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缺乏颠覆性创新

2014-09-13 07:44 12楼
现存的中医理论根本称不上“理论”,所谓“理论”是学者都能看懂的道理就像“万有引力定律”等。
2014-09-13 08:56 13楼
本帖最后由 pylp 于 2014-9-13 08:57 编辑

我倒是赞成楼主的观点,你看很多名医也是各说各话,难以有统一认识。
2014-09-13 09:06 14楼
愿闻楼主高见。
医理只有一个,虽有很多名医观点不统一,只是阐述医理的角度不一样,并不违背唯一正确的医理。
2014-09-13 14:45 15楼
夏红光 说:
事实是如此,但客观指标少。

中醫治病事實上,真的很快,只是很多學醫的人,心悟少 體悟少,無法發揮出中醫醫術原本的力量。
2014-09-13 16:16 16楼
先生的这个题目我不支持。

作为中医人,其实和西医比的不是指标,比的不是速度,更不需要比,因为这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诊疗体系。

总之,二者之间没有比较的价值。

要比,就比副作用吧。
2014-09-13 20:39 17楼
本帖最后由 南齐云 于 2014-9-13 20:50 编辑

楼主的探索,很有意义。
本人也来凑凑热闹,供有兴趣者参考。

中医理论的来源与基础,就是“天人合一”的思考。
即古人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大自然的所有构建与运行规律,在人体上都能得到反映;或者说,人体机制与运行,就是大自然全息的一个缩影。

对“天人合一”理论基础的解读途径,或诊治的操作方法,就是“取类比象”——用自然界的事,来比喻人体的事。
“取类比象”的核心内容,就是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及其平衡与生克制约关系。

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理论,使人们对人体状况、及其运行规律,有着了一个全局性整体性的认识与思维,从而,既摆脱了对疾病原因无知的盲目性,也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纯粹经验性医治弊端。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及其平衡与相生相克关系,则建立了整套中医学判断疾因及治疗的程序。

虽然,大自然的构建与运行,与人体的机制与运行,这二者之间为何存在、或是否存在着全息与缩影的关系?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生克关系,是否代表了人体内的脏器及其他构件的运动真实?这一切,至今也并未得到确切的证明。

但,在数以千年的时间中,中医学的无数成功实践的经验,却又表明,这种学问,似不是虚妄。

由于中医学是建立在这种“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因此,中医在诊治病人时,无论对什么病,他们都是站在审视病人整体状况的“全科医生”角度,去探寻、发现、判断病人的全部现状与致病的原因,由此,再作出应对的医治方案。

所以,中医的诊治过程,不仅仅是看病,而是更重在看人——看病人体征的全部状况。
如果说,西医是重在“驱邪”——消除致病因素(杀灭病菌病毒);中医则是重在“扶正”——调整、恢复人体之内受病因伤害的部位。

照说,中医学的这种诊治思维,应是较高明,也应是很有疗效的。
然而,大量现状,却表明,当代中医的成绩,非常难以令人满意。因为,其诊治效果,很不理想。

当代诊治效果不理想的重要标志,就是在诊治的实践中,往往难以精准命中病因的靶心。

导致这种不理想局面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取类比象”为基础的种种方法,现在,均太粗犷了。
因为,无论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生克乘侮理论,还是风寒暑湿热燥之六淫比喻,在当代中医学之中,都缺乏“量”的精准衡度。

其实,取类比象,原本不失为一种高级智慧。但,之中,却必须有衡度量化的标尺,才能有效。
例如,古人虽不知地球是围着太阳转、而太阳是不会公转的科学道理,但是,人们却以看到的太阳“升”于东、而“落”于西的现象,将太阳“行走”在天空的某处,划分出了早晨、中午、傍晚之类的时段标尺, 并以此标尺,便在时间上可以精确指导人们的作息了。
这种对太阳运转东升西落的认识,与对时段的划分,显然并不“科学”(按现在太阳不会公转的科学认识),然而,在指导人们对时间位置的认知上,却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以“天人合一”理念,而建立的阴阳平衡与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照理说,也应不失为一种卓越智慧。因为,它们使人们对活的、运动中的人体内部器官之功能,能获得一种清晰、有序、标准的认识。由此,也能推断出患病的人,其人体五脏六腑,会有什么样的反常状态,以及能知道应如何进行调整。

然而,当代中医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现状却是:
要么不理会阴阳、五行关系,而只重视临床经验、要方秘方的积累,将中医学视为不需理论指导的经验集合。
要么根本不明白对阴阳的平衡、五行的生克变化,应有些什么标尺,来予以度量与认知。而只是以孤立、片面、模糊、甚至混乱的概念,笼统泛泛论述与认知阴阳平衡与五行之间的制约问题。

不以理论来指导实践,而全凭注定会有局限性的经验操作,显然,便难以诊治在经验之外发生的大量疾病。所以,现实中,即是许多行医数十年的名老中医,也常常在一些病案的诊治中,都只能无功而返。

而没有量的精准衡度,在医疗实践中,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用药,便容易广泛出击、似是而非,难以命中疾病的真正病因,更遑论消除病因了。

因而,对病人状况的判断,在脏器功能上,由于对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无量化标准;在对风寒暑湿热燥之状态影响的或益或害,也无法正确予以精准度量,故而,诊断便没有了确定性。这样,便往往出现对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会出现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确定性局面。

但是,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它们之中,可以量化的标尺,是些什么内容呢?

西医对人体的认识,是基于人体解剖学,他们在医疗诊断中使用的量化指标,其来源,则是借助现代科学知识(生物化学物理)及其工具,对人体器官活动,所进行的界定。

中医学不是走的解剖实证途径,而是采用了“取类比象”之间接却更具鲜活本质的方法。因此,现代科学知识(生物化学物理),不可能在中医诊断中,直接作为获取量化指标的应用工具或标尺。
而很可能,既是“取类比象”的途径,那么阴阳平衡与五行生克关系的标尺,也许是由若干特别的“证”状组成。
2014-09-13 21:09 18楼
南齐云 说:
楼主的探索,很有意义。
本人也来凑凑热闹,供有兴趣者参考。

你的体会很深入,相信花了不少功夫!
“大自然的构建与运行,与人体的机制与运行,这二者之间为何存在、或是否存在着全息与缩影的关系?”--全息在人生之初先全胎体出生时与外界大自然接触一瞬间的历法时空标记,即生辰八字六十甲子数所缊藏着的个体一切秘密。
2014-09-13 23:00 19楼
YYXZZM 说:
现存的中医理论根本称不上“理论”,所谓“理论”是学者都能看懂的道理就像“万有引力定律”等。

中医理论不能太深奥,一般能力稍强的人应该易懂。这样就好。
2014-09-13 23:04 20楼
金凤蝶 说:
回复楼主,1,中医理论难以统一,是因为某些智力低下的人,不适合学中医,却硬要去学。2.说中医见效慢的,

中医理论要容易理解,否则不利于生存和推广。

见效快慢,不能只靠患者和医生的感觉评价。

中药即使用对了,也有毒副作用。
⬅ 請教“養老穴”下針 老茶馆 西药中用学说的完善、推广与应用,必能在中医领域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医学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