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鹤道人 看中医血管炎 治疗方法 有个道教秘方含砒霜的还要再找找

2014-09-18 11:38 楼主
血管炎的中医药治疗 患者孙某某,男,21岁,2007年3月初诊。

患者双手及双下肢大片斑丘疹、结节红斑1年,曾就诊于北京、哈尔滨等几大医院,病理活检示:脂膜炎,经中西医治疗无明显疗效,经人介绍来诊。症见:双手及双下肢大片斑丘疹、结节红斑,无瘙痒、疼痛,纳眠可,小便稍黄,大便干。查体见:双手、双小腿及足背散在大片斑丘疹、结节红斑,手足背、小腿为多,皮损对称分布,部分融合成片,色暗红,皮损表面呈苔藓样变、脱屑,苔藓样皮损表面有黑色斑点,部分皮损已结痂,皮损及周围组织轻度肿胀,右下肢浮肿,踝周明显,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诊断:中医诊断:热毒流注(热毒型),西医诊断:坏死性血管炎(急性期)。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方药:板蓝根30g,车前草15g,威灵仙12g,鸡血藤30g,赤芍15g,当归12g,生地30g,丹皮18g,玄参30g,连翘15g,黄柏15g,云苓18g,白术15g,黄芪30g,独活12g,桑枝30g 。12剂,水煎服,日一剂;配以解毒洗药水煎温洗患处。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血管外科李彦州

二诊:上药治疗半月后,无新起皮损,自述大便稍稀,余无不适。查:皮损颜色较前变暗,手足及小腿未再有新起皮损,手部皮损渐平复,下肢皮损表面呈苔藓样变、脱屑减轻,部分皮损平复,皮肤渐变软,双下肢肿胀减轻,舌质红,苔薄稍黄,脉弦滑。治法:解毒凉血,化瘀散结。方药:一诊方去车前草、玄参、黄柏,加夏枯草15g、川芎12g、牛膝15g 。20剂,水煎服,日一剂;配以解毒洗药水煎温洗患处。

三诊:病情稳定,近两月未再有新起皮损,二便正常。查:手部皮损已平复,下肢大部分皮损与皮肤相平,遗留暗色色素沉着,足踝部皮肤仍有增生样改变,但皮肤柔软度明显好转,右足踝部仍有轻度浮肿,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一诊方去板蓝根、车前草、赤芍、玄参、黄柏,加山茰肉15g,枸杞子15g,牛膝15g,川芎12g,甘草9g 。18剂,水煎服,日一剂;配以解毒洗药水煎温洗患处。

体会:

血管炎病位在经络,以邪实正虚为主,虚实夹杂。邪实多为外受风热、湿热、热毒,以致搏灼营血,络脉受损,气滞血瘀。其病机主要是热毒壅盛,邪伏血分,脉络瘀滞,体现了“因邪致瘀”,故治疗以驱邪解毒为大法,辅以凉血化瘀。正虚以气虚为主,原因有二:一者气虚卫外不固,则邪毒容易侵袭人体而发病,二者气虚行血无力,致脉络瘀滞,体现了“因虚致瘀”,故治疗以补气活血为大法,辅以化瘀散结。由于本病邪实与正虚夹杂为病,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驱邪扶正的基本原则应贯穿于血管炎治疗过程的始终。

治疗上主张病证结合,期型合参。急性活动期以热毒为患,如病机十九条所述:“诸病臃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故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为大法,以抑制血管炎症,控制病情发展。慢性迁延期,热毒渐退,邪伏血分,以瘀热为主,故治疗上以解毒活血,祛瘀通络为大法,辅以益气,以扶正祛邪,促进炎症消退,改善组织瘀血状态,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久病伤气,热盛伤阴,加之清热解毒中药易耗伤气阴,故稳定期以气阴两虚为主,故治疗上以益气养阴,解毒散结为大法,以扶正固本,消除瘀斑、结节,防止病情复发。
血管炎可由一种或几种免疫介导炎症的机制引起,包括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反应Shwartzman反应。各种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引起Arthus反应,即血管通透性升高、水肿、毛细血管后小静脉的白细胞浸润、出血坏死等血管炎性病变。就此,在患病中需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从而利于血管炎的及早恢复。

