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是鸿儒,文辞卓著

2010-05-22 11:29 楼主
干祖望

一、孔孟之道
《汉书①贾山传》:"涉猎书记,不能为醇儒。"《汉书・扬雄传》:"于是乎鸿生钜儒,俄轩冕,杂衣裳"。《后汉书②・左周黄传论》:"宏儒远知,高心洁行。"《后汉书・班固传》:"宿儒盛名,冠德乡里。"《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方今宿生巨儒。"《文中子世家》③:"谓功业不可以小成也,故卒为洪儒"。以上的醇儒、钜儒、宏儒、宿儒、巨儒、洪儒,都不及刘禹锡④《陋室铭》"谈笑有鸿儒"的鸿儒人尽皆知。其实都是饱学之士的大儒。《(新)辞源》①解释鸿儒谓:"泛指博学之士。"不过博学之士,不等于儒家。先秦的庄周、墨翟②、杨朱③孟柯④、荀卿⑤、韩非⑥等,也都是饱学之士,但除孟柯外,谁都不是儒家。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思想都没有追随儒教开山鼻祖孔子⑦走的。

所以孔孟之道再加博学,才是儒家,也就是儒教中人物。以孙思邈而言,那是两者俱备。

在儒家方面,我们把孙氏的思想与文学水平,加以爬梳对照。现在先谈文学修养,"涉百家,破万卷"的赞美词,古来儒家中人物能受之而无愧者不多,但孙氏则可以无愧的接受。2000年来医学著作中文学气息最浓郁的首推两部《千金方》。

可能也有会提出,《理瀹骈文》、①、《医道还元》②更是雕龙绣凤、横锦散珠之作,比两部《千金方》更显示出旖旋风彩,整个篇幅完全是骈体四①《汉书》又称《前汉书》,120卷,东汉・班固(32-92年)撰。

②《后汉书)130卷,南朝・宋・范晔(398-446年)撰。

③《文中子》又称《中说》,10卷,隋・王通(584-618)撰。王通私谥文中子。①《(新)辞源》,《辞源》的编辑开始于1908年,1915年出版,主任编辑为陆尔奎,商务印书馆出版。1979年在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领导下,用3年多时间,整修重订了一部新的《辞源》。共搜辞目10万余条,约1000多万字。

②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的创始人。鲁国人,他主张"靡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③杨朱,字子居,战国・魏人。他的活动,后于墨翟而早于孟轲。他主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与墨翟的"兼爱"相反。

④孟轲(约公元前372-289年),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全部继承孔子的学说,故而后人称为"孔孟",尊为"亚圣"。

⑤苟卿(公元313-前238年),战国时・赵人。名况,苟卿乃后人对他的尊称。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但他认为"人性皆恶"。

⑥韩非(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时韩诸公子,为苟卿弟子。后人称为法家。⑦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传说弟子3000人,精通六艺者72人,学说以"仁"为核心,"礼"为手段。尊称"至圣"。

①《理瀹骈文》不分卷,清・吴尚先撰,刊于1870年,内容专谈外治法。②《医道还元》9卷,归题唐・叶洞宾著,清・李时品校印,出版期无考。属于道教的医学著作。六,在医学文献中至今还没有找到与此可以媲美的著作。但我们更要与两部《千金方》对比一下。《理瀹骈文》《医道还元》的文词,都是堆砌斧凿,为修词而修词,远不及两部《千金方》的信手拿来。而且理、医两书的口气,仅仅是青钱应选③、黄绢题碑④的小家气魄,远远不及两部《千金方》的光腾万丈、笔扫千军的气势磅礴。还有《理瀹骈文》仅仅局限于外治,《医道还元》重玄谈而鲜实用,更难匹敌两部《千金方》集医药之大成迹耦经典。以下,再把孙氏手笔细细地精读深析。

③青钱应选,典出《新唐书・张荐传》:"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现在用这个典故来譬喻文才的好。

④黄绢题碑,典出《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常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这也是比喻用词结构的佳品。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5-22 11:30 2楼
二、《要方・自序》

我们只要展开《要方》扉页,映入眼帘第一篇文章--序的开始17个字,就使你惊叹孙氏文学的造诣而足以折服。

下笔第一个字"夫",他用万钧之力来揭开全书的序幕,涤讪了这拥有232种疾病、5003首药方的《要方》基础。科学的论说,有效的成方,精湛的治疗和秀色可餐的文笔,都是在这个"夫"字之下,舒展于读者面前。这个发声的慨叹词,犹如奇峰突起地出现。能使中医学术的承前启后、发扬广大的功绩,都在这顶华盖之下倾泻出来。

接下去"清浊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落"16个字,已经把六朝文的韵味天籁、华藻丰姿显示得墨酣笔畅。而且入声的"十药"①来收尾叶脚,戛然而止,更感到有力有劲,精神百倍。加之声律的和谐,格式的协调,组织的严谨,诵读起来,真的铿铮作金石之声。更其是仗对,也是工而且巧,得来天衣无缝。你看"清浊"对"上下"、"剖判"对"攸分",天地人"三才"对金木水火土"五行",更是天作地设。唯"肇基"对"�落"欠缺骈耦而成"羊角对"②,美中不足。取用单字,也幽雅朴实。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为地,用来影射天地,隐而不露不晦,使人都能心领神会。更取用动词的"剖""判"两字,使本来呆板沉闷的气氛活跃而形象化起来,确可引人入胜。

道家唯一医书《医道还元》的"洪�未判,一气混元。太极初分,五行列位。阴阳贯乎万象,水火运于两间。天气轻清,常充盈而流转。地气重浊,实凝固而安贞。人禀三才之未,身具百脉之关。上则符天,下则符地。"的学术思想和语气,全部从孙氏这16字孕育出来的。

"肇基"不过较为现存的引用《书・武成》的"至于大王,肇基王迹"。

"�落"两字的用来,自有一番工力与技巧。考《书・胤征》:"畔官离次,�扰天妃",《诗①・大雅》:"召伯是营,有�其城",前者是开始发轫进展之谓,后者是开拓创造向荣之意,所以这个�字,是含有开始、创造到向荣的意思,也就是事物由茁壮到茂盛的阶段。《礼・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出林",所以落字是代表盛极趋衰到凋零的意思。全句"五行�落",就是说五行间的循环交替,总是在开始向荣一衰退没落一再开始向荣的彼伏此起循回消长不息。五行生克,早已众所周知,而孙氏独取"�落"两字来描写,那不是没有意义的,就是特别烘托出它的规律,也就是法则。"生"与"克"多少有其刻板呆木之感,而"�"与"落",就显示出它的生趣盎然,跃然纸上了。

