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士怡

2014-10-31 19:21 楼主
阮士怡,生于1917年2月,河北省丰南县人。阮士怡教授自幼喜好医学,194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

北京大学医学院,1944年毕业,毕业后继续研究生学习两年。1946年来到天津市,在天津当时的第四中心医院做内科住院医师工作。后调入天津市工业局医院(现天津市滨江医院的前身)任内科主治医师。1955年天津市首先贯彻党的中医政策成立天津市中医医院,阮士怡教授奉调协助中医医院的筹建工作。天津市中医医院成立后,任中医研究室主任,并拜天津市名中医陆观虎、赵寄凡两位院长为师,边工作边学习。1964年参加天津市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两年,结业后回院工作任综合科科主任。1972年担任内科主任。自建院之初,阮土怡教授始终潜心研究中医古籍,并随师待诊,虚心求教,努力学习中医理论。同时在建院早期还兼管着反射诊断,临床生化检验科以及临床各科室的西医会诊和临床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还负责召集天津市知名中医的学术经验交流等工作。1975年担任天津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兼任天津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及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1980年被评为文革后首批教授,主任医师。1989年阮教授因年龄已高主动请求辞去所有行政职务,专心从事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工作。


学术思想
编辑

阮士怡教授从医65年来,勤奋治学,广撷博采,扶微探奥,学贯中西,遵古而不泥,勇于创新。阮氏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后又经过两年的研究生深造,到1955年响应中央号召创建天津市中医医院,经过近10年在医学临床的刻苦学习,已经在西医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内科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危重疑难病的抢救治疗等方面有着较丰富的临床经验。1955年亲自参加天津市中医医院的建院工作,临床的经历和医疗实践使阮氏对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产生了深深的研究愿望。阮氏先后拜天津名中医赵寄凡、陆观虎为老师,随师侍诊,深得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在跟随老师的临诊过程中,对老师的临床诊治感受深刻,对祖国医学的经方治验颇有心得。如阮氏经常说:学习中医就应遵循老师常讲的“审证求因,从因施治”的治疗原则,临床诊病时要善于辩证求因论治,以治其本。阮氏继承了赵寄凡、陆观虎老师用药轻灵,遵守经方,从不大方大剂的临证用药特点,处方用药精而效好,从无大方大剂。
(一)治疗疾病倡导导扶正治本,益肾健脾,预防为主。
阮氏认为: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多以内因为主,不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如患者先天发育健康,后天调理有法,则内在抵抗疾病的能力(亦体内调节功能和抵御外邪的抗病能力)强盛,而不容易发生疾病。正如内经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进一步引伸到老年病的防治方面,亦以扶助正气,使机体的衰老推迟,预防老年病的发生,真正体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一哲学理论。阮教授认为:医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的,社会制度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风俗习惯的改善,使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医学的发展就应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如随着我国人口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执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国人口的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我国很多城市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日益突出,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8亿,目前包括天津市在内的很多大中城市已步入老年化城市的行列。伴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人类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癌症等疾病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因此积极的开展老年性疾病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在这方面,阮教授认为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未病先防,老年人应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开展适宜自己的体育活动,饮食有节,心情舒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老年人的睡眠最好保持在每天6-8小时。对于某些传染性疾病,可以开展好疫苗的接种如对于流感就可以在每年的10月份左右进行一次流感疫苗的注射,以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2)强调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因为很多老年性疾病往往需长期治疗,尤其在疾病的早期控制住疾病的发展,将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而到疾病的晚期(如肾脏的尿毒症期等)则往往达不到治疗的良好效果,因此早期治疗非常重要。(3)注意养护正气,保持身体健康,不妄作劳,消耗身体。阮教授认为,人体的正气具有强身健体,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而且人体的正气还具有抵御外邪侵袭,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在养护机体正气中,尤其注重对人体心、脾、肾的调节功能。阮教授认为心血不足,肾精亏虚往往是老年病发生的重要病机特点,而脾虚不健,运化失调则更加重了疾病的变化。因此在老年病的防治中阮教授十分重视益肾健脾治疗法则的运用。
(二)重视四诊合参,掌握疾病的变化特点
阮氏在临床医疗中,十分重视基础医学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的掌握的运用。认为四诊是中医几千年来医疗时间总结出来的了解疾病和认识疾病的重要方法,只有四诊合参,才能辩证立法准确,处方用药合理。在四诊当中,首重问诊,问诊不清则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在临床诊疗中独诊其脉而不问病情的不良做法总是给予严肃的批评。阮老认为:四诊是中医诊病的必须程序,是全面系统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比较切合实际诊断的基础,如在治疗胃脘痛疾病时,首先通过四诊检查,确定患者胃脘痛的证候是属于脾胃虚寒证,还是肝郁气滞证,并结合现代实验室检查(如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明确疾病的诊断,给予相应的治疗。
附件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0-31 19:27 2楼
阮士怡 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血管病专家。曾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内科主任。医德高尚,勤奋治学,学贯中西,勇于创新,擅长老年病、心血管内科疾患的治疗,治疗疾病倡导扶正治本,益肾健脾,对软坚散结法颇有研究。曾多次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