中医认为浅表性血管炎病因主要由于寒湿热毒之邪引起。其病机有三:

1、寒湿热毒之邪乘虚侵入机体与气血相搏,热邪迫血妄行故有红斑,寒湿收敛,气血凝滞,故肿胀疼痛。

2、寒湿热毒之邪侵入肌肤,潜而隐伏,缓慢蕴结,又可出现二个病机。其一,寒湿热毒之邪蕴结,瘀滞化热,热迫血妄行出现红肿,热甚则肉腐,故溃烂坏死。其二,寒湿热毒之邪蕴结,阻滞气血运行而气滞血瘀。湿毒重浊粘滞,寒邪收敛,寒湿热毒之邪杂而为病,产生慢性损害,则病势迁延难愈。

3、病邪深沉,病势迁延不愈,久病则耗伤气血,损伤脾胃,正气虚弱,无力驱邪,邪毒久恋转为慢性血管炎。

中医治疗血管炎的方法为:

1、热毒聚结。治则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方药选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片(先煎),生地黄,牡丹皮,玄参,金银花,连翘,黄连,竹叶,紫草,白茅根,槐花,甘草。

加减:热毒甚者,可加加大银花用量至,石膏(先煎),山栀,清热解毒。

2、湿热阻络。治则利湿清热,解毒通络,方药选用四妙散加减: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土茯苓,白芍,泽泻,生地,金银花,丹参,白花蛇舌草,甘草。

加减:继发细菌感染者加蒲公英,青皮清热解毒。皮疹色红热象明显者,加紫草、茜草凉血解毒;下肢肿胀明显者,加车前子,利水消肿。

3、阴虚血热。治则养阴清热,方药选用生脉散加减: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地,玄参,竹叶,石斛,丹皮,茯苓,地骨皮,甘草。

加减:夜难入寐加合欢皮、夜交藤、辰砂、远志、百合,养心安神。

4、寒湿凝聚。治则温经散寒,理湿通络,方药选用阳和汤加减:熟地,鹿角霜,肉桂,炮姜,白芥子,麻黄,附片,鸡血藤,地龙,牛膝,甘草。

加减: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补中益气。

通过上述所介绍的中医治疗血管炎的方法来看,多数病因太难、不明,少数病因去年较明确如血清病无数药物变态反应及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已证实是多种血管炎的比较病因进而又发现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均能引起血管炎。
中医辨证治疗免疫性血管炎62例分析从2001-2009年对收治的62例各种免疫性血管炎病患者,以中医辨证分期分型治疗,现回顾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明确诊断的各种免疫性血管炎病患者。住院患者45例,门诊17例,男24例,女38例,年龄21~69(平均49)岁。其病程1周~15 a.有41例曾接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不佳。本组免疫性血管炎病种依次为:变应性血管炎21例,类风湿性血管炎12例,白塞氏病血管炎9例,硬皮病血管炎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血管炎5例,干燥综合征性血管炎4例,坏疽性脓皮病血管炎3例。结节性多动脉炎3例。血管炎侵犯部位及部分临床资料:皮肤黏膜损伤(皮肤黏膜溃疡,皮疹,丘疹,瘀斑)54例。关节受累(关节红肿,变形疼痛等)26例。动脉受累(肢末溃破,趾指端坏死,剧痛,甲下坏死)13例。静脉受累:(结节,索条,肢体红肿,胀痛)18例。

动静脉同时受累29例。血管炎侵犯内脏的(消化道病变,肝脾肿大,心、肺、肾、脑血管、神经系统损伤)26例。单发1种血管炎37例。伴发两种以上血管炎共25例。急性发作期43例,缓解期12例。恢复平稳期7例。62例血沉增快有58例。最快86 mm/h,最慢28 mm/h.平均42 mm/h.血液流变学异常38例,免疫球蛋白升高有54例。C反应蛋白(CRP)升高51例。中医临床辨证依次为:湿热血瘀型22例,热毒血瘀型19例,阴虚血瘀型12例,气血两虚型5例,脾肾阳虚型4例。