文章从"燧人氏出"至"故后世可得依而畅焉"的仅仅101个字,就把从传说中的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燧人氏到秦汉的几万年中医学事业成就叙述得一览无遗,简而不漏地溯述一遍。文章除了精练之外,仗对排句也俯拾即是,为一般水平的写作者所难以做到。

自"春秋之际"到"而疾无不愈者"一节,是伏笔。用以为下文"晋宋以来"到"有阙摄养所致耳"的反调作陪衬。文章的波澜起伏,就是依靠几①十药,诗韵有"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五者,"十药"韵为入声中第十位,故称"十药"。②羊角对,指仗对不工的联,俗称羊角对。

①《诗》即《诗经》,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成书于先秦,有305篇,分风、小雅、大邪、颂四类。个高潮。要使高潮的奔腾澎湃,奇峰迭起,那末就少不了几个低潮的幽谷,文法上称为"欲扬先抑"。这一节,正是为了下节制造高潮而设。

自"余缅寻圣人设教"至"深乖圣贤之本意"一节,是向反调反击的反反调。从"春秋之际"到"深乖圣贤之本意"的仅仅190个字,就有三个起伏。这样狂澜迭起,跌宕有致,既有韩荆公(768-824年)的"潮",更有苏东坡(1036-1101年)的"海",①就是孙氏写作水平的反映。

从"吾幼遭风冷"到"多所济益"为叙事体笔调。其前半如吹洞箫于赤壁,余音袅袅。后半如击舷中流,壮志昂昂。

最后用警惕的措辞,既激励了医生,更唤醒了病人,纸短情长,不能不使人感触万分。殿后"夫何荣势之云哉,此之谓也",用慨叹口气。虽然好像没有说什么,但内涵之深反而使人回味。也正是这条神龙之尾,更赢了读者以绕�的悬念。

附《备急千金要方・序》(根据江户医学影北宋本)全文:夫清浊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落。万物淳朴,无得而称。燧人氏出,观斗极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画八卦,立扈厨。滋味既兴,�瘵萌起,大圣神农氏愍黎元之多疾,遂尝百药以救疗之。犹未尽善,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歧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伦,故后世可得依而畅焉。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伦。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用药不过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晋宋以来,虽复名医问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泰甚,立心不常,淫放纵逸,有阙摄养所致耳。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末俗小人,多行诡诈,倚傍圣教而为欺给,遂令朝野士庶,咸�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医治之术,阙而弗论,吁可怪也。嗟乎!深乖圣贤之本意。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所以青矜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至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已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至于弱冠,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在身之患,断绝医门。故知方药本草,不可不学。吾见诸方部秩浩博,忽遇仓卒,求检至难,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呜呼!痛天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虽不能究尽病源,但使留意于斯者,亦思过半矣。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门。张仲景日,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但兢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未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进不能爱人知物,退不能爱躬知已。卒然遇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后震�,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戆若游魂。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将至贵之重器,委诸庸医,恣其所措。咄嗟喑呜,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自育若是,夫何荣势之云哉,此之谓也。

①一般人所知道的"韩潮苏海",是指文章的波澜壮阔。比喻韩愈之文高于高峰,东坡之文阔如大海。
2010-05-22 11:31 3楼
三、《翼方・序》
30年之后的《翼方・序》文,孙氏真的已屈垂暮之年,涉世更深,见闻更广,所以他的行文走笔也更形苍劲老练,用词取字,拈来趋于深奥。在思维方面,当然也更成视邙达到了炉火纯青境界。藏龙化石、顽枝虬根的文章,以致使人更加难懂费解。同时他的恬澹无为,超尘脱俗的思想,真的已步入了道家的虚无之域,所以把抱一含元、步虚控景道教真理,不知不觉中融贯于全篇序文中。

文章开首"原夫"两字,在一般情况下也不过仅仅是开场的起首词,但用在这里则另有一番情景。"原"的许多解释中内有一个是作"再"字来讲的,如《易①・比》的"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中的"原筮"即"再筮"之意。《礼记・文王世子》的"末有原",郑玄注谓:"未犹勿也。原、再也。"因为《翼方》是《要方》的续集,唯有"原夫"两字可以表达出本书是另一本书的继续。因之可以将30年的空间,把它接连到一起。但一个承上还嫌不够,更必需启后来把《翼方》的开展,"原夫"两字也就完成了这个使命。

之后"神医秘术,至喷赜于道枢;宝饵凝灵,宏功浃于真珍",此四句为一小段落,属典型的骈四俪六体文章。其平仄之叶,仗对之工,四六四六,平稳规矩。这种文章,虽然遭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荆州大力反对,但依然在文坛上披糜无阻地占有重要座位。柳宗元①就十分欣赏,曾在他《乞巧文》赞为"锦心绣口"。事实上也的确是"乃典章之果实,亦翰墨之弥文"(引赵鼎臣《竹隐畸士集・谢谢宏词启》句)。前两句论医,后两句谈药。赜,《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意思是精微深奥。参,《庄子・大宗师》:"玄冥闻之参寥",是比喻高不可攀的意思。道枢,《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意思是关键之处,在于道枢。连贯起来解释,是说一个出神入化的高明医生业务水平,要达到(至)高深而奥妙的医学理论,必须掌握关键。

第三、四句如其没有第一、二句同时存在,是使人无法理解的。第三句,药食同源,所以古人都称为饵。如何上面加一个"宝"字?有两个原因:第一,形容药饵的珍贵如宝,同时也运用道家称好的东西为宝。第二,用以与第一"神医"的"神"作匹对。前者平平,后者仄仄。把所有的钟灵毓秀凝聚在一起,称"凝灵"。"真畛",畛是田间的阡陌,意会着纵横贯通。"真"是真正或真实。两字连起来,就是在理论上真正像阡陌纵横的连贯通达。宏,《书・盘庚下》:"用宏兹责",广博之意。功,《国语①・齐语》"相陈以功",成效的意思。浃,《苟子②・解蔽》"已不足以泱万物之变",贯通的意思。那末这第三、四句的意思是:宝贵的方药,犹如灵气所宗的神效,也要有赖于广博的知识来融会贯通于这个像阡陌纵横的知识海洋中。

下文"知关仑玄牝,驻历之效已深;辔策天机,全生之德为大"。第一①《易》即《易经》,古卜筮之书。当时有《连山》、《归藏》《周易》三者,称《三易》。现仅存《周易》。故《易》《易经》《周易》,乃一书三称。

①柳宗元(773-819年),唐・河东人,任过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①《国语》21篇,又称《春秋外传》,相传也是左丘明所撰。

