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鹤道人--中西医如何治疗绝根癫痫

2014-11-15 15:37 楼主
本帖最后由 爱万年 于 2014-11-15 18:20 编辑

000水饮者,是由于体内津液布化失常,水湿停聚变化而成的病理产物,流窜于人体各处引发种种的病证总称。人体内水液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肺、脾、肾、三焦、膀胱、肌肤腠理等的气化、输布、运行、排泄。任何原因引起以上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不归正化,则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继而引起小便不利、头晕、口渴、心悸、水肿、呕吐等证状。目前在临床上,现代医学只能针对个别症状加以治疗,在根本病因未解决的情况下,病人只能反复求医,无法完全将症状解除。反观中医学在各古籍经典与历代医家,对于水饮的病因病机、证状、治法、方药皆有记载,后世医家沿用几千年来在临床上也有相当良好的效果,疗效显着,只是并未形成系统与规范的治疗体系。医圣张仲景在其传世之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于水饮证治有详细而深入的讨论,其严谨的学术思想对历代医家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课题的意义,目的在通过整理、总结《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与“水饮”有关的条文,分析其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要点、治疗原则等,为临床中医学治疗水饮证提供理论依据及和更快速有效的方法,从而扩大中医学自身的科学内涵,并提高水饮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法:整理关于“水饮”的相关理论,以期明确“水饮”的定义与内涵,以确定本课题研究范围。同时对“水饮”的病因病机、常见症状、中医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整理。接着对《伤寒论》中“水饮”常见症状的相关条文与汤剂重点进行分析归纳,条理出“水饮”证治的规律与各个证型的治法、方药以及现代临床应用。 结论:通过分析整理《伤寒论》相关条文,以及后世医家理论之发挥,得出水饮为病可表现为小便不利、胀满、口渴、水逆、水痞、悸动、眩晕、肢体震颤、咳喘、水肿、疼痛、厥冷、泄泻等症状。并分析归纳出一下基本规律(一)以扶正为主的治法①温肺化饮②温脾化饮③温胃化饮④温肾利水⑤通阳化气利水⑥通阳宁心利水。(二)以祛邪为主的治法①峻泻逐水②泻热利湿逐水③清热育阴利水④活血祛瘀逐水⑤发汗散水蠲饮⑥和胃降逆,化饮消痞⑦泻下热实,逐水破结⑧和解少阳,化气行水⑨温下寒实,涤痰破结。

000中医水饮与痰饮区别
痰饮. (饮食宜忌)
概述 :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异常,导致水液停积某些部位的一类疾病。现代医学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胃下垂、胃扩张、幽门梗阻、肠梗阻、肾炎水肿等疾病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而具有本证的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施治。 (中医必读)

病因病机 :
1)外感寒湿,气候寒冷,或冒雨涉水,或久居湿处,而致寒湿外侵,肺卫失宣,湿邪浸渍肌表,湿困脾阳,水湿不化,而成痰饮。 (中医必读)
2)饮食所伤,暴饮过量之水,或过食生冷之物,中阳暴遏,脾不运化,水液停聚而为痰饮。
3)劳欲所伤,劳倦过度而伤脾阳,纵欲行房,则伤肾阳。脾肾阳气亏虚,气化失司,水液难以输化,停积而为痰饮。

病机特点 :
痰饮的病机,与肺、脾、肾三脏相关。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肺有通调水道的作用,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肾司开合,蒸化水液,分清泌浊,三脏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吸收、运行和排泄,若三者功能失调,则通调、输转、蒸化失权,必致水液停积成为痰饮。在肺、脾、肾三脏中,以脾的健运与否最为关键。若脾阳一虚,则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造成水液的潴留而成为饮患,故痰饮的形成,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中医必读)

