆子是圆的,可相争“阳圆”,所以,冬至吃圆子的主要用意是为了庆贺“阳生”,同时寄予祈求团圆喜庆之意。关于吃圆子的由来,在浙江南部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入深涧,不能脱险,采摘状如汤圆的野生之物“黄精姜”来充饥,才免饿死。十几年,樵夫遍体长了毛,身轻若燕,竞然飞回家里,但已经不会说话了,给他米饭也不吃。家里人就为他做了糯米汤圆,他一见汤圆,以为是黄精姜,就吃起来。后来慢慢恢复了本性,在冬至竞开口与家人说话了。从此便有了冬至吃汤圆的习俗。我国台湾冬至吃汤圆,并且要做成红、白两种颜色。按老辈人的说法:不吃金丸(红汤圆)、银丸(白汤圆),不长一岁。兆麟堂国医馆搜集整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2-27 14:01 2楼
今年冬至 本想吃羊肉饺子 可家人膻味太重 不行
⬅ 冬至时节的汤羹类进补食谱 老茶馆 肠道生了锈,脸上就长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