②《荀子》为荀卿之作。

个"知"字,虽然也含有必需知道的意思,但用在这里,一半已作为发声的助语词,犹如"夫""盖"一样,不必多费笔墨去讨论。

玄牝,道教指衍生万物的本源而言。玄,是玄妙,牝是母体。因为世界上所有一切物质都是从玄妙的母体中孕育及生长出来。关仑为横支门户的木撑,《国语・楚语》:"为之关仑藩篱而远备闭之",即现代所称的门闩。用在这里则借用名词来权作为动词,即掌握门闩的开关作用。也就是说掌握万物衍生的权力。驻,是停止。历,是行走或行动。连贯起来讲,是能够掌握万物衍生的权力,那末不论或动或静的功效有其深远意义。

辔,马缰绳。策,马鞭子。放松马缰使马停蹄,抽以马鞭则疾驰。一般造化的秘奥,道家称为天机,用在这里是作为高深的医学理论来讲。全句意思,是说把天机样的高深医学理论驾驭得随心应手,为的是施用恩德使人们健康长寿。"全德之德为大",即《易・系辞下》的"大德曰生"。为什么不把《易经》原文照录?因为要和"驻历之效已深"六个字作匹对之故。

之后"稽炎农于记篆,资太一而反营魂;镜轩后于遗编,事歧伯而宣药力。故能尝味之绩,郁腾天壤;诊体之教,播在神寰"一节,是歌颂黄帝、神农对医药事业的伟大贡献。因于深奥,使人读来相当费力。其中难解之字,有"反",意思是互相证实,见《论语①・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全文的意思是在说,全计一下黄帝'神农的书籍,可以知道凭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太一),互相证实人的心灵或精神的关系"营魂",再借镜于轩辕后②的遗书,有了歧伯才能把本草的作用宣扬广大。"天壤",《战国策・齐策》"故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敝也";"神寰",泛指一切广大的境域。言其医药恩泽,扬溢于整个宇宙的巨大空间。

之后,"医道由是滥觞",典出《苟子・子道》:"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意思是在开始之际江水很少,只能浮起酒杯。愈到后来江水愈大,可以载舟。用以譬喻事物的开始、发展而到壮大。之后,"亦有志其大者,高密问紫文之术"至"以持身抑斯之谓也"一节,是介绍高密读道教书来学养生法与老子留下道教著作的故事。并强调人而要求健康长寿,必须首先除去疾病。我们更要注意"伯阳流玉册之经"的"流"字,非孙氏的文学功力是无法引用的。因为这个"流"字,是作寻求、搜觅的意思,典出《诗・周南》的"参差荇莱,左右流之",原注"流,求也"。

之后,介绍了扁鹊、医和③、张仲景、华佗四人,在精湛的医术中还有其各自的特长。

之后,"酌华公之录帙,异术同窥;采葛生之玉函,奇方毕综"。第一、三句在表面上以乎仅仅说明在华佗或葛洪的书中取吸精华,其实真正的重点放在第二、四句。孙氏郑重叮咛我们要对各家学说应该广搜并蓄,没有门户之见,更不能党同伐异!这四句是前六后四的骈体文,仗对之工,平仄之叶,也是属上品之作。

之后,"孔宣①系十翼之辞,玄文奥矣;陆绩②增玄翼之说,或斯义",①《论语》20篇,为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所集孔子言行、思想的纪录。②后,古代天子或诸侯皆称为后。此处后字,作帝字的同义词。

③医和,一说为春秋时秦国良医。一说为所有良医都可称医和。

①孔宣,即孔子。因唐・开元27年追谥为"文宣王",宋・祥符元年追谥为"至圣文宣王",清・顺治二又作出第二个声明。就是以孔子、陆绩对《易经》的整理和阐发来比喻自己两部《千金方》情况,也是一方面整理前人的遗产而一方面推出自己的心得、经验来发扬丰富中医学的内容。这两小节八句的比喻,基本上是孙氏对两部《千金方》的自我评价。评语精神可用八个字来总结,在横的方面是"兼收并蓄",在纵的方面是"推陈出新"。

最后的"贻阙子孙,永为家训",是用画龙点睛笔法来突出写书宗旨。

附《千金翼方・序》(根据江户医学影北宋本)全文:原夫神医秘术,至赜参于道枢;宝饵凝灵,宏功泱于真畛。知关仑玄牝,驻历之效已深。辔策天机,全生之德为大。嵇炎农于纪篆,资太一而反营魂;镜轩后于遗编,事歧伯而宣药力。故能尝味之绩,郁腾天壤;诊体之教,播在神寰;医道由是滥觞,时义肇基于此。亦有志其大者,高密问紫文之术;先其远者,伯阳流玉册之经。拟斯寿于乾坤,岂伊难老,侍厥龄于龟鹤,讵可蠲疴。兹乃大道之真以持身,抑斯之谓也。

若其业济含灵,命悬兹乎,则有越人①视于腑脏,奏和②洞达于膏肓,仲景候色而验眉,元化刳肠而湔胃。斯皆方轨叠迹,思韫入神之妙;极变探幽,精超绝代之巧。晋宋③方技既其无继,齐梁④医术曾何是云。

若夫医道之为言,实惟意也。固以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当其情之所得,口不能言;数之所在,言不能谕。然则三部九候,乃经络之枢机;气少神余,亦针刺之钧轴。况乎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心考锱铢,安假悬衡之验;敏同机骇,曾无挂发之淹。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是故先王之于玉版,往圣藏之以金匮,岂不以营叠至道括囊真颐者欤。

余幼智蔑闻,老成无已。才非公干,夙婴沉疾;德异士安,早缠疴瘵。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酌华公之录帙,异术同窥,采葛生之玉函,奇方毕综。每以为生者两仪之大德,人者五行之秀气。气化则人育,伊人禀气而存;德合则生成,是生曰德而立。既知生不再于我,人处物为灵,可幸蕴灵心阙,颐我性源者,由检押神秘,幽求今古,撰方一部,号曰千金。可以济物摄生,可以穷微尽性。犹恐岱山临目,必昧秋毫之端;雷霆在耳,或遗玉石之响。所以更撰方翼三十卷,共成一家之学譬��之相济,运转无涯:等羽翼之交飞,博摇不测。蚓夫易道深矣,孔宣系十翼之辞;玄文奥矣,陆绩增玄翼之说。或�斯义,述此方名矣。贻厥子孙,永为家训。虽未能譬言中庶,比润上池;亦足以慕远测深,稽门叩键者哉。傥经目于君子,庶知余之所志焉。我们再进一步推敲细品两个序文,前序用神龙之尾来结束全文,使人悬念遐思来留下后一部著作的衔接余地;后序也用承上启下的"原夫"来呼应。而文一气呵成的笔法,更是难能可贵的,在时间上跨越了30年之久。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后人评价极高,认为前后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读此两赋,胜读南华一部"(引《古文观止》注文)。而《千金方》两序,未始也不是这样。而且更要知道两篇"赤壁赋"前后仅隔三个月,而《千金年追谥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故又称孔宣。孙氏生前当然不可能知道以后的封与谥,但很可能在隋、唐时早已有了民间的私谥。

