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实说话——中医学院教科书只能培养中医掘墓人

2014-09-27 09:14 楼主
中医学院教科书把眩晕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分为:1、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主治。2、气血亏虚,归脾汤主治。3、肾精不足,左归丸或右归丸主治。4、痰浊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中医学院教科书确立的眩晕证的诊疗框架如此简单,据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不会看病、看不好病,只能培养中医的掘墓人!看看《黄帝内经》是如何确立眩晕证的诊疗框架:





【原文2】春夏秋冬,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气逆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灵枢•五乱》)
【提要】论外邪引动肝风上逆脑腑眩晕。
【新解】春夏秋冬气候的更替变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体,如果人体能适应气候变化,体内清浊之气正常升降,人就能保持健康……如果人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外感邪气引动肝风,上逆脑腑,可致严重眩晕症。


【原文3】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灵枢•大惑论》)
【提要】论脑虚外感型眩晕。
【新解】五脏六腑精气都上注于脑,成为脑内后天真气和脑腑阴阳气血的源泉……如果脑内真气或脑腑阴阳气血不足,又兼三阳经外邪侵入脑腑,可致严重眩晕症。



【原文4】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素问•厥论篇》)
【提要】论三阳经外感眩晕病机。
【新解】三阳经外感邪气,清阳不能正常上荣于脑,浊阴不能正常出于下窍,可致眩晕头重、面目轻度浮肿症状。



【原文5】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阴。(《素问•五脏生成篇》)
【提要】论头痛眩晕病因。
【新解】头痛眩晕病因可分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主要是三阳经外感伤寒或温病,内伤主要是肝肾虚风,如果外邪或肝肾虚风挟中焦的痰、饮、湿邪上逆脑腑,可致严重头痛眩晕。



【原文6】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素问•脏气法时论篇》)
【新解】论少阳经外感头痛眩晕。
【提要】由于厥阴经外感病归类于少阳经来辨证,所以侧头痛,头顶痛,面颊肿痛,眩晕,听力明显减退等症,临床都辨证为少阳经外感病。



【原文10】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提要】论外感内伤眩晕常见病因。
【新解】五脏通五气,肝气通于风,所以外感眩晕多与少阳经有关,外感眩晕多为三阳经外感合病(外邪须经太阳阳明才能进入少阳),内伤型眩晕多因肝风上逆脑腑所致。



【原文11】春脉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素问•玉机真藏论篇》)
【提要】论肝脏虚风脉象及肝脏虚风上逆脑腑头痛眩晕。
【新解】整体脉象弦而搏指,或左关脉明显大于它部脉,主肝脏虚风。如果肝脏虚风上逆脑腑,可致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



【原文12】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篇》)
【提要】论精神不良刺激所致的头痛眩晕、中风偏瘫病机。
【新解】如果突遇大怒之类的强烈精神刺激,肝阳暴张,化生内风,肝风挟血、气、痰、饮、湿邪上逆脑腑,轻者使人血压升高,头痛眩晕,重者可因脑脉破裂出血、脑络瘀阻而致中风偏瘫。




【原文13】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素问•通评虚实论篇》)
【提要】论中气虚陷或湿阻中焦头痛眩晕。
【新解】头痛头重,眩晕耳鸣,眼耳口鼻前后阴疾病,均可由可由中气虚陷、清阳不升,或湿阻中焦、清阳不升所致。




【原文14】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口问》)
【提要】论脑虚头痛、眩晕、耳鸣。
【新解】脑腑阴阳气血不足,脑髓空虚,可致头痛喜温喜按,眩晕头重,长期耳鸣等症。