人民网·天津视窗3月19日电:3月17日下午,由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办,中新药业天津乐仁堂制药厂协办的阮士怡教授95岁寿辰庆典暨行医7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天津举行。活动期间,阮士怡教授接受了人民网天津视窗采访。

据阮士怡教授介绍,其根据益气养阴治疗冠心病的理念,在老中医董晓初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基础上,经过七年的深入研究,开发出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651丸”(此后更名为“通脉养心丸”),于1979年正式通过科研成果鉴定,可以称之为中国最早经过现代药理实验临床试验进行科学论证的中成药之一。

阮士怡教授介绍,“651丸”(通脉养心丸)起初是由土方生产的蜜丸,制作方法简单,就是把药磨成粉以后掺上蜜,然后切成丸药。每一丸药里含有55%的药粉和45%的蜂蜜。他认为,起初的制作方法有两个缺点:一是药量少;二是糖尿病患者吃太多蜂蜜会影响健康。此后,该药由天津乐仁堂制药厂独家生产并做了相应改进,成为目前国内诸多专家所推崇,养心治疗的代表性药物。

据了解,现在治疗冠心病的西药都是在硝酸甘油的基础上的一些药物。它们大多是合成的药物,副作用大并且多数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药物,通脉养心丸是纯中药制剂,以益气养阴为主,强调气血调和,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作用;重视气血阴阳平衡,兼顾补与通的协调;重视心、脾、肾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益气养阴,通脉止痛。








