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本质:人体系统控制工程

2014-10-13 14:33 楼主
本帖最后由 花落还开水不断 于 2014-10-13 14:48 编辑

中医的本质:人体系统控制工程

作者:@花落还开水不断
初稿于 2014年6月8日
Email: hualuohaikaishuibuduan@yahoo.com

1、简介

笔者看到一些反中医的人和中医支持者的辩论,感觉辩论双方相互之间其实并不是很清楚对方在说些什么。笔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拿到了电机工程的博士学位,勉强可以算是受过正规科学训练的人;笔者几年前很认真地自学中医,对中医也算是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笔者不揣冒昧,谈一谈我对中医的认识,希望有助于支持中医和反对中医的双方沟通。尤其是希望能帮助以“科学”名义反对中医的人们了解中医。当然,限于作者的水平有限,如有错误或疏漏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本文的主要话题如下:

  • 方舟子先生(反中医的)不科学性
    中医是否科学?
    疾病的两个方面
    中医本质上是一项人体系统控制工程
    中医讲“证”(方证相对),何为“证”?
    中医的局限性
    如何科学地验证中医的疗效?
    中医比西医的优势

2、方舟子先生反中医的不科学性

方舟子先生是反中医的代表人物,所以不得不先说说方舟子先生反中医的不科学性。为此我特意买了方先生的《批判中医》一书。方先生反中医的不科学性我提三点:其一是方先生关于中药毒性的夸大,其二是关于“个体化医疗”的问题,其三是医疗事故的问题。

《批判中医》一书除去附录共有141页,其中有38页是在谈中药的毒性。比如:板蓝根“长期服用能损害肾脏”,益母草“长期使用对肾脏有毒”,补骨脂“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对肾脏有毒”,侧柏叶“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可致眩晕,恶心,或呕吐。对肾脏有毒”,肉桂“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肾脏有毒”,大枫子“大剂量长期服用可致失明。对肾脏有毒。”,等等。

乍一看,方先生的这些资料挺吓人:中药原来这么毒!我不禁要问问方先生,大剂量长期服用那些中药会如何如何,那么大剂量长期服用西药会如何?不少人体不可或缺的的东西如维生素A,用量大了同样是毒。再比如维生素D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我的医生(西医)告诉我说,现代社会很多人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普遍偏低,这可能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导致的(日照时间偏少)。因此我的医生建议我补充一些维生素D。但是,量同样不能太大。有报道称,如果每天服用1毫克,一个月就会有中毒反应。其实不要说药物了,长期大量吃肉会不会出问题?长期大量喝水会不会出问题?方先生这样“批判中医”显然是不科学的。

当然,中医从业人员应该欢迎有人搞中药毒性的研究。不过科学的问题应该是:多长的服药时间和多大的剂量对人体是有害的?这样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可以帮助中医师在开方的时候更好地把握药量。

其次,关于“个体化医疗”我先摘录方先生的书:“现代医学也承认不同的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而药物往往只对一部分病人、而不是全部的病人都有效,所以才需要做统计。但是现代医学并不认为个体差异会大到每个人都只能用特定配方的要的地步。一个真正有效的药应该对相当多的人都有效。”。我不知道“现代医学”何时聘请方先生做代言了。我有个朋友是世界顶尖制药公司Amgen的 Principle Scientist (注:国内一般译为“首席科学家”,在Amgen这是最高级别的技术职称,但是 Principle Scientist 并非只有一人。在美国,各个公司的职称比较乱,有些公司的 Principle Scientist 就算不上高级技术职称。),他反而认为西医未来的发展肯定也需要走个体化的路,并给我举例说有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西药,就只对5%的患者有效。但是对这5%的患者来说效果就很好。可见方先生代表不了“现代医学”。而且,说中医是“个体化医疗”的含义并不是方先生理解的“每个人都只能用特定配方”。说中医是“个体化医疗”的含义是:中医讲的是“证”而不是“病”,中医的药方和“证”相对应而不是和“病”相对应,不同病人身上的同一个“病”在中医看来可能是不同的“证”,甚至同一个病人在不同时间罹患的同一个“病”也可能是不同的“证”。例如,同一个人在夏天得了感冒和在冬天得了感冒就有可能是不同的“证”。何为“证”?后面还会详细解释。