1.2治疗方法

1.2.1中药治疗中医辨证分期分型:参照《中西结合周围血管炎病学》[1]、《免疫系统疾病》血管炎分期分型[2];分为: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3期。热毒血瘀,湿热血瘀,阴虚血瘀,气血两虚,脾肾阳虚5型。本组按以上中医辨证分期分型治疗,分别以服用中药煎剂为主,水煎服200 ml,2次/d,每日一剂。服药期间,停服西药。连续服用,30 d为一个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至5个疗程。根据临床表现及血管炎累及内脏程度,在分型基础上随证加减;兼淋巴结肿大者,加白花舌草,夏枯草,白芥子。肝脾肿大加虎杖,半枝莲。肺纤维化加丹皮,黄芩,款冬花。蛋白尿加金樱子,玉米须,益智仁。尿中红细胞加大小蓟,白茅根,血腥叶,胸闷气憋加苏梗,薤白,薄荷梗。皮肤硬化加穿山甲,皂刺等。溃疡难愈加白蔹,赤小豆等。

1.2.2局部治疗根据皮损的未溃,已溃,溃后分别给予:消肿散结法;蚕食法,去腐生肌,清除死骨;促进伤口愈合。外用我院制剂消肿散结膏;脉3号,4号膏。(脉3号膏、批号H20063393)(脉4号膏批号:H20063394)及外敷油纱等。

1.2.3对症辅助治疗急性活动进展期较重的患者:配合少量激素短期使用,病情稳定后递减至停用。个别患者自外院一直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逐渐减量;配合灯盏花素,苦碟子注射液各30 ml静脉点滴,1次/d.对兼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局部感染重患者,分别予降糖、降脂、降压、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2结果

本组参照《今日中医外科》[3](下肢溃疡,脱疽,红斑狼疮)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治愈45例,显效15例,无效死亡2例,总有效率96.8%.

3讨论

免疫性血管炎在中医学中无相应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脉痹、皮痹、脱疽、血瘀症证”等范畴。在病变侵犯内脏时可归于“五脏痹”。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先天不足,肺脾肾三经虚弱,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于脉络,久瘀化热,蕴而成毒,内舍于脏腑,脏腑功能失调,外达肌肤肢末,气血阴阳失调。病程迁延日久,且易反复发作,虚实夹杂,诸症尽显。本病属本虚标实。根据临床分期辨证;在急性期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此时为邪盛新瘀发生阶段,全身性症状和局部皮损的血管炎免疫反应症状群进行性加剧,甚则累及内脏;以邪实为主,故以祛邪为主(中医消法),抓主此期以热毒,湿热,血瘀型为主(共占临床的85.5%)故急投清热解毒,凉血利湿,化瘀通络药物,使热退湿化瘀消,控制病情发展,不致毒邪内传而侵犯内脏。在缓解期以标本兼治为原则,为邪退生新,正虚瘀留阶段。全身症状和局部皮损,各种血管炎症候群逐渐趋向好转缓解。扶正祛邪并用(中医托法),予清热养阴,益气通络药物,使正胜邪退,托毒外出,促进皮损愈合。在恢复期或血管炎病变早期,以缓则治其本为原则;为邪去正胜,旧瘀未净阶段。

全身症状局部皮损及血管炎症状恢复到一定水平,病情相对稳定。此时以正虚为主证。以扶正为主(中医补法),用益气养阴,温阳健脾药物,扶正固本,调和阴阳气血,使气旺阴足邪退络通,皮损愈合,诸症消止,使失衡状态下的病理反应达到平衡。

本组治疗根据中医辨证和免疫性血管炎共同发病机制,按辨证辨病结合分为3期5型,我们在临床上以辨病分期为经,中医辨证分治为纬;在临床上形成纵横交错立体坐标定位体系;就能及时准确的把握各种复杂多变免疫性血管炎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止血管炎侵犯内脏。总有效率96.8%;取得较为满意疗效。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思想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9-18 12:18 2楼
谢谢您的分享。学习中…
2014-09-18 14:43 3楼
你也加些内容,查漏补缺
⬅ 吃素到底有没有营养?这个你一定要看! 老茶馆 《零起点学中医》学习笔记08——第八讲 中药配伍之谜——第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