辩证施膳 :
ZH/07/06/01 脾阳虚弱. (痰饮)
主证 : 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暖恶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大便搪,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中医必读)
治法 : 温脾化饮。
方例 :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按语 : 若小便不利,眩冒者,加泽泻、猪苓;若阳虚衰,脘腹冷痛者,加干姜、肉桂、吴萸。
ZH/07/06/02 饮留胃肠. (痰饮)
主证 : 心下坚满或痛,自利,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中医必读)
治法 : 攻下逐饮。
方例 : 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按语 : 若胸满者,加枳壳、厚朴;若口渴舌燥,苔黄者,加芒硝。
ZH/07/06/03 邪犯胸肺. (悬饮)
主证 : 寒热往来起伏,汗少,咳嗽,少痰,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中医必读)
治法 : 和解宣利。
方例 : 柴枳半夏汤加减。
按语 : 若咳逆气急,胁痛者,加苏子、白芥子、桑白皮;饮盛喘咳,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大枣泻肺汤;若热盛有汗,咳嗽气粗者、去柴胡,加麻杏石甘汤。
ZH/07/06/04 饮停胸胁. (悬饮)
主证 : 咳唾牵引胸胁作痛渐减,而咳逆气喘息促加重,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侧胸廓隆起。舌苔薄白腻,脉沉弦或弦滑。 (中医必读)
治法 : 逐水祛饮。
方例 : 十枣汤或控涎丹加减。
按语 : 使用二方的区别点在于: 如欲峻攻水饮,则用十枣汤;若图缓泻饮邪,可用控涎丹。
ZH/07/06/05 络气不和. (悬饮)
主证 : 胸胁疼痛,胸闷不适,胸痛灼热,或感刺痛,呼吸不畅,或有闷咳,舌苔薄,质暗,脉弦。 (中医必读)
治法 : 理气和络。
方例 : 香附旋复花汤加减。
按语 : 如胸满闷,苔浊腻者,加枳壳、薤白、瓜萎;久痛入络,刺痛不移,痛甚者,加桃仁、红花、没药、水蛭。
ZH/07/06/06 阴虚内热. (悬饮)
主证 : 咳呛时作,咯吐少量粘痰,口咽干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必读)
治法 : 滋阴清热。
方例 : 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ZH/07/06/07 溢饮.
主证 : 身体沉重疼痛,严重者肢体浮肿、恶寒、无汗,或喘逆咳嗽,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舌苔白,脉弦紧。 (中医必读)
治法 : 发表化饮。
方例 : 小青龙汤加减。
按语 : 若尿少,浮肿甚者,合五苓散;若痰多喘甚者,加苏子、白芥子;若兼内热、烦躁发热者,加生石膏。
ZH/07/06/08 寒饮伏肺. (支饮)
主证 : 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天冷受寒加重或遇寒即发,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身体振动,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中医必读)
治法 : 温肺化饮。
方例 : 小青龙汤加减。
按语 : 体虚表证不显著者,用苓甘五味姜辛汤。
ZH/07/06/09 脾肾阳虚. (支饮)
主证 : 喘促动则加甚,气短,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眩,舌苔白腻或灰腻,舌质胖大,脉沉细兼滑。 (中医必读)
治法 : 温补脾肾,化散水饮。
方例 : 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按语 : 若吐涎沫而头眩者,为饮邪上逆,宜先服五苓散,再服上药。若动则喘甚、气短显著者,加补骨脂、黄芪、五味子。
中医名词:水饮

水饮是指脏腑病理变化过程中的渗出液。水和饮的区别是,稀而清者为“水”,稀而粘者为“饮”,名实异同,故常水饮并称。(类似渗出液与渗透液之分)。参阅“饮症”'