其三,关于医疗事故。我对方舟子先生打假的勇气是充满敬意的。当方先生退出新浪微博转到搜狐微博的时候,我也跟着去搜狐微博注册并且关注了方先生。尽管我敬重方先生本人,但是方先生反中医的非理性同样令我吃惊。记得方先生的微博说了一件事:大意是一个怀孕的女青年去找一个老中医看病,老中医没有发现女青年怀孕而用药,最后导致流产,然后方先生大骂中医是“骗子”。就事论事,不管这个老中医是因为医术差还是因为粗心大意了,我首先承认老中医没有发现女青年怀孕了是应该受到批评的。但是要据此说中医是骗子则太过偏激。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医疗事故。西医的医疗事故还少吗?有资料指出美国每年因为医疗事故死亡的人数竟然高达四万四千到九万八千之间[1]。显然,方先生用这样一个医疗事故来攻击中医是不公正的。

3、中医是否科学?

中医是否科学?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过是个名相之争,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太大意义的问题。这无非就是怎么定义“科学”的问题。比如将“科学”定义为“方舟子先生说科学的就是科学”,那么中医肯定就是不科学的。我上学的时候记得有个教授是这么说的(大意):科学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并且能反过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如果按照这个定义,那么中医就是科学的。当然,我根据这个定义说中医是科学的,前提是中医的疗效必须经得起科学方法的检验。这一点后面会谈到。

什么是科学?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留给哲学家们继续思考。本文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科学”二字就随意一点好了。

言归正传,如果不讨论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那么如何科学地看待中医呢?我认为中医的本质就是一个人体系统控制工程。但是在详细论述这一点之前,我们需要解释一下疾病的两个方面。

4、疾病的两个方面

笔者年轻的时候见证过一个当时感觉相当神奇的事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下面的故事里面人物的真实姓名隐去,用张三李四等替代。事情是这样的:张三染上了脚气,脚丫子烂、湿、痒。李四说,他从不得脚气,他家里人除他之外全都有脚气。为了证明他所言非虚,李四当着我们好几个人的面用脚在张三的患脚上使劲触碰了一会儿。然后,事实证明:李四确实没染上脚气。

这件事当时感觉很神奇。现在想想,也许是李四分泌的汗液不适合那种真菌的生长。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疾病是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方面是外在的致病因素,一方面是人体系统的状态。如果一种药物是通过杀灭那种真菌来治疗脚气的,那么,方先生推崇的“双盲实验”就能确切证明这种药物的疗效;缺点是过一段时间患者痊愈之后如果再次接触那种真菌,则又会染病。但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把人体的状态调控到李四的那种状态,那么患者痊愈之后即使再接触到那种真菌也不会患脚气了。而患者的人体系统状态千差万别,自然不大可能用同一种方法都能将不同患者的人体系统调控到李四的那种人体系统状态。中医实际上就是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控人体系统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中医本质上是一项人体系统控制工程

古人没学过系统论、控制论这些东西。但是,古人在试图去理解人体以及食物、尤其是药物对人体的作用的过程中,可以说无意中、实际上在原始人体解剖和长期观察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人体的系统模型,这个系统模型包含了五脏六腑、经脉、气、血、津、液等等这些东西。比方说,很多中医师都会说,中医讲的五脏六腑例如“肾”“脾”并不完全是西医的“肾”和“脾”,那么中医讲的“肾”和“脾”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反问常常会让中医师们感到难以回答。从系统控制工程的角度看,这问题就容易回答了:中医讲的心肝脾肺肾这些东西就是中医的人体系统模型下的子系统而已。