②陆绩(187-219年),三国・吴郡人,字公纪。

②秦和,即战国时名医医和与医缓的合称。

③晋宋,泛指西晋、东晋(265-420年)与南朝的宋(420-479年)

④齐梁,指南朝的齐(479-502年)与南朝的梁(502-557年)。

方》两序,是遥隔半个甲子。
2010-05-22 11:31 4楼
四、对史乘的熟悉
古来文与史,好像孪生兄弟,熟于史者必工于文,工于文者必熟于史。

在两部《千金方》中,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掌故,而且还有些是鲜为人知的,这是所有中医古今文献中所未见。《新唐书》谓孙氏"通百家说",信非虚语。如:《要方・序》中的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画八卦,神农氏尝百草;黄帝、歧伯、雷公始创医学药学;之后医和、医缓、扁鹊、仓公、仲景、华佗的继承发扬等等,在现代看起来,这些医史不过是一般常识,只要是有水平的医生们都能如数家珍的说出来。但在1300多年前是鲜为人知的,非精文通史的学者莫能为言,孙氏这个总结并非易易。而且从此以后的医史,也就在这个基础上定说立论的。

"孔宣系十翼之辞"(见《要方・序》)。指的是孔子整理及撰述部分《易经》的事。有人把《易》的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封称为十翼。所以十翼与《易经》是同义词。孔宣指孔子,孔子文宣王的追谥虽在孔子去世1218年之后的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也就是孙思邈羽化后57年,但文宣王的尊称肯定早就被人叫开了,到了开元二十七年,不过是通过合法仪式来承认下来而已。所以孙氏称孔宣。为什么不称孔丘?为了避讳。为什么也不称孔子?因为下联陆绩的绩是名,子字对不上去,而且绩的仄声,子也仄声,仅有宣为平声,才合式。

"陆绩增玄翼之说"(见《翼方・序》)。指三国时人陆绩,整理了《易》经,并写有《陆氏易解》一书。

"才非公干"(见《翼方・序》)。考唐之前号公干者仅两人,一为汉末刘桢(?-217年),为建安七君子之一,以五言诗闻名。一为晋王祯之(?),历任大司马长吏,善于辞令。孙氏指刘指王?无法考证,但以才华而论,则刘胜于王。

"德异士安"(见《翼方・序》),在历史上号士安者四人,但在孙氏之前仅为晋之皇甫谧①。而且接下去为"早缠�瘵",又与皇甫谧在曹魏・甘露(256-259年)中,也患有风痹,所以肯定是元晏先生(皇甫自号)了。

"竟三余而勤药饵"(见《翼方・序》)。考三余两字初见于《陶渊明集・感士不遇赋序》"余尝以三余之日",即冬为岁之余,夜为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扁鹊为秦太医令李所害"(见《要方・治病略例》),事见《史记・扁鹊传》:"秦太医令李,自知技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

"项托颜回"(见《要方・少小婴方上》)。项托应作项�(?),在出智齿时,孔子曾问道于他,但少年早死。颜回(公元前521-前490年)为孔子弟子,享年仅31岁。这两人,一为孔子老师,一为孔子弟子,俱目为夭折短命者。

"杨修孔融"(见《要方・少小婴方上》)。杨修(175-219年),三①皇甫谧(215-282年),东汉至西晋时甘肃平凉西北人。字士安,晚年自号元晏先生,著有《甲乙经》12卷。

国时人,为曹操主簿,年44岁,为曹操所杀。孔融(153-208年),也被曹操所害,时年55岁。以上两人也目为不寿者。

"骐骥而不遇伯乐"(见《要方・风毒脚气》),典出《楚辞②・怀沙》:"伯乐已没,骥马程兮。""怀颖阳之风"(见《要方・痔漏・恶疾大风》)。考古高士巢父许由隐居于颖河①之北②。所以后人称不问世事、隐居的高士为颖阳遗风。

"亦如积橘所生土地随变"(见《要方・食治》)。战国时齐相晏婴(?

-公元前500年)出使楚国,设晏饮酒时,捉来一盗,是齐国人。这时晏相十分难堪,但他用外交词令来解释,说:"生在淮南的橘子,一旦移植到淮北,就可变成积了。""亦犹咎繇创律,但述五刑,岂卒其事"(见《翼方・药录纂要》)。

咎繇一名皋陶,传说为舜之臣,掌管刑狱事务。他为舜订立包括五刑③在内的法律。《书・舜典》的"五型有服",即指此事。现在接受法律制裁者称"服刑",典出于斯。

"魏武帝头风再发,佗当时针讫"(见《翼方・中风下》)。华佗治曹操头风,诊脉后谓:"大将军头上虽无伤痕,但必然受过创伤"。曹操一加回忆,确在讨伐吕布时,为擂木撞击,佗乃为之针灸。

历代医学文献中,例喻史乘掌故,没有过一部比两部《千金方》的多。

因为在文章中采用些故事来陪衬、烘托或譬喻要比挺笔直书来得内涵深、神韵足、回味�,而且更能说明问题。这也可以显示出孙氏的文学根基。

②《楚辞》16篇,东汉・刘向辑战国时楚人屈原、宋王、景差等人的著作而成。①颖河,在河南省登封县西南。

②凡山的南称阳、北称阴。江河的南称阴、北称阳。

③五刑,五种不同的刑法:一面上刺字、二割去鼻子、三截去腿、四割去生殖器、五杀头。
2010-05-22 11:32 5楼
五、用文取字的巧妙达意而俱有根据出典
我们每读古人包括医学书在内的文献,常常感到十分费解,这是因为时代的不同而用词的迥异。而两部《千金方》更突出,这是因为孙氏广悉古典、精于文墨,在不知不觉中信手拿来的。例如:《要方・序》"万物淳朴"的淳朴,是诚恳朴实。典出《晋书①・刘弘传》"顷者多难,淳朴弥凋"。

《又》"大圣神农氏②愍黎元之多疾"。愍,忧虑的意思,典出《左传③・昭公二年》:"吾代二子愍矣。"黎元的元,通玄,黑色。黎元的出典在《诗・大雅・云汉》:"周有黎民,靡有孑遗。"又《史记・秦始皇本纪》"民曰黔首",黔就是黑,也即玄或元。