太阴所致为积饮。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内经)
内因
水者。阴物也。积水不散。留而为饮。有愤郁而停者。有困乏而停者。有思虑而停者。有痛饮而停者。有因热而伤冷者。(子和)揆其所由。皆因气郁中州。水浆入胃。不能运化。随脏腑虚处而留着焉。(汇补)
外候
大抵停水则生湿。停酒则生热。湿则成痞。热则发躁。其变现也。或形寒饮冷而得。则类外感症。或困乏忧思而得。则似内伤症。或流于四肢。则似风家痹症。或流于关节。则似跌扑伤症。其他五脏六腑所受。见症各出。(汇补)
饮分各经
在心则怔忡眩晕。在肺则喘急咳嗽。在脾则短气痞闷。在肝则胁满嚏痛。在肾则脐下悸动。(金匮)在上则面浮。在下则跗肿。在胃中则胸满口渴。而水入即吐。在经络则一臂不遂。而复移一臂。在肠间则雷鸣泄泻。或为溺结。与癃闭相似。在阳分不去。久则化气。与黄肿相似。在阴分不去。久则成形。与积块相似。在左胁者。形同肥气。在右胁者。形同息贲。(汇补)
饮分六症
夫饮一也。而分五饮六症。皆因形而定名也。痰饮水停肠胃。辘辘有声。令人暴肥暴瘦。悬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悬悬思水。溢饮水流四肢。身体重痛。支饮水停膈上。KT逆倚息短气。留饮水停心下。背冷如掌大。或短气怔忡。四肢历节疼痛。胁痛引缺盆。咳嗽转甚。伏饮水停膈满。呕吐喘咳。发热恶寒。腰背痛。身惕HT 而泪出。(仲景)
饮与痰分
饮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肠胃之液。自内而生。其初各别。其后同归。故积饮不散。亦能变痰。是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也。若其外出。则饮形清稀。痰形稠浊。又不同也。(汇补)
停饮脉法
脉偏弦者。饮也。又脉浮而细滑者。伤饮。又沉而弦者。悬饮内痛。(要略)
停饮总治
停饮之初。挟寒挟气者俱多。故症现寒热者。汗之。在胁肋四肢者。分利之。在胸膈者。吐之。在肠胃者。下之。(入门)若挟虚症者。补之温之。(汇补)
初宜分消
凡大饮之后。当风着寒。水气凝结不运。外有表症。内有饮症者。果当温散。然或发汗太过。阳气空虚。水饮仍未解散。致心下悸。头眩筋惕。身动振振欲擗地者。又当温之。不可再行分消也。(汇补)
次宜调养
若血气亏乏之人。痰饮客于中焦。以致四肢百骸胸腹。发为诸病者。宜导去痰饮。随即补元气。不可专任汗吐渗下之法。(汇补)
虚宜温中
更有脾虚之人。每遇饮后。即觉停滞于中。肠鸣于内。甚或作泻。屡用分利不效者。法当温理中焦。(汇补)
久宜暖肾
久有肾虚不能纳气归元。则积饮于外。或泛于上焦为涎沫。或停于心下为怔忡。或留于脐腹。筑筑然动气者。均宜益火之剂。(汇补)
饮症用药
汗以香苏饮。吐以二陈汤。分利以四苓散。下以蠲饮枳实丸。凡前五饮症。元气稍旺者。三花神佑丸、控涎丹逐之。元气稍虚者。五饮汤。虚甚者。六君子汤。虚寒者。理中汤。下焦肾阴虚者。六味丸。肾家阳虚者。八味丸。外感夹饮。发汗过多致虚症者。真武汤。
饮症选方
香苏饮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用此发汗。(方见伤风)二陈汤治停饮胃口。恶心欲吐。怔忡口渴。服此探吐。(方见痰症)四苓散凡饮停肠内。或泄泻。或小便不利。以此渗利之。(方见湿症)三花神佑丸一切湿热。积成痰饮。变生体麻肢痹。走注疼痛。风痰涎嗽。气壅不行。甘遂大戟芫花(各五钱)黑牵牛(二两)大黄(一两)轻粉(一两)滴水丸小豆大。先服三丸。后二丸。以利为度。控涎丹治痰饮在膈。胸背手足颈项腰胁引痛。似风症者。(方见痰症)蠲饮枳实丸逐痰消饮。导滞清膈。枳实半夏陈皮黑丑(各三两)炊饼丸。姜汤下。青木香丸治胸膈噎塞。气滞不行。肠中水声。呕吐痰沫。不思饮食。服此宽中利膈。黑牵牛(二十四两取头末十二两)木香(三两)补骨脂荜澄茄(各四两)槟榔(二两)清水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茶汤下。气滞湿痰留饮。大效。十枣汤(仲景)治悬饮内痛。直达水气结聚之处。芫花甘遂大戟为末。枣子十枚。煮汤去枣。调药末。强壮者服五分。平旦服之。不下。加五分。以利为度。虚人勿服。五饮汤(海藏)治五饮留滞心胸胁下。旋复花人参陈皮枳实白术茯苓浓朴半夏泽泻猪苓前胡桂心白芍药炙甘草(各等分)生姜。水煎服。泽泻汤(仲景)治饮水太过。肠胃不能传送。泽泻(五两)白术(二两)水煮服。六君子汤治脾胃虚弱。遇饮停留。成胀满吐呕泻利者。(见前中风)理中汤治脾家大虚。挟寒。停饮不化者。(方见中寒)真武汤(仲景)外寒挟水症。发汗过多。心下悸。头眩筋惕。身动振振欲擗地者。茯苓(三钱)白术(二钱)芍药生姜(各三钱)附子(八分)水煎。温服。八味丸治肾经阳虚。不能制水。水饮停留。或泛为痰。或浸为肿。或动为悸。(方见中风)