或许有人会说,中医的这个人体系统模型根本是错误的,能有什么用?我举一个例子:古人的宇宙模型是以地球为中心,日月星辰围绕地球旋转的。这个宇宙模型在今天看来显然是错误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古人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这个模型来指导航海、农耕等社会实践活动。当然,中医的人体系统模型和人体真实系统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了中医的局限性。这一点将在“中医的局限性”一节探讨。

懂一点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治病(或者说人体调控)有八种最基本的方法:汗、吐、下、和、清、温、消、补。举例说明:“汗”就是发汗。但是中医的“汗”法又不仅仅是简单地让人出汗,而是追求“正汗”,即服药之后病人全身上下微微出汗。发汗的方剂很多,要根据病人的整体情况选用。比如,如果只是太阳伤寒表实证,可用麻黄汤发汗。如果外有表寒、内有里热扰心而心烦,则应该用大青龙汤;如果外有表寒、内有水寒射肺而咳逆上气,则应该用小青龙汤。如果不考虑“治病”,只看系统调控的话,则可以经得起广义的双盲实验的检验。比如要检验麻黄汤的发汗效果,不考虑病情,找自愿者分为调控组和对照组,调控组服麻黄汤,看看调控组会不会出汗?我估计这个有效率可接近100%。这里之所以说是广义的双盲实验,是因为这里没有一个用仪器检测的客观指标,而仅仅是看有没有在服药之后一段时间出汗。

还有,既然说是系统控制工程,这就意味着精确性的要求可以有所降低。例如,系统控制工程中,一些明明是非线性的系统,人们就愿意将系统模型简化为线性系统来控制。

6、中医讲“证”(方证相对),何为“证”?

我有个朋友去看中医,直接告诉中医师她得了什么病(西医的病名),就要中医师给开方子。中医师问她很多问题她还不耐烦。这其实是完全不了解中医而造成的误会。中医讲的是“证”而不是“病”,药方对应的是“证”而不是“病”,这叫“方证相对”。西医的同一个“病”在中医看来可能是不同的“证”,要用不同的方子。而西医看来不同的“病”在中看来又可能是同一个“证”,可以用同一个方子治疗。这叫“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那么,什么叫“证”?

“证”的概念其实在中医圈内也是比较混乱的。有些中医师说“证”就是指“症状”。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几乎所有的中医师都会承认:中医最难的就是“辨证”,即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辨别、识别、确定病人的“证”。如果“证”就是指“症状”,中医还需要辨什么“证”?那还谈什么“方证相对”?很多中医书里写“某某汤证”如“桂枝汤证”,这里的“证”指的是桂枝汤这个方剂适用的证候。这个说法没有错,但是并未指出“证”的本质。

本文明确提出:“证”就是指在中医的人体系统模型下病人的人体系统出了什么问题。如“肾虚水泛证”、“肝阳上亢证”等等。一个中医师水平的高低主要就体现在辨证水平上面。如果抛开“辨证”这个最大的难关清楚给定病人的“证”来让中医师开药方,一般的中医师都能做得不错。比如给定“阳明腑实证”,大多数中医师都会根据具体情况用几个承气汤加减。而“辨证”的本质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收集病人的人体系统的外部信息,进而推断在中医的人体系统模型下病人的人体系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一旦“辨证”清楚了,治疗就是用中药进行逆向的调控。比如:病人有热,那就用寒凉的药去清热;如果病人有寒,那就用温热的药去温里;如果哪里虚了就用补药去补一补。等等。(需要说明的是,病人的具体情况通常比较复杂。以这里提到的寒热为例,就可能有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或者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等。)

前面说过,中医最难的是“辨证”。如果“证”清楚了,治法、开方相对就容易了。前面也说过,不同病人身上的同一个“病”在中医看来可能是不同的“证”,而不同的“病”又可能是同一个“证”。如果一个中医师只是拿着一些“秘方”“验方”对“病”下药,决非上乘,但有时候也能取得疗效。其根本原因在于:矛盾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有些疾病可能主要就是少量的几种证型,这种情况用几个验方取得疗效的概率就比较大。

