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医读经之素问厥论

2014-04-04 21:06 楼主
问:厥有寒热,为什么?

答: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问:热厥足下热是为什么?

答: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脉在足下脚心,阴气虚而阳气盛,脉虚则阳气入阴脉,故足心热。

问:寒厥为什么从足趾一直向上冷到膝?

答: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阳气虚而阴气盛,则寒从里而不是从外上行至膝。

问:寒厥是缺少什么引起的?

答:前阴(生殖器)为太阴阳明所合,春夏阳气多阴气少,秋冬阴气多阳气少。秋冬时房事过用,下气上争而阳气不能恢复,则阳气衰,阴气独存。阳气不能渗透温煦经络,所以手足寒。(下气上争何解?)

问:热厥是怎么形成的?

答:喝酒后,络脉满而经脉虚,阴气虚而阳气入,阳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和谷气混合在一起,中焦太热,所以全身都热。胃因热而不能生化精气(当指阴气),肾气衰(当指阴气)则阳气独胜,所以手足发热。

问:厥为病,或使人腹满,或令人昏厥不认识人,半天一天才醒过来能认识人,为什么?

答:阴气盛于上,阳气虚于下,下虚则腹满。阳气盛于上,阴气虚于下,下气逆上(阴虚则阳亢),则阳气乱,故不知人。

问:想听听六经的厥病症状。

答:太阳厥, 头重面肿,头晕不能行走

阳明厥,头痛得要打滚,面赤热,腹满,满嘴胡说

少阳厥,耳暴聋,面颊肿热,胁痛,不可以运(待考)

太阴厥,腹胀满,不想吃饭,吃了就呕,不得卧,大便不通

少阴厥,口干尿黄,腹满心痛

厥阴厥,少腹痛,阴囊缩肿,小便不利,喜欢躺着

太阴厥逆,腹痛痉挛

少阴厥逆,腹中虚胀,下利清谷

厥阴厥逆,腰痛痉挛,腹中虚胀,小便不利,谵语

三阴均厥逆,大小便都没有,手足厥冷,三日死。

太阳厥逆,昏倒、呕血、鼻血

少阳厥逆,腰和颈不能转侧,伴发肠痈的话就很难治,不能受惊吓

阳明厥逆,发热咳喘,呕血、鼻血,善惊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呕涎沫

手少阴厥逆,心痛引喉,发热的话预后不良,难治

手太阳厥逆,腰不能前后俯仰,颈项不能转侧,耳聋流泪

手阳明少阳厥逆,喉痹、咽肿、发痉


启示:内经之厥分热厥寒厥,寒厥手足寒是阳虚于下,经脉阴气盛则寒而厥;热厥手足心热是阴虚于下,阳盛于上,邪气逆而厥作。此外,寒厥腹满、热厥昏厥作为两个典型症状提出,实际是太阴阳明的症状,对厥的判断及病机有提示作用。厥即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手足冷,一个是昏厥。其后所列六经厥之症状,实则是中风与中寒的区别,结合伤寒论理法大部分是可以理解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4-07 21:05 2楼
经典
2014-04-08 18:56 3楼
白术 说:
经典

何时何地何因何求看内经,总会有些新收获,你说这书是怎么写出来的。
2014-04-08 19:10 4楼
过去人不研究西医,现在一研究就写不出来了
2014-04-08 19:38 5楼
小医大道 说:
何时何地何因何求看内经,总会有些新收获,你说这书是怎么写出来的。

貌似 这段里的‘厥’证,跟现在理解的厥证有区别,不能等同
2014-04-08 21:06 6楼
原文: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岐伯曰: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和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骨行)不可以运。
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痛,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骨行)内热。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阴厥逆,(骨行)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
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噎肿、痉、治主病者。
2014-04-08 21:47 7楼
我帮你再翻译一遍,你看和你理解的那个翻译本有没有不同:
黄帝问说:厥病有寒有热,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阳气衰弱在下,就是寒厥;阴气衰弱在下,就是热厥。
黄帝说:热厥的表现热象,一定从足下那里开始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阳气是起于足五指的表面,阴脉呢是集合在足下,而聚会在足心。所以阳气盛则足下热。(阳盛在阴脉)。
黄帝说:寒厥的表现寒象,一定从五指(趾)而上到膝的原因是什么呢?
岐伯说:阴气起于五指(趾)的里面,集合在膝下而聚会在膝关节上,所以阴气胜,就从五指到膝上会冷,它的寒,不是从外感来的,是从里面来的。
说明:在各翻译本,认为前面阴脉和后面的阴气集合和聚会的地方不同,而认为前面阴脉是后加的或衍文,但是实际上一个讲的是脉,一个讲的是气,实际不矛盾,而且可以解释为什么阳气胜,反而足下热。因为阴脉中的阳胜。
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先翻译到这里。
2014-04-09 22:14 8楼
白术 说:
貌似 这段里的‘厥’证,跟现在理解的厥证有区别,不能等同

现在内科教材的厥着重说是昏厥的厥,四肢逆冷的厥也包括在里面。
2014-04-09 22:15 9楼
文子医生 说:
我帮你再翻译一遍,你看和你理解的那个翻译本有没有不同:
黄帝问说:厥病有寒有热,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

谈讨提升,不亦乐乎
2014-04-09 22:24 10楼
文子医生; 说: 文子医生 发表于 2014-4-8 21:47
我帮你再翻译一遍,你看和你理解的那个翻译本有没有不同:
黄帝问说:厥病有寒有热,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

阳盛在阴脉似乎不妥.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虚则阴必凑之.此为阴虚而阳入阴中.
2014-04-10 11:15 11楼
小医大道 说:
现在内科教材的厥着重说是昏厥的厥,四肢逆冷的厥也包括在里面。

《内经》论厥甚多,含义、范围广泛,有以暴死为厥,有以四末逆冷为厥,有以气血逆乱病机为厥,有以病情严重为厥。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表现:一种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如《素问·大奇论》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另一种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如《素问·厥论》说:“寒厥之为寒热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和深化,主要是两种学术观点,一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论厥,继承《内经》中手足逆冷为厥的论点,而且重在感受外邪而发厥。此类厥证在伤寒、温病学中均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属于外感病中的发厥,对于由外邪而致厥者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一是论内伤杂病的发厥,指突然发生神志改变的临床表现。自隋唐以降,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诸病源候论》对尸厥的表现进行描述,“其状如死,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并探讨其病机是“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宋《卫生宝鉴·厥逆》初步提出内伤杂病与外感病的厥之不同点。至明代《医学入门·外感寒暑》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景岳全书·厥逆》总结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切中临床。此后医家对厥证的理论不断充实、完善和系统化,提出了气、血、痰、食、暑、尸、酒、蛔等厥,并以此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鉴于厥的含义较多,本节厥证所论范围是以内伤杂病中具有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为主症,或伴有四肢逆冷表现的病证。至于外感病中以手足逆冷为主,不一定伴有神志改变的发厥,以及后世列为中风范畴之“厥”,均不属于本节之讨论范围。暑厥发病与外邪有关,根据系统化要求,亦编入本节讨论。西医学中各种原因所致之晕厥、虚脱、中暑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 厥证
/threads/132366
⬅ 眼皮跳真不是好事----肝阳化风 老茶馆 小注叶天士阳明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