【原文15】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于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
【提要】论脑腑结构、脑病症状。
【新解】脑腑主要由脑髓、脑脉、脑络组成,内藏真阴真阳之气。脑腑外与目、百会穴、风府穴相通,内与脊髓、全身的血脉、经络相通(脊髓通脑)……脑腑阴阳气血充足,脑内真气充盈,脑内血脉、经络畅通,人就会神清气爽,四肢轻劲有力,反之人就会头痛头重,眩晕耳鸣,神昏嗜睡,视物不清,四肢痠痛无力。(以上内容节选自在下近作《中医重大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实录》21页中的《黄帝内经精髓新解。头痛眩晕篇》)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9-27 09:20 2楼
谢谢先生分享,
学中医,应该多看看内经
2014-09-27 09:24 3楼
再看看在下近作《中医重大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实录》效验专题医案《头痛眩晕篇》目录,头痛眩晕病因常见的就有45类,而且在下相信,还有更多常见病因未被我发现(我的医疗同行可能早就发现了)!比对中医学院教科书确立的眩晕证诊疗框架,个人认为,此教科书“百孔千疮、不堪一用”,只能培养中医的掘墓人!

头痛眩晕篇(病因45类)…………………………………………………………………………204
医案1、三阳经风寒郁热(头痛)…………………………………………………………204
医案2、三阳经风寒郁热,瘀阻脑外血分(头痛)………………………………………204
医案3、三阳经风寒郁热(经期头痛)……………………………………………………205
医案4、三阳经风寒郁热伤津(头痛)……………………………………………………205
医案5、三阳经风寒郁热,瘀阻心脑血脉(头痛眩晕)…………………………………205
医案6、三阳经风寒郁热,引动肝风,瘀阻脑腑血脉(头痛眩晕)……………………206
医案7、三阳经风寒引动肝风,瘀阻心脑经络、血脉(头痛眩晕)……………………206
医案8、阴阳气血俱虚,三阳经风邪瘀阻脑脉脑络(偏头痛)…………………………207
医案9、外风引动肝风(偏头痛)…………………………………………………………207
医案10、阴阳气血俱虚,三阳经风邪瘀阻脑脉脑络(头痛)……………………………208
医案11、太阳阳明经风寒,瘀阻脑脉(头痛)……………………………………………208
医案12、太阳阳明经风寒湿郁热,瘀阻脑脉(头痛)……………………………………208
医案13、三阳经风寒湿郁热伤津(头痛)…………………………………………………209
医案14、三阳经风寒湿郁热(头痛)………………………………………………………209
医案15、三阳经风寒风温(头痛眩晕)……………………………………………………209
医案16、阴虚太阳经风温,瘀阻脑脉(头痛)……………………………………………210
医案17、三阳经风温,瘀阻脑外血分(头痛眩晕)………………………………………210
医案18、三阳经风温引动肝风,瘀阻脑络、脑脉(头痛眩晕)…………………………211
医案19、中气虚陷,三阳经风寒(头痛眩晕)……………………………………………211
医案20、中气虚陷,三阳经风寒郁热(头痛眩晕)………………………………………212
医案21、中气虚陷,三阳经风寒(鼻渊头痛)……………………………………………212
医案22、肝肾阴虚火旺,虚火虚风上逆脑腑(偏头掣痛)………………………………212
医案23、脑腑阴阳气血俱虚(头痛)………………………………………………………213
医案24、瘀血阻滞脑颈血脉(头颈痛)……………………………………………………213
医案25、瘀血外风瘀阻脑脉脑络(癫痫头痛)……………………………………………213
医案26、风邪瘀阻脑脉脑络(头痛)………………………………………………………214
医案27、太阳阳明经风寒,清阳不升(眩晕)……………………………………………214
医案28、太阳阳明经风寒,瘀阻脑脉,清阳不升(眩晕头痛)…………………………214
医案29、三阳经风寒郁热引动肝风,挟痰瘀阻脑腑(眩晕)……………………………214
医案30、表虚太阳阳明经风寒,清阳不升(眩晕头痛)…………………………………215
医案31、营卫气血俱虚,三阳经风寒引动肝风,瘀阻脑络脑脉(眩晕)………………215
医案32、营卫气血俱虚,太阳阳明经风寒引动肝风,挟痰瘀阻脑络脑脉(眩晕)……216
医案33、营卫气血俱虚,太阳阳明经风寒引动肝风,瘀阻心脑血脉(眩晕)…………216
医案34、太阳阳明经风寒湿,瘀阻心脑血脉(眩晕)……………………………………217
医案35、三阳经风温,清气不升(眩晕头痛)……………………………………………217
医案36、三阳经风温引动肝风(眩晕头痛)………………………………………………217
医案37、三阳经风温引动肝风,瘀阻心脑(眩晕)………………………………………218
医案38、三阳经风温引动肝风,瘀阻脑脉脑络(眩晕头痛)……………………………218
医案39、三阳经风温(眩晕头痛)…………………………………………………………219
医案40、三阳经风温(眩晕)………………………………………………………………219
医案41、三阳经暑温,清气不升(眩晕)…………………………………………………219
医案42、湿热郁阻胃腑浅表血脉,清气不升(眩晕)……………………………………220
医案43、胃虚湿热,清气不升(眩晕)……………………………………………………220
医案44、脾虚湿胜,肝风挟湿上逆脑腑(眩晕)…………………………………………220
医案45、脾虚湿胜,肝风挟湿上逆脑腑(眩晕)…………………………………………221
医案46、脾虚湿胜,肝风挟湿上逆脑腑(眩晕)…………………………………………221
医案47、心脾气血两虚,心脑失养(眩晕)………………………………………………221
医案48、中气虚陷,三阳经微感风寒,清阳不升(眩晕头痛)…………………………222
医案49、肝阴不足,肝风上逆脑腑(眩晕)………………………………………………222
医案50、瘀血阻滞脑脉,髓海失养(眩晕)………………………………………………223
2014-09-27 09:27 4楼
医案5 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瘀阻心脑血脉(头痛眩晕)
赖××,女,80岁,2008年7月12日。
前头痛,身痛,眩晕,血压70/140毫米汞柱,平时血压一直偏低,舌红,后部舌苔厚黄而老,脉缓滑。证属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瘀阻心脑血脉,方选倍它司汀片合三阳解表散热汤加减。
处方:1、倍它司汀5㎎×2片(宣通脑脉脑络,平肝熄风),每次口服1片,每天2次。
2、 羌活6克 荆芥6克 防风6克 升麻3克 葛根15克 白芷3克 柴胡3克 黄芩10克,2剂水煎。
疗效:次日询知头痛已止。
诊治小结:1、《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上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意思是:内风所致眩晕、振颤、跌仆,多是肝阴虚生风所致;外风所致眩晕、振颤、跌仆,多是少阳经外感风邪所致!基于对上述经文的理解,所以本案诊为三阳经外感合病!本案患者平时血压偏低,此次高达70/140毫米汞柱,再兼脉缓,所以诊为邪滞心脑血脉!