7、中医的局限性

从系统控制工程的角度看中医,则中医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既然是系统调控,任何实际系统可调控的范围是有限的。中医对人体的调控同样是有限的。因此对一些由于强烈的外在的致病因素导致的疾病,中医往往无能为力。比如古时候有些皇帝、皇室成员们死于天花,尽管他们有最好的中医师和最好的药材也无济于事。

其次,我认为中医的人体系统模型是有一定的模糊性的。这种模糊性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古人没有受过现代科学的训练,而且古人也不是有意地要建立一个人体系统模型。古人是在试图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建立了人体系统模型(或者说,古人猜测人体就是这么运行的。)。由于诸如此类的原因,古人对中医的这个人体系统模型的描述本身有一定的模糊性。其二,由于中医的这个人体系统模型不可能涵盖人体所有的生理病理活动,因此一些生理病理活动映射到中医的人体系统模型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模糊性。甚至可能有某些生理病理活动在中医的人体系统模型下反应不出来的情况。当代中医临床大家李士懋教授在他的《平脉辨证 传承实录百例》(P.99)一书中坦然承认:“临床屡有久治不愈者,吾并非怕丑而不选,实是过后仍茫然不知,罗列出来意义不大,”。我相信再厉害的老中医都有类似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中医临床大家也“久治不愈过后仍茫然不知”的情况呢?本文明确提出:中医的人体系统模型的模糊性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医的人体系统模型存在模糊性的事实,也为了引起中医界人士的注意,我再举一个例子。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师必读的经典之一。《伤寒论》里面有这么一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那么在中医的人体系统模型下如何解释“少阴病,四逆”之外的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等或见的症状呢?请看几个中医大家的解释:


  •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教授在其《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一书中是这么说的:“少阴阳气是一身阳气之根本,少阴阳郁,脏腑失助,或易被寒邪所乘,或易兼水邪内生,因此就出现了诸多的或见之症。如肺失阳助,寒乘气逆,则为咳;心失阳助,水邪上凌,则为悸;三焦膀胱失助,气化失职,则小便不利;脾阳失助,寒邪内乘,则腹中痛;中寒气滞,则泄利下重。”

    《陈慎吾伤寒方证药证指要》则是说:本条四逆为水邪郁闭,气机不宣,非阳气虚寒之证也,水侮土则四肢逆冷,水气射肺则效(笔者注:此处“效”当为“咳”),水气凌心则悸,气不下行则小便不利,胃气郁滞则腹中痛。下焦气滞则泄利下重。

    当代中医临床大家陈潮祖教授的《中医治法与方剂》论及四逆散时候说的则是:此证属于肝气郁结,经隧挛急,影响血液流通,阳气不能随血达于四末,成为四肢逆冷;脉络紧张,血运不利,遂致心悸不宁,这是肝病及心见证。肝病及肺,肺系挛急,肺气不利,则咳嗽气急;肝病及肾,肾系挛急,水道失修,则小便不利;肝胆自病,胆道痉挛,胆液壅阻,则腹中急痛;肝木克土,传导失常,则下利后重。

上面列举了几个中医大家对四逆散或见症状的病机的解释,这些解释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比如四肢逆冷的原因陈慎吾老先生说是“水侮土”,而郝万山教授和陈潮祖教授的说法都是人体阳气被阻遏了。别的或见证的解释也不尽一致。这是中医人体系统模型存在模糊性的明证。

8、如何科学地验证中医的疗效?