《又》"立心不常",立心根据《孝经④・开宗明义》的"立身行道"伸展出来。常为伦常,取意于《管子⑤・幼官》的"明法胜数,立常备能,则治"。《又》"青衿之岁",典出《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指青年学子而言。

《又》"蒙蒙昧昧"。典出《楚辞・宋玉九辩的"云蒙蒙而蔽之"与《楚辞・屈原九章》的"日昧昧其将暮"。

《要方・大医习业》中"吉凶拘忌"。典出《三国志・魏志・王昶传》的"然性行不均,少所拘忌"。拘束畏忌之意。

《又》"尽善尽美"一词,典出《论语・入佾》的"尽美矣又尽善也"《要方・大医精诚》的精诚。典出在《庄子・渔父》的"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动人,是叩动人心,能及思想深处。

《又》:"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含灵包涵内蕴,灵是道德真诚。动物之中只有人类是能够涵蕴着道德真诚的,所以人类称为含灵。典出《晋书・桓玄传论》:"夫帝王者,功高宇内,道济含灵。"贼,是危害之意,巨贼当然是大害,典出《论语・先进》有:"贼害夫人之子。"《又》"惟当审谛覃思"。审谛典出《尚书・大传略说》的"言其能行天道,举错审谛也",为详审周密之意。覃思典出《汉书・叙传》的"辍而覃思",深思。

《要方・序例・治病略例》:"会通玄冥幽微。"玄冥典出《庄子・秋水》的"始于玄冥,反于大通",暗昧的意思。幽微典出《后汉书・崔�传》的"穷至赜于幽微"。赜,幽深微妙的道理。

《要方・求子》:"付母之徒。"典出《公羊传①・襄公三十年》的"不见付母不下堂"。是指贵族雇佣教育子弟的高级乳娘。

《又》"随情逐物",典出《国语・晋语》的"厌述逐远",意思为追逐以求。

①《晋书》130卷,唐・房玄龄等撰。

②神农氏,传说古帝名,古史又称炎帝、烈山氏。

③《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作者春秋时鲁人左丘明。

④《孝经》18章,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各说不一,以孔门后学所作一说,最为合理。⑤《管子》24卷,旧题战国时齐人管仲所撰。

①《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公羊春秋》,原30卷,今改为28卷。旧题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著。《又》:"染著坚牢"。引用汉・王符《潜夫论①・务本》的"物以伍用为要,以坚牢为资"。意思即坚固扎实。

《又》"妄徇虚声",典出《韩非子・六反》的"布衣循和利而誉之,世主听虚声而礼之。"也徒有其名的虚名。

《要方・风毒脚气》:"自聘了了"。典出《南史②・戴法兴传》:"于尚书中觅了了令史"。了了为聪明伶俐,明白事理。

《要方・七窍病下》:"药入肌肤中淫淫"。典出《楚辞・九章》的"望长揪而叹息兮,涕淫淫其若霞"。水在流淌,称淫淫。

《要方・诸风》"口欹"。典出《荀子・宥坐》的"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敬,中则正,满则覆"。歪斜不正称"欹"。

《又》"虽有补天立极之德"。典出《淮南子③・览冥训》的"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要方・伤寒下》"嘿嘿欲眠,目不得闭"。典出《汉书・匡衡传》的"嘿嘿不自安"。言心烦意躁而不得安眠。

《要方・肝脏》"役用非宜"。典出《国语・晋语》的"国有大役"的役字,作"事"字来解释。

《要方・小肠》"多言而谩说"。典出《楚辞・九章》的"或谩而不疑"。谩,乱说乱道。

《要方・脾脏上》"肉极者主脾也"。典出《汉书・王褒传》的"人极马倦"。极是极度疲困。

《要方・肺脏下》"兴言于此"。这里的"兴"字应作"举"字来解释。

典出《周礼・夏官》的"进贤兴功"。

《要方・肺脏》"微使淖"。典出《仪礼①・少宰馈食礼》的"嘉荐普淖"。柔软。

《又》"剧荏便�"。典出《论语・阳货》的"色属而内荏"。荏,虚弱内怯。�,典出《战国策・赵》的"秦虽僻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忿怒。

《要方・大肠腑》"吸吸气上欲�"。典出《楚辞・九章》的"云吸吸气上"。吸吸是描写浮动、飘荡。

《要方・膀胱腑》"名玉海"。典出《梁书②・朱异传》的"玉海千寻,窥映不测"。是譬喻海水碧澄如玉。

《要方・丁肿痈疽》"忽起如蚊蚋啄"。典出《大戴礼③・夏小正》的"白乌者,谓蚊蚋也"。

《又》"堤留于脉而不去者也"。典出《管子・度地》的"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留"。

《要方・痔疮・恶疾大风》中称麻风病为"斯疾"。典出《论语・雍也》孔子称患有麻风病的伯牛谓"斯人也而有斯疾"。

①《潜夫论》10卷,35篇,另叙录一篇。东汉时王符(85-163年)撰。②《南史》80卷,唐・李延寿等撰。

③《淮南子》54篇,汉・淮南王刘安撰。

①《仪礼》为春秋、战国时一部分礼制的汇编。古称"礼",对记言则称"礼经",合称《礼记》。②《梁书》56卷,唐・姚思廉撰。

③《大戴礼》,即经书。

《要方・解毒并杂治》"岂非在横也"。枉字典出《礼・月令》的"斩杀必当,毋或枉桡"。凡冤死称枉。横字典出《汉书・扬雄传》的"上乃帅群臣横大河",是中间截断。故世人称冤屈不寿而死为横死。

《又》"大悬绝不及甘草"。典出《论衡・知宝》的"未必才相悬绝"。

意为相差极远。

《又》"闲解"。典出《诗・秦风》的"驷马既闲"。意即熟练,或熟悉了解。

《又》"精华消歇"。典出《史记・天官书》的"车服畜座精华"。

《要方・食治》"含气之类"。典出《汉书・贾捐之传》的"含气之物,各得其宜"。指赖空气以生存的动植物,持别是指人而言。

《要方・养性・道林养性》"养性之都契也"的都契,新《辞源》解释为,"要义、要领"。但又谓典出《云笈七签》①,则误矣。《云笈七签》是抄录于《要方》的。

《翼方・序》"安假悬衡之验"。按悬衡即天平称,典出《淮南子・说林》的"循绳而■则不过,悬衡而量则不差"。

《又》"检押神秘"。典出《汉书・扬雄传》:"君子纯终领闻,蠢迪检押",即规矩和法度。这里的意思是即使深奥的知识,也是在规矩和法度中产生,因之古今一切都可探讨得之。

