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孙思邈的神仙传说

2010-05-22 11:23 楼主
干祖望

孙思邈既然在《续仙传》中榜上有名,《太平广记》①更把他列入"神仙"里,而且《东医宝鉴》②又称为"地仙"。如此则孙氏理所当然地名登传篆、身列仙班了。加之《续仙传》绘形绘色地描述他临终时对子孙的嘱咐"我为世人所逼,隐于洞府修炼,将升无何之乡,臣于金阙"。这"无何之乡"是仙境;"臣于金阙"是在玉帝处为臣僚。不是神仙是什么?

既然是神仙,那未颜容不能不具有仙姿,躯体不能不具有仙骨,生活不能不具有仙气,工作不能不具有仙法,尤其是一切的一切更不能不仙乎仙乎了。所以在孙氏身上强加各种神话,也毫不足怪,此其一。

明代文豪、万历进士谢谢肇闹在《五杂俎》①中谓:"人寿不过百岁,数之终也。故过百二十不死,谓之失归之妖。"现在孙氏已超过"失归"之期20多年,当然可以称"妖"。但他毕竟是一代鸿儒,杏林国手,而且两个皇朝几度蒙诏入宫的天子贵客,如何可以莽然称"妖"。除"妖"以外的"失归客",阙唯神仙,于是不能不以"神仙"尊之,此其二。

老实说,请举几位最最有名的神仙,那一个不老不死、羽化而升天登仙,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尽管《素问》第一篇、第一节、第一句就是"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询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那未为什么现在陕西省钢川市黄陵县西北桥山有这样一个黄帝的坟墓?那未孙氏的一切又和所有有名的神仙,有何区别?就以年龄而论,除老子之外,比庄周(公元前369-前286年)多58岁;比张天师一世②(34-156年)多19岁;比葛洪③(281-341年)多81岁;比李淳风④(602-670年)多73岁。此其三。

明・嘉靖二十二年版《千金要方》(以后作《要方》)"乔序":"史称公,道洽古今,学殚术数,今考其书,信然。自华佗以后一人而已。世以其遗书神验,遂传为龙宫所授。"此其四。林亿①等《校定备急千金要方・后序》:"世俗妄人,以附致为奇。"此其五。

因此种种,在孙氏身上装贴了不少神话故事,即不可避免了。以下还罗列一些关于神仙的故事,不过必需仿效赵翼②《瓯北诗集・自对》诗中的"姑妄言之供一笑,几时谒选到长安"。好罢,在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之下谈谈①《太平广记》宋・李阶编纂。全书分为92大类,附150余小类,内搜集从汉到宋初的小说500种。②《东医宝鉴》23卷。朝鲜・许浚编著,成书于1611年。

①《五杂俎》16卷,明・谢谢肇�撰。

②张天师一世,即张道陵,东汉沛人。为张天师第一代祖师。

③葛洪(284-364年),字雅川,晋,丹阳句客人。祖葛云(164-244年),父葛佛。为晋代名医及炼丹家,现全世界奉为化学鼻祖。

④(281-341年)多81岁;李淳凤(602-670年),唐・歧州雍人。幼通群书,精步天历算,相传"推背图"系他所作。

①林亿,宋・熙宁间(1068-1077年),为光禄卿直秘阁。同高保衡著校许多中医古籍文献,《千金要方》是其中之一。

②赵翼(1727-1814年),字云松,清・阳猢人。著有《瓯北诗集)10卷,又《续集》2卷。这位长安寓公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5-22 11:24 2楼
一、救 蛇《续仙传・隐化》:

(孙氏)偶出路行,见人欲杀小青蛇,已伤出血。思邈求其人,脱衣赎而救之,以药封固,放于草间。后月余,复出行,见一白衣少年,仆马甚盛,下马迎拜思邈。谢谢言小弟道蒙君所救,父母欲见。而思邈每以药救人极广,闻之不以为意。少年复恳拜请,以别马载思邈,偕行如飞。到一城廓,花木正春色和媚,门庭焕赫,人物繁盛,伊若王者之居。少年孙思邈入,见一人端美,白�绦衣,侍从甚众。欣喜接谢谢思邈日,深思道者,固遣儿相迎。前者小儿偶出,忽为愚人所伤,赖脱衣赎救,获全其命。感再生之恩,今面道者,荣幸足矣。俄顷,延思逸入,若官闲。内见中年女子,领一青衣小儿出,再三拜谢谢思逸。言,此儿痴骆,为人伤损,赖救免害。思逸省记,尝救青蛇,即�此无所也。又见左右,皆阉人宫伎,呼中合帽为君王,呼女子为妃子。思邈心异之,潜问左右,日此泾阳水府也。�帽乃命宾僚设酒馔伎乐以宴,思邈辞以辟俗服气,唯饮酒耳。留连三日,问思逸所欲?对日,居山乐道,思真炼神,目虽所窥,心固无欲。乃以轻销珠金,赠于思邈,坚辞不受。曰、不以此为意耶?何以相报,遂命其子取龙官所颁药方三十首与思逸。谓日,此真道者,可以济世救人。俄又命仆马,送思逸归山。深自为异,历试诸方,皆若神效。古代中医书,经常托之神话来烘托其灵验,也有固有奇验而认为神授,这是古人惯用的手段。不是谓来之洞府,就称得之龙宫,或是仙人手授。比《要方》早169年写成的《刘涓子鬼遗方》就是托词于得之丹阳①郊外黄父鬼的所遗。而且此风一直到明、清之际,君不见陈士铎②的《石室秘篆》、《洞天奥旨》书中的一方一法,都说成是黄帝①、天师②、歧伯③、张机④、华伦⑤等在晚上或梦中赠予的。至于救蛇获报的故事,在小说、戏剧、曲艺中早就屡见不鲜,更其是在唐代。

所以乔世字认为"世以其遗书(指《要方》)神验,遂传为龙宫所授"(见明・嘉靖二十二年乔世定刊版《要方・乔世宁序》),真是一言破的。

③指居寓于长安的孙思邈。

①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②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清・山阴人.著有《百病辩证�》14卷,成书于1687年;《石室秘�》6卷,成书于1687年;《洞天奥旨)16卷,成书①黄帝,姓公孙,为少典氏子,长于姬水,居于轩辕,故称轩辕氏;年十五受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以土德王,故又称黄帝。约生活于公元前10000-4000年。为道教始祖,因《内经》托名于他,故医家也认作鼻祖。

②天师,其一,指黄帝。其二,黄帝称歧伯为天师。其三,《庄子》认为"以天为师,非天之师"。故而并非人名。

③歧伯,黄帝时臣,与黄帝共研医学。

④张机(约145-203年),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为《伤寒杂病论》作者,此书至今奉为医家圭臬。至于是否曾在建安中官至长沙大守,至今还是"存疑"。

⑤华佗(141-208年),字元华,东汉・谯人。精于外科,是最早使用腹腔手术、麻醉的医家。
2010-05-22 11:24 3楼
二、祈 雨《独异志》:

唐・天后朝,处士孙思邈,居于嵩山修道时,大旱。有敕选洛阳德行僧徒,数千百人,于天宫寺讲"人王经"以祈雨泽。有二人在众中,发眉皓白。讲僧昙林,遗人谓二老人日,罢后可过小院。既至,问其所来?二老人日,某伊洛二水龙也,闻至言当得改化。林日,讲经祈雨,二圣知之乎?答日,安得不知,然雨者须天符乃能致之,居常何敢自施也。林日,为之奈何?二老日,有修道人以章疏闻天,因而滂沱,其可力为之。林乃入启则天,发使嵩阳,召思邈,内殿飞音。其夕,天雨大降。思邈亦不自明,退诣讲席,语林日,吾修心五十年,不为天知,何也。因请问二老,二老答日,非利济生人,岂得升仙。于是思邈归蜀青城山,撰千金方三十卷。既成而白日冲天。

这显然是决非事实的神话。其一,孙思邈羽化之前,虽然武则天(624-705年)很有见面机会,但她毕竟无权召孙氏,只有在执政期间(684-704年)才有权召唤,可是则天的执政在孙氏羽化之后两年。其二,当时高僧中法号"昙"字为首的有昙迁、昙旷、昙骛与昙暇四人,并无昙林其人者。其三,孙氏自贞观元年(627年)寄寓京畿之后,直到逝世,从来没有再度退隐山野生涯,何来"发使嵩阳,召思邈"。其四,根据《独异志》所述,孙氏的写《要方》,是经过伊洛二水龙王指迷的结果,那未为什么在《要方》无一字提及此事?其五,根据此说,《要方》的成书是在玄宗・开元(713-741年)之初(根据在武后执政时即开写,再加30年的撰写而得出的答案),但已铁证如山的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的定论,能否推翻?其六,"撰千金方三十卷,既成而白日冲天",那未《千金翼方》(以下简称《翼方》)是谁写的?所以对《独异志》的描述,只能引用《尚书・大禹漠》一句,是"无稽之言,勿听"!
2010-05-22 11:24 4楼
三、拯 龙《西阳杂俎》:

时大旱,西域僧请于昆明池结坛祈而,诏有司备香灯,几七日,缩水数尺。忽有老人夜诣宣律和尚①求救日,弟子昆明池龙也,无雨久,非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脑,将为药,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护。宣公辞日,贫道持律而已,可求孙先生。老人因至思逸石室求救。孙谓日,我知昆明龙官有仙方三十首,尔传与予,予将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许妄传,今急矣,固无所吝。有顷,捧方而至。孙日,尔特还,无虑胡僧也。自是,池水忽涨,数日溢岸。胡僧羞志而死。孙复著千金方三十卷,每卷入一方。《读书敏求记》②千金方三十卷,孙思邈雍州之华原人。救昆明池龙,得仙方三十首,收入此书中,逐卷一方。

①宣律和尚,为孙氏外方之交,后有详注。

②《读书敏求记》4卷,钱曾撰。

以上两书,故事一个,而且《读书敏求记》显然是抄录于《西阳杂俎》的。都是为了要拔高两部《千金方》的身价而虚设的神话。

而且内中还有三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其一,孙氏终生以厚道敦德处世,决不肯乘人之厄而要30方。"尔传与予,予将救汝",绝非孙氏口气。其二,以一般常识来说,龙王的法木总要比胡僧要大得多,怎样会受欺于胡僧之手。其三,"上帝不许妄传",可知龙王与上帝有关系的,那未为何不去乞求于上帝而去乞求一个和尚--宣律?

当然,任何一个故事,更其是虚构的故事,必然有其模特的,龙官方传授的模特,很可能是《翼方・辟谷・服水》的"武德中,龙责此一卷服水经授余"一言。这个神话,殊不高明,难置一信,所以《读书敏求记》作者钱曾(1629-1701年)不愧饱学之士,客观明智,在最后一节里,写上"后人无从辨之,新刻本搀改伪谬"。
2010-05-22 11:25 5楼
四、伏 虎
1954年第四号《中华医史杂志》"唐代名医孙思逸故里调查记":祠前殿供着孙思逸的塑像,约有一丈高,全身镀金,像貌端正严肃,令人一看便起敬畏之心。像两旁各立着一个侍童,一个捧着药包,一个捧着药钵,像右前下方伏着一只雕塑的虎。据说孙思邈山居时,他的一只驴,出外驮药被虎吃掉了。他用符召群虎来,说道,吃驴的留下,没吃的散去,结果就有一只虎伏在地上不去。此后便伴随着孙思邈,为他驮药。故此孙思邈的像右侧,永远有一只老虎。

这完全和吴承恩①笔下小白马的情况相同(见《西游记》)。也相似于慧皎②《高僧传・伏虎禅师》中居于拾宝岩的和尚故事。都属小说家言。再要为之考证吗?不必,写"调查记"的作者早就声明在前,曰"据说"。
2010-05-22 11:25 6楼
五、羽 化《旧唐书・本传》:
永淳元年,卒。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入木,犹若空衣。

《续仙传・隐化・孙思邈》:一旦,无疾而化,颜色不变,及入棺后,唯存空衣。

《本草蒙筌・历代名医图姓氏》:晨起沐浴,俨然衣冠,端坐而化。经月余而颜色不变。后举尸入棺,既葬,举棺如空。发棺视之,唯衣衾在而尸己解矣。

《旧唐书》毕竟属于正史而严肃认真,不作如此记载而出格越范。除陈尸月余而不殓,多少有些费解之外,至于"犹若空衣",则孙氏毕竟140余①吴承恩(1500-1582年),明・淮安府・山阳县人,字汝忠。著有《西游记》及《禹鼎志》两小说,憎乎后者已失传。

②慧皎(497-554年),南朝・粱时高憎,会稽上虞人。学通内外,博训经律。著有《高憎传)14卷,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教史书。