如果理解了前面说的中医主要讲的是“证”而不是“病”,并且中医的治疗本质上是人体系统的控制工程,那么,中医批判者们强调的双盲实验显然是不适用的。本文提出一个如何科学验证中医的疗效办法,如果中医批判者们可以接受,建议政府出钱做这样的实验并邀请方舟子等中医批判者全程监督。

本文提出的办法是:找一群血压偏高或者血糖偏高的人群(或别的有仪器可以测定客观指标的疾病),但是这些人的人体系统还未出现不可逆转的器质性病变。然后由中医师对治疗组通过望、闻、问、切辩证并治疗。虽然同样表现为高血压或者高血糖,病人的“证”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服用的中药方剂也可能是不一样。为了消除安慰剂效应,对照组如何做可以由中医批判者们设计。

我大胆预测这个实验的结果:如果找到的是比较优秀的中医师来治疗,治疗组的效果应该很明显,并且治疗之后人体系统可以自行调控血糖、血压这些指标,而不需要天天服用西医的降压药、降糖药这些东西。

9、中医比西医的优势

客观地说,有很多疾病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没有好办法。有些疾病可能西医比较擅长一些,而有些疾病则是中医比较擅长一些,当然还有些疾病中医、西医都能较轻松地搞定。但是,从健康的角度(而不是“疾病”的角度)看,中医比西医在一些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本文谈两点:“治未病”和“治本”。

其一,何为“治未病”?我以前看到的关于“治未病”的表述我都不满意。很多严重疾病的发生是有一个过程的。很多时候,在西医看来人体还是没有疾病的时候,中医的人体系统模型下人体系统已经出偏了,“证”已经相对比较明显了,这时候用中医的方法纠正人体系统,则可能延缓甚至避免严重疾病的发生。我用下面的示意图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上图小圆圈之内代表人体系统基本处于正常状态,大圆圈之外代表病态,中间地带通常谓之“亚健康”状态。假设人体系统从正常状态A点出偏,慢慢由A点向严重疾病状态B点发展,如果这个过程中通过中医的人体系统调控手段使得系统状态返回正常状态的C点,则可以避免人体系统发展成严重的疾病状态。当然,世间没有完美的事情。有的情况是人体系统从正常状态D点发展到西医的仪器可以检测的疾病状态E,而这个发展过程中望闻问切等手段都发现不了明显的问题,难以辨证。这种情况被称为“有病无症”。中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帮助中医师“辩证”。在将来,或许人体系统从正常状态D点发展到疾病状态E的过程中,中医师可以依靠科技手段检测出“证”从而进行人体调控避免人体系统状态发展成严重疾病状态E。

---〉to be continued zy.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0-13 14:37 2楼
本帖最后由 花落还开水不断 于 2014-10-13 14:51 编辑

(续文)

其二,何为“治本”?我用一个例子说明其含义。有些人会说:一个例子证明不了什么。所以我特别强调,我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治本”的含义,而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大约两三年前,我的身体出了状况,主要症状是:极度口渴,有时候心脏还会不规则跳几下,上一层楼都会感觉好像气不够用。那时刚接触中医不久,就查阅了中医关于“消渴”的资料。对照资料,我的情况和中医“消渴”病常见的“上消”“中消”“下消”都不像。于是我选用了张锡纯老先生的“玉液汤”的方子去抓了四副药。晚上把药熬好,睡前喝了一碗汤药,第二天一觉醒来所有的症状都大大减轻。四副药吃完,除了还稍微有点口渴之外,其他症状都消失了。大约两年之后,同样的症状又出现了。这时我的医学知识稍微多了一点,我怀疑我的这些症状和血糖偏高有关系。于是我买了血糖仪。自己一测,早晨的空腹血糖为 109 mg/dL (合国内用的血糖单位 6 mmol/L),这基本上是西医血糖正常值的最高端了。然后,我又按照玉液汤的方子抓了四副药。同样,四副药吃完之后症状基本消失。在吃完四副药之后我有意等了两个星期再测血糖,结果是96 mg/dL (5.3 mmol/L),算是很不错的血糖水平。过了两个月我再测血糖水平,还是96 mg/dL。又过了几个月,我例行体检,西医的实验室测出来我的空腹血糖仍然是96 mg/dL。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当人体系统出偏了,我们通过中医的人体调控把人体系统状态调回比较正常的状态,则人体系统可以自己调节血糖、血压等指标,而不需要天天吃降压药、降糖药这些东西。这就是“治本”的含义。