《又》"譬��之相济,运转无涯"一语,完全来之于《论语・为政》的"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一词。这里移植得十分巧妙。

《翼方・叙虚损论》"凡人不终眉寿"。典出《诗・豳风》的"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老人常有超长的眉毛,俗称寿眉。故老年长寿称眉寿。《又》"不异举沧波以注爝火,颓华岳而断涓流"。沧波,指大海。爝火是《庄子・逍遥游》的"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火炬的别名。颓是崩塌,见《礼・檀弓上》的"泰山其颓手"。华岳虽然是泰山的别称,但在这里是泛指所有的大山。典出《礼・中庸》的"戴华岳而不重"。流涓指小溪,孙氏的意思是火炬经不起大海的水来灌淹,势必扑灭。小溪而用大山的泥土去覆盖,必然中断水流。

《翼方・万病・耆婆治恶病》"大膏药摩之,一日三四度,七日�,或二三七日�,乃至七七日四十九日,名曰大�。不过两大�、三大�"的�字,作剥去敷药的意思。典出《诗・豳风》的"�彼桑土"。

《翼方・禁经・受禁法》"众人浩浩"。典出《书・尧典》的"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为形容水的波澜起伏地大动特动。

《又》"而我独嘿"。典出《史记・荆轲传》的"荆轲嘿而逃去"。嘿是无声无影的意思。

《翼方・退居》"役役随物"。典出《庄子・齐物》的"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言工作勤恳、不偷懒。《庄子・齐物》"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此之谓物化"。总之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徒然劳碌一场,到后来仅仅是一场幻境。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深奥的或出典一时没有找到的文字或辞目,如下:"夺索"(见《要方・肾脏》)。

①《云笈七签》7部,计122卷,宋・张君房撰。

"生视邺脏"(见《要方・妇人方上》)。

"翻诈"(见《要方肾脏》)。

"铋铋"(见《要方・备急》)。

"挂发"(见《翼方・序》)。

"渴饮武都"(见《翼方・禁经上》)。

"营叠"(见《翼方・序》)。

"王相"(见《翼方・杂病下》)。

"趣"(见《翼方・杂病下》)。

孙思邈文学造诣极深,所以两部《千金方》中取词用字,绝非一般人士所能出之。我们要把两部《千金方》的文章风格细细咀嚼一下,可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完全以华丽的文藻写成,工力淳厚来取胜,以两篇序文作代表。

第二,论述方面的,并没有加以润琢,都系信手取来,一挥而就的。但文学的结构精练,更其是取用单字、词目都相当贴切,往往常在有意无意中插入古典或古人警句来更好地表达其所言。而且这种穿插,非但不使人感到累赘,相反地更感到有红花绿叶、烘云托月的作用。包括两篇"大医"(即"大医习业"及"大医精诚")在内的所有"论曰"及各节大小弁言,都属于此型。

第三,为叙述性的介绍方药、制法、用法及适应症。当然,这是不能在文字上用功夫而只能说得清楚、言得明确为要务。所以所占比率最多。

第四,为后人争议的道家之言,包括术语、符咒、符篆等,所以文字内容也难免有无法理解的部分。

最后,感到孙氏这样的精于文字,却没有一诗一词留在人间,流传后世,是十分遗憾的,而且诗在唐代最为盛行的时代。是否当时的医家都不写诗词?并不。在孙氏之前的陶弘景①有"胡笳曲②"等五绝四首、"告逝篇③"五古一首和"寒夜怨"④词一首。在他之后的陆蛰⑤有"禁中春松"⑥等三首五古。林亿有"题招提院静照堂⑦"五律一首。苏颂⑧有"阳关图"七绝一首、"赠同事阁使"五律一首及"献文潞公"等七律三首⑨。我敢这样说,孙氏不可能不写诗,不过失传而已。

①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梁・丹阳旌�陵(今南京市江宁县陶家诸)人。曾在茅山隐居修道,后人尊称为贞白先生。撰有《神农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补阙肘后方》等。②胡茄曲等五绝四首,为"胡笳曲""和约法师临友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及"题所居壁"四首。

③告逝篇,为五古,共10句。

④寒夜怨,共11句。

⑤陆贽(754-805年),唐・浙江嘉兴人,乃儒而精医者,著有《陆氏集验方》50篇。⑥禁中春松等三首,为"禁中春松"、"赋得御园芳草"及"晓过南宫闻太常清乐"三首。⑦题招提院静照堂金诗,为:携李湖山外,招提烟霭中,静由诸漏尺,照觉万绿空,马祖传怀海、牛头住法融,谁来访宗旨?现定即家风。

⑧苏颂(1017-1101年),字子容,原籍晋江,后徒居丹阳。著有《图经本草》21卷。⑨献文潞公等七律三首,为"即席献文潞公"、"次韵葛大卿留题寒光阁"和"和右仆射刘公莘大夜直中书省见寄之什"三首。
2010-05-22 11:32 6楼
六、儒家思想
(一)掌握要领,本立道生

上面谈的都是在文学修养方面,这里探讨的是思想。

孙氏在医、儒、道、释四家中,当然以医家为主,三者为宾。在思想方面,以道为主,儒居其次,释家方面仅仅有方外之交而已。

他在《要方・大医习业》中就谓"不谈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考《诗》《书》是孔子删的,《礼》《乐》①是孔子定的,《春秋》②是孔子作的,所以五经是儒家经典,这说明孙氏对儒家之教已掌握要领,抓住核心。

"大医习业",是培养和造就医学人才,而且还要求具有德才兼备的合格医生。很显然全文中强调读《内经》,旁及"周易六王",是解决业务技术问题。"不读五经"就"不知有仁义之道",这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也就是孙氏以"医"和"道"为体,以"儒"为用的中心思想。有了医技与医德,然后培养出来的医生,就可以"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了。孙氏所以把这个问题置之于全书第一篇中,说明他的重要性。

《翼方・本草上・论曰》:"使忠臣孝子�遽之际"。(见卷二)在方技医书中出现"忠臣孝子",是少见的。这就证明孙氏对儒教事君以忠、事亲以孝的思想深铭五中的流露。

《要方・大医精诚》:"自�功能,谅非忠恕之道。"除了忠孝之外,恕也是儒教核心之一。同时也反映出《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儒家思想。

又如"夫四德者,女子立身之枢机"(见《要方・妇人方上・求子》。

四德,为儒家强调女子对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终身克守、不可违叛的礼教。

考儒教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以忠孝节义信为具体行动,强调"祖述尧舜①,宪章文武②。"所以在他们心中一切仁义忠信的化身,就是尧舜文武。现在《要方・妇人方上・养胎》的"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惠,无疾,斯盖文王胎教者也"。很显明地提示孙氏对儒教深入的信仰,不知不觉中在"为心声"的语"言"中流露出来。