医案6 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引动肝风,瘀阻脑脉(头痛眩晕)
魏××,男,50岁,2000年10月13日。
前头、头顶、后头痛,鼻塞,咽喉呛刺,眩晕口苦,血压100/150毫米汞柱,平素血压偏低,曾服桂枝汤加葛根、天麻未效,舌淡红苔薄白,左脉弦而搏指,右脉弦。证属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引动肝风,瘀阻脑脉,方选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0克 黄芩10克 半夏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2片 红枣6枚 桂枝6克 羌活6克 葱白6茎 葛根6克 天麻3克 丹参10克,2剂水煎。
疗效:白天头痛眩晕消失,夜半3点至黎明仍然头痛,血压80/130毫米汞柱,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原方继服2剂病愈。
诊治小结:1、高血压为老年人常见病,病因可划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病因又以外感风寒、风寒郁热最多,其病机是外邪压迫血脉,脉道紧张!治疗外感型高血压,应以宣散三阳经表邪、宣通血脉为主,柴胡、麻黄、升麻等药亦常之(内伤型高血压忌用)!
2、降压西药没有解表功效,外感型高血压服降压西药后常常无效、微效或血压降后很快反弹!因此,凡服降压西药效果不明显,或血压降后很快反弹者,均要高度怀疑为外感型高血压!
2014-09-27 09:31 5楼
医案7 三阳经外感风寒,引动肝风,瘀阻心脑经络、血脉(头痛眩晕)
魏××,男,15岁,2009年6月15日。
全头痛,眩晕,浑身无力,血压80/140毫米汞柱,病已月余,反复辗转于县、乡、村医疗机构诊治未效(一直在服降压西药),舌淡苔薄白,脉弦细缓。证属三阳外感风寒引动肝风,瘀阻心脑经络、血脉,治宜宣散三阳经风寒,宣通心脑经络血脉,兼熄内风,方选丹西尼莫片合三阳解表通络汤加减。
处方:1、复方丹参片×60片,每次口服3片,每天3次。(活血化瘀,宣通心脑)
2、西比林(盐酸氟桂利唪)5mg×6粒,每天晚睡前口服2粒。(平肝熄风,宣通脑脉脑络)
3、尼莫地平10㎎×50片,每次口服2片,每天3次。(平肝熄风,宣通脑脉脑络)
4、羌活10克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葛根15克 柴胡6克 蝉蜕6克 丹参15克 郁金10克 元胡10克 香附10克 全蝎3克 蜈蚣1条 僵蚕10克 天麻4.5克,
3剂水煎。
二诊:6月18日。头痛已止,眩晕减轻,伸腰则腰背拘急,血压80/130毫米汞柱,舌淡苔薄白腻,脉细数。原方中药加藿香10克、半夏10克,天麻加至10克,3剂水煎。
三诊:6月21日。头痛未发,眩晕已止,伸腰则腰脊痛,舌变淡红苔薄白淡黄,脉细数,上诊中药加狗脊10克、续断10克、五加皮10克,3剂水煎。
疗效:数月后询知,头痛眩晕再未复发。
诊治小结:1、外感眩晕最常见病因是外风侵犯少阳经,少阳经外风很容易内传肝胆,引动肝风上扬,从而致生外风引动肝风眩晕症!临床上严重外感眩晕症,十有八九属于上述证型,不管有无肝风症状,这是我大半生行医经验的总结!
2本案诊为三阳经外感风寒,除了依据“全头痛,舌苔薄白”外,与服用降压西药疗效不明显有重大关系!本案诊为邪瘀心脑血脉经络,主要依据舌淡脉缓,高血压久治不愈邪必入络!
3、外邪日久不散必定内传,脑外、脉外邪气日久不散必然内传心脑,所以治疗慢性外感型头痛眩晕,多以宣散外邪,宣通心脑血脉经络为基本原则!