水饮,金匮条文亦有提及:“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白术汤主之”


痰饮为津液异常的一大类病变 ,即津液游溢体内 ,遇阴气则凝聚而成水饮 ,得阳气煎熬而为痰浊。故痰浊稠粘 ,水饮清稀 ,大致有别。具体于临床辨证 ,痰证多从六气立论 ,有风、寒、热、燥、火诸痰之分 ,比较切合实用 ;饮证则虽遵《金匮》从部位立论 ,而有痰饮、悬饮、支饮、溢饮

痰饮、水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谢出现障碍的产物,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中医实证·水饮证篇》之一
水、饮、痰、湿乃四大阴邪,随其潜伏之处不同,见症亦千变万化。若为其症状所惑,则万象纷纭,难以尽识;若识其根本,则能执简驭繁,知常达变。
水饮症,其辨证要点在舌。凡舌体异常胖大,或舌苔水滑欲滴者,必有水饮!遇此舌象,不论其症状如何,即当利水;水饮去则症状减。若妄加辨症,反舍近求远!
水、饮、痰、湿有何区别?答:水饮痰湿,同出一源,但其形态及特性却有所不同。湿者,潮湿之气也,乃无形之邪。水、饮、痰乃有形之邪也!水与饮最为相近,常并称为水饮。痰与湿差异较大,多另当别论。
湿者,散之如雾,聚之成痰。 积水为饮,饮凝为痰。水清、饮稀、痰稠。
水饮痰湿的形成,论及形态差异,可概括为:“从无形到有形、从弥漫到聚集、从清稀到浓稠”。
水邪致病,可分为三类:水饮、水臌、水肿。
000关于中医痰饮病症论治的初识

痰湿为病,随气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上下左右,无所不至,变化多端,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形之痰,壅塞气机,阻滞络道,为病甚杂,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而发生各种病变。

古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藏痰之器”,“痰生百病,瘀生百病”,“百病多有痰作崇”,“痰清神爽”,“痰迷心窍”,“顽痰出怪病”,“怪病治痰”以及“痰为百病之母”之说。

若痰湿阻于脑络,则有神昏癫狂之变;若痰湿流于四肢,则有麻痛痿废之患;若痰湿阻于脉络,络气郁竭,初病在气,久病则入血不通,而有胸痹之痛,中风偏枯,肢端麻痛等。

痰饮是怎样形成的:痰之吐也,为有形之痰,痰之身中,则为无形之痰。主要关系到脾肺肾三脏失调,寒,热,气,火等原因,影响津液正常敷布,停聚为痰。

如痰从寒化,而为寒痰;痰从热化而成热痰。痰色白,亦属风寒;痰清稀,属寒湿,属脾湿,亦属阴;痰色黄粘稠属肺热,属阳。痰饮是由体内津液,凝聚变化而成。又有风痰属肝;湿痰属脾;燥痰属肺;寒痰属肾;热痰属心之说。