《要方・妇人方上》屡屡提到"以贻后嗣"、"有绝嗣之殃"、"断绪"等语。从语气中看出孙氏对绵延后代的思想,远远超过了祛病保健之上。这显而易见,是接受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见《孟子・离娄上》)孔孟之教的必然后果。他对无后的儒家思想,就从这几句话中,即曝露无遗,谓:"夫婚姻养育者,人伦之本,王代之基,圣人设教,备论阙旨"(见《要方・妇人方上・教子》)。

(二)-步-趋

孙氏毕竟是典型的学者,从启蒙开始就泡浸在儒家怀抱里,纵然以道教为主要信仰,但他的一言一语,基本上都是孔孟之言的阐明者、发挥者或执行者。且看:①《乐》即乐经,六经之一。今文家谓乐本无经,只是附于诗经的一种乐谱。②《春秋》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为编年体史书,六经之一。

①尧舜,指远在部落联盟的首领唐尧与虞舜,孔孟儒家认为是圣明之君。②文武,为周文王与周武王的合称,儒教也把这两人奉为圣人。

"白首之年,未尚释卷"(见《要方・序》),"今年过百岁,研综经方"(见《翼方・针灸上・取孔穴法论曰》)。这都是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见《论语・里仁》)的具体执行。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见《要方・序》),这是完全无缺的反映出孔孟之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见《孟子・尽心下》)的思想。

"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未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其内"(见《要方・序》),又是儒家"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见《孟子・梁惠王》)的思想。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忽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见《要方・大医精诚》)这又与《论语・颜渊》的"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出于一辙。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见《要方・大医精诚》)。这完全是《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也。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的同一思想。孙氏的用死不用生,更是十足的"远庖厨也"。

"但发惭愧�怜优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见《要方・大医精诚》),孙氏用一个"发"字与"念"字,落在一个"意"与"心"字之上,把儒家的"内省不疚"(见《论语・颜渊》)思想描写得入木三分。

"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见《要方・妇人方上・养胎》)。完全照录于《论语・乡党》的"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伎,始终循旧"(见《要方・治病略例》),"各承家伎,便为洞达"(见《翼方・禁经上》),孙氏不嫌其烦地屡屡批判那些医生,不想博采众长,仅仅抱残守缺地坚持一已之得。这种思想的根源,来之于孔子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见《论语・为政》)。周是普遍,比是偏向。纵然一为学术,一为行动,但其原理则《要方・序》:"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孙氏认为医生治病,不论亲近的、疏远的、亲戚、路人甚至国外人士,都要一视同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不过是前后次序问题,与这一视同仁并不矛盾)。与"子曰,有教无类"(见《论语・季氏》)的思想完全一致。总之,孔子的教育人才,是"有教无类",孙氏治疗病人,也是"有治无类",是同一个思想。

"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见《要方・大医精诚》),就是《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思想。

孙氏提到天人合一方面,两部《千金方》各有一处:其一是《要方・治病略例》的"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脏。经络腑输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其二是《翼方・养性》的"人生天地气中,动作喘息,皆应于天,为善为恶,天皆鉴之。人有修善积德而遭凶祸者,先世之余殃也。为恶犯禁而遇吉祥者,先世之余福也"。这两个天人合一,前者为不折不扣的以《内经》作中心思想的医家天人合一学说,就是把人体本身的五脏六腑、皮肉筋骨统一之外,还要把人与人周围环境也统一起来,为医学所利用。例如"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薄脆,腠里开疏,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土地刚燥,其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见《要方・治病略例》),可以证实是唯物的。后者为以董仲舒①为首的儒学中封建神学体系的天人合一学说。自《易经》开始,就孕蕴着这个思想,之后在不知不觉之中与儒学接触而互渗,子贡②也说过这样含有天人合一思想的话,谓"固天纵之将圣"(见《论语・子罕》)。直到董仲舒而开始完整了这个体系。董仲舒在"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气"与"天人一也"之间的关系,认为是: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见《对贤良策》)。

所以孙氏后面的天人合一,是儒家的唯心主义思想。这里提出这个问题,并非评议唯心与唯物,不过用以证实孙氏的儒家思想的另一方面。

在《孟子・离娄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之下,所以孙氏在两部《千金方》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像"以贻后嗣"、"绝嗣之殃"、"断绪"、"妇人绝嗣不生"(以上见《要方・妇人方上》)、"况乎身灭覆宗之祸"(见《翼方・退居》)等咒咀无后绝嗣的口气。

《要方・养性》"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

性已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则道德之枯也"一节,与《孟子・尽心》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完全同一个思想。也可以这样说,孟子是"人性本善"思想的创导者,孙氏则利用这个"人性本善"学说来引进到养生保健领域里来。

孙氏除了对宫禄毫无兴趣,对钱财也十分漠然,这是《孟子・梁惠王》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思想的体现。

从来在纸上写写、嘴上说说是方便得很,慷慨陈词,也何难之有,主要是实际行动。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淳熙秘阁续帖》有"芎�不宜滋补,下白,纳下,粟米一石,资饮啜也。思邈"。这20字有力地证明孙氏把小米一石,赠予贫苦病人作饮料或煮粥充饥。虽然仅仅一石的粟米,能值几文钱,但以清贫的孙氏来说,却并非一个小事了。这也完全是"仁"的表现。他有这样的事实,但在自己写作中一言未及,更显示出真的是《论语・学而》的"不患人之不已知"。

《旧唐书・本传》:"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徽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赴(原误作起)"。又"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前者孙氏在乱世时隐居太白山,后者为治世时进京称臣于太宗,完全符合《论语・泰伯》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儒家思想。而且孙氏还把这种思想引进到医学方面来,谓:"又须审候与死人同状者,不可为医。与亡国同政者,不可为谋。虽圣智神人,不能活死人、存亡国也。故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凡愚人贪利,不晓于治乱①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汉广川人。他讲学著书,推尊儒教,仰黜百家,著有《春秋繁露》等书。

②子贡,孔子得意弟子,姓端木,名赐。

存亡,危身灭族,彼此俱丧,亡国破家,亦医之道也"(见《要方・针灸上・用针略例》)。

倍受后人指责的《要方》中没有仲景学说的伤寒。只有叶梦得体谅他的"独伤寒未之尽,以未尽通仲景之言,故而不敢深论"(见《避暑录话》),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他在撰写《要方》时没有见到《伤寒杂病论》①而无法研究,从他的"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见《要方・伤寒上》)一语中完全可以证实。待《要方》脱槁后孙氏已111岁时,才得到《伤寒杂病论》而开始研究,所以在《翼方》中把伤寒发挥阐明得淋漓尽致。其《要方》中不予深谈,就是孙氏不敢把没有发言权的理论强加发言,这是孙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论语・为政》)儒家思想指导下的必然结果。

