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源闲话】(13)从一例医案说起

2014-01-18 18:51 楼主
很久不读医案了。
不是说 读医案不好。
正相反,个人还是非常推荐读医案的。——这是快速提升自已眼界、熟悉临床的一个捷径。
个人在九几年的时候读得多,大量大量的读。那些年提升的很快。但是,读医案也会局限住自己的眼界。尤其是到理法突破的时候,还是要回到经典去的。医案,只是前人走过的地方。前人足迹渐稀的地方,还是要自己去走的。所以,医案,只是渡船,绝不是全部。

周慎斋医案
【查应希,七月内感风,至八月身热不退、泄泻、喘促、脉大而豁,此肺虚而内有伏水。用五苓散加人参二钱、干姜一钱,一服而痰泻退,仍有余热,再用四君加半夏、柴胡、姜、枣,煎服愈。】

俗话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从这则医案中,就能看出 周慎斋老先生 的功底,——认证精准、用药精准、描述精准。果然老辣。
【宗源品读】:
在这则医案中,注意两个字——【感风】。
看起来这是一例“外感风证”?
其实不然。这是一例由于“外风”引动“内风”,并导致脏腑进一步失衡的经典案例。
首先,是“外风”引动“内风”,导致肝气亢盛,肝木太过而克脾。脾土受克,运化失司,而见【泄泻】。
由【泄泻】,而导致中焦衰惫、中气不足,而见【喘促】。此土不生金之故也。故见【脉大而豁】。
【脉大而豁】者,脉大,是因为肝风亢盛也。而豁,乃是中气亏虚,脉不能充盈之故也。
周氏言【此肺虚而内有伏水】,乃是木旺克土、土不生金,而至“肺虚”也。肺虚,亦可见【喘促】。所谓“伏水”,非是肺中有 伏水 。乃是脾土衰弱不能运化水谷,导致精微停聚蓄积而如饮状,故曰“伏水”也。故周老用“五苓散加人参二钱、干姜一钱,一服而痰泻退”,熟悉“五苓散”的朋友不难看出,此处“人参二钱、干姜一钱”的用量了,也就不难看出,周老立方是以 “健脾运化 为主”而“利湿行水 为次”的意思了。脾能复其运化,故“一服而痰泻退”。
要注意这个“痰泻”的“痰”字。
正是因为这个“痰”字,可知此时的“腹泻”不仅仅由于“木克土导致的脾虚腹泻”,还有“由于脾虚进一步导致痰饮停聚、并且 痰饮 已经从 脾虚失运 的结果 进一步变成了 腹泻 的另外一个 病因 了”。从这里,就知道“此病已经迁延了不少时日了”。而这里,与文中周老记载“七月内感风,至八月身热不退”的几十天的时间跨度是吻合的。
这是“急则治其标”。
这里能看出周老的用药先后次第的把握,是非常精准而明晰的。
我们前面分析了,——此证是由于“外风”引动“内风”,并导致脏腑进一步失衡的经典案例。为什么周老不走上来就治“肝”?走上来“疏风泻肝”不是更直接吗?
呵呵,还记得仲景的 “见肝实脾” 吗?这就是了。
为什么不能走上来就用 “疏风泻肝”?
这是因为其人已经 “脉大而豁"。这是中气亏虚之故,此时是当不得削伐的。故,当先健脾补中,乃可攻伐、消散。
现在在回头看【身热不退】一句,到【一服而痰泻退,仍有余热,】可知此热显然就是 肝气过 之故。气有余,便是火了。邪在少阳、厥阴,故用【柴胡】疏散即可。看周老【再用四君加半夏、柴胡、姜、枣,煎服愈。】时时顾脾,可见其用药防护之严谨矣。
仲景曾一再强调【用药次第】,不可疏忽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1-18 19:21 2楼
好,医案品评说完了。
既然本文标题是《从一例医案说起》,显然品评医案并不是本文的重点。
那么本文究竟想说什么?
呵呵,我想说的是,在我个人的【医工分级】中,这种水平才仅仅是【明医之境】。
而这个【明医之境】,不过是【下工上】到【中工下】的层级。
扁鹊、仓公、仲景、孙真人、陶真人才不过【中工上】到【上工下】的层级。
真正的【上工】,是通乎仙道的境界。
别读几天医书,就开口闭口谈【上工】。
我们先把【下工】做好吧。
2014-01-18 19:22 3楼
一则好的医案,是读者一眼就能看出好来。
一则好的医案,必然是真实的医案。
有些医案,文字中就会打架。
这个不是囿于自身的学术造诣;便是有意生造了。生造的东西,是架不住严密的分析和推理的
2014-01-18 20:00 4楼
言简义閤
2014-01-18 22:46 5楼
【查应希,七月内感风,至八月身热不退、泄泻、喘促、脉大而豁,此肺虚而内有伏水。用五苓散加人参二钱、干姜一钱,一服而痰泻退,仍有余热,再用四君加半夏、柴胡、姜、枣,煎服愈。】