一、幼承庭训,立志学医济世 1917年2月21日,阮士怡教授出生在河北省丰南县宋家营镇。丰南县位于华北平原东部的渤海之滨,西距北京185公里,隶属于现河北省唐山市,南邻渤海。 河北省是名医辈出之地,如金元时期刘完素、张元素、李东垣,对近代中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阮士怡教授曾祖在当地也是书香富足人家,到祖父辈时,家道中落。叔祖父阮鹤庭是当地知名的中医郎中,父亲在当地经营一家中药铺,母亲勤俭持家,供家中两个男孩读书上进。阮士怡教授自幼喜欢读书,在家人的熏陶下,很小就可以背诵简单的《汤头歌诀》,对中医中药有了初步的认识。 自清末以来,西洋学堂在各地兴办,亦有许多地方是废弃荒庙兴办学堂的。丰南县地处沿海,开风气之先,是兴学较早的地区。洋学堂开办的课程也很现代化:有算数、格致、文学、历史、地理等。阮士怡教授就是在这样的西洋学堂中读完了初小4年,高小2年。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混战,天下大乱,遭逢国难。阮士怡教授被迫辍学,回乡教书。1937年,跟随哥哥阮士奇到北京志诚私立中学继续完成学业。1938年,参加当年北京高三数理化会考,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和辅仁大学社会经济系同时录取,并最终就读于北京大学工学院。时值帝国主义角逐争斗,人民大众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兵荒马乱之时百姓备受折磨,医疗公共设施极差,国人相对体弱多病,甚至被外国人讥为“东亚病夫”。为雪国耻,阮士怡教授遂转念学医。1940年由工学院肄业后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院,以图救民众之病痛,强国人之体魄,从此开始了漫漫的从医之路。 二、披荆斩棘,步入杏林之路 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4年。此间,阮士怡教授始终充满了忧患和不安全感。时值日本侵华战争,北平沦陷后,大学中执教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日本人。大学期间阮士怡教授被派往北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开始临床实习工作。在北大医学院附属医院,阮士怡教授常常会有机会参与救治危重病人,这对他今后在急症救治方面的技能打下了扎实的临床实践基础。 1944年毕业后,阮士怡教授留校读研究生。导师田火帮吉是个对医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日本人,重视实验室研究和检查,阮士怡教授在后来的从医道路上注重科学研究也是颇受其影响的。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大备战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证面试
1946年,阮士怡教授来到天津。最初在第四中心医院(原铁路总医院),做内科住院医师。1949年解放后,被调入中共中央华北局职业病医院(振华医院),后归并为天津市工业局医院(天津市第五医院)。当时在天津有很多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如内科苏启帧,著名的胸外科医生张继正当时任院长。1953年因人员调动及工作需要,由阮士怡教授独立负责主持内科工作。经过近10年的医学临床一线的刻苦学习及实践,阮士怡教授在西医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内科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危重疑难病的抢救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955年天津市贯彻党中央中医政策,成立天津市中医医院。此次党中央颁布的中医政策对阮士怡教授的影响极大。当时国内西医处于发展初期,很多内科疾病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药品稀缺,再加上由于幼年受到中医理论的熏陶,对于中医理论并不陌生的阮士怡教授,奉调参加天津市中医医院的建院工作,期间的临床经历和医疗实践使阮士怡教授对中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名医指导,投身中医建设 1956年,阮士怡教授先后拜天津名中医赵寄凡、陆观虎为师,随师侍诊,深得老师教诲,受益良多。在跟随老师的临证过程中,阮士怡教授认真思考,善于总结,对祖国医学的经方验治颇有心得。阮士怡教授认为:“学习中医就应遵循‘辨证求因,审因施治’的原则,临床诊病时要善于辨证求因论治,以治其本。” 1957年,随着中医学院的成立,中医医院成为学院附属医院。建院之初,各类医疗技术人员匮乏,医疗水平良莠不齐,阮士怡教授独立承担起了全院危重急症的抢救工作。当时因医院缺少专业护理人员,阮士怡教授常常亲自完成取血、输液等操作。医院为提高医疗水平,先后举办两届“徒弟班”,王竹瑛、马连珍为第一届,郭玉兰为第二届,均为阮士怡教授的徒弟。医院还聘请中医讲师何继儕先生给西学中的医生精讲《内经知要》。阮士怡教授开始认识到《内经》内容高深,道理玄妙,尽管内容晦涩难懂,需要反复领会其中的奥秘,但其理论博大精深。当时阮士怡教授还与同事张方舆经常交流学习中医的体会,这位张先生是素有“北张南冉(冉雪峰)”之称的张锡纯的弟子,他主张中西结合,结合现代医学诠释中医理论,阮士怡教授获益良多。 为了系统学习中医,1964年,阮士怡教授主动要求参加天津市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系统的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期间也有意识的遍访了当时天津市