其治疗原则:一般是温药和之。 医家赵献可认为“痰本非人身所有,而由水泛为痰,火衰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如洪水逆行而泛滥为痰,为无火之寒痰,其痰必纯为清水,只合用附桂八味丸,以补命火,火壮则水化,而痰自消了”。医籍曰:土旺则能生金,勿拘拘于保肺。

(1)脾不能运化精微:如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水谷精气,不能化生如常,可聚而成饮。病理状态下,脏腑失去正常生化输布功能,当水谷精气,在体内游溢过成中,遇阴气则聚而为水为饮。如水饮遇火气之煎熬,则成为痰。或久嚐酒肉,肥甘多湿之品,则湿聚不化,也可为饮为痰。

(2)肺不能布散津液。风寒犯肺,气机郁阻,或化热化燥,则蒸灼肺津而成痰。

(3)肾不能蒸化水液。肾阳不足,水气不化,可聚而上泛,演变为痰。

(4)阴虚生热,或肝郁化火。火热上炎,灼熬津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

一)风痰:其痰清而多泡,胸胁满闷时,易躁怒,脉弦面青,用十味导痰汤。甚则千惛汤,加贝大黄。如有动风症状,又有痰症状:中风头晕,突然跌倒,喉中痰鸣,口眼喎斜,舌强不语,四肢麻木,偏瘫,即为风痰病。另,跌倒昏迷抽蓄,口吐涎沫的癫痫,也属风痰病。如风痰咳嗽:伤风有表证,治宜宣肺化痰,用杏苏散之类。

二)热痰:多见烦热便秘,头面热,时多喜笑,癫狂等症。其痰坚而成块,或结如粘较。治宜:凉膈散,加茯苓,半夏下之。阴虚火旺,水液沸腾,动于肾者,痰泛涌于上。动于肝者,水随波涌,而为痰,都为有火之热痰。痰必重浊,稠粘,便合用六味丸,以滋水配火,则火静而痰自消。此为不治痰标,而治痰本。或以四君子或六君子补脾,以制水,脾虚之体,既必须补中理中。又当以六味,八味制水以益母,母子相互生克,治痰之能事,略尽于此。

三)湿痰:痰湿犯肺,咳痰色白痰稀,见身重而软,倦怠困弱,嚐卧腹胀,脉缓面黄,痰滑易出,等症。治宜用二陈汤,加枳术。夹虚的,用六君子汤,酒伤的,加白蔻,干葛。若痰湿犯肺,咳嗽痰多色白痰稀,分析,多外感热病引起,或其它疾病恶化所致。苔白腻脉滑。“内证治裁”指出:哮证有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所引发,见外寒内热证。

四)寒痰:多见骨痹刺痛,四肢不举,厥冷,咳嗽,痰稀,其痰有黑点,而多稀味咸,脉沉迟面黑等症。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用桂苓丸加泽泻车前。津液为痰,血滞为瘀,痰瘀阻滞络脉,吐痰者,是土不制水,水势上泛所致。故用补中益气汤去当归之滑,加肉果之涩,治脾胃气陷为主。但肾水之所以上泛,不能单归于脾土之虚。另,当责之肾阳不足,故用八味丸。如肾虚水泛为痰,用八味丸。病因,多外感风寒,失于表散,寒入肺俞,聚液生痰,饮食生冷,寒饮内停,或病后素体阴盛,气不化津,痰浊壅聚,由是寒痰内伏于肺,遇感而发。

五)若痰蒙心窍:卒然昏倒,痰涎壅塞,治宜开窍涤痰,方用稀涎散之类:甘草60克,研末,每服6-9克,日服2-3次,或加竹叶3克,蜂蜜少许。或水煎服。功能清热火通便。主治上中焦热盛。

痰浊阻窍(痰湿阻窍)与痰热阻窍的区别:

痰浊阻窍: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盛。宜涤痰理气开窍,用涤痰汤加减合苏合香丸。

痰热阻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壅塞。宜清热豁痰开窍,用黄连温胆汤。



六)若痰湿阻窍,即痰迷心窍,意思模糊,甚者昏迷,不省人事,呕吐痰涎,或喉中痰鸣,舌强不语,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盛。辨证为痰浊阻窍。用涤痰理气开窍。方药:涤痰汤加减,合苏合香丸。涤痰汤: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南星,石菖蒲,人参,生姜组成。功能:去痰开窍,用于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语。

七)痰热阻窍:即痰火扰心证,神志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甚者打人骂人,面赤气粗,口渴尿赤,苔黄腻,脉滑数有力。分析,多情志不随,气机不舒,郁而化火,灼津成痰,痰与火结,内扰心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壅塞之象。辨证为痰热阻窍症。治宜清热豁痰开窍。方剂:黄连温胆汤

八)痰核累厉,多见于颈项,也见它处为皮里膜外的肿块,有核可导,不红不肿,硬而不痛,推之不滑,治宜消痰软坚,用消核散之类。一经破溃,难以收口。梅核气:咽中如有梅核梗塞,咯吐不出,吞咽不下,并见胸膈痞闷症,由痰气搏结而成。见胸膈噫塞,治以降气化痰,用苏子降气汤之类。

《金匮》首创痰饮之名。其函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古人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痰饮水湿,同出一源,俱为津液,不归正常输化的一种疾病。

医家张景岳说:“饮唯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也,其病全由脾胃;而化为痰者,无处不到。凡五脏之伤,皆水能致之。”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饮症有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又有长期留而不行的为留饮。伏而不去的为伏饮。实际仍属四饮范围。

1)痰饮:饮在肠胃。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心下极冷,目眩气短,用桂苓术甘汤之类。

2)悬饮:饮在胁下。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心下痞闷,咳则气促,胁间胀满,脉沉弦,用十栆汤之类。

3)溢饮:饮在四肢肌肉。饮水流于四肢肌表,当汗不汗,身痛而重,甚者肢体浮肿,四肢痛,痠楚。用大青龙或小青龙汤之类。

4)支饮,饮在胸膈。咳逆喘息气短,不得平卧,面部浮肿。用亭厉大枣泻肺汤之类。总之,发病机理总属阳虚盛,输化失常,水饮停积为病,饮病多见于胸腹四肢,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


000痰饮,痰湿,水饮,三者之间的区别
“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呈“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头重如裹等为主要表现。如脾虚湿盛,可表现腹胀、大便溏泄、身重等。湿久易郁而化热,可致湿热蕴脾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肝胆湿热证等。

“水”质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以水肿、少尿为主症。水为有形之邪,水液输布失常而常泛溢肌肤,可表现为水肿; 水液停聚腹腔,而成腹水,可见腹部膨隆、叩之音浊。

“饮”是一种较水浊而较痰稀的液态病理产物,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
饮邪停留于胃肠,阻滞气机,胃失各降,可见泛吐清水,脘腹痞胀,腹部水声辘辘,是为狭义的“痰饮”;
饮邪停于胸胁,阻碍气机,压迫肺脏,则有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等症,是为悬饮;
饮邪停于心包,阻碍心阳,阻滞气血运行,则见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等症,是为支饮。
饮邪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肢节疼痛等,是为溢饮。
饮邪客肺,肺失宣降,气道阻塞,则见胸部紧闷,咳吐清稀痰涎,或喉间哮鸣有声。

“痰”的质地稠浊而黏,常和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小,最易内停于肺,影响肺气的宣降,以咳嗽痰多,痰质黏稠,胸闷为主症。再可停于中焦,痰浊中阻,胃失和降,可见脘痞、食少纳呆、泛恶呕吐痰涎、苔白腻等症。 痰亦可随气升降,流窜全身,如痰蒙清窍,则头晕目眩; 痰蒙心神则见神昏、神乱; 痰泛于肌肤则见形体肥胖; 痰窜经络,可成瘿瘤、瘰疬、痰核、乳辟等。痰浊为病,颇为广泛,见症多端,因而有“百病多有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

由于湿、水、饮、痰本属一类,均为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故难以截然划分,且可相互转化、兼并,故又常互相通称,如有痰饮、痰湿、水饮、水湿、湿饮、湿痰等名。临床表现哪种症状较突出,就以哪种命名。