他对发展多种方法的综合性治疗,也正是接受了孔子"君子不器"(见《论语・为政》)的启迪。

(三)无意中流露出的儒家思想

两部《千金方》中引用或受影响于孔孟的,除明白指出的"孔子曰,思无邪"(见《要方・养性・道林养性》)之外,还有不少是儒家的。如:"降志屈节"(见《要方・序》),乃引之于《论语・柳下惠》的"降志尊身矣"。

"造次必于医,颠沛必于医"(见《要方・平脉》),就是把《论语・里仁》的"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是"改为"医"。"剧荏例便�欲死"(见《要方・肺脏》),乃引之于《论语・阳货》的"色历而内荏"。

"此皆入人四体"(见《要方・丁肿痈疽・丁肿》)、"四体无令自安"(见《要方・丁肿痈疽・发背》),皆引之于《论语・微子》的"四体不勤"。因为中医术语中始终没有"四体"之名。

以上罗列的都似乎仅仅在文字方面,未必涉及思想。但思想而不是儒家,他也不会青睐于一部《论语》而读之熟透熟透的。

儒家教育内容,就是《五经》或《六经》①。在两部《千金方》中除了明确指出"礼云"、"易曰"、"诗云"、"传(指《春秋》)云"之外,更有未加指名的引用《六经》者,比指名的还要多。如来之于《易》的,有:《要方・序》的"探赜索隐",就来之于《系辞上》里原封不动地照录。

《要方・序例・药藏》的"安不忘危",直接取于《系辞下》的"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要方・妇人方上・求子》的"夫四德者",就是《易》经以元亨利贞为四德的四德。

《又》"立身之枢机",就是来之于《系辞上》的"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要方・丁肿痈疽・凛疽》"多恻恻然痛",来之于《易・井》的"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要方・食治》的"然后命药"的"命"字,用得很神。考上级(包括①《伤寒杂病论》16各。东汉・张仲景撰。

①《六经》,即《诗》、《书》、《易》、《乐》、《礼》、《春秋》六部古典文献。但以《乐》是附在《诗》中,不独立成书,故改称《五经》。

古代的上帝或帝王)给予下级东西者称"命"。来于《易・师》的"王三锡命"。

《翼方・序》的"全生之德为大"。来之于《系辞下》的"天地大德曰生"。

《翼方・禁经上》的"玄黄肇判"。来之于《易・坤》的"天玄而地黄"。

《又》"穷神极智"。来之于《系辞下》的"穷神知化"。

此外,还有"易曰,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见《要方・序例・治病略例》)。

"易称,天地变化,各正性命"(见《要方・伤寒上・伤寒例》)。

"易称,积山以成大"(见《要方・序例》)。

引之于《书经》的有:《要方・序》的"三才肇基"。来之于《书・武成》的"至于太王,肇基王迹"。

《又》"钦望巫祝"。来之于《书・盘庚上》的"不匿厥指,王用丕钦"。

《要方・热痢》的"弘之在人"。来之于《书・君牙》的"弘敷五典"。

《又》"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它的意思完全与《书・说命上》的"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相同。

还有引之于《礼记》的,有:《要方・序》的"孜孜汲汲"。来之于《礼・问丧》的"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翼方・养性・养性禁忌》的"勿谓暗昧,神见我形,勿谓小语,鬼闻我声,为善为恶,天皆鉴之"的一节,是在阐明《礼・大学》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还有来之于《诗经》者,如:《要方・序》的"德逾于此"。来之于《郑风》的"无逾我墙"。

《要方・序例》的"诗有、厥初生民"。

《要方・妇人方上・求子》的"断绪"。考绪字常常借用为世业或宗祧来解释。来之于《鲁颂》的"玉于文武,缵太王之绪"。

《要方・肝脏・脉论》的"招招如揭竿"。来之于《邶风》的"招招舟子,人涉邛否"。

《要方・胃腑・痼冷积热》的"有声泱泱然"。来之于《小雅》的"维水泱泱"。

《要方・肺脏・肺脏脉论》的"任物之精也"。此任字作胜任负担讲,来之于《小雅》的"我任我辇"。

《又》"萋萋枝条"。来之于《召南》的"维叶萋萋"。

《要方・肺脏・肺瘘》的"三焦踟蹰"。考踟蹰用在这里,作为逗留或徘徊不前的意思,来之于《邶风》的"受而不见,搔首踟蹰"。
2010-05-22 11:33 7楼
七、小 结
孙氏儒家思想,纵然在他的著作中有不少的反映,其实还没有道家那样的突出。因为历来你要学医业医,势必读书识字(一技之长的医生,不在此例),你要读书识字,就是《四书》《五经》,所以你读书博学了,学医也成就了,而孔孟之道的思想也就捷足先登地领占了你的脑子里每一个空隙,而且是根深而抵固。即使此人以后还要学道学释、学庄学墨,但早已先入的东西总难泯灭。孙思邈既然是"七岁就学,日诵千言"的《四书》①《五经》,"通百家说"的学者,当然应该有儒家的思想,此其一。纵然孙氏著作字里行间,儒家气息十分浓厚;但始终没有能力来插手于医学理论里来。再说得肯切一些,儒教思想没有渗透到技术性中间来,充其量仅仅使用于医德等不是医学技术的核心圈里。而道教方面呢?不论是生理的、病理的和更重要的治疗手段,这道教思想像影子一样地伴随传统医学理论而并驾齐趋,此其二。《要方・大医习业》中,先"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后"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以儒家来说《五经》是诗、书、易、礼、春秋。而孙氏把"易"拿出来独立门户,与"六壬"为伍,把《五经》改为诗、书、礼、春秋,这是独尊《易经》,因为《易经》是偏向于道。而且文字的先后次序也是先道而后儒,此其三。

医者,技术是才,作风是德,德才必需并茂。儒教思想能在医德方面可以起到最重要的作用。有了德,就可以纯洁思想,指导出纯洁的医疗作风,谁谓这个儒家思想,在孙氏身上不是重要的。所以孙氏在思想方面,还是当之无愧的是鸿儒。

至于在文学方面来称为鸿儒,肯定也没有人来否定、异议或反对的。

①《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读物。都为儒教的经典著作。
⬅ 有关孙思邈的神仙传说 老茶馆 孙思邈“真人”略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