岁老人,肌瘦肉削,事在意中,尚属可信。

但到了《续仙传》中,把"犹若空衣"轻轻一改为"唯存空衣",这则"唯存"代替了"犹若",就把事实成了神话。隔了七八百年后的《本草蒙签》,竟然"发棺视之",那真是骇人听闻。不要说事实本身不可置信,而且这个"发棺"是在"礼义"之邦的古代中国,在习俗上法律上是绝对不允许的。那时"开棺曝尸"罪,比越货、纵火、杀人罪还严重,要坐"大辟"的。在毫无特殊情况下开棺材来看看尸体,真是谎谬之至,比西方夜谭还要西方夜谭。伍子胥(?一公元前484年)"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见《史记・伍子胥传》)一事,就已震动了上下数千年。

《史记・殷本纪》①的比干剖心,可能确有其事。但《封神榜演义》②说他捧了心,还能行走出门,那是笑话了。其实这是文人用浪漫的形象化来说明比干的"披露内心,开诚相见"来渲染他的"忠"。《三国志③・吴志・孙皓传》斐注引《楚国先贤传》的盂宗哭竹生笋,也不过是烘托其"孝"。《同窗记》④的梁、祝死后化蝶,更是无稽之谈,但我们听起来一无反感而且乐于接受,因为他的目的是强化地形容两人真诚的"爱情"。像这样旁敲侧击,借助于比拟、隐射、浪漫、夸张的笔法来强化加深某一个事物的文章,比比皆是,所以孙氏身后的"举尸入木,犹如空衣"、"及人棺木,唯存空衣"、"举棺如空"、"唯存空衣"等,也不过是像上面几个故事一样,文人采取浪漫的笔法来烘托孙氏身后的空空两手、磐室羞囊,一无遗物以作陪葬之品的"廉洁"。
2010-05-22 11:25 7楼
六、显 圣《历世真仙体道通鉴》①:
至唐明皇(712-756在位)幸蜀,梦思逸乞雄黄。乃命中使赍十斤送峨嵋山顶上。中使上山,见老人幅中,被二青衣童夹侍。日,有表录上皇帝,中使视石上�书百余字,遂录之,随录随灭。须臾,白气漫起,忽不见。后成都有一僧诵法华经甚专,虽经兵乱,卒不能害。一日,有山仆至,云先生请师诵经。遂引行,过溪岭数重,烟岚中入一山居。仆日,先生老病起晚,请诵经,至"宝塔品"②欲一听之。至此,先生果出,野服蔡杖,两耳垂肩,焚香听经罢,入,不复出。遂供僧以藤盘竹筷,秫饭一盂,把菊数瓯。僧食之无盐,酥味美若甘露,并得赂钱一钎。仆送出路口,憎因问日,先生何姓?日,姓孙。问何名?仆于僧掌中手书思邈两字。僧大骇,回视仆,遽然不见。僧乃于山中寻求,竟迷归路。归,视■资乃金钱一百文也。由兹一饭,身轻无疾。至宋・真宗・天信中(1017-1021年),僧已一百余岁。后隐去,莫知所之。

①《史记》130篇,汉・司马迁著,原名《太史公书》。

②《封神榜演义》100回,明・许仲琳著。

③《三国志》65卷,晋。陈寿撰,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它绝对不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④《同窗记》不分卷,作者待考。

①《厉世真仙体道通鉴》53卷,续篇2卷、后集6卷。明・浮云道士赵道一编。②"宝塔品"为佛经篇名,在《法华经》中,为28品中的第11品。

道教中历史文献如《列仙传》①、《续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书,好像有一个模式,凡是神仙、真人之类人物,在逝世之后,近则数十年,远则数百年,而这位神仙或真人还要在人间出现,所以孙氏的显圣,也不过是小说家的一套惯技而已,不足为信。
2010-05-22 11:25 8楼
七、出现在《千金方》中的一鬼一龙
纵然关于孙思邈神话故事很多,但他两部《千金方》中仅仅一个"鬼王"与一个"龙"而已。

《要方・伤寒上・辟温》的"乃有鬼王见书生"故事。实乃孙氏转述一下400年前在汉・建宁二年(169年)的民间故事,仅仅未加批判而转述一下而已,根本未有渲染而神其事。