000中医认为癫痫的原因以痰和饮为首。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而中国六七十年代有中西医通过科学认为痰饮是发炎的衍生品。痰,饮,炎互为因果。


000西方科学最新发现,癫痫病灶的新消息。病理形态学异常与致病灶应用皮质电极探查放电的皮质痫性病灶发现,不同程度胶质增生,灰质异位,微小胶质细胞瘤或毛细血管瘤等等。电镜可见痫性病灶神经突触间隙电子密度标志突触传递活动的囊泡排放明显增多。免疫组化法证实致病灶周围有大量活化的星形细胞,改变神经元周围离子浓度,是兴奋易于向周围扩散。欧洲研究人员发现,在癫痫突然发作时,大脑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导致白血球紧贴血管。在新的发作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很多炎症。但接受单克隆抗体以阻止免疫细胞同血管紧贴在一起的老鼠,突然发作的情况就大大减少,很多情况下甚至完全不会发作。

胶质增生,灰质异位,微小胶质细胞瘤或毛细血管瘤等等,炎症。 而血管之类外是中医的经络。经好通,而絡难通。而中医说血管长期发炎属內疽。有炎症,必有肿症。 所以要手术切掉。

而中医有用用贝类,含钙的矿石类中药治疗癫痫。也有用海藻类配甘草的先例治疗肿瘤的先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1-15 15:47 2楼
癫痫发作是由于大脑内病灶引起。如新生物、寄生虫、脑脓肿等占位病灶;脑损伤、感染后脑瘢痕形成;脑受压、脑缺血、脑部感染后局部萎缩;脑出血、脑梗死后脑内囊变;脑变性病、脑感染后、脑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静脉血管畸形、脑梅毒等脑血管病;脑先天性畸形等。针对病灶采用不同的手术处理方法,多数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长期系统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甚至有加重趋势的顽固性癫痫患者
◆频繁癫痫发作使病人出现智力等进行性下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或学习者
◆若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内有明确的致癫痫病灶,要尽早手术
◆致癫痫灶不在脑的重要功能区,手术效果会更好,同时不会给病人带来明显残疾。

1、一侧颞叶切除术:有轻微癫痫发作,如诉说视力突然看不清,闻到一种怪味,出外走动,但意识多无障碍。有时也可表现为无故的恐惧焦虑,言语迟钝,情感淡漠,活动减少,经多次脑电图检查确认癫痫病灶位于一侧的患者都是很适合用这种治疗方法的。
2、大脑半球皮质切除术:癫痫患者有明显的围产期脑部损伤史,表现为偏瘫,手的功能减退,乃至完全丧失,智力低下,性情暴躁,行为冲动,破坏物品,癫痫发作频繁的患者,用这种治疗方法不错。
3、脑皮质病灶切除术:这种癫痫病的治疗方法就是比较适合适频繁发作并影响了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病灶位于大脑皮质,而且长期使用药物治疗但仍不能控制癫痫病情的患者的。脑皮质癫痫病灶切除术只能减少癫痫的发作次数,或辅以少量药物才能控制。这是一种还挺有效果的癫痫病的治疗方法。
一、迷走神经刺激术(VNS)

迷走神经刺激术于19年得到欧洲的许可应用于临床,并确定其治疗的适应证是局部性癫痫(羊角风),伴或不伴继发性的全身性癫痫(羊角风)发作,19年得到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并于1998年将该手术的适应证扩大到全身原发性癫痫(羊角风)。VNS是个采用植入方式治疗癫痫(羊角风)的手术,也是FDA近百年来个批准的治疗癫痫(羊角风)的方法。

当前主要用于成人,小儿应用较少。

二、前颞叶切除术(ATL)

颞叶癫痫(羊角风)是难治性癫痫(羊角风)特别是小儿癫痫(羊角风)中最常见的的一类,也是最适合进行手术处理的一类癫痫(羊角风),处理的方法多用前颞叶切除术,同时许多原发性癫痫(羊角风)也需要联合应用颞叶切除术。

