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文化的中医

2014-02-14 19:20 楼主
做一个有文化的中医
王昆文
当今的中国,不缺乏所谓“科学的中医”(即以科学为时尚,为真理,为标准),但缺乏有文化的中医。这里的“文化”,是指中医药文化或中华传统文化,因为它是中医的根,也是中医的外展形象。所谓“有文化的中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有医德,有医术,会宣讲,能著述,会传承,有贡献,是明医。
中医有无文化是可以鉴别的。从他的语言谈吐,从他的仪容神色,从他的诊病实践过程及其疗效,从他的书写药方及其著述等,都可以略知其大概。
比如清代医家邹润安,《清史稿》说他“有孝行,家贫绩学,隐于医”,且“通知天文推步,地理形势沿革,诗古文亦卓然成家,不自表暴”,而其所著《本经疏证》一书“深究仲景制方精意,成一家之言”。他无疑是一个有文化的中医。即使是近代有名医家王孟英、张锡纯等人亦对他十分推崇,我们从《温热经纬》、《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内容中就可看出。(笔者曾撰写有一篇“邹润安医古文辞尝析”,发表在《国医论坛》1994年第4期)
再说王孟英,其人虽只活了六十岁,但他的医术和文字功底,绝对胜过当今绝大多数所谓名医。尤其是一部《王孟英医案》,简直是中医学与文学的最佳结合。其阐述医理之透彻,辨析病机之详尽,描述病情之形象生动,可谓入木三分,且文采斐然,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在我所接触过的各家医案中,可谓无出其右者。
还有清代医家陈修园,他中举后曾任知县及代理知府,公务繁钜,仍为人治病,还撰写了不少医书,对后世习医者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倡导为医者应努力学习中医经典,并为普及中医知识而不遗余力,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如《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和《医学三字经》等就灌注了他毕生的心血,流传甚广。其著作流畅通俗,深入浅出,易读易记,又结合临床实际,切合实用,因此可当做中医普及教育的理想教材,利于自学。许多人学医就是从读他的书开始而走上了从医之路。其《南雅堂医书全集》是中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个人著作,几乎可与官方编撰的《医宗金鉴》相媲美。陈氏不仅著述甚丰,而且公开讲课授业,所从弟子众多,其对中医传承的贡献功不可没。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念念不忘对自己的医书有两处需要补写。
总之,在中医历史上不乏有文化的中医,从《内经》的作者,歧伯,《神农本草经》的作者,至淳于意,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喻嘉言,徐灵胎,丁甘仁,汪昂,唐容川等历代儒医,他们都是中医学的创建者.推动者和功臣。如徐灵胎的著作中就包含有《道德经注》,文学家和诗人袁枚还为他作传,因为他们是“平素意合”的好友。还有那些在医学上虽然没有建立起什么流派,但仍然有某些建树或医著传世的,如“成书数卷,聊以课徒”的《时病论》的作者雷丰;“案语多俪体,千言立就”,“舟车寒暑,手必一卷”的浙江名医金子久;“儒乃达儒,医是明医”的关月波及其“幼承家学,六岁起熟读四书五经并嗜书法”的关幼波;撰有《中医基础理论通俗讲话》和《素问运气七篇讲解》等的方药中等,他们都是有文化的中医。
纵观以上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有医德,品性淳良,以仁义为怀,待病人如至亲,所谓“常将人病如我病,救得他生似我生”。他们精勤不倦,好学深思,从不自满,甚至舟车寒暑,手必一卷,或有感即录,或挑灯夜读。如王孟英之《归砚录》即如此写成。他们领会了中医的精髓,精义入神以致用,故能在临床上取得好的疗效,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迂腐之辈。他们又能够继承前人医术,或整理,或改编,或撰著,甚至有所创立,有医著传世。
如果没有那些有文化的中医,就没有那么多中医典籍,就不可能流传下丰富的中医各科临床经验。如《药性赋》.《汤头歌诀》.针灸歌赋等,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一部《医宗金鉴》,其中包含有多少内.外.妇.儿各科杂证治疗的歌诀啊!没有文化的中医写得出来吗?
我很赞赏和敬仰有文化的中医,他们有的在世时不一定有名,但他们对中医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什么时候有文化的中医多了,中医学的发展前景就会更好。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2-14 19:38 2楼
赞成先生的倡议,每个中医人,都应该做一个有文化的中医,而不是戴着科学的帽子中医
2014-02-14 19:52 3楼
赞成您的观点!
2014-02-14 21:11 4楼
好文
2014-02-14 21:26 5楼
毛泽东主席教导我们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2014-02-14 21:28 6楼
中医本是一种文化!
2014-02-14 21:36 7楼
好文。

岂止中医如此,其实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都要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啊。看看我们的大部分理工科毕业生,甚至文科甚至艺术专科的毕业生,除了应付考试的那点教科书知识还知道多少呢。更别提修养,学识和见识了。身为中国人,对本国历史人文不甚了了,甚至一窍不通的,无论学位头衔多高,都不能称为知识分子,不能称为有文化的人。在此意义上也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造成这种局面的当然与个人缺少追求或缺少品味,或干脆说缺少美感有关。但教育体制对此要负很大责任,说到底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了。看看49年前的读书人,哪怕高小毕业,起码在国学方面,他们的素养他们的水平,只怕今天大部分大学生都不能企及。看看那时无论文、理,各个领域中国出了多少人才,不少在国际上都是一流的。再看看这60年,你又能数出几个呢。
“人不读书,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别人的事社会的事管不了了,自己抓紧时间多读读书,不断精进吧。
2014-02-14 21:52 8楼
老师很给力的好文章。
2014-02-14 23:40 9楼
好文章,赞赞赞!
2014-02-15 04:00 10楼
良子; 说: 良子 发表于 2014-2-14 21:36
好文。

岂止中医如此,其实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都要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啊。看看我们的大部分理工科毕

读自己的书,何管世俗诸事!?呵呵!当向君学习!!
2014-02-15 04:01 11楼
良子; 说: 良子 发表于 2014-2-14 21:36
好文。

岂止中医如此,其实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都要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啊。看看我们的大部分理工科毕

应试教育引起的弊端!
⬅ [原创]治"痧"又一奇迹 老茶馆 对“被西医弄成药罐子”一文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