10、总结

本文指出了方舟子先生反中医的不科学性。

本文明确提出中医的本质是人体系统控制工程。本文明确提出中医的“证”的概念是指在中医的人体系统模型下病人的人体系统出了什么问题,而不是简单等同于“症状”。

本文在中医的本质是人体系统控制工程的角度指出了中医的局限性以及中医比西医的优势,并提出了如何科学证明中医疗效的实验方式。

本文还阐述了和西医相比中医两大优势:“治未病”和“治本”。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人们更应该关注“健康”而不是“疾病”。如何让人体系统处于相对比较健康的状态、避免或减缓人体系统向严重疾病状态发展?除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外,中医的人体系统调控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中医“治未病”和“治本”的优势可以帮助人体系统保持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这不仅可以让人们有更好的身体投入生活和工作,还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医疗成本。因此,如何高效率地培养出优秀的中医师,这是中医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参考资料:
[1] "How Many Deaths Are Due to Medical Error? Getting the Number Right", Effective Clinical Practice, November/December 2000
2014-10-13 23:53 3楼
楼主的贴子,很有意义。希望能继续。

对那些反中医、或不懂中医的人,胡乱以片面观念之科学指责中医,自不必说了。问题是很多中医人,也总是为了抵制方舟子一类反中医观点,而也将中医与科学对立起来,误认为中医与科学是二码事。
这样的理念,实际上不利于对中医学问的理解与提升。

赞成楼主将中医学实质,视为“人体系统控制(调控)工程学问”的观点。
真正以现代科学的理念,来解读中医,并不都会象方舟子那样无知加片面的错误。相反,却能帮助人们更加真正、并快速的学习与掌握中医学问。

如今,中医知识的书本资料,如山如海,然而,为何很多人仍然感到中医难学好、为何很多中医执业一、二十年,每每临床却仍屡遇迷茫?
应该说,是当代中医学,的确缺乏能指导医生“十治十愈”、而有章法可循的、明确的顶层理论。
中医学问的操作理论,中医实践的成功经验,都只象众多散落的珍珠,而尚缺一根红线,将它们有机的串起来。

所以,象楼主这样来认识中医学问,很有必要。

实际上,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生克、五味制约、五运六气等知识,之中,也都存在着可以用现代科学理念,予以解读的内核。而这些知识,的确将大大有助于我们对中医学问的理解与提高。可惜,不少中医人却忽视、或轻视了它们的作用。
2014-10-14 00:22 4楼
南齐云 说:
楼主的贴子,很有意义。希望能继续。

对那些反中医、或不懂中医的人,胡乱以片面观念之科学指责中医,自

多谢支持!

我写此文,也是希望以文会友,结识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中医师,向他们学习。
2014-10-14 02:35 5楼
本帖最后由 刘建立 于 2014-10-14 02:51 编辑

楼主对中医的认识上基本逻辑是严密的。不过,有些观点和认识还是需要商榷的:一,楼主说:“证”就是指在中医的人体系统模型下病人的人体系统出了什么问题“,实际情况是:证:“证”就是指在中医的人体系统模型下病人的某个子系统出了什么问题。二,中医虽然讲证(方证相应)也讲病,虽然中医更重视辩证,但辨病是在辩证基础之上的,而且,证是疾病发展到某种程度的反映。三,从中医学的角度讲,天人相应学说不具有局限性。尽管现在我们知道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宇宙中还有其他星系,但对人体来说,宇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也就是太阳和月亮,其他的星星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四,中医讲系统控制论论,西医也讲系统控制论,比方说:在高血压的形成机制中,西医就有一个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控制理论,而西医在治疗高血压时,也是遵循系统控制论的(西医里的庸医我们就不谈了)。五,关于中医”治本“的问题。其实西医也是重视治本的,比方说大脖子病,西医就是直接补碘的,这就是西医治本,而中医会弄来些海藻昆布来治疗。总之:科学的东西都有相通之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2014-10-14 02:49 6楼
刘建立 说:
楼主对中医的认识上基本逻辑是严密的。不过,有些观点和认识还是需要商榷的:一,“证”就是指在中医的人体