几位有名的老中医,丰富了自己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修养。直至1972年,院党委任命阮士怡教授为内科主任,主管内科诊室及病房建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项临床工作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内科系统建设也逐步完善,阮士怡教授带领内科研究组开始了中医疾病诊疗和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工作, 四、衷中参西,专研心血管病 阮士怡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许多内科疾病,虽经长期治疗,但难见成效,如风湿性心脏病、肾小球肾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难治性疾病,多是儿童时期即已罹病,久治不愈,长大以后转治于内科,给内科治疗工作带来诸多困难。祖国医学“上工治未病”、“扶正祛邪”、“治病必求于本”等理论虽为很多人所熟悉,但多未认真探究和执行。阮士怡教授在认真学习经典著作基础上,将上述理论运用于临床,使中、西医理论知识相结合,在治疗支气管扩张、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早期肾衰、子宫脱垂、肾小球肾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方面均收到很好的效果。如使用“补中益气”法治疗支气管扩张等收到了西药所不能起到的良好效果;治疗风心病、肾炎等病,他认为首先应清除病因,后针对治疗。同时,阮士怡教授继承了赵寄凡、陆观虎老师用药轻灵,遵守经方的临证用药特点,处方用药精致效佳,从无大方大剂,却每每奏效。 阮士怡教授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将积累了多年内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经验,编著了《中医内科》,该书体现了中医治疗内科病的特色,是天津市贯彻中医政策后首部中医著作。1973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即使在韩国、日本也颇受欢迎。 鉴于冠心病患者的日益增多,阮士怡教授在前辈董晓初先生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一边总结临床疗效,一边进一步进行药理与基础实验研究,开发了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651丸”。1979年,在天津市首次召开了该研究的中医成果鉴定会。此后由天津乐仁堂将其更名为“通脉养心丸”,并正式投产。直到现在仍在市场畅销,造福广大患者。 1982年天津市中医研究所成立,阮士怡教授任副所长及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成立了实验室,建立了细胞培养室,运用现代医学方法和科学手段进一步研究传统中医药学。自此,阮士怡教授在中医药延缓衰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阮士怡教授在应用“益气养阴”法治疗冠心病取得明显疗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益肾健脾, 涤痰软坚散结”的治疗大法,研发了“降脂软脉灵片Ⅰ~Ⅳ号”,以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新生脉散片”。现均作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院内制剂,一直在临床中使用,疗效非常显著。 阮士怡教授在中西医结合延缓衰老领域也有所建树。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结合自己对衰老的深刻理解,汇通中西,以血管壁为切入点,把“益肾健脾,涤痰软坚散结”大法应用于老年病的科研中,在中医药延缓衰老领域,突出了自己的诊疗特色,并研发了“补肾抗衰片”,服务于广大患者。 五、年虽鲐背,阔步诊疗前线 如今,阮士怡教授已是鲐背之年,仍倾心于临床,退休以后也依然如此。每次门诊,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阮士怡教授依旧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诊病从来都是事无巨细,亲自问诊,详加诊察。每个病人的相关化验检查都一一过目,看不清楚的必由弟子代为叙述。无论病人情况如何,从不消极怠慢,一视同仁。每次出诊,往往从早上到中午近1点钟才能结束。 出于多方面考虑,阮士怡教授每次门诊量控制在15人次左右。但每次都有远道而来,或没有挂上号的危重患者,需要临时加号就诊。有时候患者太多,弟子们不忍继续加号,阮士怡教授知道后,总是用商量的口吻说:“病人来了,就给加一个吧”。这无不让晚辈们既感动又心疼。有患者由于情绪郁结,急于倾诉,阮士怡教授总是会在百忙之中耐心倾听,不忍打断;每有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就诊,多不收诊费,还予以方便就诊。正是因为阮老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多年来一直广受患者爱戴。 而今,阮士怡教授已是九十五岁高龄,依然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儿女皆事业有成,多次劝导阮老在家休养,共享天伦。但每当有患者敲开阮老家门,或致电阮老寻求医治的时候,阮士怡教授都说:“中医药能帮病人解除疾苦,我喜欢中医,我的生活也离不开中医药。作为一个医生,毕生都离不开病人。谈不上对医学事业的贡献,仅仅是为促进人类健康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而已”。
⬅ 占堆 老茶馆 孙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