医案17 三阳经外感风温,瘀阻脑外血分(头痛眩晕)
陈××,女,36岁,1997年3月13日。
前额头痛,痛甚欲呕,眩晕口苦,不欲饮食,咳痰黄稠,身重,曾在村卫生所诊治未效,舌淡苔薄白,脉滑细,右关脉弦滑稍大。证属三阳经外感风温,瘀阻脑外血分,方选板兰根颗粒合桑菊葛竹饮加减。
处方:1、板兰根颗粒×1包,每次冲服2小包,每天3次。(清温凉血)
2、桑叶10克 菊花10克 桔梗10克 连翘10克 薄荷10克 葛根10克,2剂水煎。
疗效:服药后病愈。
诊治小结:1、温病见伤寒舌象、脉象,缘于温邪郁滞浅表血分,血中营气不能正常上荣于舌、外通于脉,这在临床上非常多见,极易误诊为风寒郁热(如本案)!
2、尽管风温、风寒郁热病机区别不明显,但病因区别还是很明显,根据“中医选方用药主要针对病因病机”的理论,所以准确鉴别风温、风寒郁热仍然意义重大!
2014-09-27 09:37 6楼
医案20 中气虚陷,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头痛眩晕)
龚××,女,65岁,2009年2月30日。
头顶痛,按之痛缓,劳则痛加,眩晕,舌淡红苔薄白,舌有芒刺,脉细缓。证属中气虚陷,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方选肌苷B12柴比针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1、肌苷0.1g×2支+维生素B12 1mg×2支,肌注。(补益心肝肺气血)
2、柴胡2ml×1支+复方氨基比林2ml×1支,肌注。(发汗解表退热,祛风除湿止痛)
3、黄芪15克 党参20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6克 陈皮6克 升麻6克 葛根15克 柴胡6克,3剂水煎。
疗效:服药后头痛消失,眩晕显减,饮食调养而安。
诊治小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气虚陷则五脏六腑立虚,三阳经因而极易外感邪气,所以此证常见前头、侧头、头顶、后头痛,并非前头痛才是中气虚陷头痛的唯一表现!