适用于本手术的病人为复杂部分发作或继发性全身发作、三种以上的药物增加到极量仍不能控制,致痫部位在一个颞叶。心理异常或严重的精神障碍是相对禁忌症,但这类病人如果有死亡或严重损伤的危险时同样可以手术;多部位癫痫(羊角风)或非颞叶癫痫(羊角风)不适合前颞叶切除。

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四、多处软膜下横切(MST)

多处软膜下横切目前是用于功能区癫痫(羊角风)的主要方法,但此技术自19年Morrell提出后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我国栾国专家于1992年开始进行多处皮层热灼术,其原理与软膜横切相近,近期治疗效果也近似于软膜下横切术,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并发症,但长期疗效有待观察。

五、致痫灶切除术(REF)

致痫灶切除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颞叶外非功能区癫痫(羊角风)的最佳方式,但由于顽固性癫痫(羊角风)经常没有明显的结构异常,即无病灶癫痫(羊角风),所以病灶切除术的应用受到限制。

近年来随着新的检查方法的不断出现和改进,一些潜在的“致痫灶”检出率达到90%以上,从而使顽固性癫痫(羊角风)的病灶切除术又有了新的意义。

六、大脑半球切除术
2014-11-15 18:12 3楼
由于本人没有治疗过癫痫病人,所以无实践便没有发言权;但我认为不手术而治愈癫痫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最完美的方法。请亲自治疗过癫痫病的中医老师们踊跃发言。
2014-11-15 18:21 4楼
本帖最后由 爱万年 于 2014-11-15 18:22 编辑

追随中医 说:
是最好的最完美

请老师支持正方观点,是有人数的分的
2014-11-15 18:36 5楼
不破坏人体而治愈疾病的医疗方法,才是仁爱的王道之法。
2014-11-15 18:49 6楼
追随中医 说:
不破坏人体而治愈疾病的医疗方法,才是仁爱的王道之法。

上面有 VS 图,请支持正方中医观点
2014-11-15 20:10 7楼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风引汤:除热瘫痫。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瘲,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医学纲目】里把除热瘫痫改为除热癫痫。我记得好像有一位医学界把方中的龙骨、牡蛎称为‘除痰圣药’。
2014-11-15 20:23 8楼
本帖最后由 爱万年 于 2014-11-15 20:29 编辑


支持老师,龙骨牡蛎天然活性钙质,有利于吸收。龙骨味甘,性微寒,归心、肝二经;牡蛎味咸,性微寒,归肝、肾二经。二者均有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之功。龙骨尤善镇静安神,牡蛎长于软坚散结。牡蛎,似乎能治疗癫痫病灶肿胀,妙也

我为西医解释一下,钙离子有利于降低癫痫病灶温度。异常放电,会减弱。与西医抗癫痫药(化工生产,副作用大)抑制钙离子内流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龙骨主要含碳酸钙和磷酸钙。本品所含钙盐吸收后,有促进血液凝固,降低血管壁通透性,抑制骨骼肌兴奋等作用。还具有抗惊厥、镇静催眠作用。
牡蛎主要含碳酸钙(约50%)、磷酸钙及硫酸钙。本品所含钙盐有抗酸及轻度镇静、消炎、降低肌肉兴奋而抑制抽搐作用。

五苓散,就是提升人体水代谢谢功能,优化生理条件。癫痫患者有因为水代谢谢异常而得病。
2014-11-16 08:51 9楼
用中药消除癫痫病因从而治愈癫痫才是最好的方法。
2014-11-16 10:51 10楼
虽然现在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但我相信用中药治疗癫痫是解除患者痛苦的必由之路。
2014-11-16 10:57 11楼
YYXZZM 说:
虽然现在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但我相信用中药治疗癫痫是解除患者痛苦的必由之路。

老师,多少给点治疗癫痫知识啊
⬅ 水鹤道人--从自然中探讨致病、治病之理(十五)气有余便是火?转帖李荣伟 老茶馆 请教各位大师,有没有关于帕金森的病例。。。 ➡