北丐医案推荐,仔细研读,推敲浅见如下,贻笑大方了。

初发仅感风二字,风为阳邪,初入化热可知,历经一月且见泄泻,三阳俱传而阴转入太阴可知。
当前症状,身热、泄泻,喘促,脉大而豁,身热是外邪未解,泄泻可能是热迫下利久而伤阳也可能是寒凉太过、误下损伤中阳,据其案前所论补中章节,当是脾虚泄泻。喘之一症,为气机不利所致,病一月后作且脉大泄泻,唯里热与伏饮相合作喘一途可解。病初不作喘,乃因风与饮不作喘。其后用四君加小柴胡去黄芩当是发散少阳余热之意,也证明其喘为热与饮合。饮从何来?有泄泻故非脾所生,乃肺之伏水,病前即有。
所以高明在于从脉大而豁断出泄泻属太阴虚,喘属热与饮合。但若多问其泄泻是否噦臭抑或是完谷不化及小便颜色当不难辨,其未予记叙,当有故为高深之嫌(呵呵,瞎猜啊)。
其治高明在于先固中阳而利水饮,待水利泄止,正气来复,再加柴胡逐邪外出。若见热用寒,水饮必剧,喘当加甚。此时五苓散之用已是仲景方之发挥,五苓散加人参为春泽汤,治肠虚泄泻,小便不利。并加干姜温太阴而复其阳。
2014-01-19 11:22 6楼
案中隐藏两味中药---白术、甘草
为何开始没有用,而后面又用到呢?
2014-01-19 11:30 7楼
很多医案所描述症状根本不足以说明如何用药,其读来滞涩难明。暑病仲景中暍篇,仅有2方,一治以辛凉甘凉,一治以吐出伏痰,则治暑之常法有矣。然病暑而下泄,痰邪已有向下之出路,则邪下行为顺,仿仲景泻心陷胸两法而合一为用,一则痰为虚痰,二则热为虚热。姜桂两药不加为顺,加有升弊。后有余热又用小柴胡法。
这案其实实不可法,孟英暑热兼痰之案尤多,可法而无弊。病温者木火升散,其脉之大而豁,于戴阳脉类似,案中所有症状又无法分辨,若误用,则温病之冬不藏精之虚人,不死也难。
2014-01-19 11:39 8楼
小医大道 说:
【查应希,七月内感风,至八月身热不退、泄泻、喘促、脉大而豁,此肺虚而内有伏水。用五苓散加人参二钱、干
呵呵,老叫花带你看两个地方:
1、【乃肺之伏水,病前即有。】这个再想想,在伤寒论中“肺之伏水”有用 五苓散 的么?
2、【所以高明在于从脉大而豁断出泄泻属太阴虚,喘属热与饮合。但若多问其泄泻是否噦臭抑或是完谷不化及小便颜色当不难辨,其未予记叙,当有故为高深之嫌(呵呵,瞎猜啊)。】其实周老头已经说过了,是【痰泻】。这个你好像没太注意哦。痰泻,自有 痰泻 的症状的。找找看看。
——————————————————————————————————————————
从您的分析中,就能明显看出,您还在外围着眼。要加油走进去,去听听脏腑说话。
【三阳俱传而阴转入太阴可知】,呵呵,这个就未必了啊,一般来说,风邪的特点,其病善走上,入手三阴三阳的更多些,而很少有走足六经的。寒邪善走足六经的。
且看看此人的两个症状:
1、喘。
2、泻。
导致【喘】的原因很多,【喘之一症,为气机不利所致,病一月后作且脉大泄泻,唯里热与伏饮相合作喘一途可解。病初不作喘,乃因风与饮不作喘。】您这个分析,看似合理,其实不然啊,【唯里热与伏饮相合作喘】,您认为【伏饮在肺】,此证中肺有‘热’乎?木有。热在厥阴、少阳。他俩是怎么【相合作喘】的?
此例中的【喘】,是有几个原因同时导致的。
首先,是【虚】。中焦气虚,上焦乏源,是以 虚喘。
其次,肝气亢盛,木反侮金,金气肃降不及,可见 气逆之喘。
再看【泻】。此证的【泻】至少也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脾虚泄泻。
第二,是周老头自己说的 【痰泻】。【痰泻】从何而来?从脾虚 精微失运所致。
——————————————————————————————————————
周老头的案子,写的非常精练。一句【脉大而豁】写尽了其人虚实之象。最后用方,貌似小柴胡汤。其实不是。小柴胡是针对外邪在少阳,自有少阳诸症(即便是但见一症便是),此例中也是不明显的。最后用方,还是调理肝脾,重在理脾,略略疏肝,则脏气自平矣。
2014-01-19 11:49 9楼
三先生 说:
案中隐藏两味中药---白术、甘草

为何开始没有用,而后面又用到呢?

五苓散中没有 白术?
2014-01-19 11:56 10楼
刘国栋 说:
很多医案所描述症状根本不足以说明如何用药,其读来滞涩难明。暑病仲景中暍篇,仅有2方,一治以辛凉甘凉,一

若从【暑热兼痰之案】来看,同意先生【这案其实实不可法】的观点。这里不过只是就案说理扯几句闲话消磨消磨时间。 个人看来,此案虽然是病在伏暑之时,但病案已经不是【暑热兼痰之案】。很可能是前医误治或过治之后的一个败案。若真是【暑热兼痰之案】是没有这么玩儿的
2014-01-19 18:00 11楼
醫道宗源 说:
呵呵,老叫花带你看两个地方:

1、【乃肺之伏水,病前即有。】这个再想想,在伤寒论中“肺之伏水”有用

多谢宗源老师精心回复提点,不胜感激。
关于此案,吾还有诸多疑问,不知先生有否兴趣继续看。(先问句,免惹人厌烦 )
⬅ 我们该怎么办? 老茶馆 扁平疣一次就好的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