医案27 太阳阳明经外感风寒,清阳不升(眩晕)
唐××,女,52岁,1995年9月14日。
眩晕头重,鼻流清涕,咽喉呛刺,舌淡红苔薄白,脉微,双寸脉细。证属太阳阳明经外感风寒,清阳不升,方选苏防炙草汤加减。
处方:苏叶6克 防风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红枣6枚,1剂水煎。
疗效:服药次日诸症消失,仅留咽喉呛刺,饮食调养而安。
诊治小结:外感型眩晕症非常多见,至少占眩晕症患者的半数以上,这是我二十多年诊疗眩晕症最大的经验与体会!基于以上认识,万万不可因眩晕症归属中医内科,每遇此症便从内因方面去查考病因!
2014-09-27 09:47 7楼
魏医生 说:
再看看在下近作《中医重大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实录》效验专题医案《头痛眩晕篇》目录,头痛眩晕病因常见的就

恕我直言,您列出的眩晕“分类”非常之详细。按照您的这种办法,眩晕都可以分成将近50类,那么其他的病呢?按照这种思维,就是中医的处方一样,千千万万种病,哪个中医可以掌握?
就拿眩晕来说,虽然很多种,但是离不开一些基本的中医理论,善于灵活应用才是王道。
洋洋洒洒虽然也不错,但是读者可不想淹没在里面啊。
2014-09-27 10:02 8楼
中医龙 说:
谢谢先生分享,
学中医,应该多看看内经

中医学院教科书不但没能在继承《内经》诊疗体系的基础上编写,而且还没能与时俱进,吸纳现代西医科技精华和传统民间医术,致使编写出了这样一本只有小学水平的高等院校教材,能不误人子弟、遗祸无穷吗?
2014-09-27 10:28 9楼
ctcmy101 说:
恕我直言,您列出的眩晕“分类”非常之详细。按照您的这种办法,眩晕都可以分成将近50类,那么其他的病呢

欢迎参与讨论--细化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是重建中医诊疗体系的重大举措,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复杂多变的疾病,才不至有“学医五年无病不治,行医五年无病可治”的感叹!
2014-09-27 10:33 10楼
魏医生 说:
医案20 中气虚陷,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头痛眩晕)
龚××,女,65岁,2009年2月30日。
头顶痛,按之痛

先生又为当代中医打了一针强心针,医林之幸事也。
你的出现带来了一阵清风,为医学注入了一泉活水,你将载入医学史册。
2014-09-27 10:36 11楼
呵呵,魏医生这样细化眩晕,俺也晕哦。

不过呢,作为医案还是很好的,若作为教案,欲使人按号入座,恐怕太让人晕了哈。
⬅ 水鹤道人-免费治愈干脚,裂口法-气死名医系列 老茶馆 治疗幼儿常见腹泻原来这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