多谢指正。回复如下:

(1)“证”不一定只是某个子系统出问题。

(2)中医的确也将病。这是因为矛盾尤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讲“病”的时候其实也是讲“证”,只不过这个时候因为矛盾的普遍性导致“证”被隐藏了。

(3)我没有涉及天人相应的学说。我说的中医的局限性主要是:其一,中医的人体系统模型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生理病理现象;其二,中医的人体系统模型本身有模糊性。

(4)(5):的确,西医也有治本的时候。但是据我观察西医治标的情况实在太普遍了。
2014-10-14 02:56 7楼
刘建立 说:
楼主对中医的认识上基本逻辑是严密的。不过,有些观点和认识还是需要商榷的:一,楼主说:“证”就是指在中

对了,正在学习您的《脉法捷要》一书。希望有机会当面请教。
2014-10-14 10:55 8楼
我认为,现在西医学虽然对人体的构造,已有着详尽的认知,然而对于整个人体在生命动态下,是如何运转的?却认知还很不清楚。尽管对人体某些局部状态,已有着了某些系统认识,但对于人的生命整体,则远没有系统的认知。因此,西医的治疗,不可避免只能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

中医学的优势,即是对人体生命状态,早就有着一整套基本的系统性认识。这种优势的来源,就是“天人合一”理念,它是古人对自然状态的认识,移植到人体生命的模仿。是全息论在古代的运用。
虽然,中医学“天人合一”的认知,目前尚未能获得现代科学知识的解读与证明,但,数千年来无数的成功实践经验,尽管不知“其所以然”,但,按“知其然”操作,却能屡屡有效,这便证明了此说绝非妄谈。

但,中医的这种优势,现在却又仍存在很大不足。这种不足,即表现在中医学在系统运转的认识上,尚停留在模糊状态,而未能精确,缺乏唯一性。缺乏类如西医治疗中有的那种“靶向用药”的精准性。
这种缺陷,便导致了中医人在医疗实践中,常常出现见仁见智、甚至完全相反的分岐。

当代中医学的这种弊端,究竟是不可克服的理论之先天之疾?还是后天中医人学习古代经典不够所导致呢?
从我个人学习后的体会看来,应是是后者的原因。
现代中医学,被近百年的西医文化影响(包括中医院校的学习方法),不自觉的用“治病”的理念,代替了“治人”(调节人体自身)的理念,而忘却了古代中医创立的优势理念——即从整体系统看待人体生命的运行,而沉迷于或对一个个秘方的探寻,或以西医理论使用中药(如青蒿素的提炼),等等。

我个人猜测,中医学的精华,应在《内经》、《伤寒》等经典之中。很多都迷惑阴阳、五行生克等理论,以为这是玄学,而与医学无关。其实,只要认真的研习上述中医经典,你就会知道,阴阳五行等,的确是中医学的核心与基础。懂得了这些,对中医学中那些模糊的部分,你便能有了明晰的认知。

所以,就中医学而言,今人的确差于古人矣!
因此,欲振兴中医,必先回到古人的思维,学习古代经典,尔后才能前进。
2014-10-14 16:58 9楼
文章很有意义,中医本质就是纠正人体不正常的生理环境。
2014-10-15 04:05 10楼
南齐云 说:
我认为,现在西医学虽然对人体的构造,已有着详尽的认知,然而对于整个人体在生命动态下,是如何运转的?却

谢谢。

秘方的探询也是有意义的。因为矛盾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病”和“证”普遍吻合的情况下,辨病给药也可以。

不过我猜想,真正的大师首先思考的问题还是“证”。正所谓“法从证出,方依法立”。
⬅ 鼻塞研究 老茶馆 针灸需要扎很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