《翼方・辟谷・服水》的"武德中,龙资此一卷服水经授余"。很多人误解为龙是一条鳞介的龙,其实他不过是姓龙的或名龙的人。在这一误会中,就产生了以上救蛇、祈雨、拯龙三个神话故事。在这里有三个理由来证实是人而非鳞介之龙:其一,真的鳞介之龙而能出现在人间,在今天说来是绝无其事的迷信,我们尽管倒退1300多年到唐代,那未此龙必然是龙王。龙王是深居简出的,决不涉足尘世。其二,姓龙的人多得很,在孙氏之前的有战国时代大名鼎鼎的龙阳君①、秦汉时项羽麾下猛将龙且②、东汉敦厚周慎的龙伯高③、三国时受诸葛孔明封为酋长的龙佑那④。至于名龙的更多得不胜枚举。其三,古人用字很讲究,更其是饱学的孙思邈,在两部《千金方》中每一个字都经过斟酌琢磨的。这里用"赍"字,几乎级同辈人物之间的礼品授受称"赍",长者或君王的赠予称"赐"。孙氏这里不用"赐"而用"责",就证明这个龙,仅仅是平级同辈的人。
2010-05-22 11:26 9楼
八、小 结
以上种种,所以许多人俱不同意孙氏真是神仙,但笔者则承认他是神仙。考"神"字涵义,除了一般人心目中修炼辟谷、变化神通、长生不死、得道升天的神仙之外,还有如其人精神焕发者称"神气",形态潇洒者称"神韵",风度翩翩者称"神姿",学问深厚者称"神智",精通百技者称"神工",事物观察能力强而作事很少失败者称"神奇",办事精明,予计准确者称"神算",儿童聪明才智超人者称"神童",事业大有成就者称"神器",邃于医者"神医",工于绣者"神针",精干文者"神笔",擅于画者"神物"。

"仙"也是如此,对某一种学问具有非凡造诣或出人头地者,都可称"仙"。如李白①的"诗仙"、"刘伶②的"酒仙"、陆羽③的"茶仙"等等。

①《列仙传》2卷,旧题汉・刘向撰。

①龙阳君,春秋时魏国幸臣。

②龙且,项羽麾下猛将,后被韩信所杀。

③龙伯高,汉・京兆人,名述。

④龙佑那,三国时人,诸葛亮赐姓为张。

①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陇西成纪人,后迁居蜀中绵州,曾寓居山东。②刘伶(?),晋沛国人,与阮藉、稽康等称为竹林七贤。嗜酒,自称"惟酒是务,焉知其余"。随身带杜甫④诗"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大吠自云间"(见《杜部草堂诗笺・膝王亭子》),竟然把世外桃源式的人间环境也称为神仙居处。

那未我们现在再把孙氏各方面事迹来对照一下:《旧唐书》:"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旧唐书》:"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

《旧唐书》:"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请。及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则洛下阂安期先生之俦也。"《续仙传》:"洞晓天文推步,精究医学,审察声色,过蕴仁慈,凡所举动,务行阴德"。

除了以上才能之外,对孙氏风度方面,也有如《旧唐书》"神采甚盛"的描写。

至于道德风格,在两部《千金方》中,更如实地反映出来(详后第六章大医・九医德・十孙氏医学思想初讨)。

又有言而有验的如《旧唐书》谓孙氏年未四十前,尝"密语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的确在50年之后唐太宗执政,即"召诣京师"。因之,尊孙氏不论为"神"为"仙",都可受之无愧。不过这个"神仙",应该引用《汉书①・艺文志》中的一句话来解释,是:"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也就是《世说新语②・企羡》中谓盂昶③:"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是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的神仙。

酒,使人荷锸相随,曰:"死便埋我"。

③陆羽(733-804年),唐・复州竟陵人,字鸿渐,或名疾,著有《蔡经》三篇。晚年自号桑苎翁。④杜甫(712-770年),唐・河南巩县人,祖籍为湖北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或少陵野臾。著有《杜工部集》60卷,小集6卷,散佚。

①《汉书》后人分为120卷,东汉・班固继父亲班彪写成。

②《世说新语》,不分卷,有36门,原名《世说》。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③孟昶,(919-965年)五代时后蜀主。虽为君主,但对医学十分精通。后人有时也作为名医论及。
⬅ 佛说入胎经 老茶馆 孙思邈是鸿儒,文辞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